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2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0/596

  只是列别捷夫在和政府的对抗集会中受了寒,又经过这样一场长途跋涉,因此抵达哈尔滨后就得了急性肺炎。如果不是磺胺药物发挥了效力,这位搞不好下车不久就要埋骨于异国他乡了。
  就如同吴川高度重视这些从俄国而来的教授和学生,俄国布尔什维克们同样重视着他们,在吴川抵达列别捷夫的住所时,捷尔任斯基正打算离开。
  于是在门廊内两人进行了一场简单的对话,吴川顺便提了提地方上对于肃反的意见。捷尔任斯基皱起了眉头说道:“这样的打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须的。如果不撕破了这些人对于地方的控制网,我们就无法真正把党和民众联系起来。
  现在处理反动分子尚且有人为其说话,那么我们想要派人下去执行党的农业政策,到时候反对的声音岂不是更多?要我看,我们现在就应该一次性把所有反对声音都压制下去,接下来党要执行什么政策,也就没有什么人敢跳出来阻扰了。
  我们现在向他们退让一步,只会给今后的工作带来更大的麻烦。”
  吴川耸了耸肩说道:“我并不是要向后退,但是我认为我们一次最好只打击一批人。革命委员会内部的声音,党还是要听一听的。像现在这样,把打击范围扩大到家属、亲戚身上,甚至连把土地卖给日本人的也被视为了反动分子,这将会使委员会内部的中间派人士对党的目的产生焦虑,从而削弱了我们整体的力量。”
  捷尔任斯基沉默了片刻之后,方才出声问道:“那么你的想法是什么?”
  吴川沉吟了片刻后说道:“我们对地方治理遇到的最大麻烦,就是这些本地大户在当地错综复杂的关系。刚好北满又需要大批的人手加以开发,我以为不如对反动分子和摇摆分子的惩罚加以区别。对于那些坚定的反动分子自然要毫不留情的加以镇压,对于那些愿意悔过的摇摆分子则以宽大处理。
  可以让他们把南方的土地交出来,然后在我们制定的北方地区进行开荒,以2比1进行土地置换。至于他们在南方的土地,我们可以拿出一部分分配给军属,拿出一部分进行拍卖,只能以我们发行的公债进行竞拍。
  这样一来,我们既安抚了中间人士,也可以打破南北大户之间那点默契,从而确保他们难以联合起来反对党……”
第四百八十七章
  捷尔任斯基并没有当场回复吴川的提议,他表示自己要回去好好思考一番,明日再给吴川一个答复。离去之后的捷尔任斯基前往了斯维尔德洛夫的办公室,虽然对方正在和克拉辛交谈着,他还是简单的把吴川对于肃反问题的建议对其述说了一遍。
  捷尔任斯基最后向斯维尔德洛夫征询道:“你说,吴在对待地主、富农问题上的态度是不是过于软弱了一些。虽然他的建议能够削弱地主和富农之间脆弱的联盟,但这依旧还是对地主和富农们妥协了,一旦革命形势有所变化,这些人终究还是要对革命反扑的。”
  斯维尔德洛夫微微点头但又很快摇头说道:“我承认吴在这个问题上是对地主和富农进行妥协了,但是我并不觉得他们还有反扑革命的机会。克拉辛同志,您对捷尔任斯基同志也说一说,您今天参加了什么会议,并在会上见闻了什么吧。”
  坐在捷尔任斯基对面椅子上的克拉辛听后便打破了沉默说道:“我今天参加了工业委员会组织的中德产业互补经济的研讨会,这次会议已经准备了很久了,受到邀请的代表不仅仅有德国的银行家,也有类似于西门子公司这样的大企业代表。
  会议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如何让德国的技术、机器设备、资本和中国的原材料、市场和劳动力结合起来,从而使双方获得双赢。
  比如工业委员会就提出了一个设想,在嫩江上游建立一个大型水利发电枢纽,既可以防治嫩江的水害,给下游增加四、五百万亩水浇地,又能提供大量的电力,用于工矿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可以向中国贷款修建这一工程及配套用电企业,而中国则可以利用贷款向德国企业购买电力设备、工程机械、木工机械和有色金属冶炼设备,再拿中国的原料、初级工业品出售给德国,换取马克偿还贷款。
  在这个经济循环的过程中,德国的银行和企业获得了利润,而中国则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并改变当前中国落后的面貌,双方都能够各取所需。与会的德国代表对于工业委员会提出的这个经济互补计划兴趣很高,照我看一月底之前双方大概就能签署一个初步协议了。”
  捷尔任斯基沉默了一阵,方才出声说道:“这样看来,中国同志确实是打算和日本言和,预备建设自己的国家了?那么吴试图和国内其他阶层妥协也就说的通了,他是想着尽快稳定局势好着手进行建设工作啊。不过,沙皇政府会同意德国人在北满搞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吗?”
