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1270

  黄锦还是有很自信的,好歹他也是个礼部尚书,南京国子监本身就归南京礼部管,只要他打声招呼,下面就会有不少人开始行动。
  只是这件事,给张溥他们去做是最好的,他黄锦自己的屁股就可以擦得很干净了。
  等商议完后,便开始行动起来了。
  二月十五日中午,从黄府离开之后的张溥、方以智等人,心绪万千。
  黄锦借以关心考生的名义,请他们喝茶。
  喝茶之间,大谈圣道儒学。
  最后话题转到最近的贡生围堵镇抚司衙门这件事上。
  黄锦主要说了三个方面:
  一是最近北京朝堂有人强硬派在主张将500贡生全部抓起来,将发起人也全部抓起来。
  二是旁敲侧击地痛斥了温体仁的卑鄙无耻,是不折不扣的大奸臣。
  三是聊了北方五省新政的事情,“鞭辟入里”的分析了新政的种种弊端,将弊端放大化。
  黄锦是三条可谓都抓住了复社成员的心。
  第一条就是制造恐惧感和焦虑感,让他们知道他们现在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地步了。
  第二条就是告诉他们敌人是谁,是温体仁,正月初一就是温体仁把人抓进去的。
  第三条就是告诉他们,其实许多人都是反对北方五省新政的,虽然现在还在别的省推行,可迟早会全国推行,到时候就是贪官遍地,民不聊生了。
  复社成员都年轻气盛,理想主义者,怎么会是黄锦这种官场老油条的对手?
  被一顿分析后,就感觉黄锦说得都对,咱们要联合能联合的力量,反对奸臣,反对五省新政。
  要让圣道儒学的门徒们,用道德和正义来唤醒被蒙蔽的天子。
  想到这里,方以智感觉热血沸腾。
  杨延枢道:“我觉得不对劲,定生,此事咱们还是去找你父亲商量商量。”
  定生是陈贞慧的字,陈贞慧的父亲是南京吏部侍郎陈于延。
  “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我们这些人成了别人的棋子。”
  众人便去找陈于延。
  陈于延只说了一句话:东林书院现在也在辩论国子监案和北方五省新政。
  二月十五日,北京城,晴。
  乾清宫外,跪着一大片一大片官员。
  他们只有一件事:请求皇帝立刻释放南京镇抚司衙门里的国子监贡生。
  为什么?
  因为现在南京城的科考已经因为这件事被耽搁了。
  崇祯四年是四年一度的科举大考。
  什么叫科举大考?
  就是考进士的考试。
  在什么时间呢?
  二月初九、二月十二日和二月十五日。
  这是大明朝春闱的时间。
  而今天就是二月十五日,会试的最后一天。
  北京的科举考试在顺利进行,可南京的会试现在处于停滞状态。
  现在已经陷入到一种僵局中了。
  崇祯不松口,任由大臣们怎么求情,绝对不放人。
  大臣们也扛不住了,这样下去,估计整个东南都要爆发了。
第196章
他们心中已经目无王法了!
  黄锦现在很兴奋,因为现在局势的发展出乎他意料的顺利。
  不需要复社成员去鼓动了,现在连东林书院也已经开始讨论这件事。
  当今东南学术界有两大派系,一是复社,二是东林。
  复社到底有多强?
  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复社由以下社团联合而成。
  云间几社、香山同社、浙西闻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历亭席社、□阳社、云簪社、吴门羽朋社、吴门匡社、武林读书社、山左朋大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浙东超社、浙西庄社、黄州质社、江南应社。
  复社的成员涵盖了南直隶、浙江。江西三个大省的读书人。
  这些读书人要么是地主家的聪明儿子,要么是官宦家庭出生,也有穷苦人家出生的,不过极少。
  真正的穷人,连吃饭都难,极少极少有钱供孩子读书的。
  所以,这些人,每一个,在当地都有影响力,有的影响力大,有的影响力小。
  但是他们团结在一起,组建成一个社团,能量就变得空前大了。
  复社,年轻学子的代表。
  那东林书院呢?
  这个就更不必说了。
  东林书院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
  在万历年间,顾宪成被罢官后,在无锡重建了东林书院,聚拢了一大批人前来讲学论道。
  其本心是好的,顾宪成本人也是一位真正正直,为国为民的好官员。
  不仅如此,东林书院之所以一炮走红,在东南那么受欢迎,也的确是因为当时万历皇帝干了很多操蛋的事情。
  万历这个皇帝基本上将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也就是他爷爷和他爹的所有家底都挥霍了。
  万历有一个特点,就是任性,干什么都极度任性,颁布政策完全不考虑底层的可执行性,常常搞得民怨沸腾。
  后世有一句话说,明实亡于万历,也是有原因的。
  许多正直的爱国的官员在朝堂上无法实现政治抱负,只好在民间发牢骚咯。
  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难吗?
  没错,是保持初心。
  保持初心最难。
  人心易变,局势也是风云变幻。
  整个世界,到处都充满了随机和不确定。
  东林书院也在这样的世界规则下。
  人们并不会立刻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同样,东林书院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变化。
  从最开始的正直、不畏权贵和为国为民,到后来的偏执、疯狂,这种变化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
  再后来,东林书院延伸出来的东林党,东林党不断膨胀,接纳更多人,鱼龙混杂。
  到最后的群魔乱舞,已经完全偏离了真正的治国,而是全部情绪化的在骂人,谴责人了。
  当一个国家的精英走上情绪化的道路,这个国家面临的是灭顶之灾。
  没错,因为国子监案,崇祯敏锐的意识到了朝堂风向的改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