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596

  曲尾辰二郎因为不懂中文还需要身边的人进行翻译,因此李凤年抢在了他前头说道:“假设不做土门岭隧道,再加150万预算就够了。4个月就能完成主体工程,搭建爬山铁道绕过土门岭又要6个月,去掉不能施工的冬天3个月,大概明年9月前就能够通车。”
  曲尾辰二郎立刻不满的说道:“不打通土门岭隧道,吉长铁路的价值几乎要减半,大宗的木材和重车根本不能通行这一段,就算再怎么难打,也应该尽快恢复土门岭隧道的施工,哪怕一天进5尺,320天也就完成了。搭建爬山铁道的时间也是这么长,这完全是劳民伤财。”
  吴川轻轻拍了拍手,让两人安静了下来,然后看着罗国瑞问道,“你觉得谁的方案更合适?”
  罗国瑞避开了李凤年的眼神后说道:“曲尾总工程师说的不错,土门岭隧道迟早都是要打通的,否则吉长铁路的价值将会大大的减低。”
  吴川看了三人一眼,便开口说道:“那好,我给你们立个规矩。你们三人组建一个吉长铁路工程指挥部,工程上遇到什么问题,你们三人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工程之外遇到了什么问题,上交给我,我会亲自处理。罗委员给我打一份追加的预算报告,我会同财政委员会进行协调,以后工程上的预算就由你来签字,出了问题我找你说话。没有其他事情的话,你们两位可以先回去准备追加的预算书了,我还有点事要同罗委员说一说。”
  曲尾辰二郎听了吴川的话之后,毫不迟疑的就起身向吴川行礼后离去了。李凤年虽然还想同吴川套一套近乎,从朝廷那里跳槽到革命委员会这里,他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只是看到吴川冷冽的眼神之后,他觉得今日的时机似乎不对,因此还是告辞离去了。
  看着几人离开之后,吴川才向着罗国瑞问道:“长春到郑家屯、四平的简易交通线规划有没有出来?”
第二百五十二章
  看着两位前同僚离开,罗国瑞心里也是松了口气,他委实还不能把革命委员会当成朝廷,自然也就难以理直气壮的对这两位发号施令,所以刚刚两人才敢在他面前各执己见大吵大嚷,最终惊动了外面的吴川进来处理。
  “长春到郑家屯间简易交通,我原本打算修建简易公路,然后每70里设置一个兵站,两地相距不到300里,中间设置3个兵站即可,这一方案动员的人力和物力较少,也较为快捷。假使从两头往中间修,20天出头即可修缮完毕。
  至于郑家屯到四平之间的交通,两地相距约150里,我们可以借由南满铁路把修路物资运送到四平,即便是单边修筑公路,15天也差不多了。
  不过军事委员会那边认为,简易公路满足不了军事上的需要。70里是大车一日内可以运动的极限,汽车一日内才能行进300里,但是我们的汽车数量并不充足,并不能满足战争爆发后的频繁运输任务。因此要求修筑简易铁路。
  只是要是照着军事委员会方面的要求,即便有拖拉机、汽车帮助运输筑路材料,长春到郑家屯之间的铁路也需要45天以上才能完成,这就突破了委员会此前要求30天完成这条交通线的命令。至于郑家屯到四平之间想要修筑铁路的话,我担心日本人到时会阻止我们使用南满铁路运输筑路材料……”
  听完了罗国瑞的说法,吴川思考了片刻后说道:“我认为军事委员会的建议是对的,长春到郑家屯之间的简易铁路必须立刻修缮起来。至于四平和郑家屯之间可暂时修建一条简易公路。
  不过我建议,在长春和郑家屯、四平三地中间的位置设立一个大兵站,除长春到郑家屯的简易铁路通过这个大兵站之外,再从这个大兵站修一条通往四平的简易铁路。而这个大兵站的地址距离公主岭,最好不要少于70里,但也不能大于100里,到时兵站到公主岭的方向也要修建一条简易公路。”
  罗国瑞有些迟疑的说道:“假使这样规划的话,我们短时间内将要招募大量的人手,这笔临时交通费用支出不会少于150万元。”
  吴川起身向他说道:“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时间。一旦进入到了下雪的日子,这路就更难修了。长春地区,往年10月底11月初就会下第一场雪,我们得要抓紧时间。费用方面直接让军事委员会走军事支出的渠道,工业委员会给与技术和物资上的配合。看来过几天我得建议委员会再增加一个交通委员会来管理交通建设上的事务了,罗委员你介不介意来领导这个新部门?”
