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596

  他之前已经同自己的亲信幕僚讨论过出山的问题,如杨度等人认为不如就保持现在猛虎在山的势头,等朝廷彻底被革命拖垮了再出来收拾河山,则他就不必做满清的叛臣,而又不必服从于革命党人的共和主张了。
  只是袁世凯心中一直拿不定主意,他一是担心三年下野的生涯,是否还能让北洋六镇对自己俯首贴命。要是看到局势不妙,有人干脆投降了革命党怎么办?第二十镇和第六镇的叛变,对于他的打击也是相当大的。
  二是杨度等人说的确实是最为理想的一条道路,但正因为太过理想就变的有些不切实际了。谁也无法保证当清廷垮台之后,北方的军政力量就会倒向他而不是其他人或革命党。
  袁世凯倒是很明白一件事,那就是现在他出山的话,就能尽收满清之权,从而在朝廷和民党之间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他的准许,朝廷就不能同剿灭民党;同样,没有他的支持,民党也休想获得什么推翻朝廷的胜利希望。
  徐世昌和袁世凯相交三十余年,不过和袁世凯交谈了几句,就明白了对方所担忧的什么,所希望的又是什么。于是在这一场深夜长谈之后,徐世昌就为袁世凯总结出了六项对朝廷的建议: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民众认可的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各地起义的军事人员;五授予袁世凯指挥前线军事的全权;六保证军饷粮需的充分供给。
  总而言之,袁世凯此时还是希望能够维持住满清朝廷的,只不过要朝廷重新走回君宪的正道上来,试图以此平息各地立宪派的愤怒,为各地民众的革命情绪釜底抽薪,从而在政治上解决革命。
  第二日早上,徐世昌把这六条发电报给了北京,收到电报的摄政王载沣沉默不语,而其他看了电报的宗室成员则对袁世凯极为不满,认为答应了这六条大清也就差不多要亡了。他们称袁世凯就是个活曹操,劝载沣决不能答应这样屈辱的条件。
  面对宗室内部强大的反对声音,加上昨日冯国璋在奉天击溃了第二十镇和第六镇的胜利消息,这让载沣并没有立刻回复袁世凯。他把希望寄托在了冯国璋身上,假使冯国璋能够带着第一军平灭了北方的叛乱,那么搞不好还能再同袁世凯谈一谈条件。
  载沣打电报给冯国璋,令其尽快向北满进军,一举消灭第二十镇和第六镇的余党,并进而收复长春和哈尔滨。而这一日上午,经过一晚的努力撤退,好不容易才摆脱追兵抵达铁岭的吴禄贞,和张绍曾汇合后立刻清点了自己这边的人马,结果发现昨日这一场败仗让他们丢掉了全部的重武器不说,人员也损失了近三分之二,现在军中不过剩下了4、5千人。
  听到副官对人员物资的清点报告,吴禄贞气红了眼拍了桌子大喝道:“潘榘楹、张建功这两个王八蛋,要是再让我见令他们,我非一枪崩了这两个王八蛋不可。”
  张绍曾、伍祥祯、吴鸿昌三人听了都是默默无语,其实昨日这场仗从一开始就非常的被动,在他们看来也不能把失败完全怪罪于潘榘楹、张建功这些叛徒身上。
  因为城内各界代表的请求和奉天各领事馆的建议,两镇联军不得不离开了奉天城,在奉天西北面30余里的大石桥-马三家子一带构筑了防线。奉天东部和北部是丘陵地带,向西、向南则是渐渐开阔的平原地带,大石桥-马三家子也正是京奉铁路经过的地区。
