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319

  叶行远见无人应对,又对众人道:“看来诸君已无异议,甘愿同进同退,那今日驱周集会就算定下了!”
  然后呢?难不成你慷慨激昂的喊几句口号,就想领着我们去攻打县衙?众人不由得想道,不乏存心要看笑话的。
  此时叶行远忽然侧身相让,却把欧阳举人请到自己前面,开口道:“常言道蛇无头而不行,今日既有会盟,又立誓驱贼,就该推举盟主。
  我看如今本县中,以欧阳前辈最为热心公义,也是最为德高望重,小子斗胆推举奉欧阳前辈为盟主!”
  叶行远这个人,原来还清醒得很...众人又心道。看样子笑话是没了,不过欧阳举人又要沾光了!
  还有人在犯嘀咕,叶行远真的不是欧阳举人请来唱双簧的?如果真是他自发自行,那也太可怕了。
  区区十六岁的少年人,能做到进退有度拿捏得当,将形势操纵于鼓掌之间,也算是极为难得,当真不能小看了。
  叶行远知道自己毕竟只是新鲜出炉的小秀才,资历声望仅此而已,做首倡大义的人可以,但想要众望所归当这个盟主,未免就不够资格。但有自己人够格啊,比如欧阳举人。
  在场的士绅中,举人当然是地位最高的。其中张举人、高举人都年资稍低,能够与欧阳举人争夺集会领导地位的,就只有那位丁举人了。
  但丁举人偏偏又是山下平原出身,刚才又被叶行远贬低。就算他还未曾被周知县拉拢,言语行事之间也未免有些绥靖,先天就不如欧阳举人底气足。
  当下就有人赞道:“欧阳举人素来急公好义,与王举人也是忘年莫逆之交,他做这盟主,我们都服气!”
  高举人也旗帜鲜明的表示了支持:“欧阳兄为人正直,又高瞻远瞩,两年前就预料到今日情形,吾等愿惟其马首是瞻!”
  就连脾气最急的张举人也只能点头,他那里雨水充足,本也没什么太大的动力去“驱周”,但在叶行远言辞压迫之下,他没法有不同表态。
  何况张举人平日又与欧阳举人交好,此时当然说不出反对的话来,只道:“欧阳兄为盟主,我们是最放心的。”
  丁举人俞秀才等辈刚刚已经被打入另册,这时候怕犯了众怒,哪里还敢说话?只默然不作声生闷气,却又不愿离去。
  欧阳举人连连苦笑,心中也不知是个什么滋味。当初看叶行远貌似很有前途的样子,便顺手帮了几次,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回报...也算是好人有好报么?
  叶行远在欧阳举人耳边轻轻说了一句“雨水为先”,然后便袖手旁立,让欧阳举人出面发言了。
  欧阳举人也不是蠢人,当即领会到叶行远的心思,便开口道:“蒙诸君错爱,让我当这个盟主。我不敢妄言妄行,只是有两点想法要与诸君说。
  首先当务之急是联名上书,代表全县绅民请周县尊均平雨水,以缓民愤——这也是王老前辈生前所求,不可不行。
  然后与此同时,再细细访查老前辈过世真相。如有当事者,必严惩不贷,县衙也必须要给全县绅民一个交待!”
  其实两件事还是两件事,但欧阳举人却巧妙的将两件事颠倒了一个顺序。今日本县士绅聚集在此,是因为王举人之死,所以才会有如此自觉的集结。
  但王举人死亡的事情并不清晰,各种证据严重缺乏。那各方扯皮起来,就没完没了旷日持久了,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这期间变数太多,周知县又不是只会被动挨打的傻子。
  其次,万一查出来王举人之死只是意外,与周知县并无干系。那士绅立场就反而显得尴尬了,到时候集会难以收场,只能不了了之。
  当前最主要的矛盾在雨水分配,倒不如借王举人事件,趁着全县士绅都聚集在这里时,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然后再慢慢扯王举人案的真相,时刻对县衙保持压力。
  再无人出言反对,全体士绅联名上书,对周知县下最后通牒也就成了这次集会的定议。欧阳举人当场亲自作文,然后传阅过后,众人便开始签名。
  四位举人合署,数十秀才副署,包括丁举人和俞秀才在内,一个都没漏下。又因为叶行远首倡大义,虽然年资最轻,众人却礼让他在秀才中第一个签名。
  叶行远当然明白,众人除了确实是示好之外,同样也有不想做出头鸟的心思,这才让他做了秀才第一位。但叶行远并不在意,既然做过了“首倡大义”之人,第一个签字又算什么?
