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1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1/1270

  所有人都围在了周围,即便皇帝来了,大家也没有做声,保持着安静。
  过了一会儿,胡太医出来了。
  崇祯问道:“如何了?”
  胡太医摇了摇头:“徐大人已经无力回天。”
  众人顿时大哭起来。
  崇祯走进去,徐光启躺在休息的床榻上,神色憔悴,眼神迷离,虚弱得像一张纸片。
  徐光启,正统历史上,明末科学家。
  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和利玛窦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提出了实用的“度数之学”的思想,同时还撰写了《勾股义》和《测量异同》两书。
  几何这个数学名词,就是他发明的。
  徐光启还精晓农学,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军事方面,徐光启撰写的《选练百字诀》《选练条格》《练艺条格》《束伍条格》《形名条格》《火攻要略》《制火药法》等各种条令和法典。
  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批条令和法典。
  这是一个相对全能的科学人才。
  在张凡穿越的这个世界,徐光启一手组建了格物科学院。
  张凡提出的《物理学》、《化学》、《力学》等等,徐光启是编写者之一。
  徐光启还制定了当今大明科学人才制度,他还为大明培养了诸多科学人才。
  他一生,沉默寡言,多做实事,不似那些官员那般高调。
  他也极少参与到朝堂权力斗争。
  现在大明民间普及的《农政全书》就是他写的。
  没有他,张凡的新农政,可能真的不会那么顺利。
  “陛……陛下……”
  皇帝走过去,坐在床边,握住他如同老树枝一样的手,目光有些湿润:“朕在这里。”
  “陛下,老臣……时日无多了,科学院……科学院托付给……给宋应星……给宋应星……”
  徐光启躺在那里,浑浊的双眼,老泪纵横。
  “陛下……老臣能遇到陛下……这样的圣明……君主,不枉此生……若有来世,还……”
  话没有说完,徐光启再也说不出来了。
  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徐光启病逝。
  这比起正统历史上,崇祯六年就病逝的徐光启,要多活了十年。
  但是,崇祯依然陷入了悲痛中。
  他切身感受到了新政元老病逝之痛。
  在徐光启出殡的那一天,北京城的路边站满了送行的人,人们泣不成声,目送着他的离开。
  为徐光启抬棺的是科学院的那些人,宋应星从长安赶回来,参加了他的葬礼。
  他的棺椁被抬到英灵殿中,在英灵殿入墓,永远在此安息。
  徐光启的忽然离世,让崇祯有些猝不及防。
  他开始意识到,老一代的新政派已经老了。
  孙承宗也已经八十几岁。
  连孙传庭都五十岁了。
  而他自己也已经33岁。
  谁知道,意外会什么时候到来?
  有些事,得加快一点进程了。
  例如干掉躲在三江平原的皇太极和鳌拜!
  时间进入六月,崇祯给袁崇焕发了一条军令:灭皇太极!
  六月中旬,大量的探子从三江平原回来后,辽北军开始秘密推进三江平原。
  而此时,叶尔羌汗国的使者,也抵达了北京。
  不仅如此,还有两个非常意外的人也抵达了北京。
  谁?
  荷兰使者和奥斯曼帝国使者!
第1008章
诸国争霸的时代
  崇祯十六年,街头的小贩依然还卖着包子馒头。
  甚至馒头的味道都还是崇祯元年那个味道。
  但时代确实已经变了,许多人都能感受到周围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老百姓看到的最多的就是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架架新式的四轮马车在大街上来回奔走。
  大人们会跟十七八岁的少年们说,当年他们还在襁褓的时候,这北京城的粮价是1.2两银子一石,哪像现在0.2两一石。
  他们还会说,那个时候的冬天,会经常饿死人,有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倒地不起了。
  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找有钱人家里讨要一小块肥肉,欢天喜地地把肥肉放在锅里,将锅润一遍,这样就有了油,算是过了个年。
  但是现在啊,油也渐渐成为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的了。
  老人们呢?
  他们会说得更加详细一些。
  甚至有70岁的老人,经历了万历年间的改革,大明中兴,又进入后期的腐败和动荡,再进入了崇祯新政。
  他们说的更具体。
  当年的张居正改革,民间的物价也是非常稳定的,到了后来,万历挥霍无度,民间税收暴增。
  民怨沸腾,再出现魏公公拿着国库的钱到处给自己修宗祠,还把自己老家的城墙加固了一遍又一遍。
  直到当今天子登基,拨乱反正后一系列新政出台。
  最开始也是杀的人头滚滚,民间惶恐不断,直到后来局势日益好转。
  朝廷年年征战,但物价却年年下降。
  直到现在,宇内升平,安居乐业。
  这是老百姓们的真实感受。
  不过,官员们的感受则是另一种:加班加点,小心翼翼拿钱。
  当然,其实最艰难的不是下面的官员,反而是上层官员。
  尤其是部级和内阁大臣这一层的官员。
  因为接下来大明朝面临着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大明朝现在外贸加内销,全部在一步步搭建着。
  至少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开启工业时代了。
  可还是有一个问题。
  要向西发展,要大力向西发展。
  据说皇帝五月底从西域回来后,就让内阁颁布了第四个五年计划:重启丝绸之路。
  所谓的重启丝绸之路,被分为两条线。
  一、路上丝绸之路,那是汉朝开始的,盛于唐朝,衰弱于宋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1/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