  自从铁路出现之后,铁路和战争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当火炮和重机枪渐渐开始主宰战场的时候,过去那种徒步前行的陆军进攻方式已经开始被陆军作战所摈弃。毕竟没有携带重武器的陆军面对一只拥有重武器的敌军,这就等于是自杀行为。
  因此吴禄贞沿着京奉铁路设防,并没有人进行反对,假设北洋军不利用铁路的话,那么他们还是可以通过铁路先返回奉天城据守的,那个时候就不能算是他们破坏了奉天城作为非交战区的规则。
  虽然吴禄贞被推举为此战的总指挥,但他并没有保存实力,而是把自己的部队放在了最有可能被敌军攻击的铁路西面,而令张绍曾一部镇守铁路东面和蒲河之间,一部则放在中央地区。
  但是令吴禄贞没有想到的是,第六镇将士还在北洋军的大炮下忍耐时,自己的右翼友军居然让开了通道,放了北洋军的骑兵部队从侧面进攻了中央阵地。镇守右翼的正是二十镇的协统潘榘楹,他指使张建功让开道路后,便朝着友军进行了进攻,导致两军交战不到一个小时,两镇联军即败北。
  若不是冯国璋还想着把两镇的将士收拢回北洋系,放弃了全军出击,而是派人上前喊话,两镇几乎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不过这样一来,许多革命意志不够的联军将士顿时就放弃了抵抗,选择了向冯国璋的北洋第一军投降了。
  吴禄贞、张绍曾正是趁着这个机会,才能带着最为可靠的部队退了下来。只是他们好不容易跑回了奉天,却被日本护路军拦截在了城外,表示奉天城已经成为中立区,他们可向北面退去,但不得入城。
  虽然拦在他们面前的不过日军一个大队,但是败退下来的联军根本没有作战的信念,吴禄贞、张绍曾只好绕过了奉天城去了北大营,然后带着营中的剩余部队继续逃向了铁岭。而收拢了联军投降部队的北洋第一军终究是慢了他们一步,也没有得到满铁的许可使用铁路,最终让他们逃到了铁岭。
  不过这个时候军队的士气已经极为低下了,而丢失了大部分辎重的联军也不知道能在这里坚持几天。等到吴禄贞发完了脾气,张绍曾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下来,开口对着众人说道:“既然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咱们还是先说说下一步怎么办吧。
  现在军中士气全无,辎重也不多了,打肯定是打不了了。就算能打,我也不建议打。大家到底都是北洋出身,弟兄们很难向着自己人开枪,昨日这一仗就是因此而败。而对面的兄弟也是高抬了一手,否则大家能不能坐在这里都是个问题。”
  吴鸿昌连连点头说道:“张统制说的是,冯军统过去是北洋步兵学堂总办兼督练营务处总办,我们和手下的军官那个不是他手里练出来的。眼下冯军统已经放了我们一马,我们要再继续闹下去,恐怕就是不识抬举了。我觉得……”
  “你觉得什么?吴协统难不成也想投降了?”吴禄贞冷冷的打断了他的话说道,吴鸿昌瞧了一眼脸色铁青的吴禄贞,终于还是闭上了嘴。
  张绍曾却没有理会吴禄贞,而是看着部下伍祥祯问道:“玉亭,你觉得眼下我们该怎么办?”
  伍祥祯皱着眉头说道:“眼下投降过去,冯军统也许会放我们一马,但是朝廷会放过我们吗?我们可是阵前起义。要是打败了朝廷的平乱军队一次,估计朝廷还会法外开恩,但是现在投降过去,朝廷怎么宽大我们?”
