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崛起(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603

  “果然是底线灵活的昂撒人,对于自己人下手都如此干净利落。”另一名以前在北美留学过的工程师,摇了摇头嘲讽起来。
  航天科工的负责人略带担忧地说道:“黄总,那艘月球九号上,是否存在对于广寒宫基地或者蟾宫空间站有威胁的东西?”
  和战略智库和战情分析办公室讨论过的黄修远,对于这件事摇了摇头:
  “可能性不大,至少现在还不是双方鱼死网破的时候。”
  “何以见得?”另一个科学院的院士开口问道。
  黄修远解释道:“第一,他们的火星飞船已经成功着陆了,明年要发射一艘往返飞船,准备将采集到的火星土壤,运回月球基地。”
  至于为什么不是蓝星。
  因为根据大中华和诺亚会的秘密协议,从火星返回的飞船,一概不允许擅自进入蓝星,除非接受大中华的监督检查。
  至少在秘密协议的有效期内,即2025年之前,NASA是没有办法将火星土壤运回蓝星的。
  因此诺亚会不可能放弃前哨1。
  如果他们敢在月球九号上搞小动作,布置在近地轨道、同步轨道、月球轨道上的激光防御卫星,可不是用来摆设的。
  太空军随时可以封锁近地轨道、同步轨道和月球轨道,让NASA连一枚运载火箭都出不了卡门线。
  更何况,蟾宫空间站、广寒宫基地也不是没有防御力量的,除了月球激光防御系统,本身还装备了防御太空舱。
  通常防御太空舱上,会准备射程500公里左右的中程导弹,数量在10~30枚左右。
  由于外太空的低重力、亚真空,配备在这里的中程导弹,需要的燃料比蓝星大气层内少非常多。
  防御太空舱主要是为了保护基地、空间站,兼职打击敌方的航天器和基地。
  如果诺亚会真的不自量力,那太空军会让他们知道,花儿为什么那样红。
  黄修远和众人讨论一会,主要是为了各个航天项目的进度,至于NASA的破事,不过是顺带一提。
  负责月球方面工作的李锋,向众人汇报道:
  “广寒宫基地的工业化非常顺利,虹湾第一发电站、广寒宫太阳能发电场,已经投入使用,而西坑储能发电站方面,估计在12月低可以完成。”
  “轮值工作呢?”黄修远一边翻看相关汇报文件,一边开口问道。
  李锋早有腹案:“目前月球上,一共有43名宇航员,其中8人是近两个月内轮换上去的,我们每个月大约轮换5~10人,确保每一个宇航员,在外太空的值班时间,不会超过10个月。”
  黄修远转过头来,向另一个负责人吩咐道:“对于换下来的宇航员,太空健康办公室,你们要跟进。”
  “好的。”
第六百二十一章
投产比
  对于宇航员的身体健康,受这一次前哨1核泄漏事件的影响,中华航天局也提升了安全措施、备用方案、紧急救援的准备。
  虽然大中华区内,目前有八个航天城,动态储备的运载火箭,每个月都保存在15~30枚左右。
  但是刨除有任务安排的运载火箭,可以临时调动的备用运载火箭,大概在3~6枚左右。
  这个数量,说少又不少,说多又不多。
  黄修远打算增加一些备用运载火箭,数量在提升到10~14枚左右,总备用有效载荷,三个太空轨道区维持在2600吨、1300吨、700吨的水平。
  另外还有增加舱内的检测系统,特别是针对舱内水循环系统、舱内气体循环系统,这些宇航员生存必需系统的检测。
  之前广寒宫基地、蟾宫空间站、天宫空间站,都有检测系统,但黄修远还是不放心。
  毕竟前哨1的核泄漏事件,造成的后果太惨重了,两名宇航员牺牲了,前哨1的水循环系统损坏了。
  虽然废弃掉之前的那一套水循环系统,和里面的水资源,还有那些净水设备后,还有另外两套备用的水循环系统。
  但NASA必须重新运输一批干净的水资源过去,还要将舱内的放射性物质进行一次全面处理,才可以抢救回四个太空舱。
  NASA也是没有办法,毕竟重新发射四个太空舱上去月球,成本要60亿米元左右。
  而通过维修清理,成本大概只需要18亿米元左右,资金本身就紧张的NASA,自然会选择维修方案。
  黄修远看过技术部门的相关分析,虽然航天科工和雄鹰航天的碳14核电池技术,在防核泄漏上,做了非常多预防方案,但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安全。
  因此,要加强对于航天器上的核电池管理,毕竟在核电池的使用率上,中华航天局的航天器中,核电池的数量是NASA的上万倍。
  没有看错,就是上万倍。
  毕竟碳14核电池成本便宜,热效率又相对比较高,安全性又相对比较好。
  比如那些激光防御卫星上,核电池基本就是标配,还有空间站、月球基地上,更是一大堆核电池。
