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1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0/596

第三百五十二章
  没有车马迎接反倒要步行这么长一段路,这令吴川身边的随行人员面色颇不好看。不过吴川倒是神色如常,还有心情观看着街边站立的群众。因为他一早就反应了过来,梁廷栋这么大费心思的安排,大约是希望能够让自己以一种亲切的姿态展现在这些长春居民眼里,从而竖立起自己的形象来。
  随着革命委员会的势力快速扩张,治下的人口开始以百万计算,吴川也不能分身一一去接见各处的民众。于是在许多新辖区的百姓眼里,还搞不清这革命委员会和朝廷究竟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倒是他们平日里熟悉的那些绅商老爷们脱下了长袍马褂换上了西装革履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什么委员,地方上的事情还是这些委员们说了算。
  即便是这长春地区,大部分百姓也只认得本地最大的委员是梁廷栋,接下来便是本地的头面人物,和旧时的朝廷似乎没什么区别。只不过这个新朝廷比旧朝廷更爱管事,不仅大兴土木修建城中和城乡之间的道路和排水沟渠,还要管老百姓的走路和屎尿之事。
  虽说这新朝雅政颇让一些老百姓不满,他们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严厉的管着。进城不能走大街中心不说,连靠着街边走还得靠什么右边不能靠左边,行人只能走两侧,车辆才许走中间。另外过去要是有什么三急,只要找个背街小巷就能解决了,但是现在却被要求去什么公厕,敢随地撒野的就要被警察找麻烦。
  不过这些老百姓虽然觉得这新朝管的太宽,但是对于新朝的另外一些好处却又是赞不绝口。城内为进城出售蔬菜和其他农产品的农民设立了专门的市场,这些市场分为临时摊位和长期摊位。临时摊位只收取一点卫生费用,而长期摊位则需要支付一笔费用。
  虽然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才能摆摊,但是过去警察和地痞们索要保护费的情形却看不到了。而且市场内还有帮助热饭或做饭的灶头,和遮挡风雨的大棚,这可比过去他们在街道上随意找快地方摆摊强多了。因为有了固定的市场,长春城周边的农民立刻发现种菜的收益不仅较高还相当的稳定,长春的菜市再不像过去那样为少数菜霸所垄断了。
  这种生活上的一点点改变,开始让百姓对这个自称革命委员会的新朝廷大起好感。但是在政治上,他们依旧还不清楚,这革命委员会究竟是谁说了算。就算前朝还有个皇帝说了算,那么这革命委员会又该由谁来做主。
  对于政治颇为敏感的梁廷栋察觉到了群众思想上的混乱,也看到了试图取革命委员会以代之的立宪绅商们的野心,这才希望通过这趟步行旅程竖立起以吴川为革命委员会领袖的形象。
  这些天来,梁廷栋已经在长春百姓面前竖立起了说一不二的地方行政长官形象,而他现在陪同吴川行走的过程中展露出的下属姿态,只要通过路边百姓的口传扬出去,那么吴川的领袖形象也就毫无障碍的为民众所知了。
  在当前这个革命风潮狂飙的年代,个人的声望实际比个人的职位更为重要。在社会秩序没有完全稳固下来之前,群众只会跟从于那些可能稳定秩序的名人,而不是服从于高官。所以黎元洪能够压倒首义三武窃取了武汉军政府的实权,但又不得不屈服于黄兴。
  吴川现在虽然还是革命委员会的主席,但是在这一仗过后,不仅原本在北方军界小有名望的吴禄贞声名大噪,就算是张孝准、朱和中和他梁廷栋的声名也开始传播了出去,隐隐盖过革命委员会的诸位中央委员的名头。
  虽然眼下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百姓们不过是觉得这一仗让他们吐气扬眉了,所以才这么津津乐道于指挥作战的几位将军,并对他们产生了亲近感。
  只是对于研读布尔什维克主义加强政治学习的梁廷栋看来,这种民间的吹捧对于国民革命军来说其实有害的。把军队普通将士、后勤保障人员的功劳和军事委员会的精心布局归功于一两人身上,这不仅剥夺了众人的成就感,也可能会让某些人自我膨胀,从而产生挑战革命委员会权威的念头。
  所以梁廷栋才会趁着吴川前来长春视察的机会,在民众面前竖立这位革命委员会主席的形象,让长春军民了解谁才是革命委员会真正的领袖。
