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4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3/1270

  皇太极又点了点头,道:“先生,如何做?”
  “先将此事告知袁崇焕,让整个关宁军知道。”范文程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袁崇焕此人性格急躁,知道后为了维持关宁军的军纪,必然惩罚吴三桂,而吴三桂手里有私兵,又是祖大寿的外甥,双方的冲突便出来了。”
  “再加上大汗这些年一直善待汉人,吴三桂到时候只有一条路可选。”
  听完范文程的话,皇太极深以为然,感觉辽东局势一下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先生大才!先生大才!”皇太极激动不已,“我能得先生,如同玄德有孔明。”
  “大汗谬赞,若不是大汗在辽东大力推行新政,善待汉人,即便奴才的谋略再妙,吴三桂也不可能投靠咱们,大汗的眼界和心胸是奴才远远不及的。”
  不得不说,范文程这狗奴才确实有几把刷子,脑子里的东西转得非常快。
  “如此这般,便按照这样去办,宜快不宜迟,速速去办,迟则生变。”
  “嗻!”
  此时的紫禁城,崇祯正在盯着辽东地图看。
  明末辽东将门林立,是有历史原因的。
  天启年间,努尔哈赤大举占领辽东之地,辽东军节节败退。
  自天启二年的广宁之败后,明军失去了辽西最重要的军事重镇,战略纵深被大大压缩到辽西走廊一带。
  孙承宗提出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
  即组织辽东本土的人来对抗建奴,才有了吴氏和祖氏的做大。
  这个战略本身没有问题,当年努尔哈赤在辽东大搞屠杀,血流成河,辽人恨建奴入骨。
  但是,自皇太极即位后,就大量缓和矛盾,重用汉人,还搞出文学馆,专门邀请辽东一大批汉人儒生进入文学馆,又成立六部和汉军八旗。
  如此这般,相当于是给辽东将门留了一条后路。
  历史上的辽东,为什么辽东军最后都投降了皇太极?
  因为历史上的朱由检不断寒人心的同时,皇太极不断拉拢人心。
  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辽人投降皇太极是没有任何包袱的,因为他们的家人都在辽东。
  而像袁崇焕这种广东人,家人都在关内,他敢随便投降?
  实际上,当皇太极开始缓和民族矛盾的时候,辽人守辽土的这个方法就应该换了。
  要不然养出来的就是一堆的军阀头子。
  就如同现在,祖氏和吴氏都在养私兵。
  祖大寿还好说,节操是有的。
  但吴三桂就不一定有了。
第411章
作死的吴三桂
  吴三桂的老子吴襄在历史上的大凌河之战中,身为主帅,第一个逃跑,导致全军崩溃。
  吴三桂这货就更不必说了。
  你一定要说他是为了陈圆圆反叛的,那就是被言情剧洗脑了。
  正统的历史上,像吴三桂这种明末枭雄,怎么会真的为了一个女人反叛呢?
  无非就是待价而沽,哪边形势更有利,就站哪边。
  女人?
  那只是遮羞布而已。
  而此时此刻的吴三桂,你要说他真的有反叛之意,也是冤枉了他。
  因为现在大明朝的局势,比皇太极的要好。
  那为什么崇祯还要跟卢象升说吴三桂要造反呢?
  当然要这么说,言简意赅,让卢象升下手的时候,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吴三桂敢派人来北京制造局盗取机密文件,就已经是死罪了,不管他有没有谋反之心。
  更何况还有养私兵和建奴交易粮食。
  够他死一万次了。
  这件事表面看是吴三桂的问题。
  但根本原因还是辽人守辽土这个战术已经过时了,辽东军政改制的不彻底造成的。
  崇祯也思考过要不要先罢免吴三桂的总兵职位,不要用剧烈的手段激起辽人的反抗。
  但是他反复推演过,不成立。
  因为吴三桂绝不会坐等被罢免,他必然会反抗,皇太极已经为他留好后路了。
  与其让他去皇太极那里,不如现在做掉他。
  做掉吴三桂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只要杀得够快,就没有人敢反抗。
  这一点可以看历史上毛文龙被杀。
  毛文龙被杀后,当场没有人敢反抗。
  但是,后遗症肯定有。
  例如朝廷和辽人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突然就激烈起来了。
  所以,不能光杀而不管埋埋。
  处理后事,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处理后面的局面,崇祯心中自然已经有了办法。
  当然是对祖大寿加官晋爵,直接就给勋贵的爵位,以示恩宠,给祖氏一门全部封赏。
  而且这里面有最重要的一点,在杀吴三桂的时候,列举的罪名,不要出现养私兵。
  因为吴氏一门也有私兵。
  你现在以此罪名杀吴三桂,祖大寿怎么想?
  所以,权力的应用,从来都是一门艺术。
  七月二十五日,辽东,锦州,总兵府衙门。
  吴三桂正在自己的书房里翻阅他目前的财政情况。
  按照明朝新军政的规定,军队肯定是不允许有私兵的,也不允许有自己的财政收入。
  但是吴三桂不仅仅有自己的私兵,还有大量自己的收入。
  例如锦州一带的田,还有过往的商人,都必须给他交钱。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原因其实很简单:性格决定命运。
  吴三桂性格多疑,且野心极大,不愿意受人控制。
  从历史上他的各种行为就可以推断出来。
  近几年,朝廷对各地都表现出了强势的态度。
  这更是激起了吴三桂的不安全感。
  尤其是他老子吴襄被下狱之后。
  所以,他才想培养自己的力量。
  他也深刻明白一点:手里有军队,才有话语权。
  而且他还真的,袁崇焕因为驻守广宁,受辽河东岸建奴大军的牵制,明知他有诸多小动作,也绝不敢撕破脸皮影响大局。
  吴三桂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敢在锦州如此猖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3/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