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0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7/1270

  往周围海外移民的难度,比移民草原要小很多。
  本身沿海一带的人就很喜欢去那里做生意,沿海人对故土的依恋远不及北方农田里的那些人高。
  李岩答道:“已经制定完成,宣发到浙江、福建、两广,预计在年底完成一次大规模移民。”
  “最重要的是保证九龙江军港的粮食供给,要在安南建立一道稳定的粮食线,保证军粮。”
  袁可立说道:“陛下放心,臣已经安排人在做了。”
  他想了想,又说道:“陛下,据驻扎在广南的部队送回来的军报,阮氏在三个月前,与小弗朗机人(葡萄牙人)联合对我军发动了一次突袭,我军伤亡160人。”
  “阮氏如果不愿意合作了,就清理掉吧,是时候在那里做大规模整改了,让张煌言上报一个方案上来,朕不介意在那里大开杀戒!”
  皇帝目光锋利,语态威严,声音铿锵有力:“现在是重新缔造秩序的时候,天朝秩序不容挑战!”
  “谁敢挑战朝廷在南洋的战略,朕就灭他全族!”
  “是。”
  “嘉峪关到玉门关的城寨修建如何?”
  李岩说道:“回禀陛下,从嘉峪关到玉门关,两年之内,修建城寨共189座,调动人力共100万人,所消耗费用一共5000万两。”
  “从嘉峪关到玉门关的空白地带,现在全部被城寨连接起来。”
  “其中水泥路三条,贯穿600里!”
第937章
天朝的大基建
  两年半时间,在大西北修建了纵深六百里的城寨。
  这是什么概念?
  想想,你出去旅游,带领100人,已经觉得各种麻烦了。
  现在是调动100万人,在大西北修建一条战略纵深。
  这对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的挑战是巨大的。
  如果不是西北是大战区,有军队做协调,别说在那里修建纵深,仅仅只是调动100万人这个动作都没法完成。
  据军委会上报,西北战区,仅仅工兵人数,就达到了30万。
  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的调整,以至于西北大战区的军费暴涨,洪承畴成为众矢之的。
  但话说回来了,调集100万人,也幸亏是水泥路修建完成了,否则粮食根本过不去。
  100万人2年需要多少粮食?
  平均一人一天吃3斤,一天吃300万斤,两年吃22亿斤,差不多2000万石粮食。
  算上损耗,两年要往那里送3000万石粮食。
  这相当于万历年间一年朝廷的总税收!
  而且,100万人,有多少人此时此刻,已经埋骨在大西北了?
  肯定有很多。
  那些城寨下面,是用人骨堆积起来的。
  无数孩子失去了他们的父亲。
  那是用一代人燃烧出来的。
  而且必须去燃烧。
  如果这一代不做,指望下一代去做吗?
  时代的车轮啊,繁华的城市耸立起来,但下面的背负者,却伤痕累累,白骨皑皑。
  沉默了片刻,崇祯才开口说道:“保障工作都做好了吗?”
  袁可立回答道:“回禀陛下,军民的保障体系是完备的,有负伤者,或者牺牲者,都会得到抚恤。”
  说到这里,一边的毕自严终于忍不住了:“陛下,国库已经空了。”
  呵呵,每次大家热血的时候,毕老爷就会适当的出来倒一盆冷水:大家冷静冷静哦,现在咱们没钱了哈!
  “陛下,国债都用完了。”
  皇帝笑道:“李岩,你来说说。”
  李岩上前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必担心。”
  “此话怎讲?”
  “目前天津造船厂每年造200艘民用船,登莱造船厂每年造200艘民用船,海州造船厂每年造出100艘民用船,上海造船厂每年造出民用船300艘,厦门的造船厂每年也能造出150艘民用船,广州甚至能造船350艘民用船。”
  “随着商船数量快速供应,沿海对辽东、朝鲜、扶桑的贸易正在快速扩大。”
  “臣还看了台湾巡抚熊文灿的汇报文书,台湾在这几年人口增长迅猛,海运发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数量也大幅度增加。”
  “另外,吕宋岛上的土著人口也非常多,这些全部都是消费源,可以大规模增加国营商社的总收入。”
  “去年一年国营商社对外贸易营收为1000万两,臣预计今年,可以达到3000万两。几条铁路也已经开通,内需进一步扩大,国营商社对内的营收也将进一步增长。”
  “所以,臣以为,不必太担心。”
  李岩一上台,就表现出了他对大明朝目前商业形势的熟悉和深刻的理解。
  即便他才33岁,他的洞察能力和执政能力,也让其他内阁大臣无话可说,心服口服。
  崇祯说道:“既然如此,那诸位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陛下,郑芝龙上报,他派人押送了一批战犯,正在北上京师的路上。”
  袁可立将那份汇报呈递上来。
  战犯?
  当然是西班牙总督瓦德斯,还有大汉奸李昌隆这些人。
  另外,在台海之战中,被俘虏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以及一些荷兰人,也陆续在往北京送。
  “这个李昌隆,就是吕宋岛联合广州何家走私火器和蒸汽机的商人,他的祖籍在河南,他的先祖宋代靖康之难后南下到广东一带,在广东一带无田,生活艰难就南下做买卖,后来定居在吕宋岛。”
  崇祯想了想,说道:“将这个李昌隆带回京师,跪倒忠烈祠前吧,给海外的那些人立个榜样。”
  “另外,成立海外华人总府衙门,朕记得郑芝龙引荐的一个叫陈立的人,让他来做这个华人总府衙门的总理事,以后会有许多华人在海外,甚至去天竺、欧罗巴,这些人都得有一个联系纽带,要加强管控。”
  柳如是在一边记录。
  李岩说道:“是,臣会去办的。”
  皇帝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说道:“对了,西夷人朕都要押送回京,朕要让他们写下他们国家的情况,对于他们写的书,翰林院要做审核,审核通过的,就全版印刷。”
  “天朝自古以来是取他人之所长,海纳百川,朕不是那么封闭自守的人,西夷人如果有可取之处,朕希望诸位爱卿能借鉴。”
  “我朝官员,也要多多了解他们,最好将他们的国情纳入到一部分官员的考核中。”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大明虽是天朝上国,但吾等不能被这个名声所拖累,学习、了解、改正、反思,是朕,也是诸位为官之道。”
  众人说道:“臣等谨记陛下圣训。”
  “吕宋岛的后续安排也尽快跟上吧。”
  “臣等已经安排人。”
  说完,崇祯站起来:“散会。”
  大臣们刚离开不久,王承恩就进来说道:“皇爷,赵妃娘娘求见。”
  赵妃娘娘当然是赵清月。
  “让她进来吧。”
  不多时,赵清月进来了。
  “陛下。”
  崇祯连忙过去搀扶着她,温柔地说道:“你有孕在身,还到朕这里来,快坐。”
  赵清月已经五个月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7/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