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4/2006

  “文和可有所获?”荀攸追问。神上宗师乃主公刘备,生死大敌。若不除去,必生枝节。且与装神弄鬼的大贤良师不同。神上宗师,才是黄巾余孽之首脑。先前蛾贼势大,足以席卷天下。故大小渠帅皆听命于大贤良师,以求速成。如今事败,再无往日声威。唯有暗中蛰伏,听命神上宗师,休养生息。国贼不除,六大谋主如芒在背。如何能不为主公,整日提心吊胆,担惊受怕。
  “先前一无所获,如今却已露出破绽。”贾诩答道:“胜负当见分晓。”
  “何以知之?”荀攸再问。
  “急功近利,物极必反。”贾诩答曰:“不知为何,神上宗师一改往昔深藏不露。行事忽变急迫。此,便是破绽之处。一言蔽之,急也。”
  荀攸亦足智多谋。如何还能不领悟:“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神上宗师一改先前行事之风,必出有因。”
  “天将变矣,非人力能及。”贾诩笑道:“我主乃天命所归。‘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何须我等,画蛇添足,暗设权谋。”
  贾诩此谋,乃顺水推舟,将计就计。神上宗师,暗令黑山,壮士解腕。兵分二路,东进、南下。此举,遂被朝中各派,趁机利用。名为平乱,实则抢占地盘。于是贾诩密令南匈奴、鲜卑属国,借势董卓。又命白波暗中降董,以乱天下。此举,亦正中神上宗师下怀。然却被蓟王刘备窥破。传檄天下,令天下大乱之势,瞬间消弭于无形。更令神上宗师,功亏一篑。一腔心血,付之东流。
  所谓病急乱投医。
  情急之下,神上宗师,必会再次出手,乃至放手一搏。只需静观其变,足智多谋如贾诩。再加蓟国六大谋主,又岂能窥之不破。
  诚如贾诩所言,胜负当见分晓。
  神上宗师,究竟是何方神圣,又或是何方妖孽。
  皆拭目以待。
第155章
天下鼎沸
  今日时局之所以波橘云诡,其实有一个假象。
  朝廷内外似与黄巾余孽,相向而行。基于此假象,便会得出一个谬论:朝中有人暗通黄巾。
  比如,朝廷废史立牧,于是黑山、白波乘势而起。黑山兵分二路,一路南下,一路东去。正与何苗、曹操等人路线契合。更加上,先帝崩于沙丘。大贤良师尚在时,孝仁皇干尸便在台上口出三十二字箴言。如今,似正逐一应验。前后呼应,诸如此类。
  难不成,大汉当真与反贼沆瀣一气。
  实则不然。
  再有右丞贾诩,假意配合,暗设连环。之所以如此行事,只因贾诩早已窥破。黄巾余孽,若要翻盘。唯有:天下大乱。
  换言之,神上宗师,呕心沥血,智计百出。所求,便是“天下大乱”。如此,方能浑水摸鱼,火中取栗。
  或不出神上宗师所料。先帝早崩,新帝继位。为笼络各方,必分割利益。废史立牧,乃是其一。而诸如蓟王刘备,亦势必趁乱而起,名为讨贼,暗夺江山。
  如此一来。外戚、宗室、党人、宦官、世家,勾心斗角,各自算计。乃至天下大乱。终令神上宗师如愿。
  一言蔽之。神上宗师早已笃定,天下大乱,亦是刘备所愿。今汉亲疏有别。已现真龙之姿的刘备,若要三兴炎汉,唯有仿两汉之交,光武旧例。再出王莽,荼毒天下。自上而下,将旧有秩序悉数打破。那时,蓟王振臂一呼,再定山河。
  奈何。蓟王刘备却不为所动,传檄天下,轻松化解一场大乱。
  然“扬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本者,去火而已”。此举治标不治本。若要熄“天下鼎沸”之势,唯有釜底抽薪。杀祸乱之源。灭内忧外患。
  百足毒虫,之所以死而不僵。正因还有神上宗师,暗中操纵。
  只需斩其毒首。黄巾余孽,自会土崩瓦解,各个击破。
  擒贼擒王。
  荥阳,因位于荥泽之阳而得名。东有鸿沟通淮泗,北依敖山临大河,南面遥望京索,西过虎牢接洛阳。地势险要,为南北之绾毂(要冲)、东西之孔道。春秋时,晋楚称霸中原,曾鏖战于此。战国时,秦拔荥阳置三川郡,并设敖仓于敖山。秦末吴广曾奉命监攻荥阳。楚汉相争,高皇取敖仓之粟扼项羽于荥阳东,终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
  古往今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今属河南尹治下。
  城外,都亭。日上三竿,便有一白衣儒士,轻身入内。
  舍中佐吏,急忙上前:“见过先生。”
  “劳烦少吏为我僦车。”儒士和煦一笑,将铜钱奉上。
  佐吏双手接过:“不知先生去往何处?”
