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9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15/2006


第081章
天下喉舌
  送走十位子钱家。秦太仓遂入密道,循地下暗渠,乘舟抵达函园蓟王陵。与右丞贾诩,于右耳室相见。
  蓟王陵,乃由菟园销金窟改造。时正有条不紊,督造之中,远未完成。两侧耳室,先行造毕,用于会客。右耳室乃右丞贾诩专用。左耳室,自是左丞荀攸专属。
  搭满脚手架的地宫中央,今为幕府主记室。置“记室掾”,主记录,掌文书。下设“幕门候吏”,简称“候吏”。又称“候人”,掌整治道路、稽查姦盗,及迎送宾客。与一般主记室不同,此处还掌洛阳风闻,禁中消息,军情谍报,闾里流言,乃是隶属于幕府的间谍细作机构。
  “以中情出,小曰间,大曰谍”。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类。各种情报,分门别类,由诸“幕门候吏”掌管。其中:“‘耳目’七人,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事,军中之情”;“‘羽翼’四人,主扬威名,震远方,摇动四境,以弱敌心”;“‘游士(游缴)’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拜见右丞。”经过数道关卡,秦太仓入耳室相见。
  秦太仓与麾下童子,托贾诩之福,得以幸免。自蟾宫折桂馆毁于大火,馆众各奔东西。秦太仓亦深居简出,隐姓埋名。直到从黄门令左丰处取得先帝《子钱集簿》诸物,贾诩遂向大宦官曹节,索来秦太仓,置在“蜃楼”之中。
  悬于绝壁,本为守备销金窟暗渠出口的悬楼,取名“蜃楼”,正当适宜。先有蟾宫,再入蜃楼。终归与蟾蜍有缘。
  “秦公免礼。”贾诩请其落座:“如何?”
  “事已成。子钱家并无异议。”秦太仓答曰。
  “可有所获?”贾诩又问。
  “‘不其侯’欠债未还,已过六月。子钱家问,当如何行事。”
  “哦?”贾诩遂命记室掾,查阅不其侯名录。
  片刻之后,便有所得。书佐呈交记室掾,朗声诵读:“建武六年(30年),大司徒伏湛封不其侯,食邑三千六百户,城周十里,已袭八代。今不其侯名(伏)完,沉深大度,颇有文才。延熹元年,尚桓帝女阳安长公主,为侍中。”
  “既食三千六百户,因何举债度日。”贾诩又道:“继续读来。”
  “光和五年,先帝授童恢为不其令。童恢,字汉宗,琅琊姑幕人。到任三年,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不其百姓安居乐业。以致邻县百姓举家迁徙不其县定居者,多达二万余户。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虎狼当食六畜,而残暴于人。王法杀人者伤,伤人则论法。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称‘童公审虎’。刺史赞曰:‘耕织种牧,皆有条章。一境清净,牢狱连年无囚。’”
  “此乃大贤也。”饶是贾诩,亦不禁称道。
  记室掾又道:“不其乃异姓侯。虽得循吏牧守,城周十里,民三万户。然世代只得食三千六百户。不其侯国,亦常省称‘不其县’。其主官称‘令’而非‘相’。”
  “原来如此。”贾诩轻轻颔首:“换言之,不其侯国,在不其境内。”
  “正是如此。”
  “阳安长公主,自有汤沐邑。嫁于不其侯,因何沦落至此?”贾诩又问。
  “阳安,本春秋时道国地。前汉置阳安县,今汉属汝南郡。黄巾乱后,汝南群盗蜂起,阳安亦未能幸免,今为贼人所占。阳安长公主向来奢侈,汤沐邑虽无进项,然奢靡之风不减。不得已,唯有举债度日。”记室掾答曰。
  “难怪。”贾诩眸中精光毕露。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稍作思量,这便计上心来:“传令子钱家,约不其侯金水汤馆相见。”
  “喏!”记室掾领命。
  “有劳秦公。且回蜃楼休息吧。”贾诩笑道。
  “老朽告退。”秦太仓起身出室。
  待记室掾返回,贾诩又问:“不其县城,今又如何。”
  记室掾按录索引,将条目娓娓道来:“秦时,称里罗城。横竖不足二里。后经历次扩建,今不其城,设门九座,四面各有城门二座,西南另设水门一座,通不其港。墙高四丈,易守难攻。”
  “甚好。”贾诩欣然点头。此处当有大用。
  “文和欲围魏救赵乎?”荀攸亦从左耳室赶来相见。
  “然也。”贾诩欣然笑道。
  得密信暗授机宜,子钱家桀不群,遂约不其侯伏完,汤馆相见。
  约定时间,二楼雅座,桀不群先到。将信上机宜,默记于心。待无差错,抬头正见不其侯伏完,面色凝重,姗姗来迟。