  当吴川在街道上接受众人的瞩目时,第17步兵团的士兵们还在享受着难得的休闲时光。黄安吉此时就躺在自己的床上假寐着,既不想和室友打牌,也不愿意出门跑上几圈。
  作为第49步兵营147连队三排二班的一名士兵,黄安吉已经有过数次和死亡插肩而过的经历了。这种经历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刻,甚至让他一闭上眼睛就能听到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的声音。在紧张的战场上他还不觉得什么,反正在糟糕的战场环境中除了少数没心没肺的家伙,大多数人都睡的很浅。
  但是当他跟着队伍撤回到后方之后,他才发觉在这样安全的环境中他反而难以入睡了。只要稍稍睡的沉一些,他就会梦到拿着步枪向他冲来的敌人,满地的鲜血和被重机枪撕碎的尸块。
  只是作为一名战斗英雄,他根本不好意思把自己被噩梦所困的事说出去,只能想办法自己去克服这个问题。不过脱离了战场之后,有着充足时间思考的他也有些迷茫了起来,不知道这场战争还会持续多久,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下一次战斗。
  对于死亡他也还是存在恐惧的,但他并不想脱离革命军这个团体,和过去在俄国人手下工作相比,在革命军这个团体内,他享受到了过去从没有享受到的尊重和赞赏。而革命军的待遇也很不错,虽然薪水并不高,但是吃的很好,还有漂亮的军装可穿。
  另外还有指导员教授他们学习文字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于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来,充满了同志关爱的军队可比很少感情交流的家庭要温暖的多。只可惜那个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指导员在第二次战斗中就被流弹集中了头部,这令他伤心了许久,也让他失去了战斗下去的信仰。
  就在黄安吉闭着眼睛发呆,顺便听着室友们的打闹时,一名军官走进了房间对着他们大声命令道:“二班全体集合。”
  不管是躺在床上的黄安吉还是凑在一起打牌的士兵们,顿时像是被上了发条一样跳将了起来。在班长兼室长的黄安吉点名报数之后,他迅速向着进门的军官报告道:“报告排长,二班全体十一人,现到八人,还有三人请假外出未归。请指示。”
  这名军官扫视了一眼房间的环境后,便皱着眉头说道:“前敌指挥部让我们撤下来是让我们休养的,不是让我们回来度假的,战争还没有打完呢,怎么可以如此自由散漫。”
  说到这里军官又顿了顿,终于忍住了继续训斥下去,转而说道:“算了,等过了今日我在跟你们讨论什么叫休养。现在你们立刻把寝室里的卫生搞一搞,你们大约有十分钟的时间完成。一会梁政委前来视察,谁要是给我丢了脸,接下来就给全排清理一周的厕所吧。”
  排长的威胁让黄安吉这一班的士兵顿时认真了起来,毕竟没有人想连续清理一周的厕所,倒不是这些农家子弟嫌脏,而是这个工作带有一些惩罚性的味道。除了各班日常轮换之外,便是让犯了错的班接手这一工作。对于这些已经颇具荣誉感的士兵们来说,他们可不希望在其他班面前丢脸。
  黄安吉指挥着部下把寝室打扫干净没多久,就听到外面传来了集合号,他立刻带着部下们走出了寝室,在寝室门口列队等候视察。很快他就看到了接见过第17步兵团全体官兵的梁廷栋政委,让有些惊奇的是这位政委今天却站在了视察队伍的边上,反而围绕着中间一位穿着便服的年轻人说话。
  站在原地的黄安吉仔细辨认了一下年轻人,方才在记忆找到了一个模糊的影子,似乎这位就是革命委员会的某位大人物,当初在17步兵团南下时还给他们送行讲话过,只是他一时忘记了对方的名字。
  吴川走到黄安吉这个寝室时,握了几百双手的他也已经开始有些麻木了,并不如一开始那么的态度亲切了。进入战士们的寝室里转上一圈,然后向战士们一一握手问候,哪怕他觉得自己的记忆力在穿越之后已经有些变态了,但也难以一下记住这么多战士的姓名。
  当他的身体感觉到疲劳时,他的心灵也就开始麻木了起来,于是对于战士们的问候就变得例行公事,缺少了几分亲切。
  只是在吴川和黄吉安握手之后,循例向他发问道:“你在这里休养的还好吗?觉不觉得有什么不便,或是有什么其他要求吗?”
