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最强大佬(校对)第4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9/1357

  在大家看来,如陈轩一般不贪不占的官员根本就没有多少,本以为楚毅就算是再怎么的凶残,也拿陈轩等人没有什么办法。至少楚毅还是相当的守规矩的,从来都没有破坏规矩,以其他的手段来对付他们。
  可是这会儿陈轩却是被禁卫给带走,不少官员惊愕之余,却是有不少人低头露出了沉思之色,显然楚毅先前的一番话给这些文武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有句话说不做不错,多做多错,所以说一些爱惜自己羽毛的官员根本就不贪不占,也没有纵容家奴祸害一方,可是这些人入了官场,身居高位却是奉行不做不错这句话。
  “老夫不服……”
  似乎陈轩不甘的声音仍然在大殿之中回荡。
  朱厚照环视四周,看着一众文武道:“众卿家若是有什么更好的策略的话,不妨直言。”
  四下无声,那些赞同将东瀛纳入大明之版图的官员自然是巴不得没有人反对呢,如今天子摆明了是想要将东瀛纳入大明之版图,他们自然是不急不忙。
  至于说先前在朝堂之上屡屡反对将东瀛纳入版图的许多文臣武勋却是被陈轩的下场给镇住了。
  他们之中如陈轩一般没有什么不干净的底子在身终究只是少数,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问题的。
  这些问题虽不大,甚至都动摇不了他们的根本,然而连陈轩都被楚毅给以不作为的罪名拿下调查因其不作为导致了多少百姓的死伤。
  这会儿就算是傻子也知道,如果说在这个时候跳出来的话,只怕他们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说不得也要如陈轩一般被禁卫给带走。
  大殿之中静悄悄的,一时之间沉寂一片。
  差不多十几个呼吸过去,朱厚照帝王威仪十足目光扫过群臣,沉声道:“若然没有人反对的话,那么关于东瀛的处理便这么定下了。”
  说着朱厚照看向内阁首辅杨一清等几位内阁阁老道:“划分郡县,抽调官员之事便交由诸位卿家了”
  杨一清等几位内阁阁老连忙应下了天子的要求。
  朱厚照微微颔首,关于东瀛的处置方案总算是确定了下来,朱厚照也暗暗的松了一口气,悄悄的看了楚毅一眼,朱厚照发现楚毅对自己的安排似乎并没有什么异议,心中自然是颇为自得。
  说话之间,朱厚照向着边上的内侍道:“传翟鸾、戚景通等有功之将士,入殿听封!”
  顿时大殿之中,一众文武百官的目光尽皆向着大殿入口处望去,不知多少官员眼中不由自主的流露出羡慕之色。
第五百九十七章
天子的小得意
  虽然大明没有非军功不可封侯的规矩,可是想要获得爵位,对于一众文武大臣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太平年间,想要封侯简直是千难万难,然而正德一朝所敕封的公侯却是一波接着一波,无论哪一位封侯者皆是功勋卓著,非封侯不可嘉奖,这一点即便是那些看的眼红不已的文臣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其他不说,就说晋国公杨一清、安国公王阳明,在大明除了开国之初,太祖敕封了那么几位异姓王之外,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封王,大明爵位最高便是公爵。
  正所谓公侯万代,富贵荣华,而能够得以封为公爵的其实也是寥寥无几,至少在太祖、成祖之后便鲜有人被封为公爵。
  杨一清、王阳明二人之所以被人视作新贵,便是同定国公、英国公、魏国公这些承受先人余荫相对比。
  功名只在马上取,相对于文臣治世,武将征战沙场,相对来说更容易取得功勋,此番东瀛覆灭,对于参与其中的将士来说,朝廷自然不会薄待,大封有功之臣也就理所当然。
  随着一道道的身影走进巍峨的大殿当中,数十名将领一身戎装,身上残留着几分征战沙场的煞气,昂首挺胸走进了大殿。
  为首之人便是接替楚毅成为大军主帅的翟鸾,接下来便是卢大柱、戚景通、俞大猷等一名名将领。
  走进大殿之中,一众将士齐齐向着天子拜倒,山呼万岁道:“臣等拜见陛下,恭祝陛下万寿无疆!”
