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8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3/1270

  到了下午一点钟的时候,战争的激烈程度才缓下来。
  直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吐鲁番的九万大军,已经死得只剩下几千人,并且已经逃到了几十里之外。
  即便如此,明军依然还在追杀。
  苏里唐本人已经在乱军中被明军砍成碎片,他的碎肉可能黏在某些明军战马的马蹄上。
  从高空俯瞰下去。
  方圆二十几里,都是红色的。
  尤其是敦煌城外的十里之内,密密麻麻的红色,如同一张巨大的地毯。
  十里之外二十里之内,尚有一些空白。
  大风一吹,血雾飞舞。
  到了傍晚的时候,战争彻底结束。
  有的明军杀累了,直接趴在战马上睡着了。
  有的从战马上滑落下来,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因为全身的力气都用完了。
  连曹文诏这样的老将也亲自提着刀,在大军中冲杀,他的铠甲已经全部被染红。
  铠甲上面有无数刀痕。
  这是一场大胜,一场对西域大国军队的大胜。
  从嘉靖退回嘉峪关后,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西域将再一次感受到大明的天威。
第770章
政治风暴?
  捷报沿着河西快速朝内地送去。
  胜利的声音在各镇传开。
  五月一日一大早,八百里加急的捷报进入北京,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
  早上八点的时候,这份捷报就放在了皇帝的桌案上。
  老实说,崇祯从未担心过敦煌的问题。
  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阶段性的挫折都太正常不过了。
  即便敦煌暂时沦陷了,只要他强行摁住朝堂上的反对声,西部战区也能在冰雪消融后,将敦煌重新拿回来。
  只要他能把控住大方向,控制住全局,以目前大明朝的赫赫武功,要拿回敦煌,不是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吗?
  只是,这场风雪,的确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被孤立的敦煌城,死守数月之久,那里的守备军一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他立刻给洪承畴写一封信,让洪承畴亲自走一趟敦煌,去慰问敦煌城。
  与此同时,着军委会派特使前往,安抚军心。
  再让军委会立刻筹备后续安抚之事。
  还给礼部下了一道指令,《大明日报》通报歌颂敦煌之战。
  最后,让工部协助西部战区,在敦煌为战死的士兵修建一座纪念碑。
  崇祯将这份捷报放下,诸位御前大臣在下面。
  他说道:“苏里唐发兵十万侵犯我大明,此仇朕记下来了,你们也都要记着,等朕收拾完辽北,朝廷王师西出玉门关,朕定要灭了叶尔羌!”
  诸位大臣不说话。
  事实上,这一次是真的有惊无险,一大批人已经想着必须劝皇帝从敦煌撤回来了。
  这些人会因为现在曹文诏解了敦煌之围就闭嘴吗?
  当然不会。
  人的屁股一旦坐下,是很难轻易站起来的。
  他们会先自我说服,让自己继续相信屯兵敦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然后再开始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
  难道真的是吃饱了没事干吗?
  当然不是。
  政治的背后都是利益。
  政治博弈说到底也是在赌博。
  例如朝廷在敦煌屯兵,刚开始大家都没说什么,在节节胜利的时候,全部高呼皇帝圣明。
  但遇到了一丢丢挫折,就有投机分子意识到机会来了。
  等等,为啥这个时候投机分子们认为机会来了?
  难道他们反对皇帝,还认为这是机会?
  这个逻辑不通啊!
  不不不,他们不是为了反对皇帝。
  例如敦煌被围,战事吃紧,随时有兵败可能。
  那这个时候就得找人出来背锅吧,就得有人为敦煌屯兵一事负责吧?
  总不能皇帝负责,那就得找背锅侠。
  他们认为这个时候皇帝心里其实也是想找背锅侠的,所以站出来反对敦煌屯兵,不是在反对皇帝,是在帮皇帝找背锅侠,给皇帝颜面下。
  这些都是政治游戏里的潜规则。
  而御前大臣们不会就此事表态,到了他们这个级别,不会轻易先说话。
  要说话也是下面的人说,最后皇帝才问他们意见。
  这是常规套路。
  不信?
  即便捷报送来了,此时许多官员也在奋笔疾书写弹劾信。
  弹劾谁?
  还能有谁?
  现在军委会谁是元帅,就弹劾谁。
  顺便将洪承畴也弹劾一遍。
  这特么的其实还是利益之争,一大帮子人都想着让袁崇焕上位的,这就是个绝佳时机。
  而且除了敦煌这件事,还有另一件事足以在这个时候搞事情了。
  另外一件什么事?
  就是皇帝桌上还有另一份汇报。
  这份汇报是李自成写的。
  军队贪污!
  这绝对是天大的事。
  从唐以后,文臣防武将,就和防贼一样。
  军队贪污,这放在历朝历代,放任下去,都是有亡国暴乱的风险的。
  军队永远是最敏感的存在。
  好的时候,军队保家卫国,是太平盛世的基础保障。
  但一旦监管不力,军队就成了内乱的根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3/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