  他原本以为这位战士也会同之前的战士们一样,或是满口表示营地条件很好没什么要求,或是稍微提上一些个人的需要。对于吴川来说,慰问这些战士自然不会空手而来,因此这些战士们提出的那点个人需求基本还是能够解决。
  只是他面前的这位年轻战士犹豫了一下后,却向他回道:“委员同志,我没有什么需要的。但是我能不能向您提一个问题,就是战争还要打多久?”
第三百五十三章
  黄安吉的问题迅速让吴川从一种近乎麻木的状态中清醒了过来,一时之间他都不知该怎么去回答面前的这位战士。
  看着对方眼中散发出的渴求神情,吴川知道对方只是想要知道结束战争的时间而不是想听自己说什么道理。毕竟对于这些直面敌人的战士们来说,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下一场战斗。
  在28日结束的这场战斗中,虽然国民革命军消灭了日军一个多联队和清军一个标,但是自身的伤亡人数也超过了2000,多半是损失于同日军交战的战场上。如果不是国民革命军始终控制着战场,革命军的伤亡人数恐怕还要翻上一倍都不止。
  对于国民革命军这样一只年轻的军队来说,这种战场已经可以说是极为残酷了。这些从残酷战场上活下来的战士,想要了解何时才能结束这场战争,吴川觉得这是一种极为正常的反应。
  但是他也知道,这场战争不过才刚刚开始,计算这场战争的时间甚至不能以月做单位,而是要用年来计算。也许中间会有一些和平的日子,但这不过是下一场战斗开始前的中场休息。只要中国人民没有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只要中国人民没有让侵略者碰个头破血流的力量,那么这场战争就看不到尽头。
  只是他并不能说出对于中国未来的判断,让这些战士们丧失对于胜利的希望,按照历史的发展,站在这里的大多数人是看不到战争结束的。他也不能给编造一个谎言去欺骗面前的战士们,牺牲者应当有权利知道自己为何而牺牲,除非他想开启法西斯主义的大门。
  吴川思考了大约不到半分钟,但是这短短数十秒对他来说却像是过了一个世纪。突然出现的意外让围在一旁的军政人员也感到了紧张起来,有人正想打破沉默岔开话题为吴川解围时,却听到吴川已经带着一种怀念的语气开口说道。
  “在战斗中牺牲的第17步兵团的49营政委杨尚先君,在担任团政委之前曾经在军政大学上过一个短训班,我曾经给他上过几堂课,承蒙他称了几声老师。
  可事实上杨君比我还大了一岁,他这几声老师倒是有些让我受之有愧了。杨君在投身革命之前,其实已经是哈尔滨一处小学的老师了。他对于自己的教师生涯极为热爱,即便是在军政大学的学习期间,也曾经数次说过,一旦革命胜利了,他就要回去学校继续自己的教书生涯。
  49营146连队的连长赵广亮,他在参加革命之前是中东铁路局的一名小工,他曾经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铁路司机……”
  吴川一边回想着那些第17步兵团牺牲的将士,一边慢慢的复述着一个个名字和他们生前的愿望。在这样的复述之中,他脑子里记下的那些资料一个个幻化成了活生生的人物,再不是一连串枯燥而无味的数字。吴川心里原本的麻木感不知如何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这些牺牲烈士难以言语的哀痛。
  原本对吴川突然莫名其妙的提及这些牺牲者,却没有正面回答自己问题而感到不满的黄安吉,也在吴川充满感情的怀念中慢慢平静了下来,忽然失去了追问下去的动力。想到了这些牺牲的战友,黄安吉突然就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感到了羞耻,觉得这个问题有背叛了他们的感觉。
  就在吴川周边的气氛渐渐变得肃穆起来的时候,吴川终于停止了继续列举牺牲将士的名单,转而说道:“对于革命军的将士们来说,从一开始他们就不是为了开启战争而参加的革命,而是为了结束战争而参加的革命。
