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校对)第2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319

  叶行远实在是个异数,本来他状元出身却被贬斥到边远州县,早不该重新出现在权力中心。但他偏偏有本事另辟蹊径,搞出一个什么琼关特区,这两年琼关特区虽然不像他上书吹嘘的“以一县之地,支应三边粮饷”,但财税贡献简直抵得上半个省,这等大功,怎能不被朝廷所重视?
  现在隐隐便有风声,说是户部想请叶行远回来,不管是司郎中还是员外郎,总之要让他负责全国财税。这怎么不叫宇文经担心?
  “你还在盯着那个少年......”严秉璋淡然叹了口气,终于抬起头来看了看宇文经,“此人虽然搅动风云,但毕竟离朝堂还远,你这般在意于他。只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他很难得的对宇文经说了真心话,宇文经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智囊,本来对他寄予厚望,但这两年来却真的有些失望。
  从当初宇文经坚持要去边关,并惹出蛮人攻琼关事件之后,严秉璋总认为他该得到了教训,可没想到时隔两年,宇文经仍然没有放下。
  宇文经低头认错道:“学生知道自己未免小题大做,但此人实在如骨鲠在喉,若不尽早处理,只怕养虎遗患,大人随手将其除之,也好安学生之心。”
  宇文经对说服严秉璋已经不抱什么希望,毕竟严秉璋有自己的理念,既然对方不在乎叶行远,那么宇文经干脆与他谈感情。
  说你要不帮我一个忙,解决掉叶行远这件事,也好让我安心上班,给你和你儿子服务擦屁股。宇文经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也算是低声下气了。
  严秉璋叹气,“若是此人是寻常人物,那随手抹去也是不难。但此人已经简在帝心,身份又不简单,你就不能暂时将他放在一边,寻着机会再一举拿下么?”
  要是宇文经求的是别人,严秉璋说不定眼睛都不眨就帮这个得意弟子去除心病了。但叶行远实在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状元身份护身——在一国首辅看来,状元根本不算什么,最关键的,是严秉璋知道皇帝对叶行远的宠信。
  是超出一般的宠信,严秉璋左右逢源,给隆平帝拍马屁拍了十几二十年,也从来没有得到过皇帝发自内心的喜爱。当然这也是因为他站在文官集团的立场上,天然与皇帝对立。
  但叶行远还是不同,严秉璋注意到皇帝读到叶行远的秘折时候,时常失声而笑,这种脸上的喜悦简直是像对子侄辈的爱护。就严秉璋看来,除了废太子之外,其他的皇子都未必得过皇帝这种待遇。
  如果不是因为调查过实在不可能,大约严秉璋真的要怀疑叶行远是不是隆平帝的私生子。
  现在看起来,这就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投缘,也就是所谓“简在帝心”。这种人真不好弄,真把他弄掉了,有一天皇帝问起来,该怎么回答?
  严秉璋一直很明白皇权的力量,他知道文官集团借着掌握天机,能够与皇权抗衡,但是天机终究是依附于天命而存在,若是没了皇帝,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他对许多年轻文官鼓吹的内阁负责制嗤之以鼻,即使隆平帝再怎么荒唐,他也对其十分尊敬,恪守一个首辅的本分。
  这或许也是他在这个位置上屹立这么多年不倒的原因。
  既然如此,他就不能去对付叶行远来得罪皇帝,因为他知道得罪皇帝就是得罪自己。他很遗憾宇文经居然不能自己参悟这个道理,还需要点破说明,平日这位智囊不该这么迟钝,看来真实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宇文经苦笑,他明白了严秉璋的意思,只是没有想到首辅居然这般首鼠两端。
  严秉璋当了这么多年不倒的首辅,到底已经老了。他已经堕落成为彻头彻尾的政客,唯一考虑的只是利益和位子,早就忘了他自己的立场。
  这种遗忘变得很可怕,这让他也不再是内阁诸公清流的代表,只是一个和稀泥的首辅而已。
  他现在这种左右逢源不倒只是一种假象,只要时间一到,便是喀拉拉大厦将倾。
  宇文经躬身行了一礼,不想再多说什么,沉默着退出了首辅的官邸。在门口恰好又遇上了趾高气扬的小严相公车驾,他黯然避开,并不打算与之照面。
  “去找沈大学士。”他上了自己的马车,向车夫吩咐。
第371章
  叶行远在任期的最后惹上了麻烦,户部和御史台忽然派人下到琼关,说是接到举报,有人营私舞弊,贪污国库。便提出要调查历年账目,还要与特区当地官员一一约谈。
  他与户部那位洪郎中还有御史台的刘御史谈过以后,回来斩钉截铁与李夫人道:“又是内阁那帮老家伙在捣鬼,我都到这穷乡僻壤三年了,算来与他们没什么矛盾,想不到还要紧盯着我不放。
  他们是不是属王八的?一口咬住便不愿松口了?”