  在场士绅都签过后,欧阳举人举目四顾道:“诸君之诚心,祖宗神明可鉴!不知哪位愿意辛苦,去县衙投书?吾辈这就为尔壮行!”
  一时间现场鸦雀无声...欧阳举人语气慷慨激昂,满心以为必然是一呼百应,却没想到竟然是一片沉默。
  叶行远叹气,欧阳前辈这节奏还是没有衔接好,终究是没有搞群众工作的经验啊。如果趁着自己煽动气氛时,先要定下这个投书人,那总该会有几个年轻人热血沸腾一下。
  此后写请愿书,再邀众人署名,耗时颇久,锐气便消磨了。秀才们都是有学问有脑子的,仔细想过就会权衡利弊了。
  全县士绅联合对知县下最后通牒,一般人混在其中也许问题不大。就算是追究起来,法不责众,顶多算是个从犯。
  但若作为代表去县衙投书,那可就挂了号。万一最后大家没斗过周知县,秋后算账时,投书人几乎铁板钉钉被视为主谋之一了,这风险可就大了。
  冷场冷的十分尴尬,欧阳举人下意识又把目光投向叶行远,示意叶行远速速想个法子救场。不知不觉,叶行远似乎成了他今天的主心骨了。
第106章
道不同
  叶行远看在眼里,只能暗暗感慨这就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道理了。此时众人在往后缩,想着总有别人人会挺身而出,结果人人同心,场面就这样冷下来了。
  对欧阳前辈这个盟主而言,这一头炮就哑火,未免太挫气势。如果再这样下去,只怕驱周集会要成了笑话。连个敢直面周知县的人都没有,还谈什么驱周?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就在万马齐谙的时候,叶行远高声吟哦,昂然上前。大笑道:“欧阳前辈,既然没有他人敢往,那就由我去了吧!”
  做都做到这一步了,还怎么可能停下来?叶行远雄赳赳气昂昂,与别人避之唯恐不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叶行远仿佛冥冥之中感觉到有天机指引自己去做些什么,他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感觉,但他辨别出自己这感觉并不是幻觉。
  也许是自己的言行不知不觉用上了灵力,结果触动天机了,天机反过来又对自己有所指引?这种感觉十分玄妙,莫非就是圣人所言的“天人感应”?
  欧阳举人倒是有些犹豫,他已真正将叶行远当子侄一般看待,对他的未来更是看好,这种惹人记恨的事,便不想让叶行远去做。但偏偏现在又没有其他自告奋勇的人选,如之奈何?
  叶行远看出欧阳举人的担忧,从他手中接过请愿书,压低声音道:“一不做二不休。事到如今,只有趁势而上,我还能退么?”
  欧阳举人顿时醒悟过来,叶行远所言有理。别人或许可以蒙混过去,以今日叶行远的出头表现,大概已经上了县衙黑名单。与此相比,前往县衙投书,根本就不算什么了。
  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周知县下黑手——这边王举人怎么死的还不明白呢。刚才别人畏缩,很大程度上也是担心生命安全。
  如此欧阳凛便苦笑道:“此去必要小心,周县尊心思诡谲多诈,你小心不要上了他的当。如有什么诡异,就速速抽身而出。”
  叶行远又嘱咐道:“晚生自会理得,前辈在此也须得小心,除去筹办王老前辈丧事外,勿要多生枝节,注意盯着丁举人。”能够对欧阳举人捣乱的,也就只有这位丁举人了。
  欧阳凛点头称是,对叶行远言听计从。叶行远取了请愿书,拜别众人,白衣胜雪,飘然而去。
  可惜“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实在有些不大吉利,否则他一定会选这句高唱出来。不过身为诗魔,这种必要时候的定场诗总能找到一句半句。
  “而今一鼓英雄气,不羡相如在渑池!”叶行远的背影消失在山道,只剩两句回荡于众人耳中。一众年轻的秀才都面有惭色,低头不语。
  叶行远一路下山,也不停留,直入了县城。傍晚才到县衙,投书拜见周知县。
  如今县城也是人心惶惶,当班的衙役知道本县士绅全都聚集准备闹事,几乎日夜在县衙值宿。眼见一秀才上门,知道事情来了,哪里敢怠慢,连忙急急通报。
  不过片刻功夫,黄典吏就阴沉着脸走了出来,看着叶行远冷笑,“叶相公,想不到这么快又见面了。”
  前日在欧阳举人府中见到叶行远,他就料此人必要搅出事端,立刻就回禀了周知县。周知县对叶行远印象颇深,现在还记得他县试之时的雄文,回想起来犹自汗毛直竖。
  此人能考中秀才是周知县意料中事,既有恩科,他又这时候回来,必然已经得了功名。果然刚好府试名单发到县衙,叶行远赫然又是第一位案首,黄典吏也不由为之咋舌。
  此时周知县与黄典吏正在衙门中商量对策,不想就有门子禀报,说这叶行远代表本县士绅来投书。周知县心中略有所感,便吩咐道:“黄差役,你去迎他进来。”
  黄典吏也是办老了差事之人,更可称周知县心腹,听到周知县口中一个“迎”字,便知县尊心中的想法。他虽然嫉恨叶行远,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出门来请。
  叶行远听他口称相公,知道自己中秀才的事已经传到县里,这倒不必自己再费神解释,
  他面无表情的点头道:“姓黄的,欧阳小姐的折辩几日中便会送上衙门!但今日我此来,乃是代表归阳县士绅而来,你在这里想拦着么?”