  这里的每一位将士都有着自己的人生目标,都想着在革命完成之后去继续自己的人生。那么为什么你们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未来,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来参加革命?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如果我们不把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我们就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设这个国家,去让每个中国人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战争还将继续多久,老实说我并不知道。但是我坚信我们现在的付出和牺牲是为了一个光明美好的新中国的建立,是为了让我们下一代人不再被迫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战争。
  我们这一代人注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就像杨君、赵君……这些烈士那样,也许终其一生都看不到和平的到来。但是我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人将会在和平的环境中建设自己的家园。
  他们将会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读书学习成长,他们将会在工厂和田地中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劳作,他们将会陪伴着家人过着安宁的日子。这就是今日我们拿起武器战斗的意义。
  如果非要问战争将于何时结束,那么我只能说,当这个新世界到来之前,当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之前,我们绝不放弃对于那些阻扰我们前进的邪恶势力的抗争。”
  对于吴川所描绘的这个新世界,黄安吉一时大受感动,他觉得只有这样一个新世界才配得上指导员和无数战友的牺牲,和值得自己继续鼓起勇气战斗下去。不仅仅黄安吉有了这样的感觉,旁边的士兵们也是大受感动,他们同样期待着这样一个新世界的降临。
  吴川在17步兵团的这次临场演说,很快就传扬了出去。原本对战争有所倦怠的革命军将士们,再一次被激励了起来,试图跟随着革命委员会去见证新世界的到来。中国人民从不缺乏理想主义者,即便在布尔什维克主义没有传入中国之前,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就已经让众多理想者投身于其中了,只不过他们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一个理想中的结果而已。
  从黄安吉这个班的寝室离开之后,吴川感觉自己突然从身到心都复活了过来,在他面前的每一个战士都开始变得真实而有血有肉了起来。原本令人感觉疲惫漫长的视察,开始变得富有生气了,这令他接下来的视察活动变得有效了许多。
  巡视完整个基地差不多也就到了晚上了,吴川拒绝了前往长春革命委员会驻地休息,选择了在基地休息一晚,并顺势接见了基地内的不少中下级军官,算是亲自调研了基地驻扎部队的思想动态和部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二日一早,吴川方才乘坐着奔驰卡车改装的旅行车前往了长春革命委员会驻地,也就是前长春西路道衙门。整个衙门由东向西,分为三进,外以水泥抹面的砖墙围住,看起来倒是气派不凡。
  经过改建之后,原本大门处的高门槛已经被去除,可以让马车或卡车直接开到门楼前。原本的前庭花园也被改建为了一处开阔的平地,可用于卫队日常操练。
  门楼两侧的配房现在已经改为了长春革命委员会下属部门的办公室,中间的大堂则成为了革命委员会的大会议间,二堂则成为了梁廷栋等人的办公场地,大堂、二堂北面的原起居室侧成为了梁廷栋等人的住所,至于更西面的后花园则成为了一处兵营和革命卫队的驻所。
  当吴川抵达这里之后,梁廷栋就立刻腾出了北面的住所。吴川在这新住所内休息了片刻之后,就出现在二堂的小会议室内,开始接见长春革命委员会的各位委员和长吉地区专员及长春市长等重要人员。