  牢骚归牢骚,叶行远不得不面对现实,京中内阁这些大佬真的是有办法拿捏他。
  李夫人蹙眉道:“此事必有内情,这两年来风平浪静,何至于在这种时候他们又搞风搞雨,我去打听一下。”
  叶行远嗤笑道:“不必打听了,锦衣卫那边已经给了我消息,是京中有人担心我谋取六科给事中之职。所以想找机会敲打我一下,只要拖过这段时间,等京中角力结束,便可放过琼关了。”
  简直是受迫害妄想症,他们觉得自己还会在乎区区一个七品给事中?叶行远自认搞了琼关特区之后,就算皇帝要给他一个中书舍人他都不想干,仰人鼻息怎能与自己当家作主相提并论?
  这种莫名其妙的猜疑让叶行远甚为窝火,恼道:“他们怕我争这职位,我偏要争一争,让他们乱了手脚也好。”
  短时间内叶行远不想回京,不过对方投之以桃,他当然得报之以李。略作思考,当日便上了一份奏折,宇文经看到这奏折题目,便如五雷轰顶。
  叶行远上书《论六科给事中改革折》,你这算是什么意思?区区一个地方转运副使,来论及朝廷中央机构的职能,这妥当吗?
  然而太祖规定,读书人都可上书议事,叶行远不以官员身份,只以进士身份议政,谁也说不得他什么。一般官员若是上书胡言乱语,内阁自然可以将之弃若敝履束之高阁,但叶行远一来绝不会是胡言乱语,二来还有皇帝挺他,他的奏折又怎么会默默无闻?
  宇文经开始后悔自己不该搞些小动作了,显然这就是叶行远的反击。他很明显的告诉你们,我对六科给事中本来没兴趣,但你们要来撩拨我,那我倒也可以稍微有兴趣一下。
  对这种无赖的态度,宇文经也是无能为力。或许严首辅的态度才是对的,就该让他自生自灭,完全不要给他机会?
  他叹息着翻开了叶行远的奏折,一看内容,偏偏又被深深吸引,甚至想要拍案叫绝,还是忍了好久才忍住。
  叶行远说是论六科给事中的职能,但从前面的篇幅来看,简直是打算建议朝廷废六科给事中。他说当初太祖皇帝定这规矩,是想让低阶的官员参与朝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国家大事。
  但因为给事中的权力过大,导致了权力寻租,自然而然的与内阁和六部纠葛在一处,偏偏六科职能还不明确,只能算是一个监察机构,这就更形成了一笔糊涂账。
  到最后给事中要么卖直,故意特立独行,沽名钓誉。要么干脆与朝廷高官沆瀣一气,这些在本朝历史上都是比比皆是。
  既然如此,那何不废除名不副实的六科给事中呢?叶行远却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对朝廷、内阁的监督是必要的,而且也不是仅仅御史台与六科可以承担的责任。
  太祖重视读书人,认为年轻读书人有锐气,便可以此为纲,重订六科,将六科进一步扩大,收国子监生与举人,在京中专事监督之职。削除其备而不用的封驳圣旨之权,但有权就朝廷大政及圣旨发动联名上书,若联名者超过六科科员总数六成,便可请内阁再议。
  六科凡三年改选一次,科员必须换掉三分之一以上,以此来保证基本的公平。
  “这哪里还是六科!”宇文经感慨不已,他敏锐的发现叶行远仍然保留了六科监督反驳的权力,但将这种权力分开,不再集中于给事中一人,而是需要整个六科联名,才能反对内阁的动议。
  这已经成了上古之时所鼓吹的士绅议政,若以此为例,京中要有六科,地方上岂不是也要有类似的士绅机构,这可是政局的巨大变化!
  宇文经无奈,只能说叶行远此人脑袋中真不知装了什么东西,难道真是得仙人传授?只要稍稍刺激他一下,便会喷薄而出各种前所未有的想法,偏偏又言之成理,让人头疼不已。
  这个奏折一上,谁来担任六科给事中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重要的是到底有没有必要按照这奏折的说法重组六科。
  有人大加赞赏道:“六科给事中原本就不合理,要么无用,要么就是又臭又硬,早该取消。这重组六科之法倒是新鲜,也甚得太祖之意,可行之。”
  也有人批驳道:“胡言乱语,岂可轻议朝廷大政,正是因为这些不守本分的年轻人,所以国事艰难,岂能再给他们多言的机会?”
