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0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2/1270

  所以,无论是厦门的廉政督察府,还是军督府,都没有登郑家的大门。
  军政是太平的,是稳定的,这是前线士气旺盛的基本条件。
  也是在这一天,整个厦门治安司的治安员全部出动,在街头密集巡逻。
  厦门的那些大商人,也全部把自己家里的儿女叫回来,再三叮嘱这几天不要随便乱逛。
  王志安已经进去了,王中和也进去了。
  在过去,无数人都想巴结王家,跪舔王家都没有机会。
  现在,王家就像瘟神一样,所有人避之不及。
  如果哪个狗日的不长眼,还在外面瞎晃悠惹事,刚好传到皇帝耳朵里,他们相信自己整个家族都会覆灭。
  当天下午,厦门新城的大部分中层、高层官员都接到了消息,明日上午在厦门歌剧院要举办一场会议,到时候皇帝会亲自参与。
  并且,厦门大学也被告知要派出几个代表,包括老师代表和学生代表。
  民间也要派出代表,厦门现在是一座纯商业城市,当然是派商人代表。
  原本最有望成为商人代表的是王志安,但现在他已经没有机会了,以后也没有机会了。
  此时,在行宫中的崇祯也写完了他的《沿海经济总论》,一边的柳如是正在帮他查阅错别字。
  看完这篇不算短的论文,柳如是的思想结构再次被刷新了一遍。
  这简直就是可以改变无数人观点的一篇论文,是无数人迷茫航行中的灯塔。
  现在,在大明朝,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就像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一样。
  像北京大学那种一流的高等学府,是有专门的经济学专业的。
  这门专业的启蒙来自于皇帝撰写的《国富论》。
  例如大明皇家银行的行长陈子龙就是北京大学经济学作客教授。
  他也写过《银行改变商业》这本书,受到无数人的追捧。
  但大多都是从宏观层面。
  而这篇《沿海经济论》却有别于过去的宏观经济学,它是从许多个不同的视角,去阐明经济规律。
  例如南京制造局的经营模式,厦门最繁华的茶叶贸易和丝绸贸易,这些更加细化的去阐明的经济规律。
  从细化推到沿海贸易这个特殊的领域,让人眼前豁然开朗。
  “检查出错字来了吗?”
  “嗯,有一些,都改过来了。”
  “好,发表到明日的大明日报上,朕要让厦门所有人都能看到它。”
  “是。”
  第二天一大早,卖报郎就在大街上大喊:号外号外,皇帝陛下发表新闻了!
  结果就是早上八点钟之前,报纸全部脱销。
  有几个厦门大学的学生在吃早餐的时候买了几份回去了,在学校开始疯传起来。
  在民间,哪怕是小作坊的老板也津津有味读起来。
  他们第一次读到“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成本”这些微观经济学的词语。
  什么是边际效益递减?
  就是当其他事物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增加,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产量增加速度会减缓。
  例如,你是丝绸纺织作坊的小老板。
  你最开始扩充产能,每个月增加10个工人和5台纺纱机,每个月能多纺织出1万匹布来。
  但是,当你一直这样每个月增加,等到第12个月的时候,每个月比上个月多纺织出来的布匹可能只有两千匹布了。
  为什么?
  因为人员越多,管理越难,效率越低。
  这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
  当然,古人其实也发现了这些规律。
  崇祯只不过把它理论化,公式化了。
  这无疑是给了商人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这篇论文,最先刊登在厦门新城的大明日报,它可能会像一阵飓风,给大明朝所有商人都带来新的视角。
  这一刻,整个厦门的商业界都沸腾了!
  而上午十点,厦门歌剧院门口五步一个岗哨,周围全部被封锁起来。
  皇帝也开始了他在厦门新商业的演讲,这一次的演讲,关乎到未来的格局,它的重要作用,比现在任何一个人所预料的都要大,甚至它也是划时代的。
第924章
为大明重塑意识形态
  有人说这是一个激荡的年代,也是属于沿海新城的年代。
  在内陆各地还是一片田园风光的时候,沿海已经率先开启了商业大时代的浪潮。
  朝廷在台海战役的胜利,预示着海洋贸易的全面拉开。
  也的确如此,皇帝一路南下,先驻留上海,在上海做了许多布置。
  随后抵达厦门港。
  崇祯十二年十月十二月,厦门歌剧院,皇帝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
  有许多人会认为,最近发生了太多商人越权的事,朝廷会收紧对商人的扶持,甚至在政策上开始禁止商人从事一些商业活动。
  但是皇帝开篇就直接点题了:
  “改革十一年,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我们的粮食增产2倍,我们的水泥路开始贯穿各省,我们构建了从安南省到沿海各地的航线,还打通了南洋与沿海的商路,这些成就,都是官员、百姓,一同齐心协力完成,也有在场诸位的功劳。”
  “厦门是一座新兴的大城,它代表了东南沿海的商贸,是走在改革前沿的,诸位是在见证一个新时代!”
  这并不是要说最近的严峻形势,而是在肯定这些年厦门的成果。
  厦门和上海,无疑是沿海两个标杆。
  但这几个月,陆续发生了广州、上海等事件,民间要说不恐慌是不可能的。
  那些商人做了不少反叛朝廷的事,但不代表所有商人都做了那样的事啊。
  要知道,商业中,大商人毕竟只是少数,他们掌握巨额的财富。
  但真正的商业,是依靠无数中小商人支撑起来的。
  他们有的只是家庭作坊,有的只有十几人规模,中型的也就四五十人规模。
  他们可能是水泥路修建的一个小工程队,也可能是小型运输队,或者手工艺人。
  大商人抓住了主要的政策红利,他们则是配合进来,分一杯羹。
  当朝廷对那些有名的大商人进行审查、清洗的时候,会不会打击到整个商业?
  当然会!
  甚至会人人自危。
  然而,皇帝这开篇,无疑让许多人心头一震,随即悬着的心也落下来。
  朝廷的大方向,依然是鼓励商业的。
  是的,依然鼓励!
  这才是治国之道。
  不是说出了问题就赶紧全面叫停,那是小孩子的玩法。
  真正的治国,既要一边大力整顿、规范、查处,还要一边鼓励、引导、扶持。
  监督和发展齐头并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2/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