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0/1270

  当然,这个使臣只代表了吐鲁番。
  进来的这个使臣穿着与大明朝的迥然不同。
  叶尔羌汗国是蒙古人建立的,他们的王室是察合台的后人,察合台是成吉思汗的次子。
  所以,其实现在整个西北都是被蒙古人占领的,无论是瓦剌还是叶尔羌汗国,都是蒙古人的势力。
  这位使臣进来后,神色甚是傲慢,也不下跪,更不行礼。
  一边的阎鸣泰怒斥道:“大胆,见到皇帝陛下,还不行礼。”
  那使臣却不理会阎鸣泰,笑着用蒙古语说道:“我是吐鲁番阿奇木(阿奇木相当于地方总督)苏里唐的使者,我来这里是代表苏里唐要回敦煌,请你们立刻退兵。”
  一边翻译官将这个使臣的话都翻译了一遍,立刻引起了所有大臣的愤怒。
  阎鸣泰说道:“你给我翻译一下,这里是紫禁城,不是他撒野的地方!”
  那翻译将阎鸣泰的话翻译过去后,使臣大笑起来:“这一次是你们出兵在先,是你们侵占我国领地,我不过是代表苏里唐来讨回。”
  一边的成基命冷哼道:“那敦煌自古便是汉地,何曾是你们的领地了!”
  “是你们自己放弃了!”
  他说的是正德年间,吐鲁番屡次出兵河西,朝廷不愿意在嘉峪关以西再投入更多的军费,放弃了关西七卫,放弃敦煌,封闭嘉峪关。
  明朝其实自开国以来,朝廷一直不算富裕,主要是税制和宗室制度有大问题。
  到了正德年间,卫所制坏死,九边军费大涨,朝廷已经无力再维持西域地区。
  所以连同敦煌在内,全部放弃。
  他这句话一下子就戳中了大明朝所有大臣的痛点。
  放弃领土,的确是一件比较不太光荣的事,一时间,众人竟然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大殿内安静了一会儿,崇祯一只手搀扶着龙椅,正襟危坐,他沉声说道:“放弃了就不能拿回来了么?”
  “放弃了,就是我吐鲁番的领地,我叶尔羌汗国的领地!”使者的语气明显加重了,甚至怒斥道,“你们派兵攻打,就是要开战,你们敢跟我叶尔羌汗国开战么!”
  “开战又如何?”崇祯冷冷扫了他一眼,“一个区区的吐鲁番,是谁给你们的胆子,在朕面前放肆的!”
  “朕收回敦煌,收的是汉地,施的是仁义,布的是王化,汝等若要开战,王师一到,别说一个小小的吐鲁番,叶尔羌朕也给你灭了。”
  皇帝的音量并不大,但是声音质地醇厚,而且充满了威严。
  那使臣心头一颤,仿佛感觉到上面有一座山岳压来了一般。
  他强忍着压力,故作镇定说道:“大明皇帝,你可知道叶尔羌汗国有多么强大,我们的兵马,比天上的云还要多,我们的铁骑,能够踏碎大地,在西域,没有人敢跟我们作对,瓦剌人在我们面前,也得乖乖退让。”
  “敦煌离北京数千里,战线如此之长,若是要开战,我叶尔羌汗国大军一到,必血洗敦煌,攻破嘉峪关,届时你们可不要后悔!”
  翻译官将他的话翻译过来后,大臣们都要炸锅了,恨不得撸起袖子上去抽他两耳光。
  但皇帝却不怒反笑起来:“无知者无畏,这样的对话,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就到此为止吧,来人,拖出去砍了。”
  这使者没有听明白,见皇帝笑起来,他还以为皇帝被他吓到,要讨好他了。
  结果外面几个大汉将军(锦衣卫宫廷守卫)进来后,直接架住了他,就往外拖。
  “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那翻译官将皇帝的话翻译了一遍,这下使者脸刷的一下白了。
  “你们不能杀我,我是使者!”
  成基命立刻出列说道:“陛下,我天朝自古是礼仪之邦,此人虽然蛮横无礼,但若是杀了他,有损我天朝威信,不如重重惩罚他。”
  崇祯说道:“自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此人目无天子,不将朕放在眼中,若不杀此人,朕颜面何存?”
  成基命也无话可说了。
  其他大臣也都不说话了。
  实际上,崇祯杀这人有另一个目的。
  什么目的?
  与叶尔羌汗国彻底决裂,不留任何缓和的机会,也好断了朝中大臣日后议和的心思,坚决主战。
  皇帝说道:“将此人人头送回去,朝廷现在要加大对西北军防的投入。”
第660章
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吐鲁番的苏里唐自然有一套他自己的逻辑,才敢派使者前来强势的要回土地。
  什么逻辑?
  站在苏里唐的角度,明朝根本没有精力去维持敦煌。
  他这样想,确实再正常不过了,而且换做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会他这样想。
  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朝曾经主动放弃敦煌,原因就是离北京核心统治区太远。
  如此,想要有效管理到敦煌,是非常难的,而且花销很高,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正德朝的大臣们可都不是蠢货,为什么放弃?
  不就是这个原因么。
  所以,苏里唐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和逻辑的。
  但是,苏里唐不知道,大明朝已经不是过去的大明朝了。
  第一、大明朝有粮食了,能够供给军队吃。
  第二、大明朝有钱了,能够扩充更多的军队。
  第三、大明朝的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铺水泥路的工人和水泥这种原材料都能够供给上了。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经历了九年的改革,大明朝的吏治得到了整改,不说没有贪官了,但至少大多数官员都开始干活了。
  朝廷的吏治,行政效率,都得到了空前改善。
  同时又建立起了一套全新的军政体系,真的要打仗,至少在玉门关打,问题还是不大的。
  这就是底气。
  这是苏里唐不知道的。
  苏里唐不知道,使者更不会知道,不知道就要付出不知道的代价,代价就是被砍脑袋。
  脑袋被砍后,就打包快递往西北送去。
  到了七月初十,盛大的祭奠仪式开始了。
  这一天,北京城的街道人山人海,实行了全方面的严控。
  皇帝带着文武百官,朝忠烈祠去了。
  这一天,大明日报的头条就是关于边疆战死士兵的。
  人们用了朴实无华的文字,来歌颂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忠魂。
  这一天的北京城,没有热闹的喧哗,连许多酒楼都打烊了。
  不少人着素衣。
  还有一些人站在路边哭泣,有人过去问她们,才知道原来他们是战死者的家属。
  还有两鬓斑白的父母前来送自己儿子最后一程。
  酒楼的老板站在门口,摆好了酒,等待灵位路过的时候,他们将酒抛洒在地上,拜了三拜。
  悲伤和歌颂的情绪混在一起。
  今天的北京城,没有风月,只有壮怀。
  有人说道: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崇祯带着百官到了忠烈祠,在忠烈祠前祭拜,并且讲话。
  “我们胜利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0/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