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596

  大迫终于无话可说,四人默默的静坐了一会,这次会谈方才算是结束了。12月8日晚,山根武亮终于带着第八师团出现了,看到前来接应第八师团的日军部队,一路追击上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和第三师一部终于停下了脚步,在前来接应的日军视线中缓缓脱离了战斗。
  至此,革命委员会和日本之间的战斗再次告一段落,两军从四平一线的对峙转而南移到了铁岭-抚顺对奉天城的对峙。而原本的主角之一清军,则完全退出了这场战争,一路退到了山海关,据关观望着关外的战局变化了。
  如果说之前四平日军被围,京城中还有人为日本友邦辩解,认为这是北洋新军作战不力拖累了友邦,但是北满的乱党还是没有能力吃下四平日军主力的,只要友邦的援军抵达,战局还是能够翻盘的。
  但是随着四平日军的撤退和日军增援部队停留于奉天不动,这下连京城最为顽固的宗社党人士都开始对大清的前途绝望了。而12月8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从锦州逃离不知所踪的消息传回京城后,几乎没人对关外的局势还抱有什么希望了。
  如果不是段祺瑞带着第二军打下了汉口、汉阳,重挫了南方民党的士气,陕西又被民党所占据,迁都新疆的建议,一度成为了京城满人勋贵中呼声甚高的观点。
  只是清军虽然在长江中游还占据着优势,但是在长江下游却又形势大坏。1911年12月2日,联军一举攻占南京城。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各省代表从武汉移驻南京。同日,通过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斡旋,武汉革命军与清军达成停战协议。
  12月2日,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内阁总理袁世凯终于掌握了清廷的所有实权,但是袁世凯所面临的也是一个无解的死局。和太平天国时期天下士绅还支持着清室不同,眼下就算是北直隶境内都有着响应革命的支持者。
  而关外一战,革命委员会一举摧毁了北洋新军的武力神话,如果不是因为有日军在前线挡着,袁世凯自己都没有底气能够挡住关外这支突然冒出来的虎狼之师。正因为革命委员会的存在,使得南方民党虽然在武汉有所失利,但依然是底气十足,拒绝同袁世凯进行妥协,反而要求他立刻背弃清廷,否则恐怕未来将有不忍言之结局。
第四百五十五章
  袁世凯从10月底正式出山,到湖北前线连续挫败民党,接任内阁总理组阁的意气风发,再看着关外革命委员会一步步挫败清日联军,然后不可遏制的把关外民众纳入统治之下,使得革命党正式形成了南北遥相呼应的大局。
  这一个多月里,他的心情就像是在做过山车一样,明明已经觉得自己已经登临绝顶,可未曾想到云雾之中居然还有另一峰。南方民党对他的恐吓,就如之前他们对自己的吹捧一样,袁世凯都没有放在心里过,当今之世道理说的再多,也终究是敌不过大炮机枪的。
  所以从革命一开始,袁世凯就只关注两件事,北洋内部的团结,外国政府的态度。前者关系着他说话硬不硬朗,而后者则关系着他手中有没有钱。其中又以英国政府的态度最让他重视,毕竟当前的英国不仅是世界头号列强,还抓着大清的海关。
  同样,英国人对于他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满清皇室和南方的民党,至于关外的革命委员会在他们没有打出北满之前,还真没放在英国人眼里。这也就使得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之间的私人关系迅速火热了起来,这位公使也使劲向国内鼓吹,只有他袁世凯才能平息这场革命。
  只是随着革命形势越演越烈,英国人的态度也在不断的改变中,一开始英国人支持袁世凯出山的目的是为了镇压革命,好令满清皇室的统治继续下去。厌恶当前世界格局的改变,正是英国统治精英们的首要选择,这也是英国要建立协约国体系压制德国的根源。
