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1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3/603

  今年十月份通过实习考察的王志远、陆启夫,在璃龙光盘事业部工作了一个月,上个月正式加入了龙图腾微电路设计实验室。
  此时,他们正在给几个同行解释着一些问题。
  “王研究员,这个晶体管的设计,为什么是采用这个形状?”一名三十多岁的工程师,有些脸上发烫的问道。
  毕竟他们干了一辈子光刻法的芯片设计,现在又要走一条陌生的道路,还要向刚刚毕业的菜鸟请教,确实挺尴尬的。
  “这个设计,灵感来源于绳结中的四方编结,目的是为了保证晶体管不被击穿,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制造。”王志远一边解释,一边在草稿纸上画一个草图。
  “原来如此。”中年工程师点了点头。
  王志远紧接着解释道:“由于纺织法的工艺,灵感来源于纺织、刺绣、结绳,所以我们会参考这方面的专业书籍。”
  迅速笔记下来,中年工程师又问了其他一些问题。
  在初步交流过程中,各个公司的芯片设计人员,发现基于纺织法进行芯片设计,有光刻法难以做到的好处。
  比如在多层的立体芯片设计上,纺织法就比光刻法简单,这个简单是体现在制造工艺上。
  光刻法在制造单层芯片,难度还没有太大,当人类需要布置的晶体管越来越多、越来越小、越来越复杂,多层的立体芯片设计便应运而生。
  但是光刻法说白了,就是印刷术的纳米版本,印刷术适用于平面的大规模制造,但是在立体结构中,就明显有些水土不服了。
  做芯片设计的华为海思工程师们,就经常被立体结构搞得掉头发,虽然单层晶体管的立体结构还算简单,但是所有人都知道,芯片的未来方向,就是由平面走向立体,未来芯片的结构会越来越复杂。
  而纺织法则提供了另一条思路,在立体结构的设计和制造上,纺织法具备天然的先天优势。
  现在光刻法在单层晶体管上,都要来回光刻、蚀刻、离子注入,一旦进入多层立体阶段,所有设计工程师的发际线,只会后退得更加快。
  制造工艺的基础,决定了产品设计的难度。
  会场的另一侧,一个小会议室内。
  李英杰放下手上的电控芯片设计草图,看到走进来的一个老熟人,站起来打招呼道:“老郑,你小子发达了。”
  国字脸的中年男子,就是之前从中科院跳槽到龙图腾的郑胜彪,他笑着回道:“混口饭吃而已。”
  “听说燧人公司的期权激励不错,应该会配股给你吧?”王存节羡慕的问道。
  “确实不错,是龙图腾公司的虚拟股,有没有兴趣过来。”郑胜彪说着说着,就开口邀请。
  “好你个郑胜彪,挖墙脚都这么明目张胆了。”李英杰笑骂道,不过他又紧接着说道:
  “存节,你可以考虑一下,毕竟中科院的前景也就那样,对了,胜彪,龙图腾应该有外聘顾问、或者合作实验室之类吧?”
  郑胜彪点了点头:“确实有,不过核心实验室,一般不接受外聘顾问,只有签约科研人员,毕竟里面有很多敏感技术。”
  “哦?”李英杰若有所思:“你们的新一代纳米线纺织机进度到哪里?”
  “哈哈,这个可不能说。”
  人精一个的李英杰,显然读出一些信息:“看来你们的进度不错。”
  “毕竟三代同堂才是圆满。”郑胜彪隐晦地说了一句。
  三代同堂?李英杰、王存节瞬间反应过来。
  产业界一般有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模式,虽然很多公司只能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
  从郑胜彪的潜台词中,他们知道缁衣纳米线纺织机的研发进度,可能已经进入了第三代了。
  这个信息,让李英杰和王存节感到震惊。
  对于这个信息,其实郑胜彪是故意透露给中科院的,这是燧人公司暗中授意的。
  现在燧人公司要搞全新的芯片体系,必须给上面一个信心,而已经储备了一代缁衣纳米线纺织机,正在发展第三代,这就是一个巨大的底气。
  想明白其中用意的李英杰,笑着说道:“老实说,你小子的嘴巴可没有这么漏风,是燧人公司让你透的吧!”