  但更有人心中如明镜一般,“这个立论一出,不管是好是坏,总是会有不少人支持的。六科一扩大,光是官位就多了上百个,你说那些举人和监生要不要打破头去抢?这些举人和监生背后的势力,要不要为他们去争取?叶行远此折,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宇文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能闭口不言,在家中面壁思过。这两年他屡屡出谋划策,却屡战屡败,小严相公原本就不喜欢他,如今更是经常在外面说他的坏话。
  有时候他的好友陈直听说了,只气得七窍生烟,却也无能为力。
  叶行远听说京中闹了起来,拍手称快,反正他是没心思他淌这浑水,事不关己,乐得看热闹。倒是有年轻举人们联名上书,说要推举叶行远为新六科给事中,但他也不置可否。
  此事尘埃落定绝非轻易,叶行远就在这烟幕中在琼关过着惬意的小日子——户部和御史台的调查者早就灰溜溜回京,没有得到丝毫证据。
  叶行远最后在琼关要处理的只是一些手尾,就比如矿业四大家看一年过去,跑过来索讨分红。叶行远却正色告知,这两年要扩大投入,提高工人薪资水平,扩大再生产,铁器厂虽有盈利,但并不打算分红,而是要再增资。
  除此之外,内库与琼关特区打算再增资三十万两,建设西北的钢铁中心,希望四大家一起同比例增资,以保证股份不被稀释。
  这下沙、孟、毛、金四家可傻了眼,他们的这两年的出货全都作为股份投入到铁器厂,原本的收入锐减,手上本就没有什么资金,哪里拿的出增资?
  沙一毛弱弱询问,若是想保持同样的比例,需要增资多少?叶行远不用计算,就答道:“二十万两足矣。”
  四大家哑然,他们砸锅卖铁,二十万两还是拿得出来的,但是他们这时候也明白了,就算投入了这二十万两,明年说要再增资,那该如何是好,那时候就算是卖身,也绝对凑不足银两了。
  他们商量一阵,觉得王公公的威胁已经过去了,此时铁器厂稳定运营,应该也不会换人,便想向叶行远提出撤资退股。
  叶行远翻脸不认人,翻出协议,证明四大家是答应拿每年的出产入股,若是反悔,得拿出双倍的违约金。这四大家连增资的钱都拿不出来,又哪里能够拿违约金?只好求到后台崔家,辗转再找到姜克清帮忙说和。
  姜克清故作为难,其实与叶行远商量好了,便最后向四大家摊牌。第一,每年的产品入股,这一点不能变。第二,四大家既然无力增资,那所占的股份便按比例稀释,最后只剩下一成左右。
  第三,为了安抚四大家,还是给一部分分红,算下来大约比单纯贩卖货物还要多赚一点。这样四大家也不必多操心思,渐渐就连矿上的事都不太管了。
  后来铁器厂干脆反过来将三座铁矿和一座煤矿完全收购下来,让这四家做了富家翁,在特区过过地主老财的日子,也算是他们识相,才得善终,此事后话不提。
  姜克清对叶行远一连串的手段赞叹不已,心中也多有余悸,再不敢随随便便与人合伙做生意。这小股东被人侵吞的一干二净,还不是毫无办法?
  姜克清看得出来叶行远还是心慈手软,给四大家留了一线余地,否则轻轻易易便可让他们扫地出门,连一毛钱都拿不到,自此对叶行远更是五体投地。
  此事之后,叶行远的三年任期也终于满了,他拜托李夫人谋取的蜀中省按察使司佥事一职,也通过吏部定案。只待过了年,他便要交卸特区转运使衙门的差事,前往蜀中任职。
  本来他还需要回京述职,但大约是内阁中人厌弃他,怕他回来搞什么花样。干脆就说你直接赴任,不必回京,这也是难得的待遇。
第372章
  叶行远买舟南下,仍旧从运河走定湖,再从荆楚入蜀。既然走了定湖,他当然要顺路回乡,一是探望一下亲友,二也是衣锦还乡。
  先到省城,唐师偃出面接待,穆百万毫不吝啬请客,大醉三日方散。然后又到江州,顾表弟已经中了举人,又有一班当日的读书朋友一起做东,请他吃酒,叶行远又是大醉。
  此后才回了归阳县,欧阳举人带着许多人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连新知县都出来迎接。
  这新知县姓李,与叶行远同一科进士,口称年兄,甚是恭敬。叶行远本来对这位李知县并无什么印象,不过他既然做了家乡的父母官,当然也得亲近一二。
  何况他还有个便宜姐夫在衙门当差,还得拜托李知县多加照顾。当然这种话不必宣之于口,只要彼此心知肚明便成了。
  及至回到乡中,就见村里已经起了两座牌坊,一文一武,姐姐叶翠芝穿着诰命衣衫,眼泪汪汪的在村口迎接。叶行远感念姐姐养育之恩,上前便拜倒,吓得叶翠芝赶紧将他扶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3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