  如此庞大的核电池应用,万一管理疏忽,出现核泄漏,那事故就真的严重了。
  负责核电池项目的张天程博士,听到核电池安全的问题,思考了一会,说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各位,现阶段的太空探索和建设任务中,核电池是我们的重要领先技术,安全问题要重视,但不能因噎废食。”
  黄修远倒是没有一棍子打死,他赞同张天程的观点:“用是一定要用的,关键是安全措施要全面,特别是卫星和空间站上的核电池。”
  在广寒宫基地的核电池,其实相对比较安全,就算是出现核事故,也可以将整个太空舱废弃,然后挖一个大坑填埋了。
  因为月球没有明显的自然水循环系统,地下水深度都在一百米以下,一部分区域的地下水深度,甚至达到几百米。
  就地掩埋核废料,并不会污染地下水。
  而且掩埋过程中,可以向废弃的核电池中,注入氧化硼和铅,达到稀释核燃料浓度,以及凝结的目的。
  但在太空中漂浮的卫星、空间站,可没有地方掩埋核废料。
  要么留在轨道上,变成太空垃圾,为日后留下一个巨大隐患;要么送回蓝星,或者送到月球,进行拆解处理。
  众人讨论了十几分钟,拿出了一些方案,比如增强防护层、机械散热、紧急散热、配备稀释剂、凝结剂,紧急弹出系统之类。
  能想到的处理方案,只要成本允许,都给用上。
  虽然会增加一些成本,但如果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率,以及日后的处理麻烦,这些成本倒是值得。
  如果学习NASA的急功近利,现在是便宜了,以后的麻烦绝对少不了。
  如果NASA当时在建设前哨1的时候,多拿出几百万米元,建设一套舱内水循环的全面检测系统,完全可以避免今天的惨重损失。
  其实太空舱在地面的建设成本并不高,如果像航天科工的空间站太空舱那样,工厂流水线上,大规模量产。
  除去里面的科研设备之类,一个标准太空舱的成本,就150~300万华元左右。
  而NASA的成本之所以那么高,一来是因为资本需要大量的利润;二来,则是技术跟不上,导致太空舱的死重太大;第三个原因,是因为运载火箭的成本太高。
  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导致NASA发射一艘月球飞船,平均每吨有效载荷的成本,高达500万~2000万米元。
  加上各种昂贵的精密仪器,还有研发成本、营运成本、投资成本之类,能够便宜下来才见鬼了。
  比如之前有一枚重型猎鹰运载火箭发射失败了,那这枚运载火箭产生的损失怎么计算?
  当然是找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肯定不会全部赔偿的,而且羊毛出羊身上,这一次赔偿了,那下一枚运载火箭的保险费就该提升了。
  这些损失,太空探索公司自然不会自己背负,他们可以通过成本转嫁,将这些损失计入之后要发射的运载火箭成本中。
  而中华航天局的模式,和NASA截然不同,尽管雄鹰航天有私企性质,却并不是单纯追求盈利的企业,航天科工就更不用说了。
  两者营运模式上的区别,导致成本差距非常大。
  中华航天局发射一个月球太空舱,综合成本在500~8000万华元左右;NASA发射一个月球太空舱,成本在2.5~7.6亿米元左右。
  这种巨大的成本差距,导致双方虽然在太空领域的投入资金,差别不算太大,大概在1:2.3左右。
  但同样的钱,产生的价值却差距巨大。
  看看现在的前哨1基地,和广寒宫基地的差距,就知道双方的投产比差距,大到了何等程度。
  因此中华航天局的航天器成本上,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一点成本的提升,还在允许范围之内。
  除了宇航员身体健康问题、核电池的安全问题,黄修远等人还讨论了月球基地的自持供应链、太空农业项目、月球燃料工厂、太阳系其他星球的探索计划等。
  大大小小几十个项目,他们讨论了一个多星期,才确定了初步的大方向。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各个部门,继续深入研讨这些项目,完善和调整后,给航天局发展委员会审核。
  由于临近十二月份,黄修远的事情也更加多起来,哪怕有智囊团帮忙处理,也有些力不从心。
  11月24日。
  NASA的月球九号,成功在前哨1基地大约754米左右的区域着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6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