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最强大佬(校对)第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357

  刘瑾扶额道:“今日咱家一时不查,为那谷大用抓住时机,奏请天子重设西厂!”
  刘宇急道:“莫非陛下已经答应了不成?”
  刘瑾叹道:“陛下虽未答应,可是咱家却看得出,其实陛下已经心动了,只怕要不了许久,西厂将重设,不出意外的话,以陛下的性子,西厂必落入谷大用之手。”
  做为刘瑾集团的心腹,一众人再清楚不过西厂复设将会给刘瑾还有他们带来何等的威胁。
  话说东厂成立,其中一个目的便是监控锦衣卫,而西厂设立,则是为了监视东厂,西厂存在时间不长,差不多是宦官争权斗争的一个产物。
  看似西厂能够监察东厂,可是锦衣卫同样也在西厂监察当中,以谷大用同刘瑾之间的矛盾,一旦西厂复设,要说谷大用不找刘瑾的麻烦,那才是怪事呢。
  焦芳沉吟一番,眼中闪过一道精芒看着刘瑾道:“如此说来,西厂复设已成定局?”
  虽不愿承认,可是刘瑾还是微微点了点头道:“料想旬月之内便会有确定消息传出。”
  说着刘瑾带着几分期盼之色看向焦芳道:“焦阁老可有什么教我!”
  焦芳缓缓道:“其实恩相所虑者无非是担心谷大用会利用西厂针对恩相,如今东厂在楚毅手中,西厂也将落入谷大用之手,大人手中只有锦衣卫可用,可是锦衣卫在一定程度上受东、西两厂监察,如此一来,大人想要利用锦衣卫做事就会受到一定约束。”
  刘瑾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
  焦芳微微一笑道:“此事易尔!吾有一策,可化解恩相心中之忧!”
  其他人一个个都在发愁,因为这根本就是无解的问题,除非是刘瑾能够与谷大用和好,显然这根本不现实。
  这会儿焦芳竟然说他有办法可以化解这等天大的麻烦,顿时一个个的满是惊讶与不信的向着焦芳看过去。
  刘瑾更是急切道:“还请阁老教我!”
第三十章
郑和宝船
  焦芳捋着胡须,成竹在胸笑道:“恩相不妨恳请陛下,在东厂、西厂之外,再设一厂,唤作内行厂,职权监察锦衣卫、东厂、西厂,由司礼监总管直接执掌……”
  听了焦芳的提议,刘瑾豁然起身,眼中闪烁着精芒,犹如老母鸡一般咯咯直笑,一边笑一边拍手道:“妙,妙,真的妙啊!瑾得阁老,如鱼得水!”
  刘瑾这会儿的心情一扫先前之阴霾,别提多么的欢喜了,自从谷大用试图复设西厂一来,他的一块心病总算是可以消除了。
  当晚刘瑾大摆宴席,同焦芳等心腹大肆庆贺。
  其间石义文将北镇抚司之中所发生的事情给刘瑾说了一遍,同时不忘汇报了安排人截杀王阳明的事情。
  席间垂首饮酒的焦芳闻之送到嘴边的酒杯微微一顿,然后一饮而尽,没有多大一会儿,焦芳一副醉醺醺的模样,刘瑾见了连忙派人送焦芳回府歇息。
  焦芳府上,卧室之中,一身酒气的焦芳一下子恢复精明,行至书房,在窗口敲了三下,眨眼功夫,一道身影出现在窗外。
  焦芳将一封密函交于对方道:“速速呈于督主!”
  东厂
  将杨一清交给曹少钦去安置,楚毅来到了东厂一处略显僻静的院子当中。
  在这一处院子中,数十名工匠正在一堆木头之间埋头苦干,为首的一名领班太监赫然是王政,眼见楚毅身影连忙迎了上来向着楚毅一礼道:“拜见督主大人!”
  楚毅微微点了点头道:“怎么样了,本督主让你搜罗能工巧匠,你做的如何了?”
  王政一指那数十名工匠,一脸自信的道:“督主尽管放心,我按照您的吩咐,去了兵部、工部,乃至大内,精挑细选了这数十名能工巧匠,可以说只要督主能够描绘的出,他们便一定能够做的出。”
  能够让王政这般称赞,虽然说有些夸张,可是也足可见这些工匠手艺必然不一般。
  楚毅道:“很好,你且随我前往皇史宬走上一遭。”
  王政有些好奇道:“督主,您前往皇史宬做什么啊?”
  楚毅眼中闪烁着异样的神采道:“本督主要去寻一样东西。”
  王政看楚毅的神色反应,没再询问,而是跟在楚毅身边,直奔皇史宬而去。
  皇史宬一如既往的没有多少人关注,不过楚毅掌权之后,却是将陈度提升为皇史宬掌事太监,将皇史宬打造成自己的地盘。
  当楚毅同王政出现在皇史宬的时候,陈度不禁有些惊讶,连忙将楚毅迎进皇史宬。
  客厅之中,陈度道:“督主此来,不知有何事?”
  楚毅冲着陈度道:“陈掌事不妨坐下叙话。”
  双方好歹也这么多年的情分了,在楚毅面前,陈度倒也没什么拘谨,坐了下来。
  只听得楚毅神色一正向着陈度道:“掌事在这宫中也有数十年了,可曾听说过郑和宝船的消息?”
  陈度微微一愣,脸上露出几分讶色道:“郑和宝船?督主不会是要寻郑和宝船的资料图纸吧!”
