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2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5/1270

  至少张凡这位穿越者,在前世看新闻,查资料,人家复旦大学的权威人士对孔子北宗一脉做过DNA序列检测。
  检测的结果就是北宗后人有蒙古人的基因序列,和达延汗后人的基因序列极度类似。
  在明朝肯定无法完成蒙古人的混入了,鞑清更不可能。
  只有在元朝的时候才能动手脚。
  韩爌问道:“那先人手记呢?”
  “已经面呈陛下。”
  众人的目光都不约而同朝皇帝望去。
  你说有没有?
  当然有!
  但那肯定是伪造的。
  因为古人根本不知道北宗的衍圣公血脉有假。
  所以根本没有手记,既然没有,就只能伪造。
  崇祯面色淡然道:“孔爱卿的确给了朕一份手记,此事关系重大,做不得假。”
  崇祯开始他的表演了:“待朕回去核实,查清此事,自会做决断。”
  “但今日之事,却是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顾炎武。”
  “臣在!”
  “翰林博士张睿儒、刑部主事宋祖乙、翰林学士陈时龙和国子监监丞杨文宰滥用职权,在北京大学闹事,当如何处置?”
  “回禀陛下,革除官职和所有功名,贬为庶人,服牢狱一年。”
  顾炎武此话一出,这几个人当场就要开喷了。
  “好,就依你的主意。”
  “陛下,臣等……”
  “来人,摘了他们的乌纱帽,脱下官袍,抄家,贬为庶人,押进刑部大牢!”
  大汉将军立刻过来,将这些人乌纱帽摘了,官服也扒了,便往外拖。
  “陛下恕罪,臣等再也不敢了……”
  崇祯却是不理会他们,等这些人被拖出去后,崇祯又道:“孔胤植偷税,殴打朝廷命官,怂恿孔闻謤去无锡蛊惑造反,行为不检点,侵占民间私田,罪名成立,先打入天牢,待朕查明情况,再做定夺。”
  “陛下!陛下!”孔胤植大叫起来,叫声非常凄惨,“陛下恕罪,臣愿意做牛做马,陛下……”
  他这么一说,韩爌等人都感到不耻。
  “刚才都要跟着衍圣公一起起哄,废掉新政的官员,朕都记着了,一律官降三级!罚俸禄一年!吏部给朕记清楚了!”
  “是!”
  “派人前去无锡捉拿孔闻謤,押进京师,三法司会审!”
  “是!”
  “传令无锡,凡是阻拦朝廷者,便是与所有老百姓为敌,一律杀无赦!”
  “是!”
  “孔府恶行累累,孔家所有人全部收押入京,打入刑部大牢!”
  “是!”
  崇祯又道:“新政便是民心,顺民心者昌,逆者亡,朕望诸位好好记住这一点!”
  说完,崇祯转身便离去。
  “臣等恭送陛下。”
  接下来,那个手记?
  呵呵,那就好说了,既然是皇帝给出来的东西,那还能没办法好好伪造?
  当天,随着衍圣公被捕入狱,京师的官场上阴云密布。
  两天后,皇帝就赐下了手记,大臣们看完,简直如同五雷轰顶。
  韩爌道:“陛下,仅凭这份手记,依然无法证明。”
  韩爌说得没错,南宗这样诋毁北宗毕竟有篡位的嫌疑。
  不过,怀疑的种子已经在大臣们心中生根发芽了。
  一旦产生怀疑,有了这道裂缝,就无法愈合。
  所以啊,为了充分弄死孔胤植,崇祯当然是准备充分了。
  他派王承恩亲自去了一趟曲阜,把曲阜孔府给封了。
  而王承恩还带回来了一样东西,曲阜从元开始,所有的文献资料。
  然后其中有一篇就记载了元朝初代衍圣公之后,过继了一位当时的贵族。
  当时的贵族是什么人?
  元朝施行四等户制,贵族当然就是蒙古人。
  这些“资料”当然也是皇帝伪造的,但北宗从DNA检测出来就是蒙古人DNA序列。
  所以,这不过是在用伪造的资料,去证明一个真实存在的事情。
第257章
华夷之辨,除爵
  关于鞑子混入北宗孔家的事件,却是在朝堂上发酵了起来。
  好几项证据已经证明,现在的北宗孔府,可能是鞑子的后人,或者说混入了鞑子的血脉。
  这绝对是大明朝的官员们接受不了的一件事。
  古代非常讲究华夷之辨,尤其是宋明的儒生。
  什么叫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又叫夷夏之辨。
  这个理论根植于儒家的《春秋》里。
  夏便是诸夏,在古语中,夏是指礼仪之大,即中原。
  而夷则是中原周边的蛮夷。
  古人是怎么看到诸夏周边的蛮夷的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唐太宗曰,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而王夫之则说:夷狄只知其母而不知谁为其父,虽得天下,立法治民与禽兽无异。
  通常情况下,夷夏之辨有三个不同的标准。
  一、血脉衡量。即蛮夷生的孩子就是蛮夷,以后世世代代永远是蛮夷。
  二、地缘衡量。即你只要不生活在诸夏之地,就是蛮夷。
  三、服侍、礼仪和文化。只要你着华夏衣衫,行华夏之礼,尊华夏文化,就是诸夏,而非蛮夷。
  孔老夫子则认为: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意思就是,诸夏的诸侯如同使用夷礼,就是蛮夷,蛮夷只要尊重华夏的文化,着华夏的衣冠,就属于华夏。
  历史上例如融化华夏的匈奴、五胡、契丹、女真等等,后来都尊华夏之礼,着华夏之服。
  后世的儒生,对华夷之辩和夷夏之防是非常看重的。
  有的人则干脆以地理和血缘来衡量。
  例如朱元璋,就是以地理来衡量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5/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