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9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2/1270

  粮价下降,就是民生变好最直观的体现。
  不仅仅粮价下降了,日用品的价格也在下降,例如香皂、洗发水、卫生纸等等,在崇祯十一年,出现明显的下降。
  以前一块香皂得500文,现在只需要20文了。
  这说明国内各大制造局,以及民间商人的作坊产能全部在提升。
  供应端大大增加,商品的价格当然就下降了。
  甚至连衣服也在降价。
  大片的桑麻等原材料的种植,养蚕产业的规模化,蒸汽机投入到织布里,衣服的价格不到过去的一半了。
  这就是这份国营商社汇报里,为什么上半年的仅仅是大陆市场的收入就高达4000万两的原因。
  商业的空前崛起,必然伴随着商税的暴涨。
  且还不说此时正在修建的铁路,一旦铁路开始贯穿大明朝,将各个地方连接起来,那整个经济恐怕会有另一番模样了。
第820章
新诞生的资本家?
  至于前一段时间朝堂争议的花钱花的多,现在一看这份国营商社的收入,争议就显得多余了。
  很多时候人就是这样,看到局部的问题,就会往整体上套。
  实际上,小到家庭,公司,大到国家,在做战略规划的时候,都是看着财务来做的。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没钱的时候,就猥琐发育。
  现在有钱了,当然高举高打。
  就像当年的大唐,在自身势力还很弱的时候,老老实实搞发展,一旦强起来,动则灭国,打得万里胆寒。
  “你回来了,上海你认为派谁过去任职合适?”
  李岩说道:“臣倒是觉得,让张溥过去比较合适。”
  “张溥?复社的张溥?”
  “是的,张溥一直在南京大学任教,臣上次去南京专门去拜访过他,听他谈过一些关于新商业的发展。”
  “他怎么说?”
  “主要说了两点。”
  “一、目前上海的总人口已经超过30万人,仅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0万,臣预计明年年底,会增加到70万人。”
  “上海越来越大,治安治理难度越来越高,新移民过来的人五湖四海,又因为巨大的商业机遇,竞争激烈,所以矛盾重重。”
  “七月的时候,上海出现两个民间势力的火拼,双方为了争夺一个港口装卸货物的权力,大打出手。”
  “原本上海府商业法规定,港口卸载货物,必须是注册过的运输商社,这两波也的确都符合资质,但私下却培养打手,没有少作恶。”
  “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双方的冲突爆发了。”
  “臣带着人过去的时候,已经结束,当天死了十八个人,重伤三十余人。”
  李岩的语气比较平静:“臣深刻意识到一些问题,当年旧的地主拥有广袤的良田,掌握了钱财,可以蓄养一批打手,而现在的商社老板,可以经商,同样掌握了钱财,同样可以蓄养一批大手。”
  “两者并无不同,如果不加以管制,后患无穷。”
  李岩这个人果然是极其聪明,难怪当初他去河南省做布政使,搞了三年就把河南的量产搞到全国第三。
  他看问题很犀利,很准。
  “臣在与张溥讨论目前新城发展的时候,他就明确指出了需要更多法案的制定,必须用律法来严格管制新城的发展,官员和民众都要遵守律法。”
  崇祯倒是颇有些意外,张溥那家伙算是开窍了啊,以前在复社的时候,成天跟那些儒生混在一起。
  人嘛,总是会长大的,人也是会变的。
  张溥就变了。
  张溥说的也对,大明朝的疆土正在扩大,经济结构正在复杂化,人员流动速度在加剧,经济在发展,社会上的钱财在争夺。
  随之而来的是利益的增加,各方的冲突。
  在单一的农业社会里,律法显得反倒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都在自己田里耕耘着,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
  但是商业社会是不一样的,商业社会里都是关于钱的事情,冲突在所难免。
  要平衡各方,就必须颁布出大家都愿意遵守的规则,也就是律法。
  而且律法要牵涉到各行各业。
  例如禁枪法案,例如民权法案等等。
  这也是在这个时候,崇祯为什么将立法院提到中枢的原因。
  “第二点呢,第二点他说了什么?”
  李岩继续说道:“这第二点,张溥说,上海作为海运的一个大港,有许多南洋的人会运货到上海,这些人可能停留个几天,在这几天中,他们四处闲逛,可能因为反正要很快离开的心理,会作恶。”
  “而往往这些人经商,与本地一些商人牵扯到利益往来,本地商人不愿意他们出事,便会出钱帮他们私下和解。”
  “然而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且越来越多,又对社会有危害性。”
  “上海需要对这些人进行登记,并且制定相关律法,有了完善的律法,就可以根据律法来裁定。”
  “即便对方出了海,也能抓回来,按照大明律法惩治。”
  崇祯笑起来:“这些都是张溥说的?”
  “的确是他说的。”
  “没有你的提示?”
  “臣不敢,臣只是觉得他说的有道理,简明扼要点清了目前上海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臣相信这个人到上海后,亲身考察,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臣认为这个人,是一个可造之材,所以推荐给陛下。”
  崇祯点了点头:“好,既然是你李岩推荐的,朕是绝对相信,朕让吏部发一份任命书,即刻任命张溥为上海府知府。”
  李岩没想到皇帝直接就答应了,有些不知所措,顿了顿,才说道:“陛下圣明。”
  崇祯拍了拍他的肩膀,李岩啊,为人谦和,有胆识,有魄力,踏实能干,低调且务实。
  这才是真正的人才。
  这一年的李岩,也就才三十一岁,位列内阁。
  顾炎武和他比起来,还缺了许多沉稳和魄力。
  “朝廷做了权力的调整,你现在既是内阁大臣,也是国营商社总府总府堂,但这还不够,朕打算让你来管商务部给你管,还有城建部。”
  李岩有些疑惑:“城建部?”
  “朕前一段时间去了武昌,武昌的建设也很快,朕相信南京的建设也非常快。”
  “新城新政在武昌、北京和上海都推行得还算顺利。”
  “但是成新城建设要有规划,不能胡乱建设。”
  “未来全国的城镇建设都必须有相应配套,自然需要一个城建部出来规范全国的城镇建设,你在上海待了这些年,上海是你从小渔村一步步建立起来的,你的经验比任何人都丰富。”
  “所以朕需要你来统筹这件事。”
  “作为内阁大臣,下面自然要多管理几个部院,朕的内阁大臣可不是那么轻松的。”
  李岩连忙说道:“臣领旨,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
  李岩突然说道:“对了,陛下,臣两个月前在上海发现了一批走私的火枪,是准备偷运到吕宋岛的。”
  崇祯微微一惊,又发现了火枪偷运?
  上海也有了?
  “是什么人走私的?”
  “是上海一个叫张淳的本地商人,一直与吕宋岛做贸易,对方出高价购买。”
  “他背后还有没有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2/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