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9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7/2006

  春,二月,江夏兵赵慈反,杀南阳太守秦颉。
  庚戌,改元光熹,大赦天下。
  佯装打道回京的河南尹何苗并长水校尉袁术,得五千四郡亡胡突骑相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反戈一击。击溃赵慈乱军,一举平定南阳。
  “南阳,光武之所兴,有高山峻岭可以控扼,有宽城平野可以屯兵。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乃今汉“帝乡”,号称陪都。
  赵慈残部,窜入汝南,欲与黄巾合流。
  班师回朝前,何苗表袁术为南阳太守。袁术得一大郡,励精图治,乱世积势。此时,袁术年少英发,满腔热血,只为匡扶汉室。与后来“及窃伪号,淫侈滋甚,媵御数百,无不兼罗纨,厌梁肉,自下饥困,莫之简恤”的篡国汉贼,不可同日而语。
  先拜名士阎象为主簿,杨弘任长史,韩胤为别驾。后又得纪灵、桥蕤(ruí)、张勋、乐就、李丰、梁纲等将校,安抚民情、整顿兵马、打造机关诸器。不出数月,气象一新。南阳渐呈大治之象。此乃后话,按下不表。
  上蔡都亭客舍。
  便有探马来报:“报,赵慈残部沿舞水顺下,乱入汝南。已入嵖岈山中。”
  “取图来。”郭嘉言道。
  “喏。”便有黄巾卫取汝南山川地形图。
  “奉孝以为,贼兵欲往何处。”宋奇问道。
  郭嘉并指一点:“必是此处。”
  “冶炉城。”略作思量,宋奇心领神会:“贼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如要重整旗鼓,必先修缮兵甲,补充弩矢。此城自古便是冶铁重镇,春秋时为韩国铸剑之地。城在嵖岈山之东,吴房县境。贼人欲先取之,再谋复起。”
  “明廷所言极是。”郭嘉笑道:“此乃天赐良机也。宜当降服余勇,收归己用。”
  “奉孝将兵,亦多多益善否。”宋奇笑问。
  “知我者,明廷也。”郭嘉欣然一笑。
  待黄巾渠帅龚都,领麾下亲随数人,乔装抵达,与宋奇相见。这便将冶炉城周遭详情地理,娓娓道来。
  冶炉城之东北,有城合赙,俗称“合伯”。战国时亦属韩,以产利剑著称。《史记·苏秦列传》:“韩卒之剑戟皆出於冥山、棠谿(溪)、墨阳、合赙、邓师……皆‘陆断牛马,水截鵠雁(言其锋利)’。”《战国策》曰:“韩之剑戟,出于棠谿。”《史记》亦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谿,二曰墨曜,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渊(唐朝时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天下九剑,棠谿居首,龙泉只排第六。
  “吴房(县),有棠谿亭”,“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坚利”。棠谿宝剑,千锤百炼,光鉴寒霜,驰名天下。今豪侠名士所佩,多出此地。棠谿剑与古锭刀并著于世。然却双双被蓟国陨星剑、雁翎刀所取代。剑刀不能过河北。
  先前,南阳大乱,城内铸剑师,亦多逃入棠谿谷地。后又逢汝南大乱,长吏弃官,道路断绝。棠谿工匠遂拥兵自重。类比宗贼,然却谨守门户,与世隔绝。首领出自“棠谿氏”,名“典”。虽从不劫掠百姓,却亦用兵器与贼人交换粮秣。黄巾与宗贼,皆来者不拒。