  朱厚照的心情非常之好,当即自龙椅之上坐起双手虚扶道:“诸位卿家免礼起身!”
  待到一众将士起身,朱厚照目光向着百官队伍看了一眼,然后向着身旁的太监总管王政点了点头。
  王政做为昔日楚毅在皇史宬手下的几名小太监,这些年可以说随着楚毅而青云直上,如今更是成为朱厚照身边的太监总管。
  朱厚照没有再选择新的司礼监总管,所以说王政做为天子身旁的太监总管,隐隐被视作未来的司礼监总管的人选,绝对可以说是大内炙手可热的内监。
  这要是一般的小太监骤然之间登临高位的话,只怕早就为之膨胀了,可是王政却是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成为天子身边的太监总管而变得狂妄自大,反而是越发的谨慎小心起来。
  这些年跟在楚毅身边,王政几人可以说最清楚楚毅的为人,楚毅最看不得的便是其手下人一朝得势便猖狂。
  况且这些年来,在楚毅的言传身教步步提拔之下,王政几人也是一步步走上来的,却非是骤然之间执掌大权而忘乎所以。
  王政向着天子一礼,取出一道明黄色的卷轴,一时之间文武百官的目光齐刷刷的落在了那卷轴之上,傻子都知道,这卷轴之上必然是关于对于出征东瀛而得胜归来的一众文武的封赏。
  当初楚毅执意率领大军远渡大洋征伐东瀛,那个时候满朝文武恐怕没有一个会想到有朝一日,传承了上千年的东瀛竟然会被大明所覆灭。
  在大家看来,楚毅出兵更多的也就是要给东瀛一个教训罢了,结果不到两年的时间,东瀛覆灭,如今更是被纳入了大明之版图。
  结果但凡是当初随同楚毅出征的将士,皆是有功之臣,可以说随同楚毅前往东瀛走上一遭,那便是再厚实不够的资历啊。
  看一看殿中这些将领吧,也不知这些将领当中,会有几人封侯。
  大殿之中,一众人皆是死死的盯着王政手中的圣旨,仿佛是能够看透那圣旨,看到圣旨之上的内容似得。
  楚毅立于一旁,神色一片淡然,关于对一众将领的封赏,楚毅早已经从朱厚照那里得知。
  甚至何人封侯、何人封伯,朱厚照完全是听取楚毅的意见,毕竟没有人比楚毅更为清楚此番出征东瀛之将士何人立下何等的功勋。
  王政缓缓开口便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蛮邦小国欺我国朝,武王楚毅领兵扬我大明国威,教化番邦,宣我大明之仁义,今赏武王楚毅黄金万两,良田千顷……”
  楚毅上前一步,冲着天子一礼道:“臣,领旨谢恩!”
  对于楚毅的封赏,其实朱厚照是想要重赏的,然而却是被楚毅所推拒,他如今已然贵为一字王,爵位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可以说进无可进,至于说官职,楚毅好不容易才辞官,又怎么可能会再受领官位,即便是金银田亩,那也是楚毅考虑到随他出征的将士的封赏问题才受领的,否则的话,楚毅对于金银财物根本没有什么兴趣,莫说万两黄金,就算是再多数十上百倍,楚毅也不会在意。
  不少官员看向楚毅,天子只赏赐金银田亩,却是没有对楚毅做其他的封赏,文武众臣自然是清楚以楚毅如今的地位,已然是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所以倒也不怎么惊讶。
  不过接下来,自王政口中所宣读出来的却非是三军统帅翟鸾,反而是卢大柱,卢大柱自己都是一愣,上前听封。
  “特加封卢大柱为襄武公,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一众大臣闻言不由的神色为之一变,惊愕的看着一脸呆滞之色的卢大柱。显然天子对卢大柱的敕封不只是满朝文武为之惊诧,就算是卢大柱自己那也是非常的惊讶。
  卢大柱的确是功勋卓著,先前便已然被封侯,按说在偌大的功勋加持下,加封为国公也不是不可以。
  只是国公之位非同一般,历数大明历代所封之国公,也就那么几家罢了,先前多了杨一清、王阳明二人。
  这一次卢大柱却是被封为国公,真的是让所有人都想不到,实在是几年前,卢大柱还不过是大明军中一员再普通不过的将领,可是短短的几年之间,卢大柱便一路平步青云,从一介将领直接成为了大明屈指可数的一代国公。
