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日常(校对)第9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3/2006

  太皇笑道:“若有一日,陛下觉得心疼。便是长大,可为人主。”
  “哦……”少帝似懂非懂。又问:“太皇可心疼?”
  “也曾疼过。”
  片刻之后。黄门令左丰,乘黄门署车出宫。入十里函园,逆上二崤城。
  坂上遍布桩柱,脚手架林立。蓟国能工巧匠,散布其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井然有序。此乃督造中的三仟栋亿万豪宅。自山脚,沿坂而上。分六街七宅,直与山头齐平。三进宅院,如梯台逆升。只需筑成,必是玉宇琼楼,鳞次栉比,金碧辉煌,冠绝京畿。
  煌煌天汉,以高为贵。无人能免俗。便是蓟王,亦不例外。
  左丰挑帘细看。见十里长坂,皆起楼院。如此规模的督造,洛阳已百年难见。加之,当中必有一栋,为其所有。黄门令左丰,焉能不心比蜜甜。
  沿双“之”字形交错坡道,迂回上山。吊桥徐徐下落伸展,平铺对岸。桥头堡上军士,吹响号角。恭迎天使入城。
  中堡,瑶光殿。
  宾主落座。寒暄过后,左丰道明来意:“鞠城兵乱,百官多有折损。少帝继位,百废待兴。值用人之际,欲将幽、冀二州牧,调回朝堂,拜为九卿。陛下及太皇,遣奴婢来问:蓟王以为然否?”
  贾诩肃容下拜:“我主并无异议。却不知,河北二雄州,何人继领。”
  “乃左右车骑,皇甫嵩并朱儁。”
  “我主曾言:左右车骑,乃大汉栋梁之臣。雄州托付雄臣,正当适宜。”贾诩再拜:“陛下、太皇,圣明。”
  “如此,奴婢这便回宫复命。”左丰亦暗松一口气。蓟国横亘幽冀,若二州所托非人,乃至百姓揭竿,群盗蜂起。殃及蓟国,蓟王发雷霆之怒,乃至风云突变。悔之晚矣。
  如前所说,车骑将军不常置。战时拜官,事后便罢。然自黄巾乱后,渐有为常设将军之趋势。
  车骑将军位比三公,秩万石。然若出为州牧,不过二千石官。官秩不足,食邑补。于是:
  槐里侯皇甫嵩,除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增食二千户。
  钱塘侯朱儁,除右车骑将军,领幽州牧,亦增食二千户。
  原幽州牧王允,冀州牧桓典,一并入朝为九卿。九卿乃中二千石官,自也是荣升。
  二人奉诏回京,蓟王亲为饯行。又命水军楼船护送,再赠九坂悬楼,令其栖身。自二人到任,安土息民,吏治清明。萧规曹随,与蓟国相向而行。幽冀二州,吃穿用度,衣食住行,皆已趋同。律法规章,亦比照《蓟法》。赀库更是遍地开花。打击豪强,肃清宗贼,不遗余力。王允、桓典,皆是强项令。无私铁面,不徇私情。上行而下效,河北大地,毒瘤顽疾,被二人并蓟王,联手肃清。
  蓟国“圩田制”,正全面推行。
  送别二人,勃海王相徐璆,又行将到任。勃海国与蓟国毗邻。国相徐璆,入乡随俗,亲赴临乡,觐见蓟王。
  徐璆,字孟玉。广陵海西人。前度辽将军,徐淑之子。少履清爽,立朝正色。有其掌勃海诸事,刘备自可安心。蓟王今为托孤重臣,权倾朝野。官吏前来拜谒,看上去乃例行公事。实则不然。
  皆是假拜谒为名,行认主大礼。
  天线有识之士,人尽皆知:今汉气数已尽。忠于汉室的志士忠臣,转投蓟王门下,欲匡扶明主,三兴汉室。一言蔽之,人心向背。
  徐璆自不例外。待皇甫嵩、朱儁到任,亦如此这般。蓟王刘备,又焉能无觉。
  更何况,凡遇河北之事。少帝必遣黄门令,车上二崤城,询问蓟王之意。由此可知,洛阳朝堂,对蓟王是何等敬畏。事已至此,多说无益。矗立观天阁上,蓟王忽生一丝寒意。
  从此往后,有进无退。
第124章
事与愿违
  永乐宫。
  董太皇三卿,与骠骑将军董重,悉数到场。
  帘后太皇董太后,面沉似水。帘外众人,如坐针毡。
  只因不知何人,书朱雀阙。言:“民不聊生,长乐、永乐卖官贩爵,蜺墯鸡化,乃妇人干政,所致也。”
  兹事体大。值班中黄门,急忙入宫通禀。三宫本欲息事宁人,奈何“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出半日,洛阳城已人尽皆知。
  遥想先帝年间。亦有人书朱雀阙。引宦官大肆海捕,牵连者数以千计。
  旧事记忆犹新,今朝又出此事。鞠城兵乱,惨痛未消。洛阳民众,焉能无惧。
