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校对)第3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1/319

  吴王听叶行远都说没办法,呆若木鸡道:“这...这可如何是好?难道祖宗基业,就要在我手上断送了么?”
  叶行远对他鄙视不已,笑道:“大王莫急,如今越国私自兴兵,攻打友邦,已经违了诸侯之礼。此时尚有周天子,何不前往朝廷,请天子主持公道?”
  “周天子?”吴王发愣。
  如今春秋乱世,诸侯互相攻伐,哪里还顾得上尊奉天子?尤其是对于吴越这样的南方邦国来说,周天子几乎只是一个符号,除了祭祀的时候,谁还记得他?
  叶行远却知道,这时候虽然不是周天子最强势的时期,但是如今天子的威严,也有一种回光返照的迹象。
  因为这个世上,与原本的春秋战国不同,出了一个神通盖世的圣人。
  圣人截取天机,承载天命,以无上神通,为周天子支撑着最后的尊严。他如今在天子朝中任大司空之职,掌管数千天子亲兵,虽然数量极少,但在这乱世之中,仍然是极为强大的战斗力。
  在未来的数十年中,叶行远知道圣人曾经征伐四方,狠狠教训了暴秦强齐等刺头儿,让他们重新遵循进贡天子之礼,就连远在南方的蛮邦楚国,也被圣人教训,不得不送上了包茅作贡品,为天子滤酒。
  而圣人百战百胜的神威,正是从吴越一战开始。钟奇原本也正是靠着出使朝廷,搭上了圣人这条线,成为了圣人的弟子,后来才得大吉。
  叶行远心里清楚得很,只要吴国主动向朝廷求救,圣人正愿意趁此时机,教训越国。不过除了他之外,别人都是不知道的。
  在吴王心中,周天子大概比现在的吴国还要孱弱一百倍,他就算调停,又有何用,听到叶行远提出这种无用的方案,不禁有些失望。
  这位当年的天才少年,如今只怕是废了,在家中关了七年,只知道死读书,哪里会有什么实务经验,更难提出真知灼见。自己真是昏了头,才会来此处询问。
  他摇了摇头,无奈叹息道:“只怕是没什么用处,孤还是先回宫去,看看有什么办法,再从各地召集些勤王大军来,至少得保住都城不失......”
第488章
  叶行远面带讥诮之色,静静的瞧着吴王如丧家之犬离去,心中不由叹息。此人终究并非人君之才,就算硬扶着他上位,太平岁月或许可以当一守成之君,方今乱世,却早失了方寸。
  吴国境内精锐之师早已葬送,哪里还能有什么勤王军?吴都的城墙虽厚,一旦越军四面围城,又能守得了几日?
  叶行远沉思一阵,唤来家人,吩咐道:“我要离家数日,家中之事,便麻烦你们照看了。”
  家人奇道:“公子哪里去?”
  七年来足不出户,如今越国大军压境,到处兵荒马乱的,难道是要逃难去?
  叶行远笑而不答,轻车简从,当日就坐着马车,离开了钟家和吴都,一路向北。往周天子所在的洛邑而去。
  其实洛邑就是后世的京师,只是几经战火焚毁,天灾人祸,周朝的城墙与住宅那是再不可见了。
  叶行远一路北上,只见四处征伐,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心中感叹。方知这战国乱世是何等的可怕。
  说起来探索死后世界,高华君与子衍都曾让叶行远领略过战国时代,但高华君所在的乡村偏远平和,子衍守苦渡城亦是边疆,不曾见过中原景象。
  与之相比,三千年后的轩辕世界虽然亦有乱象,终不至于像现在这般残酷。圣人保三千年盛世,功德无量。
  叶行远越是接近洛邑,心中越是紧张。这一次钟奇君的死后世界,与之前的几次历险都不相同,最关键的就是在洛邑。
  他有可能会见到活生生的圣人。圣人述而不作,不留偶像,寻常人连瞻仰他容貌的机会都没有,即使是在高华君、子衍子的死后世界,叶行远也只能听闻圣人的名声,却不能见其真容。
  而在颜无邪的死后世界,更是完全抹去了圣人的存在。但在这个钟奇陵墓中,按照历史的必然,叶行远却必然有机会见到圣人。
  圣人在钟奇的死后世界,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会呈现出怎样的形象?又能从这位“万世师表”身上学到什么?