  这下吴鸿昌都生不起说话的意思了。他此时也想明白了,冯军统这位老师也许会放过他们的部下,但是朝廷有什么理由放过一群败将,难道要鼓励新军造反么,反正打败了投降就是了。
  张绍曾显然也被点醒了,士兵和基层军官投降还没什么危险,他们这些带兵的将领恐怕是难逃刑罚了。吴禄贞心里也是松了口气,这里除了他之外都是北洋一系,要是这三位主官选择投降的话,他还真是要束手无措了。
  张绍曾叹了口气说道:“这都要怪我啊,要是不听袁金凯和潘榘楹蛊惑,不独自南下奉天的话,我们也就不会遭此打败了。如今,我真是没有面目去见吴主席了。”
  吴禄贞见张绍曾心思有所变化,便干脆趁热打铁的说道:“眼下这个状况,我们也只能北上去投奔吴主席了。既然要走就不如早走。既然日本人拒绝让我们使用铁路,我看不如走水路,先坐船去郑家屯,然后再绕道长春。”
  吴鸿昌此时也是越想越担心,于是跟着说道:“不错,铁岭本就是辽河上的大渡口,这里船只多的是,用小火轮拉着木船一次能够送走几百人。再从骡马市场上征用一批骡马,坐不下船的就走陆路,不能让士兵安静下来胡思乱想,要不然我们连剩下的这点人马都掌握不住。”
  伍祥祯顿时皱着眉头说道:“强征不好吧,还是打个欠条吧,用革命委员会的名义。免得老百姓恨上我们,到时毁坏了革命的声誉……”
第二百七十章
  18日天亮之后,夹杂在联军中被俘的滨面又助中佐终于见到了北洋第一军的军统冯国璋。虽然对方很是怀疑一个日本军官混在叛军中是为了观察叛军的动向,不过冯国璋并不愿意把这事上升为外交事件,于是在确认了他的身份之后,就好言抚慰了他几句,悄悄给他释放了。
  只是对于滨面又助中佐来说,这样的被俘简直是奇耻大辱。而满铁护路军在最后时刻的插手,让他立刻意识到是满铁背叛了联军,也背叛了他和帝国陆军,造成了联军的全面溃败。
  面对自己好不容易才从长春拉出来的二十镇就这么轻易的被北洋军击败,使得之后南满独立的计划也完全破灭,滨面又助中佐心中简直是爆发了一座火山一样的愤怒。
  他在返回奉天城的路上遇到了封锁道路的日军部队,随即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从这支日军的带队军官口中打听到了筹划这一切的,乃是满铁奉天公所的佐藤安之助少佐。
  确定了搞砸了自己计划的罪魁祸首之后,滨面又助中佐立刻前往了沈阳领事馆,试图联系上关东都督府汇报事件的经过。只是他刚刚来到领事馆,就在一楼的门厅内看到了正被几名满铁职员簇拥的佐藤安之助站在那里讲话。
  怒火瞬间淹没了滨面又助中佐剩下的理智,他迅速的挤进人群给了佐藤安之助一记老拳。一个穿着清军制式军服的人,居然冲进了日本领事馆打人,这令周边的日本人都愤怒了起来。不过当他们围上来时,一名眼尖的领事馆职员认出了滨面又助的面孔,他赶紧拦住同伴说道;“这是滨面中佐,是哈尔滨的武官,大家千万别动手……”
  正抱着滨面中佐的几名日本人下意识的就松开了手,看着这名领事馆职员诧异的问道:“这是帝国的中佐?”
  被放开的滨面又助可没有理会身边的这些人,他再次冲到了被扶起的佐藤安之助面前,揪住了他的领口质问道:“混蛋,你知不知道你破坏了陆军的计划,让我们的满洲计划变成了一张废纸,帝国陆军在你眼里就这么可笑吗?”
  挨了一拳的佐藤安之助虽然心中也是怒不可遏,但是在认出了滨面又助的身份之后,他还是保持的镇定说道:“中佐,请保持冷静。我只是遵照了帝国内阁的命令,这并不是我个人的主张。”
  滨面又助手上终于放松了一些,他稍稍冷静了些问道:“内阁的命令?”