  “远赴蓟国。”儒士答曰。
  “若去蓟国,何不乘船。”忽听舍内有人朗声言道。
  儒士举目相望。见一行人等,虽着布衣,却难掩贵气。这便近前行礼:“荥阳服虔,见过诸位。”
  “原来是子慎先生。”便有五陵公子,起身行礼。
  “阁下何人也?”儒士疑问。
  “久闻先生大名。某乃何苗。”正是乔装至此的何苗、袁术一行。
  “原是河南尹当面。”儒士肃容回礼。
  见服虔目光投来,袁术亦起身通名:“鄙人袁术。”
  “见过长水校尉。”儒士从容回礼。
  自与刘备相识,董重、何苗、袁术等人,颇多礼贤下士。
  引服虔落座,何苗笑问:“先生此去蓟国,欲登顶黄金阙乎。”
  “非也。”服虔笑答:“此去,只为拜访郑公。”
  “莫非《春秋》已注成。”又有声音,出自身后。
  袁术闻声笑道:“不请自来,曹孟德。”
  竟与曹操、孙坚,不期而遇。
  “见过曹轻车。”服虔起身行礼:“初稿已成,故欲往蓟国一行。请郑公过目。”
  服虔,初名重,又名祗,字子慎,河南荥阳人。少贫好学,有雅才,善作文。入洛阳太学肄业,尤明《左氏春秋》。曾变姓名,为厨工。入大儒崔烈之门,窃听崔烈与其弟子讲论《春秋》。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早往,及未寐,(崔烈)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郑玄闻其说《春秋》事,大为赞赏。时(郑)玄注《左传》未毕,遂以注稿相赠。虔专心致志,历经寒暑,终撰成《春秋左氏传解》。
  《左氏春秋》,汉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以后多简称《左传》。相传,乃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为《春秋》做注成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年代久远,其意难明。故服虔再为《春秋左氏传》注解。等同于,为《春秋》二次注解。
  汉时始兴“春秋决狱”。为便于天下学子领悟《春秋》,服虔这套《春秋左氏传解》,堪称《决狱工具书》。兹事尤其体大。
  “果然如此。”曹操肃容下拜:“子慎先生,功在千秋。请受操一拜。”
  “不敢,不敢。”服虔回拜。
  曹操又引荐孙坚,与其相识。待重新落座。何苗笑道:“先生此去蓟国,必受礼遇。蓟王亦当重用。”
  服虔眸中忧思一闪而过:“实不相瞒。此去,亦为避祸也。”
  “哦?”何苗不由一愣,脱口而出:“河南腹地,帝国之中。何祸之有。”
  服虔答曰:“不瞒使君。荥阳群盗聚集,暗流涌动。不出二年,当有大乱。”
  闻此言,孙坚虎目微睁。
  众目相对。曹操问道:“朝中内外,尚未听闻。先生又是从何而知?”
  服虔低声答曰:“诸位可曾听闻‘神上使’之名乎。”
  “黄巾余孽。”孙坚脱口而出。
  曹操亦点头:“南阳黄巾首领张曼成。率众在南阳起兵,自称‘神上使’。斩南阳太守褚贡,占宛城百日。后被新任南阳太守秦颉击溃。张曼成不知所终,传闻已死于乱军之中。”
  “非也。”服虔低声言道:“张曼成,正藏匿于荥阳境内。”
  “嘶——”何苗不由倒吸一口凉气:“一时不查,竟令巨贼如此近身乎!”
  轻身赴险,莫过如此啊。
  微微睥睨,坐立不安之何苗。孙坚抱拳相问:“敢问先生,消息从何而来。”
  见孙坚虎目寒光,服虔旋即醒悟:“校尉欲讨贼乎。”
  孙坚傲然一笑:“然也。”
第156章
仁至义尽
  “不可。”何苗急忙阻止:“我等轻身前来,并无重兵。如何剿灭巨贼。”
  孙坚言道:“我等轻身无备,贼人亦无防备。若能知贼酋藏身之处,此战易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4/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