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8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2/2006

  刘备先前暗中扶持没鹿回部,便为防高车生变。今没鹿回部愈发强盛,北高车相形见绌,越显羸弱。没鹿回时有东进,吞并北高车之意。
  若非顾忌南高车,反抄后路,颇多投鼠忌器。北高车或已为其所并。
  后世早已证明。大漠南北,生态脆弱,不宜农耕。且有大漠横栏,通行诸多不便。尤其是补给线横穿大漠,不仅受恶劣环境影响,亦极易被胡人切断。后世千百年来,华夏农耕文明,皆未能突破大漠,延伸至漠北。足见一斑。
  然若变游牧为农牧,可行否?
  苍海郡正全力稻作。一旦大成,稻草青储饲料,便可源源不断贩入漠北以东。西域亦大兴屯田,麦秸产量年年增多。没鹿回部已得其利。以西域济没鹿回,再以苍海济北高车。分立王庭,为大汉藩屏,不知可行否。
  心念至此,刘备便言道:“苍海郡之事,诸位知否?”
  “我等已尽知。”
  “扶余四加南迁蓟国,王庭立为属国。挹娄虽未立国,却心向大汉久矣。今有五千挹娄青壮,被募为弓手。不出数载,当有数万挹娄庐士,随明轮舰队,纵横四海。东西皆归向化。独剩北海六氏鲜卑,游离在外。是福是祸,亦未可知也。”
  蓟王言外之意,六人焉能不知。
  狄氏使者,急忙言道:“若漠西没鹿回部,归附东主。我等,自无二心。”
  刘备欣然接受:“如此,且传语六部大人。没鹿回部大人,并南高车十二归义侯,不日当在孤营中,与六部大人相见。共商大事。”
  “喏!”六氏使节,领命而去。
  没鹿回部大人“没鹿回氏”之真实身份。大漠南北,皆讳莫如深。蓟国除去肱股重臣,亦无人知晓。
  窦统,大鸿胪窦章之子,灵帝时为雁门太守,为避窦武之难,亡奔漠北,为没鹿回部落大人,遂改姓没鹿回氏。
  实乃窦太后从兄。其族姑窦氏琼英,嫁给蓟王为妃,并诞下麟儿。换言之,若论辈分,刘备犹高窦统一辈。
  兵车营地,制霸荒野。
  营中兵士,进出有度。“采集车队”四出。汲水、割草、狩猎、探路,不一而足。还有绘图师,借助记里鼓车等,诸多机关器,绘制行军路线。
  军市、酒垆、汤池、庵庐、茶馆、将作馆等,各式营地,人来人往。宛如一座繁华关城,凭空建起。除去奋威校尉部,日夜练兵不提。余下各部,皆遵循“战备作息”。轮流值守,运转自如。如齿轮般完美契合,无半分差池。
  许褚领五千白毦精卒,拱卫中军营地。中军大帐,则由史涣领绣衣吏守备。除去哺乳亚马逊,白发御姬皆守卫帐内。安全自是无虞。
  临时宿营,不日便走。自无需过多操持。若长期宿营,还需烧制下水陶管,掘深井汲水,平整消毒营地,清理周围野草杂木,诸如此类。
  待绘图师驱车返回。言,路遇野马群。太史慈遂领麾下“飞翼卫”,捎带五弟黄叙及“眉尖刀士”,打马出营。领营中厩吏,驯服野马。
  以战养战,便是指此。
  一切所需,皆可以营地为中心,四面抄掠得来。百里之内,骑士往来如风。安全无虞。
  真若久居此地,刘备甚至能建起一座城邑。如白檀那般,夯土版筑,就地辟窑烧砖便是!