  佐藤安之助道:“是的,帝国内阁的命令。刚上任的内田外相下达的命令,要求我们应当尽量协助满清政府平息满洲叛乱,防止满洲革命掀起一场中国民族主义的运动。
  朝鲜的民族独立运动最后变成了针对帝国的反日斗争,外相认为中国革命继续发展下去,也有可能变为一场针对帝国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帝国在满洲的利益实在太过巨大,容不得有一丝的变故,所以内阁认为应当维护满清政府的统治,才能让我们在满洲的利益不受损失。”
  佐藤安之助说着就巧妙的从滨面又助的手下挣脱了出来,稍稍让自己退后了一步,这才有暇伸手擦了擦嘴角流出的血丝。滨面又助刚刚的那一拳确实够狠,他都已经觉得自己的某颗牙齿有些摇晃了。
  滨面又助此时已经完全恢复了理智,他盯着佐藤安之助不满的说道:“就算内阁有什么命令,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难道说陆军已经被排斥于国政决策之外了吗?”
  “是我让佐藤所长不要事先通知你的,你们两个都到我办公室来,其他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别看什么热闹了。”
  滨面又助、佐藤安之助都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很快就整理了自己的仪容,向着楼梯上站立的奉天领事落合谦太郎深深鞠躬问候道:“是的,领事阁下。”
  将两人带到了二楼的办公室后,落合谦太郎就对着滨面又助开口说道:“滨面中佐,我之所以让佐藤所长不通知你,就是不想让你难做。
  作为负责和二十镇联络的你,我相信你是能够为帝国尽忠职守的,但是事情假如走漏了一点风声,导致联军据守奉天城不出,那么这场战斗就会变为旷日持久的攻城战。
  我相信你应该很清楚,奉天城作为南满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对于满铁来说利益重大。我们不可能容许中国军队在这里发生战争,这将会截断满铁的运营,给帝国造成重大的损失。
  我知道陆军的计划是想让南满独立于满清和北满革命党之外,但是现在的局势已经不容许这样的情况发生。锦州起义和长沙起义已经证明满清的统治已经失去了正当性,我们如果继续支持革命党人的话,清廷只会迅速崩溃,最终让革命党人统一中国。在那样的局面下,南满革命党的独立就是空中楼阁。
  而且昨天的战斗你也看到了,我们都没有做什么,联军就已经崩溃了。想要让这样一只武力割据南满,除非帝国亲自下场,但事情如果变成那样的局面,帝国在外交上就会陷于被动。所以我们只能执行内阁的命令,帮助满清平息叛乱,并从满清那里获得报酬。
  当然,为了避免日后出现变局,革命党那边我们也需要留下一个沟通渠道。那么和他们共患难过的滨面中佐你,就不能沾染这一背叛联军的计划。这就是我不让佐藤所长告诉你的原因。”
  滨面又助长长的吸了一口气,压下了心中的不满后,对着落合领事说道:“是,我会服从于内阁下达的命令。不过我也有一句话要说,首鼠两端的帝国政策并不能让帝国在中国革命党和满清政府之间左右逢源,反倒是有可能让帝国成为双方眼中不可信赖的渔翁。”
  落合谦太郎沉默良久,他并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帝国的藩阀政治已经决定了,帝国的外交政策必然是要受到帝国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的。
  否则也不会出现,长州藩控制的陆军希望煽动中国革命,将中国变为碎片化,以利于帝国吞食关外的满蒙地区。但是萨摩藩主持的海军则主张追随英国外交,在现有国际秩序下赢得日本的一席之地。也就是说,日本应当成为英国建立的全球秩序下的地区支柱,为英国人看守住东亚的利益,防止中国发生危害到英国利益的变化。
  正是对于日本在当前国际格局中不清晰的定位,才会使得帝国内政外交总是发生180度的转变。当犬养毅、内田良平等人积极支持中国革命党组建统一的反清组织同盟会,并终于煽动起了中国内部的大革命潮流时。新上任的西园寺内阁却再度转向外交政策,又开始表示愿意帮助维护满清统治,以换取满清政府的利益割让了。
  这种完全以现实利益为前提的外交政策,虽然看起来能够让日本在中国革命中左右逢源,不管满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都要承认和割让大量的利益给与日本。但这实际上也等同于日本政府信用在中国的破产,不管是满清政府还是革命党人正日益清醒过来,将日本从友邦变为了欧美列强一流的新帝国主义者。
