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4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2/1270

  固始汗是明末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蒙古部首领。
  后来的和硕特汗国就是他创建的,明末清初,和硕特汗国是与准格尔汗国实力相当的汗国。
  固始汗自然是有底气不屑于温体仁的条件。
  更何况和硕特是瓦剌的一支,一直与明朝是世仇。
  固始汗道:“明使,本汗与你开个玩笑,本汗自然是欢迎与大明朝互通互市。”
  温体仁道:“大汗英明。”
  固始汗举起酒杯:“代本汗向大明皇帝陛下问好。”
  “一定!”
  到了晚上,固始汗的长子达颜进来,他说道:“阿布,我有一些话要说。”
  “讲!”
  “我认为不能与明朝人合作,明朝人极其狡猾,我们的先祖就与他们是大仇人!”
  “漠南蒙古与明朝人合作的下场您也知道,明朝皇帝并非善类!”
  见自己的父亲没有说话,他继续说道:“我认为,一旦我们真的与明朝人互市,明朝人必然借此机会在前线建立军事军镇,互市是假,囤积军队和军粮才是真!”
  固始汗大笑道:“你小子知道的还挺多!”
  “那阿布是赞同我的说法了?”
  “当然赞同!”固始汗叹了口气,“汉人自古就狡诈,不可信,但我还是要答应他们。”
  “为什么?”
  “因为到时候明朝人运来了各种粮食和布匹,我们就可以趁机打劫一笔!”
  达颜一听,道:“阿布英明!”
  他又说道:“阿布,我还有话要说。”
  “但说无妨。”
  “辽东的皇太极被明军重创,我认为我们得与金国联合起来。”
  “说出你的理由。”
  “北宋末年,如果宋朝与辽国结盟,就不会有完颜氏的金国,更不会出现靖康耻,若是南宋末年,南宋朝廷与金国结盟,也许我们的先祖成吉思汗,也很难征服中原。”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唇亡齿寒,一旦辽东被明军吞下,明朝必然会向西,对我们用兵。若是辽东保住,我们无大忧。”
  固始汗没想到自己儿子想得这么远,他非常开心,拍了拍自己儿子的肩膀:“好!你想得很周到,很深远,但是,我们该如何做呢,难道我们要派兵去辽东?”
  “不必,我们只需要在西北发动一场场侵袭战,然后拿下鄂尔多斯部的领地,就能与辽东的皇太极一起,在漠南草原,对明朝的北府形成夹击之势。”
  雪越下越大,被冰雪覆盖的长城,如同一条蜿蜒雄壮的巨龙,卧在华夏的北方大地。
  此刻,无数人驻守在冰天雪地里。
  他们正在用年轻的生命,守护长城后面的世界。
  和平不是理所当然,它必然是有人去守护、奋斗。
  鲜红的星旗正在寒风中飞扬。
  长城有星旗,紫禁城内也有。
  年轻的皇帝回到乾清宫后,准备开始尝试着用土法制造青霉素。
  但是他到,孙承宗就来了。
  “走,里面说。”
  君臣二人进了乾清宫,孙承宗道:“陛下,钦州来了急报。”
  “钦州?”崇祯疑惑地说道,他接过孙承宗手里的奏疏,打开快速看完。
  缺粮?
  南部军区,钦州港现在缺粮食!
  钦州位于两广,两广可没有粮荒,怎么会缺粮食?
  崇祯说道:“朕记得军委会给两广总督李逢节下达过筹集钦州军镇粮草的命令,两广也会粮荒?”
  孙承宗不说话,沉默片刻,才说道:“依老臣看,事情可能并非这么简单。”
  “哦,那是为何?”崇祯有些恼怒,“朕不信两广连一个南部军区都养不起!朝廷是正儿八经地拨了巨款到南部军区,钱难道还买不了粮食!”
  “陛下,两广的新农政土地改革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导致现在的补给受阻。”
  崇祯转过身,看着孙承宗,看了足足有十秒钟,才收回目光:“你是说这个李逢节不遵敕令,没在两广做土地改革?”
  “这也是老臣的一种猜测。”孙承宗道,“当务之急,倒不是解决两广的新政问题,而是立刻给钦州运输粮食,明年即将征讨安南,若是没有粮食补给,恐怕朝廷的计划会受阻。”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说道:“给杨一鹏一道敕令,让他立刻从南直隶和浙江两省筹调10万石粮食,从上海港出海,沿海到钦州,作为钦州军镇的军粮。”
  “陛下,没有那么多海船。”
  “李岩那里有。”
  孙承宗微微一怔,李岩那里有海船?
  “朕前年就派李岩去了上海,让他专营上海港,筹备诸多海船以备调粮之用,此时正好可以用上。”
  “好!好!臣立刻去办!”听到这事,孙胡子异常激动,还是皇帝有先见之明。
  “你等等!”
  “陛下还有何事?”
  崇祯看着地图,说道:“明年对安南用兵,明年西北也要做准备。”
  “西北?”孙承宗看着地图,“陛下是担心西北蒙古侵扰我们么?”
  “以防万一,朕就是担心蒙古人与皇太极联合起来。”崇祯微微皱着眉头,目光锋利,“所以,开春之后,要开始往陕西调集粮食,就从湖广省调集,从武昌到西安的水泥路不是已经初步竣工了么,可以开始大规模调集粮食了,多余的可以先释放到民间。”
  “好,臣一并安排。”
  孙承宗离开了乾清宫,他不由得感慨,大明强敌环绕,皇帝深谋远虑。
  实际上,现在新一轮的新政颁布在即,外敌却丝毫没有减弱。
  可谓如履薄冰。
第454章
研制青霉素!
  其实张凡现在面临的局面,绝对不比刚穿越过来的时候要好多少。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道理。
  文明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什么意思?
  张凡带来的新技术,新的理念,绝不仅仅是在大明朝独有的。
  古人不是蠢,古人只是见识面没有21世纪的人广而已。
  一旦古人知道这些东西真的好用,就会立刻效仿。
  例如皇太极,知道崇祯的新政有用,就会快速学习,知道燧发枪厉害,就会规模化制造,也会不断学习火炮的制造技术。
  甚至可能会窥探蒸汽机器。
  其次,大明朝实在太大了。
  不可能因为一场持续五年的新政,就能一扫弊端。
  在诸多看不见的地方,依然有许多阴奉阳违的人。
  治大国如烹小鲜,要一步步来。
  而且张凡改变历史轨迹,引发后面的蝴蝶效应,连他自己也无法预知。
  未来的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样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2/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