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96

  就像西方用自然科学规律去研究这个世界的真实一样,孔子希望找到由人组成的社会运行规律——道,从而使人的社会按照道的规律去运行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所以道不仅包括了宇宙万物的起源、事物的规律,也包括了人生的准则和我们日常处事的原则……”
第二十章
  谢尔盖上尉对于吴川所说的谎言完全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在中国待了近八年的他,可从来不觉得中国的政府和达官贵人们有什么仁爱精神。
  而佩奇·开普兰则主要关注着伯爵的反应,作为一名美国记者,能够获得采访列夫·托尔斯泰伯爵这种欧洲文豪的机会也是不多的。
  如果不是俄国政府不愿意看着他在彼得堡四处乱转,整天和那些反对现政府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们往来,也就不会给他安排这样一个采访机会,把他哄骗到乡下来了。虽然在佩奇自己看来,他答应离开彼得堡是为了远离彼得堡密探局的严密监视,从地方上打开俄国政府想要对外隐瞒的暴政。
  当然,如果还能再捞到一个采访列夫·托尔斯泰伯爵的机会,对他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个意外之喜。佩奇·开普兰来到俄国的主要目的,虽然是为了揭发俄国政府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但也未必没有存有借助这样的大新闻竖立起自己的新闻号召力的。
  在这个时代,正是美国新闻界在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时代。从1783年美国诞生第一份日报《宾夕法尼亚晚邮报》开始,至今日美国日报社已经达到了2433家。
  最廉价的一份报纸,甚至只要1美分。可是现在美国每日发行的报纸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亿多份,在30年前这是一个月发行的报纸数量,而在一百年前每年也不过才发行33万份报纸而已。
  和欧洲的报纸主要面向上层人士、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不同,美国的报纸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文化消费,美国城市的蓝领工人下班后都会买上一份报纸在回家的交通设施上阅读,因此各家报纸之间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在这种报业繁荣的背后,是美国在19世纪末业已经覆盖全国范围的初等教育,和正在完善的中等教育。虽然美国人持有高中文凭的年轻人只有9%,但是小学毕业的人数已经占据了适龄儿童的90%以上,在欧洲只有德国的教育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而这也是一个美国本土文学兴起的时代,以杰克·伦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家正改变着美国文化荒漠的局面。一个对列文·托尔斯泰伯爵的专访文章,如果能够出现在《美国新闻报》上,将会极大的提高报社和佩奇·开普兰个人的声望。
  一名记者的年收入基本和高级蓝领工人持平,但是一位名记者的收入可是能够超过35000美元年薪的存在,这还不包括名记者出书的收入,而塔夫脱总统的工资也不过是75000美元的年薪。
  佩奇·开普兰自然是不想浪费这个专访的机会的,只不过他也是生平第一次采访这样的大文豪,即便准备了许久也未能想出一个有特点的专访内容。直到伯爵拉着吴川谈论起了《论语》,他倒是觉得自己可以挖掘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因此也就不再试图把采访拉回自己的节奏,注意倾听着伯爵和吴川的讨论。
  而对于这场自己发起的谈话,伯爵是既满意又不满意,吴川的确给了他许多意外的惊喜,让他苦思许久的不少学术问题得到了解答。但是他又能够感觉到,这位中国人虽然熟悉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修身养性哲理的经典,却又隐隐对这些经典充满了抵触。他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吴川会对这样充满着哲理的思想有着偏见。
  因此在听了吴川对于“仁”、“道”两字的翻译有所质疑之后,他便趁势问道:“如果你把道解释为一种客观运行的规律,那么我还能勉强接受。但是仁为什么不是解释为人道主义者、人文主义和爱?难道人世间还有比这些更美好的东西吗?”