  听到这样的询问,罗国瑞心里的迟疑顿时就消散了,他立刻起身回道:“如果只让我管理交通上的事务,那我真是感激不尽。我在美国研究最多的,也就是铁路方面的事务,对于其他工业部门其实并不怎么了解,这些天我都是战战兢兢地,唯恐出了什么岔子……”
  曲尾辰二郎从道署离开之后也没有在外多做停留,而是直接返回了日本领事馆。他刚刚返回自己的房间换了外套,领事馆的下女就过来敲开了房门通知他,川上领事请他去领事的办公室。
  曲尾辰二郎换了宽松的和服就来到了川上的办公室,而川上见到他的到来,就立刻向他发问道:“事情办得怎么样了?革命委员会对于吉长铁路的问题是什么态度?他们是否承认清政府同我们签订的铁路合同?”
  对于川上领事一连串的发问,曲尾辰二郎楞了一下才回道:“革命委员会的代表认为,吉长铁路的合同在商业上有些问题,比如要求把铁路营运款项都放在日本银行内,归还本金之后利息并没有相应的减少等等。但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份商业合同,委员会将在原则上予以承认。”
  川上俊彦不由疑惑的打断问道:“原则上予以承认?这是什么意思?”
  曲尾辰二郎道:“就是吉长铁路的借款他们是承认的。现在的铁路修筑组织、办法只要不妨碍铁路施工和国家利益的,他们也不会加以干涉。至于铁路运营、借款利息和还款办法等商业条款,革命委员会会派人同满铁进行磋商……”
  详细的盘问了曲尾辰二郎在委员会的交涉经过后,川上俊彦就陷入了沉思之中。令曲尾辰二郎把吉长铁路的问题交于革命委员会处理,这原本就是川上俊彦对于委员会的试探之举。吴川在对日外交上的模糊态度,让他既看到了一些希望,又觉得对方似乎是在拖延时间。所以他才干脆抛出一个问题来,看看委员会究竟会怎么处理吉长铁路的麻烦。
  应该来说,革命委员会的表态并没有出乎于川上的猜测范围。一个试图保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民族主义团体,和同盟会的成员在政治上的倾向并没有多大区别。这场革命对于日本帝国在华利益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但是这也表明了革命委员会和俄国人并不是一条心的。
  一个完全倒向了俄国人的革命委员会,是不会认同日本在满洲所取得的任何利益的,哪怕是合法的商业利益。对于吉长铁路这种能够扩大势力范围的铁路线路,俄国人只会在第一时间要求革命委员会收回并转赠给他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任由革命委员会自己做出决定。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让川上俊彦这位俄国通极为不解,俄国同革命委员会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合作关系。在他的印象里,俄国人就是一头莽撞的大熊,遇到食物就会不管不顾的大口吞咽下去,完全不会顾及任何威胁。
  俄国领土的扩张历史,基本就是一部武力征服历史,哪怕他们初期会用谎言欺骗那些被征服民族于一时,但不久就会暴露出本性来。假使革命委员会真的是俄国人所扶持的,那么按照常理来说,现在就应该看到俄国人露出本性来了。
  可是今次俄国人却这么沉得住气,令川上也不能将俄国同革命委员会联系起来,指责是俄国人在幕后操纵了这场爆发于北满的中国革命,从而引入英法等国的外交干涉。
  可若是革命委员会同俄国人无关,那又无法解释革命委员会在北满所获得的自由行动权和突然冒出的大批军队。如果不是革命军手中拿的最多的是德械,川上早就拉着英国领事上门质问俄国人去了。
  正因为革命委员会背后的势力看起来并不止一个俄国,川上才会要求长春领事和满铁保持谨慎,并不停的走访各国领事馆,一边探访革命委员会背后的支持者,一边想要了解各国领事对于革命委员会的真实态度。
  见到川上领事久久不能出声,曲尾辰二郎终于忍不住打断了对方的思索说道:“从帝国的利益来看,中国境内爆发的这场革命只要不妨碍帝国的大陆铁道计划,我认为就没必要多加干涉。
  正如革命委员会的那位吴主席所言,商业上的事情就应该利用商业方式来解决,而不是试图采用政治和军事手段来解决,这只会造成双方的失败。
  以今日中国的资本和技术,是难以单独完成一个全国铁路网的建设计划的。而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对于中国的入侵,使得中国人对于白种人始终都带有不信任感。日中两国的交往可以上溯到唐时,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也比中国人同白种人的交流更为顺畅和亲密。