  一直试图把自己扮演成亚洲民族解放者的日本,在吞并了朝鲜,激怒了中国之后,也就再无什么光环护身了。如东南亚各国,虽然饱受殖民主义的入侵,但是这些国家在殖民主义入侵之前就处于一种很低的社会组织形态,因此完全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于世界。
  可以说,整个亚洲具有民族独立意识的,基本就在于东亚地区,也就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而日本、朝鲜事实上还在于中华文明核心区的边缘,以日本的体量维持自身的独立尚可,但是想要领导亚洲反对欧美文明则完全不足。
  所以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文官派系认为,日本想要整合亚洲民族的力量以对抗欧美文明,就不得不激发中国的民族主义,促使中华文明的主体自我觉醒。
  但是作为日本的民族主义者,日本人又很难接受在中华文明主体觉醒的过程中再次被边缘化。于是日本的民族主义者就始终处于一个自相矛盾的世界观中。
  他们反对欧美列强的殖民主义,但又希望能够让日本殖民亚洲,以形成一个崭新的以日本民族为主导的亚洲文明。他们反对欧美在亚洲实施的帝国主义政策,却又认为最先开化的日本民族有责任教导亚洲的后进民族。
  对于这样一个无解的日本世界观,落合谦太郎也只能转移了话题向两人说道:“总之,内阁的决定就是如此,我们只需要执行就可以了。另外大岛都督今日将会北上巡视,以震慑北满的革命党尊重日本在南满的利益,你们都去准备一下……”
  落合谦太郎此时显然还不太清楚,就在他向两人强调内阁的外交政策时,英国驻日大使正在日本外务省会见日本新任外相内田,要求其解释日本驻清公使对满清政府所言“帝国政府对于清政府始终抱有同情,且有实力仗义执言”一语,是不是打算脱离中立地位,对华采取独立的外交政策。
  面对英国大使的质问,日本外相内田不得不否认,日本的外交政策并未发生改变,日本依旧认同对华外交政策列强一致的原则。假如日本外交政策有变,一定会事先征求英国的认同云云。
第二百七十一章
  从18日开始,在哈尔滨铁路学校的大礼堂内,190多位东三省各地赶来的代表坐在这里,对东三省将要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治理,已经整整讨论了两天。
  起初大家倒也知道,这革命最大的成果自然是要归革命委员会的各位委员所有的,他们能够争夺的也就是革命委员会看不上的那些权力。
  但是吴川代表革命委员会说了几句之后,便建议由这次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来讨论今后的政权组织形式,革命委员会将按照大会的结论去建立这个全新的政权。
  随着一两个代表起身发言而没有受到什么驳斥,于是代表们的发言便渐渐多了起来,也少了对于革命委员会的忌惮。毕竟这么多人坐在台下讨论问题,很快大家就开始集合成了一个个小团体,有了组织之后人的胆子就开始变大了。
  18、19两天之内,吴川主要的工作就是倾听,并让人把会议中最活跃的群体发言给记录下来。很快他就发现,这场大会的代表们大致分为了三个主要团体。
  一派是以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君主派为代表,他们在政治上主张今后东北三省应当实施英国制的议会内阁制度,在经济上则维护地主经济,要求取消满清对东三省荒地的大租政策,实施自由的开垦政策。
  一派则是以东三省的实业家、商人为代表,他们在政治上同样主张议会权力更大的英国宪政道路,但是在经济上却反对地主经济,认为应当保护工商,继续满清留下的垦荒政策,但要把土地上的积累用于补贴工商业。
  这两派的人数其实并不多,两者相加也不过才达到与会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剩下的三分之二则是属于沉默派,虽然人数众多,但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主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