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4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7/603

  就像这一次,一次12.4级的太阳风暴,就摧毁了好几颗卫星。
  NASA现在又伤不起,只能将一部分有效载荷挪用,用在加强防护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他们的年总有效载荷,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
  这一边,NASA在伤脑筋。
  而广寒宫基地这一边,石克己、李建先俩人的勘探工作进行到了第六天。
  此时俩人与广寒宫基地之间的距离,已经达到了102公里左右,他们现在的位置,是在虹湾平原3号热井中。
  石克己确定了这个热井的具体位置、深度、温度层,以及附近的地质条件。
  在平板电脑上,将3号热井的资料填写完毕后,他抬起头来:“建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这边返回基地吧!”
  “好的。”十几米外的李建先通过内置短波对讲机回道。
  收拾设备的石克己,看着探照灯照射的区域,周围仿佛有一层薄雾,笼罩着这一片区域。
  实际上,这并不是错觉,而是真实的情况。
  月球表面是存在稀薄气体的,就是含量相对比较低,但是眼前的“雾气”,其实是月球的月夜时期,特有的“月尘暴”。
  这种特殊的天气,其主要成因是月壤带有静电,在月球的低重力下,加上夜晚的超低温,导致月尘密集上浮在近地面,形成了特殊的月尘暴。
  这种特殊天气非常危险,因为带静电的尘埃颗粒物,很容易吸附在航天器、宇航服上,会造成电路短路、信号干扰、设备异常、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效率下降等。
  俩人上车之前,先进行了一次全身除静电工作,避免将尘埃颗粒物带入车厢。
  车厢相当于俩人的一个备用太空舱,里面的环境可以充当一个临时庇护所。
  万一外骨骼宇航服、内层宇航服接连损坏了,越野车的车厢,就是俩人最后的临时维生系统。
  而带静电的尘埃颗粒物,如果大量充斥在车厢内,不仅仅可能损坏内部的电子设备,还可能危机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别以为这是在开玩笑,月球的尘埃颗粒物比蓝星的尘埃颗粒物更加危险,因为这些尘埃颗粒物非常的“棱角分明”,可能会直接划伤呼吸道、眼睛。
  月球没有蓝星的流水风化过程,地表的月壤颗粒物都显得棱角分明,就相当于面对密集又细微的玻璃渣子一样,这些小东西可以杀人于无形。
  李建先打开导航系统,按照之前规划好的路线,驾驶着越野车绕路返回基地。
  越野车行驶在虹湾平原上,留下两条长长的车辙,人类的足迹正一点点改变着这里。
  前方虽然一片黑暗,但月球轨道上的导航卫星,却时刻指引着俩人,这就是人类探索未知的道路。
  车子的前进速度并不快,平均速度大概在6~9公里每小时。
  在月球这种充满未知的星球上,就算是平坦的月海,越野车的最快速度,一般会控制在20公里每小时左右,行驶速度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核心指标,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石克己俩人的行程,基本就是一半时间在开车,一半时间在做地质勘探调查。
  归程路线上,也有三个地下热井。
  这一次地质勘探工作,主要就是寻找适合的热井,用于建设地热发电站。
  从目前的初步勘探结果中,石克己只看中虹湾平原1号热井,距离、地形、供热层都相对合适。
  而虹湾平原2号热井,处于一条小谷地中,地形相对复杂了;虹湾平原3号热井距离最远,供热层在750~880米的深度,同样不太适合。
  看了一下导航位置,他希望接下来的三个热井有收获,可以再找出一两个合适的热井。
  毕竟虹湾平原1号蕴含的潜在地热能,大约在年3.5~4.2亿千瓦时左右,按照温差发电的效率,只能建设一个装机容量1.5万千瓦的发电站。
  1.5万千瓦的发电站,只能勉强凑合着用。
  幸好当初规划基地时,就考虑到利用地热能的可能,在广寒宫基地东南方向,50~150公里的狭长区域内,存在至少37个热井。
  虽然不可能完全开发,但哪怕开发出一部分,也可以将装机容量堆积到30~50万千瓦。
  加上核衰变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保证基地的初步工业化,还是勉强可以做到的。
  至于接下来的能源需求,那就要看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小型化,以及摆脱烧开水的选择。
  其实在月球布置可控核聚变发电站,还有另一个优势,那就是月壤中的氦3,以及相对丰富的冰水、地下水资源。
  不过可控核聚变发电站能不能如期小型化,眼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第五百九十九章
月球(十)
  8月28日。
  月球。
  虹湾广寒宫基地,第一工业区初步完成建设工作。
  地面只是初步平整压实,在整个工业区内,目前只有三个磁笼舱、三个硅钢合成舱、两个电解舱。
  其他工业舱还在路上,或者在本土的工厂里面。
  聂长风看完第一工业区的建设进度,向负责工业区的高天生问道:“天生,现在工业区的各项产能如何?”