  但是东亚毕竟不是印度洋,英国的全球统治体系到了东亚就成了大树的末梢了,在德国咄咄逼人的外交扩张政策下,英国已经无能力再对中国革命组织一次类似于1900年规模的干涉行动了。而南方民党控制的区域又正是英国在华利益的集中区域,英国人很快意识到如果他们旗帜鲜明的站在满清政府这边,只会导致英国在华利益的受损,在无法进行军事干预中国革命的时候,他们只能顺应中国人民的意愿了。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有着重大利益的英国商人们,在英国政府还没有做出决定之前,已经先在舆论上造势表明自己对于中国革命所抱有的同情姿态了。
  《每日镜报》、《伦敦晚报》及其他英国各报,在辛亥革命爆发不到10天,就在报上宣称:孙逸仙已选袁世凯为第一总统。此间舆论极赞成袁世凯联合革命党,并望孙勿念旧日之恨,袁当有以助其成功等言论。
  英国报纸上的言论大大的激励了中国国内的反清力量,并令中国革命获得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性支持,毕竟连外国人都不看好满清的存继了,大家现在不表明态度,难道要等着秋后被革命党当成满遗算账么。
  而反过来,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又促使了英国政府更快的修正了对于中国革命的态度。从一开始支持满清的继续统治,转向了支持满清政府立刻实施立宪君主制。然后在革命委员会击破了关外的清日联军之后,朱尔典又再一次改变了态度,向袁世凯暗示只要能够维持住中国政局的稳定,不管是立宪君主制还是共和制政府,英国都会支持他在任一体制内发挥重要之作用。
  相比起英国人的隐晦暗示,日本人就比较赤裸裸了。12月3日下午,日本驻华公使伊集院五郎在使馆武官坂西利八郎的陪同下登门拜访了袁世凯,在会谈中伊集院向袁世凯劝说道:“帝国政府对于贵国政府始终抱有深切同情,此次提供支援,即一良好例证。
  帝国政府深切希望贵国政府相信帝国政府平素所倡导者,绝非空言,两国互相信赖,共同维持东亚大局,实乃帝国上下之心愿也。
  但是贵国当前局势急转而下,帝国已经无力协助贵国政府平息关外之叛乱,为避免贵国人民对帝国之误解,帝国将不得不从关外战局中抽身……
  不过帝国依然希望贵国政府能够维持下去,以贵国近三百年来之历史及各地实情观之,以君主立宪统一全国,实为完全之策。若实行共和制或联邦制等类主张,俱与当前之民智程度不相适应,难保不招致灭亡之结局。
  为此我国极愿意为袁总理大臣和南方民党居中协调,以促成双方早日结束争斗,恢复贵国之安宁。恕我直言,和南方民党相比,关外之革命党实乃俄国之傀儡,若是袁总理大臣不早日同南方言和,当我国军队撤离南满,该党在俄人支持下入关叩京,则中国亡矣。”
  袁世凯沉默许久,方才对着伊集院公使回道:“贵使之善意,余知矣。若是南方民党能够支持君主立宪之主张,则其他事务一切都好谈。恢复鄙国之安宁,修订一部宪法,这本就是余出山之目的。贵国若是能够居中协调此事,那么鄙国上下必然对贵国感激不尽,之前民众对于贵国之误解也必将散去……”
  送走了日本公使之后,袁世凯便叫来了杨士琦参谋日本公使的来意,虽然杨士琦时任邮传部大臣,但是这位几乎不管部中之事,而是整天跟在了袁世凯身边,为其出谋划策。袁世凯对其之依重,还在其他部属之上。
  听完了袁世凯复述的同日本公使的会面,杨士琦沉思片刻之后就向袁说道:“看起来日本人是真心不想打下去了,否则就不会这么急迫的想要项城兄你和南方民党握手言和了。
  伊集院公使此次拜访之重点,不是在于君主立宪或是立宪君主之制度,而是在于南北议和。日本人似乎并不看好我们和南方之民党能够独立应对关外之革命委员会,所以才想让我们两家握手言和共同对抗关外的革命委员会。”
  袁世凯伸手摸着自己的脑袋思考了半响,方才恍然大悟道:“搞了半天,这小日本是把关外的革命委员会当成了曹操,把我们北洋和南方的民党当成了孙、刘之辈。杏城,你猜这日本人是把我看成了刘备呢?还是孙权呢?”