  阙书,矛头直指,太皇董太后及何太后。三宫鼎立,共辅少帝。平衡朝野,势均力敌。本是治国良策,续命良药。岂料将将开年,便有人迫不及待。朝政日非,国祚不继。汉庭沦落至此,虽是天灾,更是人祸。
  朱雀门,为北宫之南门。门侧高楼,称朱雀阙。因历代帝王出入,多经朱雀门,故此门最为尊贵。建造亦格外巍峨壮观。“偃师去宫三十五里,望朱雀阙,其上郁朴与天连。”
  书于此阙。除去醒目,亦想令少帝出入时可见。
  “奸佞之辈,何其多也。”董太皇切齿生恨。
  “太皇息怒。”董重劝道:“若有损圣体,徒令小人得意。”
  “骠骑将军,所言极是。”永乐少府曹嵩亦劝:“太皇且息雷霆之怒。”
  “为今之计,该当如何。”深吸一口气,强压心头之恨,董太皇问道。
  “三宫鼎立,不可示弱。亦不可,持强凌弱。公事公办。当交有司,彻查背后主谋。”曹嵩答曰。
  “少府,所言极是。”董重亦道:“何太后,亦牵连其中。且看西宫(长乐宫)如何应对。”
  “卑不谋尊,疏不间亲。”董太后,恨意难平:“先时阙上所书王甫、曹节,一介家奴耳。如今竟胆大包天,以下犯上。直书二宫帝后。诸君以为,背后主谋,是何人也。”
  “这……”董重欲言又止。其中深意,今时今日之董骠骑,又岂能不知。
  “卑不谋尊”,便是后世所谓“对等原则”。如此说来,先前书朱雀阙者,必是宦官或朝臣。今日书朱雀阙者,多半是汉室宗亲。三宫鼎立,二宫并书阙上,唯长信宫,独善其身。董太皇言下之意,殿内众人又如何能不,心知肚明。
  曹嵩答曰:“太皇,切莫起疑。此事颇多蹊跷。老臣窃以为,若真乃长信宫所为,岂非太过明显。”
  “朕,亦如此想。”董太后心领神会,这便悄然收拢怒气。
  “二桃杀三士。”永乐卫尉董承,忽言道。
  “此话怎讲。”董重忙问。
  “三宫鼎立,人尽皆知。贼人却只书太皇与何太后,唯窦太皇未曾提及。臣窃以为,此乃贼人有意为之。”董承言道:“我等,万勿中计。”
  “然,亦不可不察。”董太皇这便下诏:“命司隶校尉袁绍逐捕。十日,不,五日一会。”
  “喏。”
  长乐宫,长秋殿。
  气氛同样肃杀。
  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长乐少府袁逢、长乐卫尉蹇硕、长乐太仆郭胜,悉数在列。
  “何人所为。”帘内何太后,低声相问。颇多心平气顺。
  大将军何进,起身言道:“无胆鼠辈耳,太后实无须在意。”
  “此事已满城风雨。然,朕深居简出,卖官干政,从何说起。”被奸人污蔑,何太后竟不动气。果然今非昔比。
  长乐少府袁逢,起身进言:“太后所言极是。老臣窃以为,贼人之所以牵连附会,正是其阴谋之所出。”
  “愿闻其详。”何太后问道。
  “老臣以为,贼人将太后及董太皇,并书阙上,却独遗漏窦太皇。乃有意为之。无非是无中生有,挑三宫争斗,坐收其利。”
  “贼人何所求。”何太后又问。
  “恕老臣,不得而知。”袁逢答曰。
  何太后,又看何进:“大将军知否。”
  “臣,倒有所得。”大将军何进遂将临行前,长史许攸之言,娓娓道来:“所谓‘卑不谋尊’。宫中家奴,焉敢大逆罔上,诬陷其主。臣窃以为,此书,必出汉室宗亲之手。”
  何太后轻轻颔首:“继续说来。”
  轻咳一声,何进再接再厉:“汉室宗亲,所怀不满,皆在书中:‘卖官贩爵’、‘妇人干政’。看似大义凛然,实则暗藏私心。乃因‘卖官贩爵’、‘妇人干政’所得之利,未能分润宗室罢了。”
  “哦?”此乃何太后,未曾料到。
  “黄巾乱后,群盗蜂起。万民饥流,道路断绝。洛阳贵胄,食俸大减。唯举债度日。传闻,先帝暗授巨资与金市子钱家。贳贷宗亲贵胄,得海量子钱。重利盘剥,乃至无法偿还。不得已,唯将食邑,质与子钱家。奈何,金市子钱家眼高于顶。只贳封君县主。诸多乡亭小侯,皆未能如愿。故奋笔书于阙上,以泄心中不满。”
  略作思量,何太后欣然点头:“府中何人进言。”
  大将军不敢隐瞒:“乃我长史,南阳许攸。”
  “可是同乡。”何太后又问。
  “正是臣之乡党。”何进对曰。
  “此人当可重用。”何太后言道:“待大将军方便,引来与朕一观。”
  “喏。”大将军这便领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3/20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