  翌日清晨,忽听人马嘶鸣。太史慈与黄叙,竟驱赶大群野马入营。毛色繁杂,以青、骝及兔褐为多。
  高原马,头大颈短,体健蹄坚,胸宽鬃长,皮厚毛粗,能御暴雪极寒,吃苦耐劳,可粗放饲养,生命力极强。经驯化之高原马,战场上不惊不诈,勇猛无比。为军马上佳之选。前汉时,统称“匈奴马”。
  军厩令,如获至宝。细细梳洗,勤加驯养不提。马通人性。不出数日,便可驾车。不出数月,当可骑乘。
  众校笑言,若立营数载,漠北当无马。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乌骊马,便出漠北高原。
  二千里外,大汉一马难求。此地,却尽是野马无人问津。若能互通有无,则有百利而无一害。
  事实上,除去数万精锐,兵车营地,便是一座大型开拓车队。拓荒打野,驯化四夷。物极其用,地尽其利。正如刘备这般:煌煌炎汉,“薪火传天下”。
  洛阳,南宫玉堂前殿。
  新帝专开朝议,问计北疆政事。
  “南匈奴单于,上表请立太原、雁门亡胡二部。右北平乌桓单于亦同上表,请立代郡、上谷亡胡二部。”新帝目视三公九卿,及大将军何进:“众卿以为如何?”
  略作停顿,新帝又问:“此四部,究竟种出何处?”
  “回禀陛下,扶罗韩、步度根、轲比能三部,种出鲜卑。至于能臣氐,或出原上谷乌桓旁支。”大将军何进,有备而来。
  “太原、雁门、代郡、上谷四郡,汉民稀少,自今汉以来,本就为内附胡人牧场。若四部真心归附,确可立为藩屏。”新任太尉张延,起身奏道。
  “臣,附议。”司空许相,亦起身奏对。
  司徒张温亦奏曰:“臣,附议。”
  九卿齐声:“臣等,附议。”
  新帝面无表情,轻轻颔首:“如此……”
  “陛下且慢。”大将军何进,掷地有声。
第036章
兵乱在即
  “大将军有何高见?”新帝笑问。眼中颇多赞许之意。
  “四部亡胡,盘踞幽并。传闻,先前白波、黑山势大。四部亡胡与贼人交往甚秘。今见白波、黑山二贼先后覆灭,恐孤木难支,唇亡齿寒,故乞归附。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彼时二贼势强,便与之狼狈成奸。此时官军势大,又乞归顺大汉。反复无常,贼心不死。陛下岂能轻易纳之。”大将军一席话,振聋发聩。中气十足,嗡嗡作响。
  三公九卿,鸦雀无声。朝政日非,明哲保身。且天将变矣,回天乏术。不如装聋作哑,留有用之躯。
  新帝轻轻颔首:“依大将军之见,又当如何?”
  “杀贼自効,以正视听。”大将军有备而来。
  新帝忙问:“河北皆平,再无贼乱。如何自効?”
