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1270

  卧槽!
  呵!
  女人!
  “陛下不必陪我了,快去找红娘吧。”张嫣转身走回屋子里,那修长曼妙的身姿,白嫩如玉的皮肤。
  空气中到处都飘逸着张嫣的香味,还有荷尔蒙的味道。
  张凡进去穿好衣服,道:“我真的走了?”
  “快去吧。”
  “不是,我怎么感觉我成了……”
  看着皇帝像个小孩子一样,张嫣忍不住笑起来:“没有没有,陛下这不是要雨露均沾么?”
  张凡抬起眉头笑起来:“行,听你的。”
  他传完衣服,就去了延祺宫。
  红娘正在专心致志读《孙子兵法》,看见张凡来了,假装咳嗽两声,嘴角勾起一抹笑意道:“张公子,你还好么?”
  “好得很。”张凡挺起胸膛走进来,但长裙下的左腿突然抖了一下。
  第二日一大早,张凡从延祺宫出来,走到乾清宫的时候,扶着墙道:“王承恩,去给朕准备点早膳,快!”
  “是!”
  待准备完早膳之后,崇祯开始批阅奏疏。
  他突然翻到一本奏疏,竟然是弹劾郑芝龙的!
  是都察院监察御史的弹劾奏疏!
  内容是关于数个月前,那43出私人矿产一事。
  监察御史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弹劾郑芝龙?
  此事不是已经过去了么?
  崇祯放在一遍,并未放在心里,留中待发便是了。
  他又翻阅了几本,竟然也是弹劾郑芝龙的!
  而且也是关于那43处私人矿产的!
第404章
背后的人
  “方正化。”
  “奴婢在。”
  “去将杨所修叫来见朕。”
  “是。”
  不多时,都御史杨所修便到了乾清宫。
  “臣参见陛下。”
  “将这些奏疏拿给杨大人看看。”
  王承恩拿起八份弹劾郑芝龙的奏疏,走下去,给杨所修。
  杨所修一脸懵逼,但还是老老实实接过来。
  看到第一封,就心中大吃了一惊,不过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望下去,心里越看越吃惊。
  “这些人弹劾郑芝龙,你可知道?”
  “昨天,有福建的文书送到都察院,臣看过,是关于弹劾南安公的。”杨所修非常淡定,“但是臣认为,此事尚需再核查,所以并未奏疏上来。”
  现在大明的官场司法已经初步完善。
  有都察院,廉政督察总府,刑部,大理寺,四法并行。
  廉政督察总府在北京和南京各设一衙门,北京廉政督察总府总督察为李自成,南京廉政督察总府总督察为曹程。
  各地又分设督察局,直到县,而在甲里这里乡镇,还设有督察所。
  这一条垂直的司法,归属朝廷直接管理。
  各地官府无权插手廉政督察府的编制。
  北京还设有都察院,这是大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整出来的,专门监察官员。
  都察院在地方上设置各道监察御史。
  但是张凡已经将司法权分开。
  廉政督察总府有调查权,而无立案权。
  都察院有立案权,而无调查权。
  例如福建泉州发生贪污之事,由廉政督察总府的人调查,而由监察御史审核立案,将立案结果呈递省府监察审批。
  若是级别足够高,则要呈递到北京,由北京都察院做审理,最后都御史如果审核通过,再呈递给皇帝做圣裁。
  前提是级别要足够高,至少是四品以上的官员。
  如果是四品以下的官员,则不必经过皇帝,都御史盖章后就可以直接立案,交给大理寺公开审理,最后入狱刑部。
  例如崇祯现在手里拿的这份奏疏,其实就是牵扯到级别过高,由泉州送过来的,交给北京都察院。
  不过,为了弹性反贪,牵制都御史权柄过大,副都御史在遇到地方上呈递上来的案子的时候,如果都御史不赞同,则可以视情况直接呈递给皇帝。
  若是其他官员要举报此事,皆可通过都察院将弹劾奏疏呈递上来。
  这就相当于将司法完全从内阁和吏部剥离出来了,对行政才有监督的作用。
  这才有了现在崇祯手里这些绕开杨所修,呈递上来的弹劾奏疏。
  杨所修当然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弹劾郑芝龙。
  他是最会看皇帝脸色的,郑芝龙刚立了大功,皇帝又刚重赏郑芝龙。
  现在搞事情,不是作死么?
  但是现在弹劾的奏疏上来了,而且还是八封,而且还是绕开了杨所修。
  崇祯沉默片刻道:“说说你的看法。”
  “陛下,按照福建泉州给过来的司法文书,臣以为,这背后必然是有人指使的。”
  “你此话怎讲?”
  “陛下刚刚推行了《大明国土管理法》,数月前,又有郑家私藏私矿43处的风波,现在,郑芝龙刚立下大功,受陛下赏赐,便有人以郑芝龙触犯《大明国土管理法》为由,弹劾郑芝龙。”
  “想来,是要将此事闹大,让陛下无法收场。”
  崇祯又陷入沉默中,沉默好一会儿,才说道:“你以为当如何处置此事?”
  “自然是严惩,新法乃是圣明之法。”
  “行了,你下去吧。”
  杨所修是把锋利的刀,但绝不是想办法的好手。
  这件事让他出主意,肯定是为难他了。
  屁股决定脑袋,他当然是张嘴就喊绝对拥护陛下的新法这种政治正确的口号。
  但立刻严惩,是无法解决这件事的。
  随后,崇祯又将副都御使赵海彦召来。
  这奏疏就是他呈递的。
  皇帝故作漫不经心道:“左佥都御史赵海彦。”
  “臣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