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4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1/603

  幸好一切有惊无险,最后靠近着陆点,只剩下3公里的时候,主发动机喷吐出微弱的淡红色火焰,将下降速度压低到10米每秒,并逐步下降着。
  临近地面不足100米,鹊桥二号的下降速度,已经不足3米每秒。
  地面的沙尘,被发动机喷射出来的粒子冲击到,沙尘逐渐加大,并向四面八方扩散。
  这块登陆区域,是他们精挑细选的,这也是他们到了月球轨道快半个月,却迟迟不登陆的原因之一。
  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半个多月来,他们一直在勘探合适的着陆区。
  如果是小型着陆器,那对地质的要求不高,只要平坦的月海都可以,但鹊桥二号的重量高得吓人。
  鹊桥二号本身重量是34吨,外加剩下的富余燃料21吨左右,而广寒宫基地的各个舱室,重量是55吨。
  全部加起来的重量,达到了110吨左右,采用垂直着陆的方式,就必须考虑登陆区域的地质条件。
  如果是沙土层太厚太松散的区域,就不适合这种着陆方案,万一沙土层支撑不住鹊桥二号的重量,直接下陷或者倾斜,那绝对是一个大事故。
  雨海虹湾地区的这一片区域,地面的月沙层厚度在30~40厘米左右,下面是坚硬的玄武岩层,而且非常平坦。
  在发动机喷口贴近地面不足三米的时候,八个支撑架立刻弹出,稳稳地插入地面的沙土层中,最后被玄武岩层阻挡。
  [自动平衡系统启动。]
  八个支撑架开始根据各自的高度,调整鹊桥二号的船体,确保船体垂直于地面。
  其实此时的鹊桥二号,已经在天宫空间站那边,进行过二次改造,不再是运载火箭那种“I”型,而是尾部被改造成五个舱体并联。
  [着陆完成。]
  聂长风和石克己检查了一下飞船的各个系统,发现一切正常后,俩人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
  聂长风按下分离按钮,然后石克己启动鹊桥二号,和尾部那五个舱体分离,上升了10公里左右。
  系统根据设定好的程序,开始调整飞行姿势,然后重新着陆,燃料富余非常多的情况下,才允许他们这样操作。
  最后鹊桥二号稳稳地着陆在距离广寒宫基地,大约600米的东南侧。
  由于重量减少了一大半,这一次着陆更加稳。
  之所以不以后再分开,主要为了减少广寒宫基地的地基压力,另外广寒宫基地还需要再次展开,上面还挂着鹊桥二号,显得有些不方便。
  两次着陆成功后,他们登陆的画面,也被传送回去蓝星那边。
  顿时国内网络上,一片欢声笑语。
  至于国外的互联网,则分成三派,漠不关心的中立派,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嫉妒派,祝贺和羡慕的友善派。
  对于蓝星互联网上,那些千奇百怪的言论,月球这边自然没有空去理睬。
  鹊桥二号驾驶舱中,聂长风解除座位上的安全带,感受到久违的重量,尽管这股重量显得有些弱,但这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会让人类产生一种与生俱来的安全感。
  此时还不是出舱的时候,因为外面有非常多沙尘,这是着陆过程中被掀起来的月尘。
  月球由于没有明显的大气层,也没有流水风沙侵蚀。
  千百年来,这里沙尘都保持非常原始的状态,它们仿佛没有经过时间都打磨,显然棱角分明,异常的锐利。
  如果一不小心,吸入这些月尘,很容易损伤设备。
  而低引力的环境下,月尘下降到地面的时间,至少需要几天时间。
  俩人通过电磁波通信系统,控制着广寒宫基地,让其维持正常的运行,就算是不展开太阳能电池板,广寒宫基地内的核电池,也可以维持该基地的正常运行。
  驾驶舱内,由于有了微弱的重力,俩人不得不提高警惕,比如进入下面的生活舱,就必须抓着舱壁的把手。
  在孤独的月球上,他们必须尽可能的小心,保证自己不受伤生病,不然这一次任务只能提前结束了。
  下到生活舱的聂长风,开始热快餐包,又打开一瓶功能营养液,向嘴巴挤了几口。
  这片孤寂荒芜的土地,时隔几十年后,终于又有人类踏上了这里。
  飞船和基地周围,那些飘荡的月尘,正缓缓地下坠着。
  在雷达扫描系统中,这些飘荡的月尘,就宛如一片片雪花的信号。
第五百五十一章
人间正道
  漠北东方省。
  雄鹰航天的航天基地,距离燧人大学并不算太遥远,两地距离88公里左右。
