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77/2006


第028章
挹娄庐士
  此去当重走卢龙塞旧道,先赶去与南高车各部汇合。待达成共识,再赴北海不迟。
  若沿蓟国水道,乘船出海,环半岛逆上,泊北乌稽港(扎鲁比诺港),再横穿苍海郡,直达北海之滨。亦可称一帆风顺。苍海太守,为交州高兴人李进。虽年过七旬,却老而弥坚。可堪大用。
  李进,出身农家,少时聪颖,勤奋好学,十八岁便被举出仕。永和二年(137年),拜武陵太守。时武陵,山高林密,出入不便,耕地贫瘠,生活极苦。李进选任有识之士为官,振兴学校,兴修水利,沟通商路。经九年治理,武陵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本初元年(146年),因李进功绩卓著,朝廷特嘉奖粮俸二千石,赐钱二十万,李进却悉数拿来救济贫困黎民。
  苍海郡,乃前汉废郡再立。汉人极少,扶余最多,亦有部分挹娄人杂居。交给李进牧守,可谓知人善用。
  “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土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
  传言,挹娄(yì
lóu)源于肃慎。人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便乘船”、“善射”又“常穴居”。“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自汉已来,臣属夫余,夫余责其租赋重,以黄初中(220年—226年)叛之”。
  汉初中原大乱,挹娄被迫臣属于扶余。为扶余“下户”,“担米粮鱼盐供给”,并缴纳繁重赋税。后刘备迁扶余四加南下,原地立扶余属国。挹娄趁机上表,请求归附。得蓟王应允,遂成大汉附庸。挹娄下户,纷纷脱离扶余“大家”欺压,投奔沧海汉郡。因港口最先建起,故挹娄下户尤其多。
  因其“便乘船”、“善射”,乃水军上佳之选。
  乌稽港中,多挹娄弓手。又因藏身庐上,居高下射。故称“挹娄庐士”。“弓长四尺,力如弩”,“矢施毒,人中皆死”,“发能入人目”。然“青石为镞”,说明尚未步入铁器时代。话说周武王时,肃慎人便入贡“楛矢石砮”。换言之,千余年来,挹娄文明几乎没有进步。
  身处蛮荒,身具蛮力。能开“力如弩”之强弓,说明最少三石之力。可想而知,若换成蓟国“曲臂复合角端弓”,战力何其恐怖。
  乃是与“望楼弓手”齐名之蓟国强弓手。
  得善待,挹娄人感激涕零,忠心不二。蛮荒亦有蛮荒的优点。谓“民风淳朴,人心皆古”。悍不畏死,一旦认主,绝不反咬喂食之手。
  立港之初。曾有来自极北之地的“毛人”欲占良港。被挹娄庐士一通箭雨,悉数射杀。穿胸洞背,一箭穿心,一箭贯脑者,比比皆是。
  港令大喜,上报蓟王。于是,便有挹娄庐士源源不断,被征募入伍。耳濡目染,蛮荒时代的诸多陋习,诸如“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定要改之。
  首批五千挹娄庐士,正在演武场中,由王傅黄忠严加训练。一旦成军,令行禁止。便可分批驻守蓟国明轮舰队。即便单独成军,亦称顶级弓手。
  蓟国兼容并蓄,海乃百川。先前有“小水貊”,“句骊一名貊,有别种,依小水为居,因名曰‘小水貊’”。地产良弓,称“貊弓”。后整族迁入大利匠人城安居。数千小水貊良匠,使蓟弓技艺大为精进。又因世代居于梁水上游,故迅速融入蓟国的“小水貊”,皆以“梁”为姓。
  一言蔽之。无论文明程度如何,各族,皆有所短,亦有所长。
  兼容并蓄,取长补短。乃融合共生之道。
  言归正传。
  三万蓟国精锐,由荡寇校尉颜良、讨虏校尉文丑、扬武校尉高览、鹰扬校尉太史慈、折冲校尉黄叙,护军左校许褚统领。
  此去即便不为说和,灭族亦称足够。
  万辆机关兵车,呼啸而出,列队同行。旌旗蔽日,蹄声如雷。往卢龙塞官道,年年修葺,极利通行。幽州得蓟国拱卫,乱世独善其身。民生颇佳,郡县皆有政绩。自幽州牧王允到任,吏治民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依冀州故事,郡县属吏,多选用蓟国少吏。一切政令,皆与蓟国比同。幽冀二州,渐有与蓟国同化之势。
  此,亦是冀州牧桓典,并幽州牧王允,因势利导,有意为之。
  卢龙塞历经多次重修扩建。远非先前荒废边塞可比。时下乃进出关外之要道。路上车马,川流不息。除去往来游商,汉胡行人亦多。刘备问过随行属吏。方知,除去游侠猎户,走亲访友,亦不在少数。
  先前,蓟王刘备上表,将关外前汉旧县,悉数划归给高车十二部,立为归义侯国。
  有高车妃,珠玉在前。高车与蓟国联姻者,日众。比照鲜卑十四部奢延属国,能与蓟人结为姻亲,自有百般利好。于是彼此走动,实属平常。得亲家作保,“南高车人”可在蓟国就学、经商、从军、出仕,享受诸多便利。一来二往,潜移默化,南高车人渐与国人无异。
  试想,蓟国九百万众。南高车不过百余万口。即便适龄女,悉数嫁入蓟国。亦远未称“足够”。
  亦仿高车妃之故事。国人多聘高车女为妻。门下署专设“高车寺”、“乌桓寺”,处理相关事务,足见一斑。
  车入卢龙塞。
  幽州牧王允,及麾下诸郡守,并三郡乌桓王,出塞十里相迎。
  见一队辽西游骑,身披蓟国良甲,颇为雄壮。刘备推窗喝问:“来将通名!”