  吴川思考了一会回答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所描绘的这个大同世界,大约就是仁的最高境界了。”
  吴川说完之后,抬头看着众人茫然不解的样子,才想起他刚刚说的是中文。虽然伯爵和谢尔盖上尉能够听懂一点,但是完全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至于佩奇和丽莎两人更是一点都听不明白他说什么了。
  “哦,我刚刚是说孔子描绘的大同世界,也就是建立一个既无人上之人,也无人下之人的社会,才是最终极的仁。”吴川用英语再次解释了一遍。
  伯爵还在思考时,佩奇终于忍不住插嘴问道:“无人上之人,也无人下之人的社会,究竟是个什么社会?”
  吴川沉吟了一下说道:“按照欧洲政治的说法,这就是一个消灭了阶级压迫的社会,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规划生活和工作,并获得自己付出劳动应得的报酬。人应当为自己的需要而劳动,而不是为了皇帝、国王、贵族、资本家和奴隶主们去劳动。”
  伯爵揪着自己的胡子,小声的说道:“这似乎同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很是类似。
  他曾经说过,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特征表现为三点: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哈哈,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谢尔盖上尉突然出声向吴川嘲讽道:“一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居然能够提出同马克思主义者相近的社会理论?这难道不是你在信口开河么,至少我在中国的时候,就从未在中国的官员身上看到过什么是:仁。
  啊,说道这个,我还想起了一个关于中国人的小故事。伯爵先生,我能否在这里小小的插嘴说上几句呢?”
  托尔斯泰伯爵虽然有些讨厌谢尔盖上尉打断了自己的思路,但是他却不能不让对方说话,因此只能板着脸提醒对方:“少尉先生,请你注意一下场合。这是在我的家里,不是在你的军营里。所以,请遵守你身为客人的本分。”
  哪怕谢尔盖上尉知道,伯爵为皇帝陛下所不喜,但他也不敢得罪这位在俄国名声卓著的文豪和大贵族。他稍稍收敛了自己的行为,先向伯爵道了个歉。
  吴川虽然并没把上尉的嘲讽放在心上,但是他对于伯爵称呼上尉为少尉,还是有些糊涂了,不由转头看向了美国人,张口无声的问了声。佩奇对着他微微摇了摇头,示意吴川不要在这里谈论上尉的身份问题,吴川于是默默的转回了头。
  而此时谢尔盖上尉已经讲起了小故事,“我的叔叔曾经在维特伯爵身边当差,1896年4月18日,在陛下加冕典礼前三周,中国的首相李鸿章阁下曾经来到圣彼得堡,准备参加陛下的加冕典礼,当时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受陛下委托接待这位阁下。
  请允许我引用维特伯爵对于这位中国首相阁下的评论,维特伯爵是这样说的: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经接触过不少将会永垂史册的政治家。以李鸿章阁下的智力和常识来判断,这位阁下要算是这些人中很卓越的一个。
  就在陛下加冕典礼于1896年5月14日举行的时候,当天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故:在莫斯科地区的霍顿卡矿场发生了火灾,准备为陛下加冕典礼进行庆祝游行的民众死亡了将近两千人。
  这个消息传到圣彼得堡时,皇帝皇后正出席音乐家萨尔诺夫指挥的音乐会。当时维特伯爵和李鸿章阁下也在音乐会上,据说这位阁下和维特伯爵就这场事故进行了一场简短的对话。
  李鸿章阁下说:可是皇帝还不知道这件事,是吗?
  维特伯爵回答:当然他知道,这件事的一切经过肯定已经呈报给陛下了。
  李鸿章阁下又说:我看这有点不聪明吧。记得我做总督的时候,我所统辖的身份约一千万人死于黑死病,但我们的皇帝一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给他增添无用的烦恼呢?