  “三代是真的,第二代已经可以生产了,只是目前单机的芯片制造效率还有些上不去。”
  “精度和效率多少?”王存节小声的问道。
  郑胜彪说了一个数据:“每天400~500亿晶体管,精度是20纳米。”
  “不少了。”王存节言简意赅的说道。
  郑胜彪摇了摇头:“不行,现在CPU的晶体管数量都上10亿量级了,一条生产线一天生产四五十块CPU,根本不顶用。”
  王存节也表示理解,毕竟他们是科研人员,想法还相对简单一些,商业化的思考,自然不能这样,他岔开话题:“纺织芯片的工艺,我个人非常看好,毕竟在未来的立体结构上,纺织法大有可为。”
  拿起一份芯片设计资料,李英杰有些感慨:“话说黄修远倒是舍得,竟然直接公开了纺织芯片的设计思路和细节。”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郑胜彪摊摊手:“纺织法芯片的生态,需要国内企业的支持,黄总这样做,是为了增强国内的芯片设计底蕴,毕竟国外的半导体不会善罢甘休的。”
  “是呀!接下来,肯定是疾风骤雨。”李英杰深有同感。
  国内之前不是没有发展自主芯片的计划,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最后都无疾而终了。
  连之前发展国产操作系统,都因为微软故意放任盗版,导致国产系统胎死腹中。
  而现在燧人公司连西方半导体的根都要挖了,他们不狗急跳墙,已经是非常克制了。
  精密仪器的进口收紧,只是一个前戏。
  接下来西方半导体企业,和背后的大资本巨头,肯定会想方设法破坏纺织法芯片、伏羲构架的推广。
  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第一百六十一章
合作与专利
  拿到龙图腾公司的大量芯片设计资料后。
  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团队,在汕美城区临时租借了一栋办公楼,这也是很多公司目前的做法。
  原本计划三天的研讨会,延长到了半个月,毕竟很多细节和技术标准,都必须讨论确定下来,日后才不会因为各自为战,被西方半导体各个击破。
  而考虑到未来方便和燧人公司沟通,华为、中兴、大唐、紫光、浪潮和长城等公司,都选择在汕美设立办事处。
  在华为的临时办公楼里。
  芯片设计团队的几个项目负责人、战略研讨团队的负责人,正和任老总、徐军讨论着未来的战略。
  “任总,从技术上来讲,燧人公司的基本已经完成了半导体的革新基础,他们又开放了伏羲构架、纺织芯片的设计细节,和一部分芯片的设计实图,我们只需要根据这个框架,设计出自己的芯片。”芯片设计工程师赵安邦解释道。
  任老总想了想,揉了揉太阳穴,有些疲惫的询问道:“如果要设计出类似于ARM公司的CPU芯片,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赵安邦在大脑中估算了一下,才回道:“保守估计,至少要一年半左右,毕竟这是全新的工艺,很多地方我们需要积累。”
  “任总,一开始上马CPU肯定很困难的,龙图腾目前也只有电控芯片、音频芯片之类,还是处于试生产阶段,他们的CPU估计也在设计中。”徐军说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当然知道CPU的设计难度。”
  赵安邦建议道:“现在的当务之急,其实是拿到一条生产线,我们可以一边设计,一边在生产线上验证技术。”
  此时徐军想起一件事:“对了,任总,今天我们还要去龙图腾的海丰县半导体基地,时间差不多了。”
  “那就走吧!”
  他们搭乘中巴车,从城区向海丰县的公平镇而去,龙图腾的半导体基地,就建设在公平镇上。
  这几天的高强度研讨会,让一行人都身心俱疲,一沾到座位上,就闭目养神起来。
  一个小时后。
  中巴车到了公平镇。
  龙图腾的半导体基地大门口。
  黄修远也在这里,这些天他除了开会,有空就过来半导体基地,因为科研部半导体科研项目、实验室,有一部分都转移到这边来。
  虽然陆学东和张镜鉴、郑胜彪等人,经过了磨砺后,可以独当一面,可以独立主导半导体设备、芯片的设计工作。
  但是他们还是比不上黄修远,毕竟超忆者的可怕,在于过目不忘带来的庞大知识量,加上可以粗糙的控制记忆,形成类似于思维导图和记忆宫殿的模式。
  而且黄修远脑海中,那未来五十多年的技术,可不是白搭的。
  他亲自加入项目中,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指导,又提出了非常多有价值的想法和方案,减少了走弯路的情况。
  今天刚好华为要过来,他又在半导体基地,就亲自过来接待。
  “任总,欢迎。”
  “黄总太客气,我们边走边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3/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