  漠北的八月份,往年是白天干燥高温,夜晚干燥寒冷,这是因为戈壁滩缺少水体,沙子和石头的比热容非常差,很难保存热量,会导致当地昼夜温差加大。
  但是这两年来,这种情况却在慢慢改变。
  原因自然是当地的河流湖泊和降水量增加了非常多,比如呼伦贝尔大草原中的呼伦湖、贝尔湖,水域面积扩大了很多。
  水在蓝星上的作用非常重要,蓝星的生命和水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水,蓝星就不会有今天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而水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本身就距离海岸线相当接近,如果没有西伯利亚高压的存在,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降水量会更加多。
  东方省得利于大规模输水管道的铺设,是漠北东南三省中,环境最好的一个区域,现在基本不存在什么沙漠和戈壁滩了,被草原、农田、森林和沼泽地取而代之。
  此时的东方省,和同纬度的黑省气候差不多。
  这也是燧人大学选择在此处建校的原因之一,此时的燧人大学,有一半左右的校区,已经被贝尔湖的湖水包围。
  学校的科研区中。
  硕博连读的谢清,本科在复旦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国内的大学读,而是选择了燧人大学。
  他本来就是燧人系员工子弟,谢清的父亲,是太康县蓝色时代旗下的环卫工。
  报考燧人大学的硕博连读,就是为了离偶像更加近一些,虽然仅和黄修远近距离见过一面,但他却非常激动。
  站在实验室外面的走廊,他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靠着栏杆,看着眼前这一望无际的湖面。
  深蓝的湖面上,在阳光照耀下,是波光粼粼的湖水,还有时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
  盘旋半空中的海东青,如出鞘的飞刃直刺湖面。
  霎时间,一条巴掌大小的草鱼,被鹰爪牢牢地钳住,海东青奋力扇动翅膀,向半空展翅高飞。
  谢清静静地观看着,脑海中却在思考着最近的课题。
  他的专业是化学材料,这也是因为黄修远的专业,就是材料学专业,谢清才选择了这个专业。
  生化环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很坑。
  不过好在这几年,燧人系的崛起,让国内的研究所和企业,都逐渐注重起了材料学。
  毕竟燧人系在纳米材料上,都快玩出花来了,看得其他企业眼红不已。
  材料学专业只要有真材实料,不愁找不到工作,比如谢清在复旦本科毕业后,就有几个公司向他发了邀请,只是他一心想在燧人系工作,便拒绝了这些邀请。
  过来燧人大学深造,谢清的导师是燧人系科研部的材料学研究员贺稳,也是太平洋工程院的院士之一。
  只是贺稳平时比较忙,平常都通过网络教学,真正和五个学生见面的次数,仅仅只有三次。
  谢清其他时间,都和其他在校的材料系教师、同学学习,偶尔发一发邮件,和导师贺稳交流学业进度,或者一些材料学上的学术问题。
  对于就读燧人大学的学生而言,他们是非常幸福的,也是非常苦逼的。
  燧人大学拥有37位院士、184位太平洋学者(类似于长江学者),各种顶尖科研设备和科研项目,甚至可以定制高精密的仪器设备,加上充足的经费。
  学习氛围和科研环境,比国内要好非常多。
  导师放羊管理,他们只能自己努力学习和做实验,当然贺稳该教的知识,并没有藏着掖着,只是没有太手把手教。
  这种情况在燧人大学中,其实也比较常见,毕竟师傅带进门,至于能不能学有所成,那真的只能靠自己了,大家都是成年人,很多事情都靠自觉。
  幸好学校知道一部分导师比较忙,会派副导师,加以引导学生,免得学生误入歧途。
  谢清和其他四个同学,组了一个科研兴趣小组,专门研究各自材料的合成技术。
  他身后的实验室,就是他们的专属实验室。
  眺望了一会湖面,突然肩膀被拍了一下,一个高大的男生出现在一旁。
  被吓了一跳的谢清,半开玩笑起来:“存武,你怎么走路没有声音?”
  高大男生叫程存武,来自鲁省的曹县,他笑着说道:“我看你小子在发呆,不会是在想哪个学妹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1/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