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2/1270

  从读书人、农民、手工者到军队,全部是受益者。
  至少中国古代的内卷社会形态,在这一年,已经明显发生了改变。
  版图在扩大,贸易在扩散,粮食在增多,就业机会在增多。
  村头的老头也会问路过的年轻人:你去南京城运货了吗?
  或者会问在地上打滚的小屁孩:快去学校读书,将来可以进国营商社!
  哪怕是十一月的雪天,华北平原的水泥道上,那些铺路的工人,也满怀激情。
  因为到年底了,又可以结算工钱,可以买一些肉回去给家里的娃吃了。
  娃长得白白胖胖、健健康康,比什么都重要。
  周延儒回来可不仅仅只是汇报这么简单,汇报奏疏就可以实现。
  他回来,开始要结合沿海现在的实际情况,与内阁商议出一套完整的政策,再下发到各地去执行。
  没错,海关确实打开了。
  但不是海关打开了,就没事了的。
  商人呢?
  配套的产业呢?
  制造原材料呢?
  人工呢?
  海关打开,贸易线是打开了,但生产线还得快速扶持。
  所以,这一次回来的还有李岩。
  为什么有李岩?
  因为上海现在是他在管。
  上海接下来要作为对外贸易的标杆。
  理由就是江南的产能是整个大明派第一的,一旦开启对外倾销,江南的丝绸、茶叶、香料、陶瓷、香皂等等,全部是海量的。
  是其他那些港口根本不能比的。
  接下来大明朝的财政收入,可能有一小半,是需要江南出口贸易赚取的。
  未来几年,上海港的吞吐量有多大,没有人知道。
  这对上海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且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什么问题?
  外贸银子的问题。
  啥?
  外贸银子?
  这是个啥玩意儿?
  就是外汇储备!
  说简单点,就是大明朝从南洋和安南购入大量粮食和商品,需要支付银子给别人。
  大明朝现在的确用的是银钞,但是你不可能要求现在南洋的商人接受银钞。
  如果一个南洋商人在上海把货交给你,你给了人家一沓银钞,人家肯定一脸懵逼:这是个啥?
  你告诉对方这是大明的货币,可以在大明和小姐姐谈心。
  但人家是要回南洋的。
  所以,即便未来银钞成为国际货币,但现在还不是,既然不是,就得有外汇储备。
  这个年代国家交易的通用货币是银子。
  大明朝的银子储备肯定不少,毕竟隆庆开关的时候,大量白银内流。
  可是都储存在京师。
  总不能让人家来京师来取吧。
  所以,得派一支军队,将银子分批运到各个港口去,存起来。
  然后各个港口的银行在那里做中间人。
  例如明朝商人可以用手里的银钞去银行兑换银子和南洋商人做结算。
  好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
  银子够不够?
  目前看肯定够,但长远看呢?
  肯定不够。
  目前国库银子有3亿多两。
  可是一旦打通到西方的贸易线呢?
  而且一旦西域收复,陆上丝绸之路也需要外汇储备。
  那时候3亿多两够不够?
  不够!
  所以怎么办?
  很简单,干日本!
  为什么?
  日本是最大的产银国之一。
第681章
未来的世界第一大城
  不过,这事其实还涉及到贸易逆差的问题。
  如果大明朝的东西卖得好,自然是不缺银子,会有大量的银子流入进来。
  但是总得以防万一吧。
  而且未来从海外进口的东西太多太多。
  并且,想要推行大明银钞国际化,手里必须有足够的金银储备。
  银钞得和金银挂钩,至少这个年代没有石油这玩意儿。
  如果金银储备不够,谁愿意接受银钞?
  十一月初十,北京下了一场小雪,一切都显得干净、清丽起来。
  在黄宗羲的带领下,李岩带着从上海府过来的一些官员以及三个民间商人,参观了北京制造局刚制造出来的蒸汽机。
  这三个民间商人分别叫王兴来、刘慧文、钱常松。
  为什么是这三个人?
  这三个人以前其实是普通小商人,被李岩选中,重点在上海扶持。
  王兴来现在是上海棉织业的大老板。
  刘慧文则是运输业的。
  钱常松则是茶商。
  上海府之前还没有开放,他们是怎么赚到钱的?
  对辽东和天津。
  例如棉织品几乎全部运到了天津和辽东这两个地方,作为战略储备物品到了军队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2/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