  叶行远如今身份上来了,立场又是敌对的,说话自然也就不客气,直接呵斥黄典吏为姓黄的。
  黄典吏暂且只能忍着,咬了咬牙道:“你随我进衙,不要让县尊久候。”
  到了后堂,叶行远只见周知县只穿着常服,居中而坐,面上老神在在,也没有什么愁容。县中出如此大事,周知县尚且能够从容自如,这份养气功夫确实可以。
  欧阳举人与他相比,到底是差了一筹,进士出身终究不简单啊!叶行远心中感慨,上前见礼。
  周知县微睁双目,淡然道:“昨日府城有报,言你中了恩科第一名秀才,本官也甚是为你高兴。想不到你今日便来拜访,也是巧了,不知府试出的是什么题目?”
  他明知叶行远是作为本县士绅来投书的,却一点儿都没急着追问他来意,只闲扯家常。叶行远也不着急,只恭谨对答,并无丝毫拘束处,但也不急于表明态度。
  黄典吏在旁听着两人对答,不由也是捏一把冷汗。周知县也就罢了,他跟随县尊两年,知道他城府极深。但这叶行远小小年纪,居然也这么沉得住气。
  县里已是剑拔弩张的局面,两人却仿佛浑若无事。若是不了解背景,只会当是叶行远中了案首秀才,回来顺路拜访知县罢了。
  约莫聊了十几句,周知县这才意犹未尽停了口,目光在叶行远身上打转,突然变了话题,“你年纪轻轻,如此才华,不用三年便是琼林宴上客。县中之事与你干系不大,本官满任便要迁转。
  等你告老回来的时候,归阳县早换了天地乾坤,你又何必淌这浑水?听说你在山头村首倡‘驱周’,果然是后生可畏啊。”
  他语气平静,说到驱周之事也不动怒,只目光咄咄的盯着叶行远看。叶行远很洒脱的说:“县尊莫要见怪,实乃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周知县说的话叶行远也明白,以他的年纪,若是能一路考上去,那到了京城便可授官,不会回转本地。他父母双亡,与叶家宗族其实也不甚亲,只有一个姐姐,若是宦游几十年不回乡,根本就无须为此而与周知县起冲突。
  但叶行远的话,却让周知县有些不解,“哦?此乃何意?愿闻其详。”
  叶行远叹了口气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乡老殷切求恳,吾非泥塑木雕,难以不闻不问,只觉气塞胸臆,不吐不快。
  县尊定下雨水规矩,或许本是好意。但行之过苛,失了圣人仁恕之心,如此反成残民害民之令。本县士绅出自于民,天命授予守护地方之道义,我虽年幼,却也不敢落后。”
  无论叶行远走得多远,他都是归阳县生人,这里就是他的根基。他既然回来,又求民生之道,那就自然得与本地士绅连结一体。这就是箭在弦上了,至于驱周之言,不过只是自然而然的产物。
  周知县目光闪烁,沉吟片刻道:“以民为本,均平富贵,固然也有道理,不过都是那些考不上去的老冬烘拘泥之道。
  你是聪明人,本官也不多绕圈子。日后你若中了进士,也是我辈中人,行事之道理当与这大不相同。
  吾等所求道义,乃是朝廷的条理。只要向上面交的出政绩,往下面压得住非议,便是上上之策。你若志向为官,岂能不明白其中道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31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