  不愧是陈度,楚毅只提了郑和宝船,他便猜到了楚毅的目的。
  微微颔首道:“不错,本督此来便是为了郑和宝船的资料图纸,不知掌事可有什么教我?”
  楚毅的确是在打郑和宝船资料图纸的主意,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皇史宬,哪怕是这里寻不到,也可以向陈度、韩朝他们打听一下。
  说来对于郑和宝船,楚毅前生还是了解颇多的,毕竟关于郑和宝船在后世一直都有各种争议以及谜团。
  郑和宝船说的正是大明永乐年间,三宝太监郑和奉永乐天子之命,七次下西洋所乘坐的宝船。
  关于这一支船队,后世有着许许多多的说法,但是公认的一点就是,七次下西洋的船队绝对是空前浩大,堪称大明海船舰队之巅峰。
  后世美国的学者路易斯曾感叹:“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一类唤作宝船,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后世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如此巨大的舰船,在世界木船制造的历史上已经是登峰造极的水平,在当时简直就是航空母舰一般。
  当时楚毅之所以关注郑和宝船正是因为后世曾试图复制重现昔日之郑和宝船,一时为之喧哗,也是那时楚毅才对郑和宝船有了更多的了解。
  然而此等在后世人看来简直堪称奇迹的郑和宝船在后世竟然连资料都难以查询,后世之中,关于郑和宝船图纸资料失传的传说有许多。
  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时宪宗成化年间,宪宗受一内监怂恿,想要下西洋寻宝,于是派人前往兵部索要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图纸以及资料。然则时任兵部尚书的刘大夏等人秘密焚毁宝船图纸资料,以断绝天子之念想。
  此为其一,除此之外,尚且有学者考证,郑和宝船资料并非毁于大明一朝,而是毁于乾隆之手。
  众所周知,乾隆时曾效仿永乐大典,修四库全书,然则乾隆修四库全书目的却是修书毁史,据载单单是大明官方文书档案便有近一千余万遭焚毁,查抄禁书多达三千多种,十五万多部,共计焚毁图书超百万部,甚至超出四库全书所收书籍。有学者言,清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
  后世曾言《四库全书》其实是一部“四不全”的次品乃至废品。何谓“四不全”?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正因此,也有人将郑和宝船资料失传归咎于乾隆修四库全书,大肆焚毁各种典籍上面。
  不过这些对于楚毅而言,其实并不重要,成化帝已归天三十余年,可是昔日宫廷旧人仍在,其他不说,譬如眼前的陈度、韩朝,他们年近六旬,三十年前可谓正值壮年,或许对于郑和宝船图纸资料有所了解。
  陈度眼睛一眯,看着楚毅,低声道:“督主不会是想要效仿成化帝年间内监,劝说陛下开海禁,造宝船以下西洋吧!”
  就是一旁的韩朝也盯着楚毅,眼中隐隐有异样的神光闪烁,提及三宝大太监郑和,那简直就是诸多太监所仰慕崇拜的偶像,可以说这位才是他们太监的代表,真正做到了青史留名,传于万世。
  一想到楚毅可能要劝说天子下西洋,无论是陈度还是韩朝便是禁不住一阵兴奋,昔日郑和七下西洋,名动天下,他们这些人未尝不可效仿先贤啊!
  楚毅只看陈度他们的反应就能猜到其心中想法,不过楚毅嘴角微微翘起,他寻郑和宝船图纸资料,可不仅仅为了效仿郑和下西洋啊!
第三十一章
一封密函
  不过楚毅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告诉陈度几人,只是脸上带着笑意,而楚毅如此却是让陈度、韩朝几人生出自家督主肯定是这般想法的念头来。
  果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三保太监郑和的影响力,楚毅有些小觑了这些太监对于身后名的看重。
  毕竟纵观青史之上,那光耀千古的都是文臣武将,太监这一群体却是无有几人留名。
  当然也不是说没有,只是留名的却大多如赵高、张让、李辅国乃至王振这般遗臭万年。
  陈度、韩朝忍着内心的激动,回想自己关于郑和宝船图纸资料的记忆。
  当初成化年间那件事情闹的也不算小,毕竟天子亲自派自己的心腹近侍前往兵部索要宝船的图纸资料,却是被兵部直接怼了回来,后来更是传说图纸资料被一把火给烧掉。
  数十年过去,当年那一批朝中老人大多已经风流云散,毕竟朝堂更替要远远比大内更替的快的多。
  或许如今朝臣当中已经没有几个大臣还记得当年的事情,但是做为宫中内侍,韩朝、陈度他们却是没有忘记。
  楚毅也不着急,他也没有奢望能够立刻寻到宝船的图纸资料,就算是当初没有一把火烧掉,以朝中这些文臣的为人,为了避免后世帝王再生出开海造船的念头来,肯定会将宝船图纸资料给隐藏起来。
  韩朝眼中闪过一道亮光道:“督主,我想到了,似乎在永乐大典当中就有关于宝船的记载。”
  楚毅一听不禁豁然起身,脸上带着几分惊喜道:“还有这事?”
  这会儿陈度也是点头道:“若是不出意外,永乐大典当中一定有,就算是没有详细记载,至少也有大致的资料。”
  楚毅不禁想起永乐大典这一本号称中国最大的大百科全书来,此书成书于永乐年间,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如此之大的事情,郑和舰队几乎代表了当时大明顶级的海军装备,要说永乐大典中没有记载,这怕是不可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3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