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5/1270

  “朕亲自到了西北,朕甚至出了嘉峪关,抵达玉门关。”
  “朕看到的西北,是一片荒废、凋零,别说给西北调度500万石粮食了,再加500万石,也是九牛一毛。”
  “洪承畴的奏疏朕也看了,这是朕让他写的西部军区计划,他要在河西建立三条大公路,朕认为很好,他还要在张掖和敦煌建立大型粮仓,朕也认为完全可行。”
  “而军委会这一次调度过去的粮食,就是为西北做长远打算,并且这个粮食的调度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毕自严连忙说道:“陛下之深谋远虑,臣等钦佩不已,然则国库空虚,如此这般,恐怕社稷动摇,劳民伤财,民怨沸腾啊!”
  “卿且不必多虑,朕自有打算。”
  诸位大臣心急如焚,但崇祯却是神色淡定自若。
  “孙大人所为,皆是为我大明所想,为此后辽东和西北做准备。”
  “诸位最担心的,还是钱,问题的重心,也在钱上,咱们就不要刻意将问题复杂化了。”
  “身为朝廷中枢重臣,诸位得抓重点,抓问题的核心,而不是分散自己的想法,诸位若是乱了,朝堂上上下下,岂不是都乱了。”
  “还有你韩爌,朕都没有听你说如何开源,这是你内阁该想的,你不能一直指望军委会节流吧,毕竟仗是必须打的,军费开支都是必要的开支。”
  你看,这三言两语,谈话的重点,已经拉到了开源上面,转移到了内阁身上。
  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针对你,而你一直被打压,千万不要急着骂周围的人,而是应该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太会抓核心点转移矛盾,来为自己减压。
  韩爌立刻就紧张起来,他将目前各地产业简单说了一遍。
  然后总结了一下说道:“陛下,各地推出新政,循序渐进,但收入终究有限,而万事不可操之过急,否则物极必反,臣担心会出问题。”
  韩爌明显就是在说,陛下,咱都在做事了,而且都是在大力推行新政,但现在不可能一下子收入就暴涨,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填平这个窟窿。
  您还是要节流啊,不必要的军费开支先都缓一缓吧,西北放慢一点速度,辽东的增兵也可以缓一缓。
  言外之意,军委会那种做法是不对的,孙承宗还是要承担责任的。
  皇帝说道:“你说得有道理,物极必反,万事不可能操之过急,但为朝廷增收,就没有其他办法了么?”
  韩爌说道:“陛下恕罪,臣等愚钝。”
  呵呵,朕这个21世纪大好青年,还辩不过你们这帮人了!
  崇祯自信地说道:“所以啊!诸位这一点要改一改,在不增税的情况下,多想想办法为国朝增收。”
  卧槽!
  皇帝,你装逼也装了,你倒是说说如何增收,臣等洗耳恭听!
  你说啊!你倒是说啊!
  见大家都一副想等着自己说的样子,崇祯便开口说他的想法了。
  其实,缺钱很简单解决,发行国债啊!
  什么?
  在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敢玩国债?
  当然不是对全民公开。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步到位的。
  例如现在,向民间商人发行国债。
  例如李如礼那种新政下的商人,家里那么多钱,又受到了朝廷的恩惠,该是报效朕的时候了吧?
  买点国债,不会要你命吧?
  不买可能才会要你命!
第655章
帝王权术那些事
  皇帝说完后,乾清宫内一片死静,连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够听见。
  这就有意思了。
  国债?
  所有人脑子都有些发麻。
  钱还能这么玩?
  韩爌说道:“陛下,这朝廷向民间借钱,臣担心会有损朝廷威严。”
  “这怎么能算是朝廷向民间借钱?”崇祯反驳道,“朝廷现在收复辽东,朕恰好在辽东鞍山偶尔发现了诸多铁矿,铁矿局要开采,这利润是非常丰厚的,朕希望大家共同富裕,朕可是为了他们好。”
  韩阁老,格局小了!
  朕这是合作共赢呀!
  皇帝又道:“国债的利息比银行存定期稍微高一点,那些人愿意购买,你内阁也有钱花了,将鞍山铁矿,大同煤矿挖出来后,赚了钱,给他们返利息,大家都开心,不是很好么?”
  这……
  众人一听,好像是这么回事耶。
  一时间还真找不到理由来反驳了。
  尤其是毕自严,他连忙说道:“陛下圣明!若是如此,诸多难题迎刃而解。”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国债这东西,它不仅仅是解决了眼下财务危机的问题。
  如果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后,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通胀的,甚至给民间带来财富的。
  它相当于官府在民间集资,官府将钱用在投资上面,然后用投资赚的钱,给民间返利。
  而中间的保证人就是已经在民间建立起金融信誉的皇家银行。
  至于官府的钱从哪里赚呢?
  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对内投资建设的收入,例如铁矿局、煤矿局等等。
  二是对外商贸的收入,例如与荷兰人做生意的大明远洋商社。
  从财务的角度来说,这类收入的一部分,是可以拿出来给买国债的人做结算的。
  至于眼前军费缺口,可以用这部分钱先补上,让户部做好账目分类,以后从每季度预算中做填补即可。
  如此美好的解决方案,大家哑口无言了。
  这再一次验证了皇帝的话: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没有办法,是你没想到而已。
  “诸位对此可还有异议?但说无妨,今日君臣只做商谈,目的是为了解决眼下军费的问题。”
  众人想了想,说道:“臣等无异议。”
  “好,既然如此,皇家银行做保证,内阁拟定国债规则,户部做好财务核算,开始执行,韩阁老稍后给朕一份执行计划,今年要解决军费开支问题。”
  众人说道:“臣等遵旨。”
  原本谈话已经差不多结束了,韩爌顿了顿,又说道:“陛下,近日弹劾孙大人的官员太多,陛下总要回复他们,否则臣担心人心浮动。”
  他说的也有道理,作为合格的管理者,下面的人提出各种问题,你不能一直不给回复。
  这样太任性可不是好领导。
  真正有凝聚力有活力的组织,是上行下效的,是上传下达,是上下相互尊重的。
  如果皇帝一直事事没有反馈,下面的官员也会养成这种习惯。
  例如知县向知府提意见,知府也来个冷处理,岂不是许多事都要被耽搁?
  所以治理国家,从来不是你想如何就如何。
  管理是有方法的。
  崇祯说道:“此事朕自有安排,韩阁老不必担心。”
  “是。”
  等众人退去,崇祯便换了一身常服,出了宫。
  他自然是去孙承宗府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5/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