  假使我们能够抛弃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那么我国就将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将会带动帝国本土工业的迅速发展,从而真正获得能同列强对抗的实力的。明明可以用商业方式得到的东西,为什么要诉诸于武力呢?”
  川上俊彦看着他苦笑着摇着头说道:“假使帝国内每个人都能向你一样清醒,我也就不用独自一人在这里苦恼了。
  是啊,明明可以用商业和文化令中国人成为帝国腾飞的羽翼,可许多人就是不愿意啊。总有人觉得,拿出100元向中国购买原料,也不如在军队上投入120元,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免费的得到中国原料,还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
  说到底,终究是日清战争打的太过顺利,使得我国再难以把中国当成一个完整的国家来看待。既然中国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我们为什么还要采取公平交易的手段?在西洋人把中国财产抢劫完之前,日本也应该加入这场盛大的宴席啊。
  只是这场宴席终究还是让中国人清醒了过来,现在他们就试图反抗各国在华的抢掠。我以为,我们应当观察一下这些中国人的革命意愿到底有多强,但是国内许多人却觉得这是另一场盛大宴席的开始。他们试图再来一次日清战争,从而弥补我国在日俄战争中未能获得赔款的遗憾,以减轻我国的对外负债。”
  曲尾辰二郎目瞪口呆,好久才说道:“打赢了日清战争,可以找清政府赔款。打败了革命委员会,我们能找谁赔款?满清政府和南方的革命党人,恐怕不会背负这样的责任的。”
  川上耸了耸肩道:“有些人已经被热情冲昏了头脑,我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内阁和北京公使团能够遏制住他们的冒险热情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被川上俊彦领事念叨的北京公使团,此时终于从10月10日南北两地爆发的革命行动中清醒了过来。不再如一开始那么慌乱了手脚,英国公使朱尔典于13日下午召集了各国在京公使和银行团代表进行了一次集体会晤。
  朱尔典在会议上很坦白的向众人说道:“从这两天满清政府的对策和革命党人的活动来看,满清之前途,实属黑暗。本国人民,多不信服。南方的革命党人已经攻下了整个武汉三镇,湖广总督及湖北军政大员都已经逃离湖北,武昌革命党人已经在长江的腹心位置占住了脚跟。
  北满的革命军在占领了长春之后虽然还没有沿着南满铁路进入到空虚的奉天地区,但是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地方官吏、军队都已经向北满的革命党人表示了臣服。
  而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摄政王虽然命令了北洋将领冯国璋带领北洋第三、六镇部分军队北上,又令陆军大臣荫昌带着北洋第二、四镇部分军队南下,但是北洋军队不管是南下还是北上都显得迟缓不已。
  在我看来,这个政府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于地方政府和本国军队的控制力,假使没有一个具有威望的大臣站出来重新凝聚人心,并得到外力帮助的话,满清王朝的崩塌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四国银行之法国银行团代表西涅夫跟着说道:“我认为,这场革命对我们毫无益处……满洲王朝的继续存在,才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坚决相信,这个国家现在不适于成立共和政体。”
  法国驻华公使裴格也表态道:“我不知道各位对于革命是个什么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改革主义分子,不管他们眼下有多么温柔体贴。可我还是担心,他们在民族观念上,比当前这个软弱而无威望的政府更加强硬。如果他们真的取得了政权,他们一方面将乐于借用外国人的文明和活动方式中的许多东西,一方面会更加有力得多地对外国人进行战斗。这将对各国在华利益构成重大挑战。”
  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观察了一下长桌前各国代表的神情,方才谨慎的开口说道:“鉴于日清两国过去缔结的各项条约,和双方同为君主制国家,我国人民对于满清政府是抱有同情之心的。
  因此,我建议公使团应当制定出一个干涉的备用计划,一旦革命失去控制危及到各国在华利益,我们应当出兵分开满清政府和革命党的势力控制区域,迫使双方停止战斗,以和平的方式平息中国事态。”
  美国公使嘉乐恒看了朱尔典一眼,方才对着日本公使不怀好意的问道:“伊集院阁下所谓的出兵,也包括满洲地区吗?”
