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暴君(校对)第9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4/1270

  “谢特·法克中校!”
  “总督阁下!”
  “我觉得采取那个疯狂的战略,来对明朝采取报复!我要对明朝采取惨绝人寰的报复!我让他们付出代价!”
  “总督阁下,那个战略的风险很大!”
  科恩目光中聚集着仇恨,他压低声音说道:“没关系,只要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给的战船足够!”
  “我们可以快速出现在台湾,那个时候,必然吸引来明朝所有的战船,广东愿意里应外合,在澳门切断明朝从安南的粮道,也必然给明朝海军沉重的打击!”
  “当明朝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台湾和广东的时候,我的战船继续北上,进入他们的上海港,我要血洗上海,让明朝皇帝付出代价!”
  说到最后,他几乎是咆哮出来的:“我要为阿尔克斯报仇!”
  七月二十九日,乾清宫。
  张嫣脸上的潮红尚未褪去,为崇祯整理好衣领,说道:“一定要亲自南下吗?”
  “这一次比较特殊,关乎到大明朝此后百年的国祚,一定要南下。”
  “答应我,不要出海。”
  “不出海。”张凡搂住张嫣纤细的腰,感受着她均匀的呼吸,“宫里的事,有你和婉言在,朕不担心。”
  “可以带我去吗?”
  “你想去?”
  “想。”张嫣笑道,“你曾经不是答应过我,带我去看天涯海角?”
  “那就一起去。”
  崇祯准备了一番,他要去的是上海。
  战争越来越近了,这一次的战争,可能中心是在台湾附近,但会辐射到安南,甚至泉州和上海。
  这是一次国运之战,大明朝这么多年的改制,尤其是工业产能稳步提升,开海新政打开,都是为了对海洋的扩张。
  这一次赢了,就意味着制海权的全面提升。
  你以为崇祯是去亲自指挥海战这么简单的吗?
  不!他是去找赵清月的。
第879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进入八月(农历)后,北方的酷暑逐渐淡下去。
  华北平原的农作物一望无际,和平年代,大兴水利后,农业会一年一年的稳定发展。
  所望之处,田里到处是正在劳作的农民。
  由于辽东战事的结束,山东一带的生活也安定了下来。
  再也没有人在乡里去征兵了。
  年轻的小伙子们不必再拿起刀剑,而是扛着锄头,推着铁犁,心满意足地在田中劳作。
  女子不必再担心丈夫上前线,孩子也不必再做梦梦见自己的父亲战死沙场。
  多年的新农政下,农民自家的粮食也慢慢充裕。
  崇祯看见一队由骡子和驴拉着板车组成的长长队伍,在水泥路上行驶。
  板车上堆满了大包小包。
  赶车的车夫正在哼着小曲,还有十来岁的小孩手里捧着一本小人书,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
  最前面拿着一匹马的人,正在引路。
  这是这个时代典型的粮商。
  他们活动在村里乡间,用有限的运输里,收集粮食。
  例如此时正在济南附近,他们会将这些粮食集中运输到济南府粮食局组建的据点,在那里卖个可以接受的价钱。
  济南府粮食局则将部分粮食囤积起来,部分运输到济南城售卖。
  这是一条已经成熟的产业链,由民间和官府相互配合组成的,是大城市慢慢崛起的时代,必然的产物。
  不过,它的效率不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由于朝廷在西北大量扩充军队,漠南也维持着不少骑兵团,所以马儿不是主要的运输工具。
  骡子和驴才是随处可见的。
  当然,这种产业链的成熟,也是依托于前些年朝廷在华北和华东修建的水泥公路网。
  崇祯走上前,问最前面那个骑马的中年男子:“这位老乡,你这托运的是粮食吗?”
  那中年男子打量了一眼崇祯,见崇祯带着一大群人马,非富即贵,连忙说道:“是啊,准备运到济南城。”
  “你这粮食,卖的什么价格?”
  “我们直接卖给济南的粮食局,每石0.3两。”
  “那你这多少钱收的呢?”
  这也不是什么商业机密,因为这一行都有行业价,很多收粮食的商人都得遵守,否则市场乱套了,大家都没有饭吃了。
  “我收的是时候0.2两每石。”
  崇祯算了一下,他这样的小粮商,如果运输500石,也就是6万斤,可以赚50两。
  刨去人力物力的成本,走一趟大概可以赚20两。
  20两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现在在城里务工的工人,一个月也就是2两的工钱。
  这种小老板,跑一趟可以赚20两,显然已经超过绝大多数人,一年跑了四次,就是80两。
  但是他们的风险也不小,例如下雨,或者遇到山贼强盗,粮食就折损。
  崇祯说道:“还不错,可以赚个几十两。”
  那中年汉子叹了口气说道:“赚啥银子,公子,咱们这都是苦力活,而且这水泥公路得收过路费,走一趟也要交1两(约650元),这还是小头的,就我从这里到济南府后,还有人专门收买路钱,得交5两银子。”
  “买路钱?5两!”崇祯有些惊讶。
  他是知道的,华北和华东的公路网,过路费并不算太高,1000里路,也只需要2两银子。
  按照这个账来算,一年如果走100万人次,收入就是200万两,15年3000万两。
  15年可以回本。
  后续的维护费比之前的修路费肯定是要低,按照整体来算,30年可以达到盈亏平衡,真正开始赚钱。
  这是国家对公路的投资建设盈亏模式。
  但既然是国家投资修建,就不能只看投入和账面的收入。
  最主要的是,它带动了华北、华东的商业大发展。
  例如眼前这个中年男子这种小型粮商,在过去的传统时代,是很少见的。
  各地之间的隔阂非常明显,粮食一般不会流通。
  除非水运网很发达的地方。
  是公路网的建立,让华北、华东衍生出无数这种小粮商,盘活了粮食的流通。
  但是,这也仅仅只是小规模的流通而已。
  想要靠这种落后的模式,高效率盘活粮食流通,是不可能的。
  只能等待铁路的建立。
  崇祯回过神来,说道:“是什么人找你们收买路钱,而且收到5两这种高价?”
  “我们哪里知道,不过听说背后是济南城的大人物,最近济南府还在搞什么农村户籍和城市户籍买卖。”
  那中年汉子突然说道:“这位公子,您是城里户籍还是农村户籍?如果是农村户籍,那可是有限制的,不过看您应该是城里户籍。”
  崇祯立刻被他的话吸引了,说道:“什么农村户籍和城里户籍买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4/127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