  第一批接见的自然是共和党人,第二批则是同盟会成员,第三批则是开明绅商和前清留任的官员。共和党人和同盟会员对于吴川的到来都是极为高兴的,这里的大部分人员在革命起事之前就同吴川有过交集了,自然认为吴川和他们乃是自己人。
  至于革命委员会中的开明绅商,对于吴川的态度就有些微妙了。和哈尔滨的革命委员会有所不同的是,长春的革命委员会实质上强势的是立宪派绅商。毕竟这座城市是被起义部队打下来的,二不是自发的革命起源地。
  而同盟会领导的起义部队在打下长春城之后,为了尽快稳定局势选择了和本地的立宪派绅商合作,而不是对本地政治势力进行革命清洗,因此许多立宪派人士就进入了长春革命委员会中,甚至还继续把持着长春议事会这个地方绅商自治的场所。
  这些立宪派人士其实对于革命并不感冒,他们仗着一开始共和党和同盟会之间的矛盾,甚至抵制了哈尔滨中央革命委员会发布的一些释放政治犯人和经济犯人的决定,认为革命不能破坏地方上的风俗良序,也就是干涉绅商地主地方自治的旧秩序。
  在同盟会领导的起义军失败于满清第一军的时候,还有人一度想要归正,让长春重新投向朝廷以躲避兵灾,只不过被冯国璋所拒绝了。冯国璋当时觉得自己胜利在望,长春绅商反正与否并不重要,而且一旦让这些绅商反正了,第一军将士又到什么地方去捞取外快呢。北洋军豁出性命来平息叛乱,可不是仅仅为了朝廷的那点赏赐。
  只不过让冯国璋始料未及的是,第一军居然被挡在了四平一地,连长春城的城门都摸不到。而长春的绅商更没想到的是,革命委员会居然会去招惹日本人。于是接下来才有了吉林立宪派人士慌不择路的错误决定,去同日本人勾结以颠覆革命委员会的统治。
第三百五十四章
  只不过让这些立宪派绅商没有料到的是,日本人居然先败了一仗。虽说大多数立宪派人士觉得革命委员会不过是侥幸得胜,等到日本人把国内的大军调动过来,革命委员会终究还是要失败的。毕竟日俄战争结束了还不到6年,他们还记得比革命军看起来更强大的俄国人是怎么被日本人打的节节败退的。
  只是这些自诩为了解国际形势的立宪派人士却忘记了一件事,在日本人的大军卷土重来之前,革命委员会还是可以借助这场胜利稳定住民心的。而凭借着民众的支持,革命委员会对付起他们并不会遇到多大的阻力。
  在革命委员会没有战胜日本人之前,即便他们赶跑了黑龙江、吉林两地的满清统治力量,但是在乡村和边远县城内,说话算数的还是各地的地主和绅商。甚至于像长春和吉林省城这样的大城市,立宪派也依然牢牢的掌握着基层的权力。
  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士绅地主天然拥有的权力,也即所谓的皇权不下乡。随着清末内忧外患的频频爆发,这些地方绅商地主的权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开始有所增强了。南方革命党人闹的风起云涌的,未尝不是借助了各地士绅自治权同皇权对抗的空子。
  但是这种地方绅权自治也是有着局限性的,那就是他们根本不可能真正联合起来对抗一个强势的政权。这种割据式的地方自治政治,实质上就是关起门来称大王,我的底盘我做主。大家联合起来抵抗一下没有基层组织的朝廷还行,但是遇到了革命委员会这种既有基层组织又有强大军队的强势政权,那么对抗失败之后就会软弱下来了。
  只要革命委员会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那么这些绅商们就会选择妥协,丢出一批替罪羔羊给革命委员会泄愤,然后沉默到革命委员会露出虚弱的时刻再变脸。
  就好比现在,之前在梁廷栋面前还袒护着那些长春议事会友人的委员们,站在吴川面前时则一个个拍着胸脯保证,自己同赵学成等人和长春议事会绝无任何关系,他们始终都会站在中央这边对抗那些试图颠覆革命的阴谋集团。
  而吴川也对这些委员们表现的极为和蔼,表示自己从没有怀疑过他们,而中央也绝不会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把没有颠覆革命行动的地方名流也一并牵连进去。吴川的和颜悦色大大的安定了委员们的人心,让他们觉得总算是雨过天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0/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