  四目相对。不其侯伏完,眸中惊恐,一闪而逝。桀不群这便了然,必囊中无钱。
  “见过君侯。”桀不群先行礼。终归礼不可废。
  “见过子钱家。”伏完还礼。
  宾主落座,桀不群开门见山:“千万欠钱,半年已过。君侯若再不归还,某当殿前上告。”
  “切莫如此。”伏完急忙摆手:“恳请再宽限数日。只需收复汤沐邑,千万铜钱,又有何难。”
  “汝南群盗蜂起,道路断绝。便是年内收复,眼看大雪封路,青黄不接,如何转圜?”桀不群皱眉道。
  “唉……”时局崩坏至此,伏完焉能不知。
  见他愁眉苦脸,束手无策。桀不群,试言道:“所谓和气生财。情非得已,亦不愿坐视君侯,走投无路。临来时,忽灵光一现,想到一法。就不知君侯,意下如何。”
  “且说来一听。”病急乱投医。事到如今,伏完亦顾不得许多。
  “君侯显爵,已袭八代。闻城周十里,有民三万户。奈何世代只得食三千六百户。若得增封,岂非美哉。”桀不群笑道。
  “谈何容易。”伏完摇头苦笑:“非功不侯,非刘不王。蒙荫祖上从龙之功,世代得享食邑。如今天下播乱,群盗蜂起。想我……如何能投笔从戎,再立新功。”
  桀不群笑道:“旁人难如登天。然君侯却手到擒来。”
  “何不直言。”伏完请教。
  “闻君侯有一女,贞淑聪惠,何不配入天家。”桀不群言道。
  “寿儿不过数岁,总角童子如何婚配。不可不可。”伏完连连摆手。
第082章
为人作嫁
  “当今天子,亦不满十岁。岂非良配?”桀不群笑道。
  “子钱家有所不知,论辈分我家寿儿犹长天子一辈,姑侄如何般配。”伏完再拒。终归是舍不得拖自家女儿下水。
  “君侯不闻‘亲上加亲’乎?”桀不群说起汉宫旧事。
  “所谓‘重亲’者,乃是乱伦常之举。断不可为也。”伏完心意已决。
  见伏完咬死不松口,桀不群终道明心意:“若如此,只剩一途,能偿君侯所举巨债。”
  “还望子钱家,不吝赐教。”伏完起身行礼。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即便先前义正言辞,然道义上终归是过不去。
  桀不群,坦然受之:“君侯夫妇,坐拥二雄城,却无法牟其利。何不交给我等,代为打理。待收回子母铜钱,所欠巨债,再完璧归赵,还与君侯,如何?”
  “嘶——”伏完倒吸一口凉气,转而言道:“如子钱家所言,今群盗蜂起,道路断绝。不其县,尚有水路可通南北。饶是如此,海贼亦时常劫船骚境,船家苦不堪言,纷纷北投蓟国避难。阳安县,更深陷群盗之中。城池已为贼所据,官军数次攻伐,皆功败垂成。若要收复,谈何容易。”
  “阳安诸情,君侯知否?”桀不群不为所动,似早有虑及。
  “阳安,乃春秋时道国都城,为‘屏藩周室’。秦时属颍川郡,汉设汝南郡。两汉四百年间,曾三为阳安侯国。前汉,绥和二年(前7年)五月,哀帝封舅丁明,为阳安侯。待平帝元始元年(1年),丁明身死爵废,阳安复为县。今汉,光武建武十七年(41年),废皇后郭圣通之弟郭况,‘徙封大国,为阳安侯’。元初四年(117年),开国重臣邓禹之曾孙邓珍,三封阳安,食三千五百户。前后三家阳安侯,皆夺侯除国。今为阳安长公主汤沐邑。”伏完娓娓道来。
  一言蔽之,“乃是富庶大县。”桀不群言道。
  “然也。”伏完答曰:“黄巾尚未乱时,民户过万,乃是一等大县。”
  “若能收回,何愁债台高筑。”桀不群言道:“二县若交给我等打理,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君侯举债,便可还清。且长公主与君侯食俸,年年足奉,不差分毫。”
  “此话当真?”如此利好,伏完走投无路,焉能不动心。
  “如假包换。”桀不群答曰。
  “口说无凭。”
  “立字为据。”桀不群高深一笑:“便以十年为期。君侯还清欠债,且与长公主,年年足俸。”
  “稍待!”伏完顾不得许多,起身而去。
  桀不群自斟自饮,亦不着急。
  半个时辰后。伏完又急急忙返回:“此事,我已告知长公主。长公主并无异议。却不知当,当如何施为?”
  “劳烦君侯并长公主,与我签订券书。并授封邑令、相等一切要职。全权打理二处食邑。”桀不群娓娓道来。
  “不其县,尚能如愿。然阳安,深陷贼窝,如何转圜?”伏完问道。
  “此事不劳君侯费心。”桀不群言道:“只需订立券书,无论成败与否,君侯与长公主皆可坐享足额食俸。待满十年,欠债一笔勾销。”
  “伏完并长公主,深谢君之大恩!”后顾无忧,焉能不敬谢。
  “如此,待明日,我将亲自登门。与君侯并长公主,订立券书。”桀不群言尽于此。
  “恭候大驾。”伏完心满意足,起身告辞。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15/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