  棠谿氏,姬姓,吴王阖闾弟夫槩(gài),奔楚为棠谿氏。
  “可是前五官中郎将,棠谿典。字伯并,颍川鄢陵人。时为大长秋曹腾,向朝廷举荐。”宋奇竟识得此人:“熹平四年,蔡邕与五官中郎将棠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称‘熹平石经’。”
  “已是十一年前旧事。”郭嘉言道:“明廷可知棠谿典下落。”
  “未知也。”宋奇言道:“只闻坐蔡邕髡钳流徙之罪而免官。其人下落,不得而知。”
  郭嘉笑道:“明廷安坐,待郭嘉前去打探一二。”
  “不可!”宋奇急忙劝阻:“只闻其名,不知其人。且棠谿匠人,据城自守,善恶难辨。此去不啻自投虎穴,智者不为。”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郭嘉言道:“若能收归己用,何须再从南阳贩来兵甲。与我有大利。”
  “某愿同往。”龚都抱拳道:“明廷安心,定护掾史(郭嘉)周全。”
  “如此……”宋奇言道:“当速去速回。”
  “喏。”二人领命而去。
  棠谿亭在吴房县西北百里,有棠谿城。棠谿、冶炉、合伯三城,皆位于棠谿谷地,背靠冥山铁矿。“十里棠谿,十里城”,“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酒幡掩翠柳,铁歌秦更天”。所铸“棠谿之剑,天下之铦也”。
  郭嘉乘宋奇安车,朝发夕至,抵达城下。
第116章
我有一计
  “来者何人。”城头兵卒,高声喝问。
  “阳翟郭嘉。”郭嘉推窗答曰。
  “意欲何为。”
  “自为交易。”
  “尊驾稍待。”果然来者不拒。
  待吊桥落下,城门洞开。龚都遂引车驾入城。
  棠谿城横竖一里余,东西略长,南北稍短。坐落在十里棠谿亭内,从建制上说,乃是乡邑。棠谿城居中,与冶炉、合伯二城,各距数里,匠人自成聚落,便是三城民众来源。三城互为犄角,大致呈“品”字形。冶炉城乃为冶铁,合伯城多为铸剑,棠谿城多为工匠生活起居。
  车驾一路行来,只见沿棠谿水两岸,排列无数冶炼高炉。围绕棠谿湖,冶铁炉尤其多。炉顶烟囱耸立,吞云吐雾。烟气汇聚于顶,连成长龙。云蒸霞蔚,顺棠谿水而下,如雾似幻,热气腾腾。两岸冰雪消融,嫩芽早发。
  除去木炭,石炭及鱼油,亦是常备燃料。炉旁还设橐龠(tuó
yuè)鼓风助火。
  另有许多圆窑,广布于冶炼场周围。圆窑由:窑门、火池、窑膛、烟囱,四部分组成。窑建在炉前。除用于烧瓦、砖、鼓风管等,建炉诸材外,还有烘范、铁器热处理及烧制陶器等,多种功用。
  高炉炉体,皆用耐火砖垒砌。炉基则由粘土加小鹅卵石、炭末、矿石粉等,夯土版筑而成,异常坚固。“加料口”位于炉顶,匠人将矿石及木炭等混合物料,倾入炉缸,点火冶炼。炼好的铁水则由“出铁水口”流出,注入炉前模具,铸成铁板或铁碇。故炉前还搭建有“工棚”,不仅可遮风挡雨,防止铁水流出后遇水冷却或爆炸;还可利用架设在横梁上的杠杆,向炉顶加入混合物料,搬运新铸铁碇,及清理炉内结瘤积铁。
  高炉炉缸,呈椭圆形。分:炼炉、锻炉、炒钢炉、熔铁炉等,不一而足。时下熔铁,已采用先进的“换热式热风炉”。而椭圆形炼炉及鼓风设施的运用,既增大了炉缸体积,有利于提高冶铁容量;又能缩短风管距高炉中心区的距离,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类似高炉,可日产铸铁一吨。
  话说,炉缸由圆形到椭圆,乃是炼铁历史上的一次技术革新。直到一千多年后,西方才有类似炉体出现。