  杨士琦啼笑皆非,只能搪塞道:“这有不是什么赤壁之战,哪来的三国。就算是三国故事,这曹操也轮不到一黄口小儿来当。
  那些日本人说得好,这吴川不过是一俄国傀儡。否则以他这等乳臭未干的年轻人,有什么资格拉起这样一只强悍的大军?就算是项城兄你这等英雄豪杰,也是在小站熬了多年才有了这么一只北洋军,要不是俄国人在革命委员会背后搞鬼,那么这吴川小儿除非会撒豆成兵的把戏才说的通。
  就连那些南方的民党,前些日子不也在报纸上批评关外的革命委员会,说他们是黄俄而不是革命同志吗?我看,这革命委员会在关外还能耀武扬威一阵,一旦入关,这俄国人还能明目张胆的支持他们?只是对付一些民军的话,我北洋总是能够摧枯拉朽的。”
  袁世凯知道,杨士琦这番话语中有些不尽不实,三分之一是为了安慰自己,三分之一是不忿吴川这些年轻人在关外搞出了这么大的场面,最后三分之一才是真心话。
  只是他对于革命委员会能够搞出这么大的阵仗是凭借自身的力量,同样是不相信的。京城的外交圈子里已经确定在革命委员会身后支持的,是俄国和德国,而且美国人似乎也想跟着插上一脚,满洲已经成为了一个是非之地。
  思考了许久,袁世凯不由叹了口气说道:“不管这革命委员会身后站的是谁,当前我们总要想个法子把它牵绊住,不能让俄国人把关外一口吞下去。眼下外蒙局势已经脱离了我们的掌握,俄国人想要借助我国革命的势头把外蒙地区割裂出去,要是再让他们把满洲地区也分裂出去,则长城以外恐怕就不是中国所有了。”
  杨士琦想了想便说道:“上次周止庵回来不是说了么,他说革命委员会的实情虽然不甚了之,但是那个吴川看起来倒不像是铁了心投靠俄国人的,只是极力想要推翻满清。
  我看项城不如再让周止庵走一趟,一来请其释放了王占元等北洋军官,试探一下这革命委员会是不是铁了心要同我们为敌;二来干脆就将山海关以外全部给了革命委员会,并委托其处理外蒙之事务。”
  袁世凯思考着说道:“把山海关以外给了革命委员会,委托其处理外蒙古自治一事,这倒是个好主意。如此一来倒是能够看清楚这革命委员会到底是个什么成色,另外倒是能够令其同俄国人留下些缝隙,不管他理或不理外蒙事务,我们都有手脚可做。
  这事就这么办了,回头我叫止庵过来说话。不过另外一件事也要杏城你给我参谋一二了,英国人和日本人都希望我们和南方民党言和,这事也是非办不可的。我北洋军虽然吃的定南方军,但是眼下是火头四起,我军是顾得了东就顾不了西,还有一个革命委员会在关外蠢蠢欲动,不讲和是不成的了。你看我们应当派谁南下议和?”