  抱着这样的好奇心,叶行远坐着简陋的马车,进了周王室的都城洛邑。
  如今的洛邑,正值秋天,红叶满街,身穿白袍的学子捧着书卷,穿过寂静无人的街道,去往圣人的居所,恭聆学习。
  叶行远下了马车,恭敬的站在一旁,这些学生他并不熟悉,但毫无疑问,圣人三千弟子,几乎每一个都是值得读书人尊敬的大先辈。
  至于七十二贤弟子,更是青史留名的伟大人物。颜无邪、裴将军、高华君、子衍子,还有子仲甫、公孙启、公子蒙等人物,无不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说不定这些人物,就在刚才与叶行远擦肩而过。
  “兄台,你是来书院学习的么?”叶行远身后,有人热情的打了个招呼。
  叶行远惊觉声音有些熟悉,愕然回头,看到来者开朗温柔的笑脸,更是瞠目结舌。想不到,竟然会在这种情形下诡异的重逢。
  来者正是高华君——按时间上来推算,轩辕历五十六年,越国攻吴。而同样是这一年,高华君离开了家乡,前往洛邑向圣人求学。
  理论上,钟奇当然应该会结识这一位出色的同学,对叶行远来说,却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也有一丝古怪的尴尬。
  不过天下人中,高华君绝对是最值得信任的一个,他也绝对不会害你。叶行远对于街上的巧遇只觉得欣慰,便笑道:“在下虽然也想向圣人请教大道,但除此之外,还想要觐见天子与圣人,恳请他们出手,救我国邦。”
  高华君大惊,知道这是正经事,忙道:“如今天子年幼,圣人理事,有此大事,你便随同我一起去见圣人,亲口向他说明吧。”
  他果然是热心又容易相信别人之人,丝毫不怀疑叶行远话的真假,侠义心起,便要带同叶行远去见圣人。
  当然这也是因为众弟子们早就习惯了圣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无论别人怀着怎样的心机,或者拥有怎样的如簧巧舌,在圣人面前,一切都无所遁形。
  任何难题,只要能带到圣人面前,便能找到答案。一切阴霾,只要出现在圣人目光注视之下,便会化为无有。
  圣人就如日方中,便照四方。
  叶行远也明白这一点,他原本有些犹豫,是不是要那么快去觐见圣人。因为毕竟他现在已经是“钟奇”又非“钟奇”,在圣人面前会有怎么样的变故,无法预测。
  但已经走到了这里,所谓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难得遇到高华君这么热情,何必辜负他的好意。
  叶行远便鼓起勇气,笑道:“在下是吴国钟奇,便要拜托师兄了。”
  高华君原本就是钟奇的师兄,两人曾同窗数载,关系甚好,这般称呼也不算僭越。
  高华君连连点头,“在下高华,乃是邹国人,也是今年刚刚拜入圣人门下。你不必这么客气,随我来!”
