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1270

  过了几天,皇帝便一身戎装,带着一支京卫军出了城,浩浩荡荡朝南直隶奔去。
  皇帝不在,大小事务皆交由内阁与军委会协商处理。
  眼下北方逐渐稳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南直隶和浙江?
  不是!
  南直隶和浙江,已经有洪承畴、李邦华、卢象升、曹程、温体仁、曹化淳这些人。
  完全没有必要皇帝亲自去指挥,给他们定了目标,让他们往目标去奔即可。
  那皇帝现在亲自跑到南方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去清江督造船厂!
  别看皇帝很大方的给了郑芝龙一个国姓爷的赐封,但这已经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
  大明朝的海军实力太弱,以至于皇帝居然要用国姓爷的名号,来拉拢一个海盗。
  并非他张凡心胸狭隘,而是郑芝龙的势力孤悬海外,影响实在太大,一旦哪一天他撂担子不干了,后患无穷。
  海上那些人可都是只认郑芝龙而不认朝廷的。
  你想想啊,出征安南已经在布局了,到时候安南打下来了,粮食却无法海运到杭州、登莱,而是要走陆路,多麻烦,成本多高?
  西南本身多山,交通不发达,走海运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朝廷不能真正控制东南海域,中原就无法与安南建立有效的运输体系,即便打下来了,粮食要运回来也是个大问题。
  所以,现在对于崇祯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清江督造船厂,是海军的装备问题。
  只有控制在自己手中的海军,还是真正的海军,别人家里的私军,那是定时炸弹。
  不过这一番蜜枣给完后,郑芝龙回去想必也是更加卖命了,必然会与周可言不相往来。
  不仅如此,为了向朝堂上下证明自己的清白,还会派人去搜查周可言的下落,不抓住周可言誓不罢休。
  这正是崇祯要的效果。
  其实走大运河会更加便捷,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崇祯并不打算用船。
  船这东西,万一有人在里面放火药怎么办?
  自己虽然是皇帝,可也是肉体凡胎啊,被火药一炸,即便没有炸死,船沉了也就玩完了。
  走陆路是最保险的。
  崇祯带的京卫军都是清一色的骑兵,各个骁勇善战,装备精良,一般的劫匪想要围堵偷袭,都是找死。
  九月的秋风吹过华北平原,卷起漫天的落木,天地间充满了萧瑟气息。
  虽然没有乘船走京杭大运河,不过也是一路沿着河岸而行。
  进入山东地界之后,崇祯时不时便能在大运河上看到一艘艘河船从南方驶来,运载着粮食和货品。
  这些粮食和货品大多数是到通州,卸下来,然后在北京城售卖。
  现在北京城在扩建,人口数量在增加,废除贱籍后的许多无田无钱的人,为了讨生活去北京城干苦力,帮人搬货。
  消费的需求也在增加,需要的粮食和货品自然也就不断增加。
  这原本是好事,可在崇祯看来,这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
  京杭大运河是贯穿南北的一条大河流,在历史上,属于明清漕运重中之重。
  仅仅大明朝,在京杭大运河上就安排了漕运人手12万,专门运输官府所需物资。
  而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大明朝的命脉所在,一旦大运河的漕运受损,顺天府会有灭顶之灾。
  例如这一次的南直隶动乱,就有不少人担心顺天府的粮价就暴涨。
  所以说,这并不是好事。
  帝国的首都,对东南的依赖太重,相当于国家的许多战略资源掌握在东南一带,这特么有紧急战事,要调度效率就会非常慢。
  风险自然就大了。
  好在这一次南直隶暴乱,顺天府粮价并没有暴涨。
  为什么?
  因为北直隶的新农政收获颇丰,山东省的粮食产量也涨了,北方对东南的依赖相对减弱,再行政效率的提升,湖广的效率源源不断北上。
第269章
清江督造船厂
  从南方调度粮食,是无法避免的,哪怕是以后,也必然如此。
  这不是人为能够改变的局面,南方一年两熟,广东一带一年三熟,这都是自然的馈赠。
  除非将辽东打下来,然后大力开发北大荒。
  但那是需要时间的。
  崇祯并不反对从南方调度粮食,但必须防止严重依赖一方的局面。
  大明朝的交通运输便是过于依赖大运河了。
  数日之后,崇祯便已经抵达淮阴,也就是清江。
  他一路走的非常低调,并未有扰民,也没有通知沿途的官员,要不然非得搞得鸡飞狗跳不可。
  到淮阴的时候,渡口的船只数量明显多了起来。
  一艘艘河船,停歇在渡口,连成片,看上去颇为壮观。
  远处,河岸边连绵起伏的房屋,一眼望不到尽头。
  那些就是清江督造船厂,河岸边还停歇着不少尚未使用的新船。
  每年清江督造船厂可以造出近500艘各大小船只,以确保京杭大运河的漕运顺畅。
  至于每年也都是要淘汰一批船的,淘汰的船并未有收回,大多被下面的人拖出当废材卖了。
  这边的岸边,穿着单薄的伙计正扛着大包小包,往岸上搬。
  淮阴已经是南直隶的腹地,这里因为靠近扬州,货物明显比山东一带要多得多。
  崇祯站在岸边,看见那些河船,不由得感慨万千。
  大明的造船技术还是比较强的,只是发展方向偏了,清江督造船厂造的船都是河船,而且基本上都是货船。
  这些船要用来组建海军,无疑是痴人说梦。
  而清江督造船厂的模具基本都是按照河船来的,所以要改。
  要改的东西还非常多。
  例如京杭大运河上的漕运士兵人数就有12万,每人每个月0.8两的俸禄,一年发的俸禄就要120万两。
  而这些人的真实作用其实微乎其微。
  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这么多人,这也是一笔非常庞大的开支。
  而且这些都是劳动力的浪费。
  那么问题来了?
  明知道浪费了不少人力,能不能直接裁掉?
  肯定不能!
  为啥?
  直接裁掉,一是无法拿捏这度,万一影响漕运了,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
  二是这么多人的就业,无法安置。
  每一个人背后都是一个家庭,就算每一个人背后的家庭是6口之家,也牵扯到72万人的生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