第四百五十六章
  虽然因为四平日军的主动撤离,使得国民革命军没能获得最大的战果,但是到了12月10日两军战损的数据报到军事委员会时,还是给军事委员会上下人员以极大的振奋。
  公主岭日军的投降,老四平镇山田旅团的歼灭,和在追击中对于日军第八师团的削弱,至少让军事委员会能够确定,日军第五师团除本土驻守部队外,驻满洲部队已经全灭,彻底的退出了这场战争。
  而断后的第八师团最终逃出包围圈的兵力约不到2千,几乎折损了半个师团以上的兵力,按照奉天传回的消息,第八师团在奉天停留了2天后就继续向南撤往大连,看起来也是要退出战争了。
  至于作为日军主力的独立第十八师团,虽然主力尚存,可也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兵力,损失主要是山田旅团的被围歼造成的。
  日军自开战以来动员了五万五千兵力,此时撤往奉天以南部队才不过三万出头,大致损失了两万两千人,其中被俘者约一万两千人,战死者六千余人,病死者约四千。日军的损失差不多已经快要和甲午战争的伤损率持平了。
  而国民革命军为此同样付出了巨大代价,各处清点的伤亡人数汇总已经突破了三万,战死及残疾者越八千人,病亡者也超过了六百人。不过始终控制着战场的好处就在这里显露了出来,国民革命军被俘者极少,伤者几乎都能被送到后方进行治疗,使得国民革命军的伤亡数字远远低于了德国顾问们的预估。
  向各位委员进行汇报的朱和中最后总结道:“……虽然四平日军南撤后同日军的第二批增援部队进行了汇合,但是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这批日军增援部队大约为两个师团编制,总人数不会超过8万,到目前为止抵达大连的不过是第十四师团一军。
  考虑到现在南满的革命形势,虽然铁路沿线有些反清武装为满铁所收买,打算在我们和日军之间保持真正的中立。但是在奉天到大连这段近千里的铁路线上,至少有一半区域是在我们指挥的革命起义军手中;还有近三分之一区域则在愿意服从革命委员会的武装力量手中;剩下不到20%的区域才在那些性质未定的反清武装手里。
  所以日军的第二批增援部队不可能完全放到奉天一带和我军对抗,他们起码要在沿线放上两到三个步兵联队,才能勉强保证这段铁路线不受袭击。
  因此,假如日军没有第三批增援部队抵达满洲的话,其在奉天放置的部队应当为五万到六万之间。而我军当前在南满可以动用的兵力为第2、3、8步兵师,东路独立师,第2、2、3、8骑兵师,总兵力超过1万人,还没有包括南满各地的武装民团。
  从目前的战局来看,我军占据了一定优势,但也无力和这样规模的日军进行一场大型会战,因此在无其他变化的影响下,我军将和日军在奉天附近呈长久对峙局势。”
  某位委员不由出声打断了朱和中的话语道:“长久对峙?我看这没什么必要了吧。这仗打到这样的程度,日本政府恐怕也打不下去了。
  我们当前难道不应当尽快从对日的军事作战阶段转入到外交媾和阶段了吗?借助现在在战场上确立的优势,向日本政府提出一个尽可能符合双方底线的和平建议,尽快结束这场战争。
  就像吴主席说的,我们最重要的目标还是建设祖国,而想要建设祖国就要尽快打倒满清政府成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继续和日本人在关外纠缠下去,只会让革命委员会错过入关南下的机会。
  而且这场战争的耗费实在是太过巨大了,光是上个月军事上的支出就超过了一千万大洋,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多少?眼下这场战争的作战经费完全是依赖于吴主席向外国的借款,但是借款终究还是要还的,我们如果无限制的把战争进行下去,难道不会日俄战争中日本的后尘吗?
  日本虽然赢得了战争却背负了一身的债务,可他们至少还能从俄国手中获得南满作为补偿,那么革命委员会又能从日本人手里得到什么?南满本就是我国的,想要让日本把在南满的投资也吐出来显然我们又没有这个力量,因此尽快结束战争才是对我们最好的选择,长久对峙是于我不利的。”
  另外一位委员也点头附和道:“是啊,罗委员说的不错。革命委员会光凭自己的力量根本负担不起和日本的长期战争,就算我们能够支持下去,得利的也不过是那些外国银行家。
  如果到头来,我们耗费了大量生命和金钱从日本人那里夺回的利益,最终却要双手送到外国银行家手中,那么在当前结束战争才是最恰当的时机。
  更何况,在我们击退了日军进入南满之后,革命委员会治下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千万,这虽然极大的增强了我们的力量,可是也对当前的革命委员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光是对南满地区的赈灾和道路修建等投入,就已经大大超过了我们之前的预估……”
  “好了,好了,各位委员请注意,这是军事委员会的会议不是革命委员会的大会,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关于军事上的问题。”吴川终于出声叫停了各位委员的抱怨,不过他也很快安抚道:“当然,我也不是不让各位委员发表意见。我只是认为,不能为了和平而和平。”
  吴川停顿了一下,扫视了一眼会议桌前的委员们,看着他们完全安静下来后,方才接着说道:“我建议,在下次革命委员会的大会召开时,我们可以重点讨论一下,我们同日本媾和的条件是什么。只有先搞清楚我们自己需要什么,我们才好同日本政府进行沟通不是吗?