  事后维特伯爵同身边的人说:我想,我们毕竟还是比中国人先进的。
  伯爵阁下,被维特伯爵视为中国人中最为卓越的李鸿章阁下对于自己的民众都漠不关心,他们又有什么资格谈仁呢?我觉得,李先生刚刚的言论是过于美化中国的文化了……”
第二十一章
  列夫·托尔斯泰伯爵虽然已经过了为探求好奇而不顾他人感受的年纪,虽然他也很想听一听吴川说一说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推崇孔子的学说,却始终无法让整个社会达到仁的境界,反而变成了现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
  于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客人为难,他还是抢先替吴川出头说道:“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学术问题,不是讨论现实的政治。少尉你拿中国的现状来指责中国的文化,恐怕不是我们俄国人的待客之道……”
  不过对于伯爵身边的吴川来说,谢尔盖上尉的攻击言论却让他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感觉。是的,上尉的言论中充满了先进国家对于后进国家的不屑之意,甚至隐隐将现在的中国人视为了野蛮人。
  可吴川听后却一点都生不起恼怒之心,因为他和谢尔盖上尉一样,对于现在的中国,不,应当叫做清帝国,充满了不屑。一个能够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言论的清政府,究竟有什么资格称自己为中国?满清之于中国,不过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罢了。
  吴川并没有斯德哥尔摩症,祖上也不是爱新觉罗家的奴才,自然不会有着自干奴的劲头,为奴隶主去辩护什么。因此他准备接着伯爵递过来的梯子,保持沉默以回避谢尔盖上尉的责难。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他被人踢了一脚,吴川下意识的看向了一侧的美国记者,佩奇对他使了个眼色,让他反驳谢尔盖上尉的话。
  衣食父母既然下了指示,吴川终究还是不能保持沉默下去了,他不得不向伯爵说道:“伯爵阁下,其实我很愿意就这个问题同少尉先生探讨一下,不知您是否同意?”
  托尔斯泰伯爵歪着头想了想,便对着女儿丽莎说道:“去为我们的客人拿一些伏特加来,让大家喝上一杯去去火气,接下来我们应该像朋友一样的进行交谈,而不是像两只斗犬一样争吵。”
  丽莎没有立刻起身,而是担忧的看着父亲小声说道:“可是您的身体?医生说您并不应该喝酒……”
  伯爵随意的挥了挥手,打断了女儿的话说道:“得了,我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我只喝上一小杯,请不要让客人们久等。”
  丽莎看着父亲难得兴高采烈的样子,终于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吩咐。在她起身离开会客室时,伯爵方才对着吴川说道:“好吧,我其实也很好奇这个问题,为什么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仁的概念,而中国却会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请说一说吧,年轻人。”
  吴川低头看着自己面前的俄语版《论语》思考了约半分钟,方才用手抓起书籍说道:“《论语》的原版一共有20篇对话体文章,总共加起来的字数不过15900字。但是当它翻译成俄文时,也就是波波夫教授翻译的全本,你们可以看到,这么厚厚一本里面起码不会少于数十万单词了。
  刚刚大家也听那位可亲的夫人阅读过俄文和英文版本的《论语》,也听过我复述的中文原版。想来大家也能够听的出来,除了辜鸿铭教授的英译节选本是在用英文表达孔子的原意外,不管是瓦西里耶夫教授还是波波夫教授,他们不过是把孔子当做了东方的基督圣徒来写作。
  所以,这厚厚的两本俄文版《论语》,老实说不过是瓦西里耶夫教授和波波夫教授借助孔子学说进行再创作。看着这两本书是翻译孔子的学说,但事实上却是两位教授借助孔子的思想去解说西方基督教的理念。其书中的理念和原版《论语》的思想,完全是似是而非了。
  因此俄国人看过这两本译本之后,了解的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瓦西里耶夫教授和波波夫教授的思想……”
  听着吴川绕了半天都没谈到正题,谢尔盖上尉终于忍不住打断了他问道:“你说的不错,可这同我的问题,究竟有什么关系?”
