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7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92/1270

  从京都之战逃过来的武士几乎死了一大半,接下来该死的就是名古屋一带的武士了。
  到目前为止,明军对日本的冲击是巨大的,是措手不及的,是日军完全没有想到的。
  尤其是明军的火器,是日军从未见识过的。
  那么,是不是日本就这样被占领了呢?
  答案是并没有。
  日本到了江户时代,重心已经往东偏移。
  也就是所谓的关东。
  为什么?
  因为关东是大粮仓。
  关东在哪里?
  在江户城东面。
  而大阪、京都、和歌山城、名古屋全部在关西。
  要知道,明军的进攻非常快,你完全可以认为明军是在打闪电战,用先进的火器和军制来碾压日军。
  为什么要打闪电战?
  就是为了尽快摧毁日本所有的明面上的抵抗力。
  例如大阪、京都、和歌山城、名古屋、江户这些地方的武装力量。
  那暗地里的抵抗力呢?
  暗地里的抵抗力是什么?
  是潜在的民众。
  一旦战争拖长,日本普通平民就会被人用天皇的名义动员起来,可能各地都会出现反抗,这就大大增加了明军的难度。
  而日本人要将战争拖长的底气,就是关东的粮食。
  一旦将关东的粮食掐断。
  日本将不战自溃。
  既然关东这么重要,为什么大军都在打关西?
  当然不是都在打关西。
  卢老爷现在登陆的位置就是关东!
  七月二十日傍晚,新潟(xi)的海边,天雄军第一军、第二军,以及天武军的第三军在这里登陆后,以最快的速度,朝黑泷城杀去。
  卢象升的部队,打闪电战是出了名的。
第724章
皇帝和天皇的对话
  八月五日的一大早,崇祯刚从红娘那里爬起来,更完衣后,用完早膳,便和袁可立在商议日本的事情。
  原本大明朝朝堂上有不少人反对攻打日本,甚至连内阁大学士刘鸿训也写了好几次奏疏说这件事。
  但最近一封又一封的捷报传来,也让朝堂上的这种声音慢慢消失了。
  甚至一些官员已经开始在悄悄准备一些事情。
  例如听说日本的产业很发达呀,将来和日本通商后,买几个日本妹子回来嘿嘿嘿也不错嘛。
  嘴上说不要打仗,一听打赢了,身体还是很诚实的。
  “袁爱卿,你看这里,只要卢象升将关东一带打下来,即便倭贼想在后期组织反抗,也不可能了,所以啊,朕认为朕说的三个月拿下日本,是可以办到的。”
  “陛下圣明,老臣听完陛下的话,犹如醍醐灌顶。”
  袁可立这倒不是恭维的话,皇帝说的确实是击中要害。
  要快速打击一个国家,只需要击溃它的武装。
  但是要彻底让一个国家失去抵抗力,控制它的粮食产地就可以了。
  无论多么顽强的军队,都是要吃饭的。
  一顿不吃饿得慌,谁都逃不了。
  崇祯现在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大名或者武士,拥戴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在日本人心中是神祇的血脉,是有神性的。
  利用天皇是可以快速号召起日本底层民众的。
  一旦日本底层民众被煽动起来,难度肯定会大大增加。
  甚至可能出现胶着状态。
  一旦那样,就意味着在日本持续投入军费,即便打赢了,最后可能也要退兵。
  这种就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败。
  得不偿失。
  这时,王承恩急急忙忙跑来了,他轻声轻语地说:“皇爷,前线急报。”
  崇祯立刻拿过来打开。
  现在日本每一次的前线消息,他都非常关注。
  他打开扫了一眼,先是一怔,随即笑起来:“好!郑芝豹立了大功!”
  他递给袁可立,袁可立看完,也笑出来。
  日本天皇被抓住了,意味着日本失去了精神支柱。
  等袁可立走之后,王承恩又说道:“皇爷,这里还有郑大人单独给您的一份密报。”
  “哦?”
  崇祯接过来一看,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精彩起来:“这个郑芝豹,想的倒是周到,可惜他误会朕了,朕怎么会是那种人。”
  “皇爷,人现在就在宫外,要不要杀了?”
  “人就在宫外?”
  “就在宫外。”
  “赶紧带进来。”
  王承恩说道:“皇爷,那贼酋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恶疾,奴婢担心她传染给皇爷,不如干脆杀了吧?”
  “这岂能随便杀,先带进来让朕见一见。”
  “是。”
  明正天皇眨巴眨巴一双大眼睛,四处打量着。
  她以前连京都都没有出过,现在不仅仅出了京都,还离开了日本,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土,甚至来到了中土的帝都,来到了皇帝的居所。
  在天津港登岸后,一路过来,所见所闻,无不对她内心冲击巨大。
  外面的世界太大了。
  外面的世界比京都要丰富太多。
  原来大海是如此的蓝,天空是如此的广。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种不同的树。
  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种不同的花。
  还有那么多不一样的服饰,说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不一样的笑容。
  一切都是全新的。
  尤其是抵达北京后。
  她做梦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大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92/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