  不待伊集院彦吉出声,俄国公使廓索维茨已经断然拒绝道:“除了中国军队,我国不会允许其他国家的军队进入北满地区。当然,如果公使团有需要的话,我国很乐意调动远东的军队进入关内维持治安。”
  朱尔典赶紧岔开了话题说道:“我国并不赞成现在出兵干涉中国之事态,我也不认为满清王朝已经完全失去了解决当前局面的能力。我的意见是,应当让满清政府尽快召回袁世凯将军,只有这位中国将军重新回到中枢,才能解决满清政府所面临的危机。
  我在重申一次,为了维护各国的在华利益,列强一致的原则必须遵从。假使没有公使团一致的同意,各国擅自出兵中国的话,之后所引发的任何后果,都将有该国来承担。我国不会为其在华的擅自行动提供任何保证。辛慈阁下、嘉乐恒阁下,你们的意见如何?”
  一直保持沉默的德国公使,在朱尔典的追问下,方才轻轻的说道:“我国的立场和英国一致,眼下并不适合介入中国的内政,假使有人破坏了列强一致的原则,那么我国也将不再遵守这一对华原则,将按照我国的在华利益来调整对华外交政策了。”
  美国公使嘉乐恒随即说道:“我赞成英国、德国两位公使阁下的意见,公使团目前应当保持中立地位,避免让中国革命变成一场排外战争。”
  原本倾向于支持满清政府的法国驻华公使裴格,看到英、德、美三国支持中立后,立刻改口说道:“我尊重三位公使阁下的意见,暂时保持中立对我们并不是什么坏事。”
  俄国公使廓索维茨见状便简单的说道:“我赞成公使团的中立。”
  日本公使伊集院彦吉见状,知道想要怂恿各国出兵干涉革命的计划已经失败,他只能含糊的说道:“我国原则上支持中立,但若是北满的革命军南下损害到了日本的利益,我国将会保留自卫的权力……”
  只是在座的众人并无人理会这位日本公使的叫嚣,英、美、德、法四国意见一致的时候,就连俄国人也不会多说什么,何况是一个在英国保护下的东亚国家。现在各国可还没有爆发直接的冲突,大家都有能力抽调一部分力量投放到世界各地,展示一下本国的强大实力。日本的国力根本配不上日本公使展现出来的强硬话语,自然也就被众人所无视了。
  对于公使团内能够达成表面的一致,朱尔典在心里也是松了口气。英、法和德国正因为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而出现了对峙,他可不希望在远东因为中国问题再给欧洲的紧张局势添上一把干柴,从而使得双方走向无法回头的道路。
  作为一个长期在远东任职的外交官,朱尔典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对立摩擦反而显得不够敏感。在他看来,作为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欧洲各国可以因为殖民地的瓜分而争吵,但因为几块殖民地的归属而爆发欧洲本土的冲突,那就未免太过愚蠢了。
  只是作为一名英国文官体系下的官僚,他自然明白对于依赖殖民主义统治世界的英国人而言,他的这种想法无疑是不够正确的。失去了北美殖民地,给英国在美洲造就了一个强大的挑战者,已经够让英国人懊恼的了,谁还会再容许其他殖民地脱离英国,从而再出现一个美国呢。
  收回了自己的思绪,朱尔典神情不变的向会议桌边的众人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大家都认同了我的看法,那么我认为公使团有必要向满清政府表明一下自身的态度。第一,公使团暂时不会对中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涉;第二我们希望满清政府能够尽快恢复国内的和平,以维护各国的利益。我们认为召回袁世凯将军来主持政府事务,对于满清和各国来说都是有益的……”
