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0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6/1270

  其他地方可能能穿得起好一点的棉衣的就更少了。
  柳如是依然很贴切地补充着:“臣也去北京制造局做过调查,不是纺织效率不高,是原材料匮乏。”
  棉花匮乏!
  “有些私人商社已经开始断供便宜的棉衣,只做贵的,然后高价卖给有钱人,这样他们可以节约时间,且卖更多钱,利润更高。”
  你看,这就是私人商社的商业行为。
  你要对这种行为进行道德审判吗?
  倒也不至于,因为商业本身如此,一切是利益驱动。
  你总不能规定,商人不许生产加厚的棉衣吧?
  那样的话,他们会生产棉量很少的棉衣,多卖几件。
  你总不能直接规定每件的含棉量吧?
  这就完全是百分百计划经济了,商人们为了赚钱,依然可以动手脚。
  到头来,问题没有解决,一切白搭。
  所以这个时候,国营商社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朝廷可以直接指定国营商社的行为,来平衡市场需求。
  柳如是继续说道:“国营商社的几个织造厂的棉含量还是合格的,价格也适中,不过由于棉花涨价,国营商社的利润比往年薄了许多。”
  “这些都是小事,能稳定民生,少赚点钱也无所谓。”
  崇祯站起来,走到地图前,他陷入了沉思中。
  看来得收复西域了!
  棉花的产量要提上日程!
  刚打完南洋,现在还能打西域?
  能打!
  国库账目上还躺着1亿两!
  随着南洋的布局,未来每年的收入还会增加。
  而且随着铁路修到嘉峪关,辎重补给送到玉门关的难度大大降低。
  嘉峪关和玉门关之间的城寨也修建起来,算是完全控制住了河西走廊。
  为什么大唐打西域打得这么快?
  李世民刚登基十几年,就西征干掉高昌国?
  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唐朝以前,关中自然环境很好,那个时候甘肃的自然环境也很好,甚至还没有出现大规模沙漠化。
  玉门关外人口也很多。
  但是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朝,西域的自然环境越来越糟糕,居住的人口也远不如唐朝。
  中间出现大规模的真空地带。
  这个时候在想随便西进打一场仗?
  比唐朝时期难度要大得多,没有充足的补给线,就算朱元璋活过来,也绝对不会赞同打西域的。
  但是张凡这个年代又不一样了啊,虽然玉门关外依然有许多空地,人口稀少,但是补给体系和朝廷的财政全部都能跟得上了!
  就说现在东方的海贸体系,在武力扫除一些障碍后,基本上开始搭建了。
  等银钞在南洋普及,朝廷就真的有钱了。
  如果下一步让欧洲那些海洋大国也都使用银钞,下一个十年,大明朝将直接开挂!
  当然,这是后话。
  荷兰船队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西非一带,估计很快就能传回欧洲。
  崇祯做了一些预测,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在远东的殖民算是全完了,在印度的势力也折损了一大半。
  接下来,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了保全股票,必然不会在想着越过马六甲,但还是会派船队到印度做香料贸易。
  其主要势力范围可能会放到非洲、美洲的殖民上。
  海洋上的事,让它自己消化消化吧。
  十月十二日,军委会向西部战区发出最高的战争指令。
  十月十五日的清晨,一队队穿着军绿色大棉袄的士兵,在北京西站列队。
  小伙子们身姿挺拔,每一个人背后都背着一个包,带着火枪。
  等火车停下来后,军官们开始大声喊:“第一师第一旅,上!”
  士兵们井然有序地开始上车,上车后,每一个位置都有一个编号,对应着每一个人。
  火车站外面有很多民众,那些都是士兵们的亲人,有母亲和父亲,还有妻子和孩子,他们挥洒着眼泪和上车的人道别,希望他们早一点回来。
第985章
朕只给十个月时间
  等到所有士兵都上了火车,崇祯自己也收拾了一下。
  第一次坐上大明朝的火车,张凡仿佛回到了21世纪,想起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坐的绿皮火车。
  从北京嘉峪关的线路设计,基本上的遵循了21世纪的线路设计。
  这是中国的地形结构有关,华北平原的西边是南北纵深千里的太行山,几乎很难从北京修直线到西北。
  所以只能从北京南下,穿过北直隶,进入河南开封,从开封向西,经过洛阳,再向西到长安。
  然后再从长安到兰州,进而从兰州抵达抵达武威,穿越张掖,最后到嘉峪关。
  这样就避开了太行山,从太行山与秦岭之间进入关中,再从关中到西北。
  绕了绕了一点,不过却连接了华北的几个重要城镇。
  例如大名府,邯郸,还成就了一个叫石家庄村的地方,那里在快速成为火车枢纽,华北大平原未来经济重镇之一。
  而进入开封后,又将开封与洛阳、长安连接起来,形成了黄河经济带。
  河南大批的粮食可以源源不断运往长安,给长安的扩建提供充足的粮食。
  最重要的是,让兰州这样进入青藏的门户,与关中、中原经济带连接起来。
  中原的经济,第一次如此紧密的与青藏地区有了高度的连接,对朝廷有利的控制青藏地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十月中旬坐火车南下,一路就开始飘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崇祯坐在窗边,这种窗户的玻璃非常厚,所以视野穿透性肯定不会很好。
  这是为了防止玻璃破碎。
  毕竟在没有塑料做密封的年代。
  不过也不是没有做密封,例如用漆胶和蜡进行了密封,在密封的衔接处做的还不错,不透风。
  只是制造成本非常高而已。
  但这些轻工业产品,对于现在的大明朝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窗外的华北大平原已经是一片白茫茫,所有的田都成了雪原。
  偶尔可以看到路上还有一队队商队正在运输货物。
  可能是粮食,毕竟火车有不少停站点,每一个停站点都是一个粮食调度中转站。
  崇祯所在的这个车厢,是专门的独立车厢,空间非常大,应有的设备都有。
  隔壁的车厢则是单独的会议室,是随行的几位军事大臣以及高级将领们和皇帝议事的地方。
  从北京抵达嘉峪关,足足用了四天四夜。
  这对一个21世纪的人来说,简直是蜗牛的速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6/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