  “河北无贼,河南岂无贼乎?”大将军何进,龇牙一笑:“汝南黄巾势大,州郡剿贼不利。另有河南尹并长水校尉,巡视南阳。日前六百里上疏,言,军情如火,暴乱在即。洛阳八关,京畿重地,万勿轻动。若能从河北调兵,平河南之乱。岂不美哉。”
  三公九卿,纷纷点头。大将军久历朝政,有宿臣之姿。
  “大将军之言,甚善。”司徒张温起身奏道:“今汉以来,遣南匈奴、三郡乌桓之兵,招讨四方,已成惯例。为平‘陪都’兵乱,遣四郡亡胡南下,未尝不可。”
  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俗语谓“打断骨头连着筋”。常闻大将军何进与河南尹何苗,势如水火。今日方知,传闻终不可信。终究是一门中人。眼看南阳兵乱,河南尹何苗深陷其中,危在旦夕。危机关头,还是大将军何进,出手相助。
  以己度人,新帝感慨忽生。将心比心,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自幼丧父,又与母兄天各一方。今再相见,心中又岂只有愤恨难平,无半分亲情牵绊。毕竟是骨肉至亲。
  “大将军,乃老成谋国之言。然既是二位单于出面作保,亦需全其意。”新帝遂有定计:“如此,可双管齐下。许四部归附,各封归义侯。再命其出兵渡河,平定南阳兵乱。众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三公九卿,异口同声。
  “大将军以为如何?”新帝难得和颜悦色。
  “臣,附议。”何进瓮声奏对。殿内公卿,心知肚明。陛下顾全的并非二位单于,而是背后的蓟王刘备。
  蓟国横亘幽冀,四夷环伺。如何妥善处理与诸胡关系,乃立国之本。正因如此,蓟王自幼,便常与胡人往来。对胡人多行向化,从未赶尽杀绝。四郡亡胡,若非事关重大,蓟王又亦会举重若轻,谨慎行事。不亲自上表,反令南匈奴王并乌桓单于代劳。
  “自黄巾乱后,天下板荡。群盗蜂起,屡禁而不能止。”新帝感叹:“诸如此次,南阳兵乱在即,朝中竟无一兵一卒可用。若非大将军行驱虎吞狼之计,河南恐又遭生灵涂炭。南阳乃陪都,居百万之众,商业繁盛,赋税颇多。若再生祸乱,恐社稷不保。”
  “陛下勿忧。”大将军何进心领神会:“之所以蟊贼屡禁不绝,乃因郡县各自为战,顾此失彼。所谓‘乱世用重典’。刺史只有监察之职,并无治政之权。故行废史立牧,只为拨乱反正,治政安民。”
  “大将军所言极是。”陛下与何进,一唱一和:“蓟王表阎忠为凉州牧,可行否?”
  “可行。”大将军从善如流。此乃先帝旧事。本已交由尚书台拟定,不料先帝北巡而崩,尚书令曹节又抱恙离朝。便一直搁置。如今,新帝旧事重提。百官自无异议。
  “东郡太守曹操,剿灭贼乱,颇有战功。可为兖州牧否?”新帝又问。
  “臣,无异议。”大将军何进再答。
  “臣等,附议。”废史立牧,大势所趋。三公九卿,便心存忧虑,又如之奈何。
  “西园中军校尉孙坚,自重返江东,募兵讨贼。大小百余战,连平荆、扬之乱。荡寇将军周慎,自引军汉中,数战皆不能胜,别无寸功。日前反被米贼断其运道,弃车重败退。已被押入大狱,交由三司会审。朕,欲拜孙坚为‘破虏将军’,以继之。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孙校尉,乃江东猛虎也。”司徒张温言道:“麾下百战精兵,正当大用。若遣入汉中平乱,米贼必败。”
  “司徒之言,甚善。”陛下欣然一笑:“大将军以为如何?”
  “孙坚可灭米贼。”何进瓮声言道。
  闻此言,新帝终得安心。先前允诺太后诸事,悉数达成。然心中又起疑窦。今日大将军,为何如此识相?
  罢朝后,新帝遂往永乐宫。与董太后细说诸事。
  “曹操之事已毕,曹嵩之事又当如何?”董太后问道。
  “母亲念念不忘,可是收了重资?”新帝反问。
  “不瞒陛下,年前,曹嵩曾输一亿大钱入西省(永乐宫之司署,掌管宫内罪罚),求太尉之位。”董太后如实相告:“虽说‘此一时,彼一时’也。然曹嵩输钱在前,陛下禁售于后……”
  “母亲不必心急。”新帝言道:“太尉张延,曾为周慎作保。今周慎败归,虽可罚铜免死,然张延坐罪,晚节必不保也。不出数月,定让曹嵩如愿。”
  “如此,甚好。”董太后展颜一笑。目光慈炯,柔声道:“陛下虽与我自幼分居。然毕竟母子连心。先帝遗命,兄终弟及。如今看来,于国于家,大有裨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2/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