  吴川放下了手中的书籍,看着他心平气和的说道:“俄译本和中文原版的不同,是因为空间的距离和两国语言上的差别,使得俄国人只能通过瓦西里耶夫教授和波波夫教授的译本来了解孔子的思想。
  同样的,孔子作为2000年前的古人,他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就算在我国也不是普通人能够自行学习的。我们同样要通过历朝历代的学者对于《论语》的注释加上历史资料的研究,才能去了解孔子的思想是什么。
  就如同瓦西里耶夫教授和波波夫教授掌握了向俄国人解释《论语》思想的权力一样,在中国向普通民众解释《论语》思想的权力在于儒家学者手里。
  而在我国,自汉武帝确立了儒家学说作为统治学说之后,《论语》就已经不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用于思想统治的牢笼了。
  每一代的儒家学者,按照皇帝的要求和自身的需要,将这些古代学者的鲜活思想变成了一具散发着腐臭味道的躯壳。所以这些儒家经典才能教育出,满口仁义道德却又漠视生命的官僚精英来。
  您所说的李鸿章,就是这些官僚精英中的佼佼者,他并不是学的太糟糕了,相反是学的太好了。只不过他学的并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那些一代代歪曲了孔子思想用以禁锢人心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
  所以,我们早在2000多年前就知道了什么是仁,但是一代又一代的统治阶层却让我们离仁越来越远。这不是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错误,而是无耻且反动的专制统治者私心所导致的问题。”
  “啪啪。”佩奇忍不住就轻轻的鼓起了掌来,“吴先生,你说的实在是太好了。专制政权对于思想的禁锢,最终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背离道德。
  所以我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才会规定,不得剥夺人民的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也只有确保了人民的自由意志不受侵害,我们才能保证社会道德不至于沦落为贵族、资本家和官员们肆意践踏蹂躏的妓女。
  我国现在兴起的扒粪运动,正是社会道德自我拯救的一个典范,我相信在专制政权下是不可能有着这样的人民自发行动的。伯爵先生,您对此是如何看待的?”
  “扒粪运动?什么是扒粪运动?”托尔斯泰伯爵有些茫然的向佩奇询问道,终于抓到了切入点的佩奇,顿时兴致勃勃的向伯爵介绍起了本国新闻界发起的揭发黑幕斗争,这一起源于对实业界丑闻的揭发,正扩散向整个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的批判。
  佩奇和伯爵谈的兴起,也就不知不觉和吴川换了个位置,坐到了伯爵身边,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专访。他心里终于为这次专访起好了名字,托尔斯泰伯爵谈言论自由或是专制政权下的自由心灵。
  和热情交谈的佩奇和伯爵这边不同,长桌另一端的吴川和谢尔盖上尉之间则显得极为冷清。因为吴川刚才的言论,谢尔盖上尉已经把对方记在了自己的黑名单中,这显然是一位值得警惕的自由主义者。
  而吴川自然也不会自找没趣,去同上尉解释什么,于是两人都把品尝面前的伏特加当做了替代交谈的最好方式。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自制的伏特加酒质量极为不错,味道软腻、顺滑,还带有一股青苹果的芬芳。比吴川在原来世界品尝过的伏特加要好的多,又比中国的白酒要温顺的多,因此他不由多喝了两杯。于是在3杯还是5杯之后,吴川就昏昏然的失去了意识。
第二十二章
  酒精舒缓了吴川穿越以来一直紧绷的神经,他这一倒下就干脆的熟睡了过去。当他恢复意识的时候,发觉自己已经躺在了马车上。躺在了座位上的他感受着不断颠簸的马车时,还在想着为什么俄国人就不能将城外的道路也修成平坦的大道。
  这边佩奇的招呼已经让他彻底从半睡半醒的状态中完全清醒了过来,“睡醒了?伏特加的后劲不小吧,下次你可要稍稍节制一些了。”
  吴川一边翻身坐起,一边用双手揉搓着面颊,直到他搓的脸颊有些发红之后,方才放下了手。
  看了看车厢内的状况后,他不由对佩奇问道:“谢尔盖上尉没和我们一起回城吗?”
  佩奇就着窗外的光线看着手上的信纸,头也不抬的回道:“他可不愿意和一个醉鬼坐在同一个车厢内,好像是担心你半路会吐出来,到时候满车厢都会有味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