  在和日本的媾和没有达成之前,革命委员会对于日军的军事防备还是不能放松的。而且只有我们表现出只要日本不同意我们的要求,就要把这场战争长期化的决心,日本政府才会真正的去考虑我们提出的条件不是吗?”
  军事委员会的委员们听了吴川的话语后也明显放松了下来,他们只关心吴川究竟是否有意和日本媾和,至于向日本提出媾和的条件什么的,他们倒是没怎么放在心上,只要和日本方面开始谈判,就总有希望结束这场战争的。
  虽然之前革命委员会内部已经处理一片亲日分子,但替换上来的新委员也不可能都是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再说了,即便是布尔什维克党员,在一战开始时也有背叛了自身阶级,鼓吹要为国家、民族而战,最终和各国统治阶层妥协的人。
  只有当数百万无产阶级无声无息的死在残酷的战场上后,各国的无产阶级才醒悟了过来,这场战争不过是各国统治阶级争夺统治世界的权力,和国家、民族毫无关系。各国无产阶级才对本国的统治阶层发出了怒吼,才试图保卫自己的利益。
  今日的革命委员会虽然确立了共和党和革命左翼人士的联合领导地位,但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信仰者却并不多,共和派分子、民族主义分子、国家主义分子倒是比比皆是。他们追求的不是一个无产阶级执政的人民共和国,而是一个强大的汉民族共和国。
  只要这个新国家足够强大,能够抵挡住外国势力的入侵,又能保卫汉民族的利益,他们并不在乎由谁来领导这个新国家。吴川领导的共和党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这些人的支持,不是因为他们喜欢吴川和共和党的主张,而是吴川领导的共和党确实让他们看到了使中国走向富强的希望。
  和如今正朝着光明未来大步前进的革命委员会相比,不管是被北洋军打的灰头土脸的南方革命党,还是那个坐镇于北京遥控天下的北洋枭雄,怎么看都像是在泥潭里翻滚爬不出来的样子。至少革命委员会已经挑战了日本,而他们却还依旧在旧时的格局下向列强卑躬屈膝。
  在这样的衡量比较下,虽然吴川和共和党还有着令他们不满意的地方,但无疑已经是这些当代最有见识的中国人最好的选择了。不过他们虽然支持吴川和共和党的领导地位,却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想要在合适的时机结束同日本的战争,尽快取得新中国的政权就是他们当前最为趋同的政治要求。
  就算是现在声名隆起的吴川,也不能无视这股革命委员会中的力量,只能竭力引导这股力量成为自己的支柱,而不是走到自己和共和党的对立面去。至少在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中国的目标上,大家的目标还是一致的。
  安抚好了这些有点躁动的委员们,吴川终于宣布结束了本次的会议,转而拉着朱和中去了楼下总参谋部的办公室,讨论起了下一阶段的军事作战计划。
  鲍尔少校很是兴奋的向吴川和朱和中介绍了,他这数日来和部下们构思出来的一个宏大的防御阵线。这几乎就是前期国民革命军作战经验的总结,先构筑一个坚固的防御阵地,耗尽了日军的进攻能量之后再发起反击。
  此前革命军从公主岭、四平作战中取得的防御经验,将会使得这道以铁岭、抚顺为核心的防御阵线拥有更为强大的防御能力,当然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投入。
第四百五十七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