  便有打头骁将,勒马抱拳:“辽西赵府君麾下,西部都尉韩当,奉命接驾!”
  “可是韩义公!”蓟王笑问。
  韩当一愣:“王上何以知之?”
  “平波水砦程德谋,还记否。”
  “原来如此。”韩当抱拳笑道:“乃末将少年好友。”
第029章
奋威扬武
  “辽东徐公盛,又识否?”刘备再问。
  “少时结伴任侠,焉能不识襄平徐荣!”韩当再答。
  刘备欣然点头:“前方引路。”
  “喏!”韩当遂打马在前,引领刘备与幽州牧王允等人并车同行,鱼贯入塞。
  卢龙塞坞堡连横,亭堠合纵,乃是一个完备的纵深防御体系。知刘备北出塞外,幽州牧王允已命守将,提前打扫营堡,足够大军入住。
  唐·高适《塞上》:“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足见此塞,天下知名。
  塞中主坞,已备好接风酒宴。共推蓟王居首,宾主各自落座。
  三郡乌桓大人,右北平太守刘政、辽西太守赵苞、及王允府中属吏,列席作陪。与蓟国将校相对而座。
  牵招领兵在外,未及返回。不能相见,着实令人惋惜。少时好友,各有归属。虽不能时常相见,然情义不变。
  蓟王刘备与北平太守刘政、辽西太守赵苞,皆是初次相见。尤其赵苞,虽是中常侍赵忠胞弟,却为人忠正,嫉恶如仇。就任以来,戍边安民,颇有政绩。素有清名。
  三郡乌桓,天下名骑能为其所用,足见此人之能。话说。黄巾乱前,幽州民情尚可。乱后却雄居河北之冠。此长彼消,足见黄巾荼毒之烈。然河北数州相加,亦不比蓟国富庶。足见刘备种田大成。
  席间,王允起身相敬,谢刘备援助之义。言,若非王上相救,早已命丧北寺狱中。
  刘备笑道:举手之劳,无需挂怀。闻使君身陷囹圄,天下义士皆奔走相救。孤幸位列其中,保大汉一栋梁。
  言及十常侍之乱,王允府中属吏,各个切齿生恨。而赵苞却神色如常,刘备随即又高看一眼。所谓“英雄无问出处”。赵忠为人如何,又岂是赵苞能够左右。只需做好自己,守好本分,便可称忠义之士。
  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刘备举杯相邀:“赵府君。”
  “下官在。”赵苞微微一愣,遂举杯回敬。
  “满饮此杯。”说着,刘备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话说,先前敬酒,蓟王沾唇即止。却唯独与赵苞满饮。
  赵苞心情激荡,亦满饮。
  待落杯。刘备笑道:“与府君神交已久。今日得见,终偿所愿。”
  赵苞起身对曰:“下官久居边郡,民情如火。不敢有一日之疏。故虽与王上毗邻,却未能谒见。请王上恕罪。”
  “府君戍边安民,功莫大焉。岂能因一己私利,擅离职守。”刘备笑道:“先前有麾下骁将,领兵相迎。何不引来相见。”
  “王上所说,可是韩都尉。”赵苞领会其意。
  “正是韩当。”刘备笑道。
  “王上稍待,下官这便命人唤来。”
  须臾,韩当浑身披甲,昂然登堂:“拜见王上。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行全礼。”
  刘备示意仆从为其斟酒:“孤与义公,一见如故。且共饮此杯。”
  “喏!”韩当站立举杯。
  一杯饮尽。刘备笑问:“尚能饮否?”
  “能饮。”
  “如此,再饮一杯。”
  二杯下肚,蓟王面不改色:“还能饮否?”
  “能饮。”
  “如此,再饮一杯。”
  三杯下肚,蓟王神色自若,落杯笑问:“能四饮否?”
  “能饮却不敢再饮。”韩当面色微醺:“末将值夜,再饮便将误事。”
  “能知进退,甚好。”刘备笑问:“所谓‘奋威扬武’,蓟国尚有‘奋威校尉’一职,无人认领。义公,可愿屈就?”
  此话一出,满堂惊呼。蓟王少称麒麟,善识人。诸多典故所出,皆耳熟能详。今不过初见,便以二千石高位相授。韩当此人,必有过人之处。
  “这……”韩当咬牙答道:“末将身有所属,不敢从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7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