  “目前我们只能投产一个电解舱、一个硅钢合成舱,主要是原材料开采和电力跟不上,人手也是一个问题。”高天生头疼的回道。
  聂长风翻了翻相关电子文件:“原材料开采需要挖掘机和运输车辆,这方面本土已经准备好了,估计九月底到十月初到位。”
  “至于电力问题,核衰变电池舱和三千平方左右的太阳能电池板,也会陆续到位,还有一套地热发电站。”
  听到这里,高天生才松了一口气。
  聂长风想了想吩咐道:“天生,你要做一个初步的工业化计划,地面指挥中心会配合我们的。”
  “明白。”
  显然这件事,不是广寒宫基地这几个人可以忙得过来的,就算是大量工业舱采用了自动化技术,但需要的人手仍然不少。
  按照计划,广寒宫基地的生活区将继续扩大,预计在2015年年底之前,从目前的8舱,扩大到24舱,足以容纳30名宇航员在这里生活6~9个月。
  实际上,为了减少太空综合征影响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在月球值班的宇航员,一般只能在这里呆5~6个月。
  哪怕有离心式拟重力锻炼机之类,加上药物和饮食控制,宇航员的身体仍然很难在太空中长期生活。
  幸好月球有低重力,不像空间站那种微重力,可以让宇航员再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不断的轮值,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限制。
  只是重力问题很难搞,在人工重力技术方面,目前人类只有一条技术路线,那就是离心拟重力。
  离心拟重力技术,不在于理论不成熟,而是工程难度太大。
  从目前的发展速度来看,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建设离心式太空城市的。
  因此,只能走另一条路线,那就是人体改造路线,让人类从生物层面上,主动去适应太空环境。
  但是这一条路线同样是困难重重。
  目前在荧惑真菌的相关研究上,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人体冬眠技术,就越来越完善;还有灭杀荧惑真菌的特效药、疫苗,都在迅猛发展。
  唯一比较麻烦的人体改造技术,仍然处于动物实验中,主要是恶性突变比例太大,这其中的不可控因素,足以让这项技术得不偿失。
  特别是在上个月,利用几个死囚做了一次定向改造后,结果比一众研究人员预想的情况还糟糕,三名实验体都发生了难以抑制的恶性突变。
  哪怕是采用类鸡尾酒疗法的三种抑制剂,仍然无法改变实验体的恶性突变,实验体连理智都丧失,变成了生化怪物。
  人体改造技术,任重道远呀!
  诺亚会、大中华在月球上的大动作,自然瞒不过蓝星。
  特别是广寒宫基地,那逐步扩张的基地面积和设施,现在使用专业的大型天文望远镜,都可以看到模糊的轮廓了。
  在纷纷扰扰中,西洲航天局终于发射了一台月球登陆器,准备着陆月球,先占一块地再说。
  9月10日。
  在陆续接收了一个核电池舱、一个数控加工舱后,广寒宫第一工业区的工业生产,终于可以制造相关产品,补充基地的需要。
  目前基地内,已经囤积了1730吨泡沫硅钢的粗胚。
  从本土支援月球的工程师张凯旋,正操控着数控加工舱,迅速加工着铁路的铁轨、枕木、地基柱之类。
  加工出来的零配件,马上被聂长风等人拉走,用于基地铁路的建设。
  比如港口区连接工业区的铁路线、工业区连接采矿区的铁路。
  整个广寒宫基地规划了7条铁路,这个铁路网一旦完成建设,那月球飞船就不需要在其他地方着陆了,可以在港口区着陆。
  毕竟在其他地方没有硬化地面,飞船起飞和着陆过程中,会掀起大量月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7/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