  窥一斑而知全豹。单单一个椭圆炼炉,便可知大汉技艺之强,独步天下。
  时下,性能趋近于钢,被后世称为“球墨铸铁”的高强度铸铁技艺,早已全面普及。铸铁脱碳成钢,亦非难事。淬火、冷锻、炒钢……各地名匠,各有其独到之处。
  冷兵器时代,二项决定性技艺:种田和冶铁,大汉皆无可匹敌。
  言归正传。
  城内街巷纵横,酒垆、商肆,不一而足。还有一座占地颇广的府邸。前汉时为“铁官长”官寺。前汉时,产铁地区置铁官,设铁官长,主鼓铸;不产铁的地区,置小铁官,铸旧铁。今汉除铁官。现为匠人首领,棠谿典居所。
  府中卫士,神情肃穆,皆披铁甲。虎背熊腰,双臂尤其健硕,皆是打铁力士出身。
  郭嘉还发现,甲胄上铭文,各不相同。有棠谿,墨曜,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莫邪,干将,不一而足。话说,棠谿、龙渊、干将、莫邪等九大名剑,皆出于此。换言之,棠谿亭十里之内,有九大铸派。各以所铸宝剑名为剑炉名。又以剑炉名为门派号。
  果不其然。
  待郭嘉并龚都,登堂入室。只见上首端坐一饶须老者。须发花白,年过百半。各有四人,分列左右。包头冒絮(头巾),居中绣有墨曜,合伯,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莫邪,干将,八大铸剑门派。上首老者,自戴棠谿冒絮。不多不少,共计九派。
  “阳翟郭嘉,拜见棠谿‘老将军’。”
  “你识得老夫?”如此说来,此人必是前五官中郎将,棠谿典无疑。
  “在下实不知也。”郭嘉实言相告:“来时,幸有耳闻。”
  “听何人所说。”老者又问。
  “我家公子。”
  “你家公子,又是何人?”
  “扶风宋奇,宋元异。”
  闻此言,老者猛然一愣。须臾,这才言道:“我亦识得。只是,此人早已作古,举家被戮。”
  “侥幸偷生,一言难尽。”郭嘉答曰。
  五官中郎将棠谿典,乃是大长秋曹腾,向朝廷举荐。熹平元年,宋奇与曹氏联姻,娶侍中、长水校尉沛国曹炽之女为妻。曹炽叔父,便是大长秋曹腾。换言之,棠谿典与宋氏,及曹氏,必有深交。焉能不识濦强侯宋奇。
  郭嘉取宋奇随身玉佩奉上。棠谿典表情,可想而知:“果真是故人。”
  “公子人在上蔡。因悉知一密情,故遣郭嘉来报。”
  “何事如此紧急。”
  “日前,南阳败军,乱入汝南。藏身嵖岈山中,不日便将偷袭此地,补充兵器。”郭嘉答曰。
  坐上众人表情各异。棠谿典问道:“何来南阳败军。”
  棠谿匠人,闭门自守,作壁上观。消息闭塞,亦是常情。
  郭嘉遂将赵慈率众袭杀南阳太守秦颉诸事,娓娓道来。
  “竟有此事。”坐上各人,交头接耳。
  见一时难有定论,郭嘉又道:“此乃江夏募兵,先前曾随太守秦颉,大小百战,平黄巾之乱。胡骑铁蹄之下,仍能大半逃亡。其战力与流寇贼众,不可同日而语。不知老将军,守城诸器,是否齐备。”
  “我等醉心铸剑,并不通机关术。”棠谿典摇头:“所存弓弩,抵御流寇绰绰有余。然若与百战精兵交战,则力有不逮。”
  便有合伯派首领,起身言道:“败军远来,必弃甲丢盔。苦无攻城诸器,又短粮草。我等坚壁清野,据城而守,当立不败之地也。”
  “此言差矣。”郭嘉言道:“败军既来,必有内应。黄巾乱时,听闻有诸多南阳工匠,逃难至此。当中必有败军细作。若趁乱夜开城门,万事休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7/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