  如果说单看卢大柱的升迁之路的话,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只能说卢大柱运气足够好,遇到了楚毅、朱厚照这么一对尚武之君臣,也恰好赶上了几次大战,一场场大战几乎从没有落下的卢大柱功勋却是足够。
  最为重要的是,升卢大柱为襄武公其实是楚毅的建议,卢大柱本身便忠于天子,如今更是蒙天子皇恩浩荡,敕封为一代国公,可以说如果说真的有忠诚值的存在的话,说不得卢大柱对天子的忠诚绝对会飙升到满值。
  卢大柱乃是军中一员猛将,非但是勇冠三军,更是有勇有谋,堪称一代大将之才,一身外家横炼功夫更是达至化境,哪怕是对上先天级别的强者,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韩坤、卢大柱、俞大猷等将领正是楚毅为天子所挑选出来的未来大明数十年的擎天白玉柱。
  有这些将领在,除非是朱厚照自己作死,否则的话,就算是出了什么乱子,也保管大明江山永固。
  卢大柱之后便是翟鸾,一脸平静之色的翟鸾上前一步,恭敬听封。
  “兹加封翟鸾为文义侯……”
  翟鸾被封为文义侯却也没有谁有什么异议,翟鸾虽是三军统帅,按说灭国之功,即便是如卢大柱一般封为国公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翟鸾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承继了楚毅的遗泽。
  大半个东瀛是在楚毅手中打下的,就算是后来翟鸾调动人马彻底的占据了东瀛,那也是楚毅所打下的基础。
  在世人眼中,翟鸾就是萧规曹随,中规中矩,一切皆是依照楚毅的安排行事,在那种局面之下,换做任何一个人处在翟鸾的位子上,只要规规矩矩的,便能够拿下东瀛。
  所以说翟鸾的功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也正是因此,朱厚照议定有功之臣的时候,对于翟鸾的封赏便定为封侯。
  翟鸾眼中闪过几分喜色,连忙上前冲着朱厚照拜倒:“臣领旨谢恩!”
  翟鸾从来没有想过要封什么国公,那实在是太遥远了,所以在卢大柱被封为国公的时候,翟鸾也只是羡慕而已,倒也没有生出什么嫉妒的情绪来。
  一员员的将领不是被封为伯爵便是被封为子爵,其中年不过十六的俞大猷则是被封为伯爵之位。
  十六岁的伯爵啊,遍数史书,怕是也找不出几位来,不知道羡煞多少人。
  只可惜满朝文武,一众大臣除了羡慕之外根本就想不出任何理由来阻止这么一位少年伯爵的出现。
  俞大猷的功勋那可是一桩桩一件件的有着详细的记载,若非是没有足够的底蕴和背景的话,单凭其所立下的那些功勋,就算是被封为侯爵也不稀奇。
  足足一个时辰左右,对于有功之将士的封赏才算是彻底的停了下来,大明一下子又诞生了数十名的勋贵,大大的壮大了勋贵的力量。
  以眼下朝中的局面来看,颇有几分武将压过文臣的趋势,这对于一个皇朝来说,任何一方太过强势,那都不是什么好事。
  所幸的是,大明勋贵自正德而算的话,正德皇帝之前的勋贵,属于旧派,而朱厚照当朝所敕封的勋贵可算是新派。
  武勋一系内部同样分为新旧两派,这两大派系天然的不对付。
  这也不奇怪,在定国公、英国公、魏国公这些老牌的武勋大佬眼中,像杨一清、王阳明、卢大柱这些新晋国公根本就比不得他们家族底蕴深厚,传承久远,觉得他们是一群一朝得势的幸臣罢了,所以很是瞧不上杨一清、王阳明这些人。
  同样如王阳明、杨一清他们也是看不上魏国公、英国公这些躺在先人功劳簿上的老牌勋贵。
  若是自己一刀一枪所拼出来的爵位的话,王阳明他们自然是心悦诚服,可是英国公、魏国公他们不过是蒙先人之余荫,自然也就让王阳明他们有些瞧不上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9/13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