  在朱尔典统一公使团的意见时,远在哈尔滨的吴川也正和佩奇·开普兰坐在马迭戈旅馆的餐厅内,享受了一顿丰盛的美食。品尝了最后一道甜点手工冰激凌之后,佩奇·开普兰这才轻轻拍了拍自己的肚子说道:“这里的食物口味果然同彼得堡的一模一样,在远东能够品尝到这样的美食确实难得。”
  吴川放下了餐巾笑了笑说道:“我倒是更喜欢江浙菜,西餐总让我感觉不是正经食物。”
  佩奇·开普兰看了看窗外的夜景,煤油灯制作的路灯终究还是不能同纽约街头的电灯相比的,照亮不了几米路面,不过坐在室内欣赏夜景的话,昏暗的橘黄色灯光下的景物显然更有一种油画一般的质感。
  感叹了一下在这里找回了20年前的纽约街道夜晚后,佩奇·开普兰随即向吴川说道:“你打算以公路来补上铁路所不能抵达的最后一段路程,这当然是一个不错的想法。道路两旁每隔一段距离就兴建一个加油站,好让汽车能够随时补充油料,谁控制了这些加油站,谁也就控制了行驶于这些道路上的汽车。
  可是,你现在既没有公路,也没有汽车,你有的只是一片荒芜的土地和贫穷的乡村。你真的以为,洛克菲勒财团会因为一个构想,而不惜代价的为你提供资金修建公路和加油站吗?虽然这个构想确实很伟大,标准石油公司也才刚开始在公路边缘修建为长途旅行的汽车进行服务的加油站,而彻底脱离杂货店供油的渠道。不过我们还没有想过,在一整条公路边上修建统一规格的加油站。
  洛克菲勒财团只会抄袭你的构想,在美国公路边上去建立加油站,而不是跑到荒凉的满洲来,为你修建公路、加油站和建立汽车厂。这显然是投入高昂而难以确认收益的投资,我相信俄国人那边也不会给你投入多少资金的,他们可比美国人吝啬多了。”
  对于佩奇·开普兰的尖刻批评,吴川却并没有什么受到伤害的神情,他只是保持着笑容问道:“咱们先不谈公路修建计划和成立交通银行的问题。我想先向你请教一下,佩奇先生。
  美国明明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资源,美国商品的质量虽然不及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但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却应该是占有一定优势的。可为什么当美国商品离开了美国海岸之后,美国商品的成本优势就失去了呢?
  除了农产品和石油产品之外,在低端的工业品上你们输给了日本,在高端的工业品上又输给了英国和德国,在奢侈品上则完全不是法国和意大利的对手。甚至于,俄国这个急需工业机器进口以发展本国工业的大客户,也宁可选择价格更高的英国货或质量更优的德国货,也绝不选择物美价廉的美国货。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中,美国最为畅销的货物居然只有两种,美国的面粉和美国的煤油。我实在是有些好奇,美国的政治精英和企业家面对这样恶劣的外贸环境,竟然不是选择拓展中国的市场,而是采取了缩减本国的工业产能和推出了排华法案,以拒绝这个拥有无限可能的消费市场。
  难道说,美国的企业家为了保持种族歧视的政治正确,都已经可以高尚的和金钱作对了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