  他招了招手,急急忙忙带着叶行远穿过落叶满地的街道,抄捷径绕过两条街道,三转两转来到圣人学宫的侧门前。
  叶行远在京师的时候,也曾去参拜过学宫的遗址。只是三千年岁月已过,学宫只剩下断井颓垣,唯有当年圣人手植的一棵银杏尚存,亭亭如盖,可追忆往昔。
  如今的学宫却正是最辉煌的时候,高大的院墙上飘着金黄色的银杏树叶,侧门口站着身着儒袍的夫子,未曾入门,就能听得见厅堂中朗朗读书声。
  读书人的清华之气笼罩在学宫上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伞盖,不但能够遮风挡雨,更能镇压气运——叶行远望了望那清华之气的厚度,心下揣测,就算是三千年后轩辕世界的翰林院、国子监、各处府学县学加起来的文气,也远远不能与这种规模相提并论。
  不说圣人令人高山仰止瞠乎其后的博大精深学问与修为,便是那三千弟子,未来就没有几个人能够及得上,这种清气又如何能比。
  高华君与守门的夫子打了个招呼,那夫子望了叶行远一眼,见他举止斯文,一表人才,龙章凤姿,像个读书人的样子。便也没有刁难,挥挥手放他两人过去。
  踏入学宫,叶行远只觉耳聪目明,鼻端有一股幽幽清香。情知这已经受了学宫的好处,在这里研读学问,就算是不眠不休,精力也不会有太大的损耗,实在是三千年间学习条件最好的地方。
  如果不是因为他现在身为钟奇,要想办法探索“节”之宝物的下落,他宁可在这里苦读十年,必然大有长进。
  叶行远这般胡思乱想着,跟随高华君登堂入室,一直进了最里面的教室。
  圣人并不在此处,只有几个弟子三三两两,在谈论着什么,瞧见高华君进来,有人打招呼道:“高师弟,今天怎么来晚了?这位又是谁?还不与我等介绍?”
  此处是圣人授课之所,不过圣人公务繁忙,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学宫之中。他除了身为学宫之长以外,还同样是周王室的大司空,掌兵事,又监管治安,虽然没什么人敢在洛邑闹事,但也得处处妥贴。今日圣人边在朝中,处理政务。
  高华君看见众人,忙问道:“圣人何时到来?这位钟奇兄来自吴国,如今吴国被人无端攻伐,钟兄是来此,向圣人求助的。”
  当先开口之人吃了一惊,连忙站起身来行礼道:“莫非是素有贤名的钟二公子?久闻大名,圣人授课之时,也曾赞钟公子乃是大器,只恨之前缘悭一面,想不到今日有机会相会。”
  那几人纷纷起立,与钟奇见礼,通了姓名,都是圣人的得意弟子,后世留名之辈。叶行远不敢怠慢,一一回礼,甚为恭敬,心中却有种古怪的感觉。
  历史上的钟奇,并没有现在这么大的名声,因为父兄的牺牲,他又被软禁朝中,所以并无多少人知晓他的贤名。
  但现在的叶行远却不同,他因为弑君,将吴国拨乱反正,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故而就算是圣人,在讲课之中也不免提到了他。
  幸好,评价并不算负面,虽然还不够高杆,但至少说明自己是个有用之人。
  叶行远心中暗笑,要知道圣人评价帮助齐桓公称霸的齐国宰相管仲,也不过是“大器”二字罢了。与之相比,年纪轻轻的钟奇能够得到这个称号,也算是溢美之词。
  只可惜圣人之道,讲究的是“君子不器”,叶行远虽然是“大哉器也”,却未免也圣人的大道偏离了。如果他现在附身的“钟奇”还想要拜在圣人门下,那要经过的考验和学习,只怕比真正的历史中更加艰难。
  对于叶行远来说,这次探索,本来就是一次尝试,并不着急。圣人如何评判,也无法预测,与其想得太多,不如耐心等待。
  他就在教室中与那几位攀谈起来,这些人个个都是贤者,言语中透出一句两句,叶行远便受用无穷,只觉得灵力澎湃,竟然是又有增长。
  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诚哉斯言。
第489章
  眼看日正,学宫中一派阳光灿烂,圣人却仍未回返。高华君怕叶行远远道而来,腹中饥饿,热情道:“钟兄,圣人大约被天子留在宫中用膳,不如我们也先去午饭如何?”
  叶行远一看天色,想起来这时候的圣人确实事务繁忙,也不着急,便点头道:“如此便偏劳高师兄了。”
  高华君交到朋友,兴高采烈,带着叶行远到膳堂,要了酒菜,嘴里说个不停。有同窗路过笑道:“高华,你莫要得意忘形,怎么这般高兴?”
  高华君笑道:“圣人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钟兄千里而来,我自然欣喜异常。”
  他行事一派自然,纯属出于本心,却全能够合于圣人之道。这种人是天生的圣人弟子,所谓“生而知之者”就是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1/3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