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270

  正统的历史上,这帮年轻、有钱还有各种想法的读书人,又搞了几社、复社,抱团在一起,对天下事指指点点。
  自从穿越者崇祯过来,把大明日报推出来后,这群人似乎又找到了一块阵地,在东南搞报纸。
  去年已经禁过一批,没想到又出现了。
  你要说他们是键盘侠也不准确,键盘侠最多在网上喷一喷,不会产生实质的破坏。
  但他们一个个都是出身大家族,又自诩是读圣贤书的,身上一大堆的光环。
  对天下事指指点点倒也无所谓,毕竟他张凡也不是那种搞黑暗统治的人,民间小老百姓妄议朝廷无可厚非,毕竟资源配比不协调是无法短时间内根除的,必然就有一部分人抱怨。
  可是这群人,都是可以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的,影响广泛。
  这就是一股朝廷不可控的因素。
  明朝朝廷本身就对全国失去了动员和掌控能力,东南就更加危险,屠氏的案例就说明了一些。
  崇祯的早膳很简单,就是面,炸酱面,吃得快,吃完就可以干活了。
  他让温体仁先坐着,一边吃早餐一边说。
  “这件事分两步来走,一是你立刻亲自去一趟南京,去见一见那些办报纸的人;二是礼部立刻提案新闻法,凡是没有经过朝廷批准私开报社的,属于违法行为,至于具体入狱多久,细节礼部来起草,这件事要快。”
  温体仁一听皇帝这话,微微一怔,原来皇帝心中早有安排了,看来自己所想,皇帝早就想到。
  “是!”
  “学校的事,交给刘宗周去办,接下来朕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你来去办。”
  “臣遵旨!”温体仁似乎也猜到了什么,这一次湖广案牵连甚大,别看现在的京师表面风平浪静,但暗地里已经风急浪高,连南京也牵扯进来了。
  一大批政治投机者正站在岸边观察,不少人心里都在猜想皇帝要再掀起更大的案件,如此必然会造成诸多地方的官位空缺。
  这是最好的政治投机机会,将自己的人安插过去,机不可失。
  温体仁当然也在观察,他做梦也想安排自己的人下去,这样他在朝堂上才稳啊。
  例如你提个新政策出来,下面的人都不是你的人,谁帮你执行?
  再好的政策,没有自己的人,最后一地鸡毛。
  你别说,温体仁这两年还是扶持了不少自己的人的,就说新学这一块,不少新补充进来的官员都是他点的头,只认他,很少认刘宗周的。
  崇祯又随口问道:“朝鲜那边怎么样?”
  温体仁回答道:“朝鲜国王已经在筹备粮草,积极配合我们在义州修城,只是朝鲜方面的军事统帅还没有选出来。”
  “这是为何?”
  “据探子说,朝鲜内部分出了两派,一派亲我大明,还有一派正与皇太极私下来往密切。”
  崇祯微微蹙眉道:“李倧这个人果然是一个优柔寡断,不识大体的人,看来得在朝鲜国内另选一个人扶持上位,关于辽东战略部署,不容任何差池,朕打算派陈新甲出使一趟朝鲜,你以为如何?”
  温体仁道:“陈新甲性格刚直,臣担心他在朝鲜会造成必要的麻烦。”
  “不不,朕就需要他这个性格,我大明是朝鲜的宗主国,朕的使者过去了,难道还要处处讨好他李倧不成!”
  温体仁不想让陈新甲过去绝对不是因为陈新甲的性格问题,而是陈新甲与他温体仁不和,朝鲜是一块肥肉,皇帝已经着手在朝鲜北境建立大明与朝鲜的联合军事重镇从东线威慑建奴。
  这以后必然是来往密切,若是交给了陈新甲,他温体仁就没办法从这块肥肉获利了。
  温体仁还想说什么,例如他想推荐自己的人过去,但崇祯继续道:“就这么定了,朕会召见陈新甲的。”
  皇帝都这么说了,温体仁也不好说什么了。
  事实上,温体仁心里的想法,崇祯是一清二楚,他表面征求温体仁的建议,其实就是想试探温体仁。
  最后绝对不会让温体仁安排人过去。
  “陛下圣明。”
  崇祯把话题又转回来了北京大学:“你认为去年那批学生,今年都放出去如何?”
  “新农政用人在即,自然是可行的。”
  “好,走一个流程,这事提报到内阁,都安排下去吧。”
  “是!”
  吃完面,温体仁就告退了。
  崇祯现在实在太需要人才了,也需要一种新的制度。
  人才和制度是相辅相成的。
  大明没有人才吗?
  自古中国人才多如过江之鲫,但大明为何还有那么多贪官?
  这是制度的问题。
  那些贪官真的都是没有能力的吗?
  当然不是!
  就说闵学之那种一省的一把手,怎么可能没有能力就坐上去了!
  他们大多数人能力都很强,可惜人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力就容易跑偏。
  人非圣贤,贪是人的本性。
  以前的朝廷又什么事都不管,地方官当然放飞自我。
  那现在北京大学成了新政的人才摇篮,则更需要建立一套好的制度来管控地方官府,否则北京大学的人才下去之后,岂不可能又会变成那种人?
  制度如果不改过来,那些贪钱不干活的人真的就成了韭菜,砍了又长了。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缓解一个巨大的组织的惰性,从而提升地方行政的效率呢?
  首先,得明白一点,地方行政效率崩溃的原因是朝廷经历了万历和天启朝的党争,中央变得佛性了。
  或者说中央被党争搞得人心疲惫,没有心思去管地方了。
  那现在最重要的当然是把全国的行政核查全部抓起来。
  当然,崇祯也给全国每一个省设置了年度目标。
  可这还不够啊,这是对结果的考核,有些地方官为了完成结果,过程是一塌糊涂,用老百姓的血汗钱去填补结果,这样的结果有扯淡的用?
  所以,还有一个重点就是监控过程。
  这才是重中之重。
  例如给李自成的新政督察增加人手,这是方法之一。
  例如整顿都察院,撤换目前全国各省的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的人选全部要把皇帝写的《国富论》倒背如流才能上岗。
  再例如,设置密奏制度。
第71章
让他们放马过来好了!
  什么是密奏制度?
  说简单一点就是秘密奏疏。
  奏疏一般是臣下向皇帝汇报事情所写,在明朝,奏疏先到通政司,由通政使呈递上去。
  以前的朝代许多奏疏是宰相浏览,在一些大小事上,宰相甚至能签字盖章生效。
  大明开国之初,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就把宰相制度废除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六部下面的各个奏疏的大小事情裁决权就全部集中到皇帝那里了。
  可后来明宣宗发现,我一个人处理不过来全国官员的奏疏啊。
  于是奏疏就先到内阁,由内阁先看,然后在奏疏上贴上自己的建议,这就是明朝的票拟。
  内阁不具备决策权,因为签字盖章都在司礼监的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那里。
  所以,大明朝的奏疏,一般是官员写了送到北京,先到通政司,通政使再送到内阁,内阁看了并提了建议后,再交给皇帝,皇帝没有太多精力,会很尊重内阁的建议,大致会根据的内阁的来。
  皇帝点头了,司礼监就会签字盖章。
  流程是这么个流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