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学验尸官(校对)第9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7/1470


而林新一只是轻描淡写地点了点头:“当然能。”
他把他那不联网的上网手机放回了口袋,说道:
“我让一个‘朋友’帮我在网上查的。”
“额...”降谷警官嘴角微微抽搐:
这智能手机...
原来是“人工智能”啊。
他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也没去问林新一哪位朋友上网速度这么快,检索资源的能力这么强。
但即使这位降谷警官问了,林新一也不担心。
因为“诺亚方舟”作为一个科幻级别的人工智能,它本身就是超然于当今世界的存在。
就算让人知道他跟诺亚方舟有交情也没关系。
反正世上还没有任何人能对一个自由的人工智能产生威胁。
如果不是因为像“酒厂”、FBI、CIA、曰本公安等特殊机构的数据存储部门,都直接采取了“拔网线”的物理级防御手段...
光是靠诺亚方舟一个“人“的力量,就足以将这些隐藏在黑幕之下的庞然大物搅得天翻地覆。
不过,话说回来...
虽然诺亚方舟能力很强,但它能帮到林新一的地方却也十分有限。
像科幻电影演的什么远程入侵汽车、遥控无人机、骇入摄像头、义体过热、电磁短路什么的...
它统统都做不到。
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联网的智能汽车、智能手机、智能无人机...
联网的摄像头倒是有了,但是...
就东京都那少得可怜的摄像头数量...
说难听点,够干啥的?
说到底,现在还是互联网技术远远不够普及的90年代。
而且他们所在的,还是一个到了2020年都还在用传真机来统计病例数据的“落后”国家。
所以诺亚方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它真愿意因为那点交情帮忙,也帮不上什么大的。
能帮着当个搜索引擎就不错了。
就像现在...
它至少帮林新一解决去了上网查气候数据的麻烦:
“案发现场当地过去一个月的平均气温,都在20度左右。”
“而尸体内部发现的蛆虫...”
林新一得到了案发当地的气候数据,又开始仔细观察那些蛆虫的特写照片。
因为“蝇蛆”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一般指的是双翅目环裂亚目昆虫的幼虫。
而在双翅目环裂亚目之下的嗜尸性蝇类,常见的有蝇科、丽蝇科、麻蝇科、厕蝇科、蚤蝇科等五种。
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各科之下,又有各属、各种。
而每种蝇类的发育速度又各有不同。
要利用法医昆虫学来推测,就必须得掌握各种常见蝇蛆的形态特征。
这就得平时多看蛆的照片,看到能分辨各种蝇蛆的微小特征为止。
最好亲手养,各种蛆都养。
“嗯...这次的论文课题倒是个机会。”
“看来是得顺便给毛利小姐她量身定制一个,法医昆虫学的实践培训教程了。”
林新一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得意弟子。
他是将这位少女作为未来的全能型法医培养的,自然也得让她精通法医昆虫学了。
于是他一瞬间就想出了不少迫害...
锻炼毛利兰的好法子。
与此同时,林新一也没忘了干好自己手头的工作:
“这张照片上的蝇类幼虫...”
“这只幼虫的体节前缘及腹垫均有顶端角化强的多尖端小刺,围绕头节后缘有8~9排斜形列的小黑刺...后气门较大,后表面凹陷较浅......”
他对着一张蝇蛆的放大特写照片,反复观察才确定道:
“这应该是大头金蝇的3龄幼虫。”
大头金蝇就是一种体型肥大,腹部带着金属绿色,有铜色反光及蓝色光泽的苍蝇。
也就是常见的“绿头苍蝇”。
夏天在农村的旱厕经常能够见着。
而这种苍蝇同样广泛分布于曰本地区,能在群马县见到也并不稀奇。
而它也是最常见的嗜尸性昆虫之一,所以林新一对这种苍蝇的生长发育周期倒是非常熟悉。
不用再上网查数据,他直接就能背出来。
虽然这是他以前工作的国内某市的试验记录数据,但现在条件有限,林新一也只能把旧经验照搬到东京都地区来用了:
“在平均温度在20度左右的情况下,大头金蝇卵期加幼虫期,也就是从产卵到幼虫结蛹的时间,是在9天左右。”
“而案发现场已经发现了大头金蝇的虫蛹,这说明死者的死亡时间...至少在9天以前。”
林新一摸清楚了死亡时间的下限,又说道:
“虽然现场有虫蛹,却没有发现一块蛹壳。”
“这说明这尸体内的蝇类幼虫尚且没有一只发育到能够破蛹而出的程度,从虫蛹羽化为成虫。”
“而大头金蝇在气温20度的条件下,从产卵到羽化大概要经过17天的时间。”
“所以,死者的死亡时间...”
“大致就是9天~17天之间。”
林新一总算给出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降谷警官眼前一亮,不禁问道:
“能再精确一点么?”
“当然可以。”
“观察虫蛹的发育状态,结合嗜尸性昆虫群落演替规律,还能把推测结果精确到天。”
“但这没有意义。”
林新一无奈地叹了口气:
没有现场温度数据,没有蛆团温度数据,连昆虫群落演替规律,都是他直接照搬国内的经验。
这其中可能造成的误差已经够大了。
他给出这个“9~17天”的时间范围都觉得不准,还哪敢把结论精确到天?
“没有把握,就不要一昧追求缩小调查范围。”
“不然很容易漏过正确答案,省了力气也是白忙活。”
林新一这么说着,又自顾自地继续往下翻阅资料。
现在死者年龄、性别、人种、大致死亡时间范围,都已经确定了。
作为法医,他接下来关注的就是验尸报告上,同行对死者死亡原因的判断:
“左侧第3、4、5肋骨近胸骨处均粉碎性骨折,左侧第8肋骨于腋前线处见粉碎性骨折...颅骨无骨折,四肢长骨均无骨折,牙齿无缺损。”
这位死者身体其余各处都没有受伤——至少,从这白骨化的尸体上看不出受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7/14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