  克拉辛马上接着说道:“俄国的银行家也会加入到这个项目中来,而且中国人在和日本人的战斗中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力量。既然沙皇政府战前无法以远东的兵力压制住日本人,那么他们现在也同样压制不住中国人,除非沙皇政府把欧洲的力量调动到远东来。不过那样的话,只会让英国人下场干预,法国人也不会支持俄国这么干。
  另外,据说中国人也正和美国人进行着同样内容的会谈,这样一来如果沙皇政府想要阻止各国对于满洲的投资,无疑就等于是直接同各国进行冲突了。上一次的远东战争,俄国已经吃过和各国敌对的亏了,这一次沙皇恐怕不会轻易下这样的赌注了。”
  斯维尔德洛夫于是总结道:“在日、俄无法以武力击败革命委员会之后,革命委员会至少拿到了满洲地区一定的自主权力。而对于德、美两国来说,革命委员会给出的条件,已经让他们在商业上获得了足够的利润,这比自己直接管理的殖民地要省力的多。
  因此只要革命委员会能够让他们一直获利下去,他们至少会给与革命委员会一定的帮助,而这正是日、俄难以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革命委员会的最大担忧,因为他们之间互相忌惮,唯恐为人白做苦工。
  只要革命委员会能够借助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尽快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力量,那么当前的地主和富农阶级迟早是要为我们的力量所压倒的,自然也就不用着急现在就忙着和他们斗争下去。”
  捷尔任斯基终于放弃了自己的坚持,向着两人说道:“看起来我们的中国朋友再一次领先了我们,在河道转弯之前已经再一次把准了舵。那么我们接下来还是讨论一下,关于本次布拉格会议的问题吧……”
  在捷尔任斯基忙着和同志们讨论布拉格会议时,美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内,几名美国人也正坐在小客厅内交谈着。这场交谈中的主角并不是驻哈尔滨的美国领事,而是美国财团的代表司戴德。
  作为美国财团的代表,前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司戴德听到满洲爆发革命,满洲的革命组织向美国企业界递交的合作建议消息时,起初是欣喜若狂的。
  自满洲计划为日俄协议所阻止之后,加上排华法案引发的中国民间反美情绪,使得美国在中国的政商计划都遭受了重大打击,他这个中国专家在华尔街的地位也就直线下降了。
  现在有这样一个中国地方势力向美国企业家提出合作意向,并且还能够和日本打的有来有回的,对于美国企业家和政府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意外之喜,而且还是双重之喜。
  对于美国的企业家来说,革命委员会的示好,代表着美国商业在中国的恢复和满洲计划的重启,对于一个国内市场已经差不多开发完毕的工业国来说,中国显然是一个不可放弃的市场。更何况,革命委员会还给出了一个具体的投资计划,比之前美国商人漫无目的的寻找中国市场需求要可行的多。
  而对于美国政府来说,革命委员会的出现,和其对于日本之间的对立,这正是美国在太平洋西岸所需要的合作伙伴。日俄战争虽然美国站在了日本这一边,但是对于日本在只有2艘战列舰的情况下就肆无忌惮地对拥有18艘战列舰的俄国发起了挑战的举动,还是让美国政府被震惊到了。
  美国的精英们之后不止一次做出了最坏的设想:假如日本在巴拿马运河未完成前向美国发起挑战,那么他们将在太平洋沿岸登陆,占领加利福尼亚和华盛顿各州。
  因为美国吞并夏威夷群岛并限制日本移民导致美日关系紧张时,罗斯福总统甚至下令远东舰队全部撤回本土,并敦促财政部长将储存于旧金山的国家储备黄金转移到丹佛。
  对于此时的美国,虽然自称是两洋之国,但实际上还是一个大西洋国家,工业和商业重心及六大造船厂都在大西洋沿岸,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各州大多为农业州,并无多少防御力量。
  美国“两洋海军”所需的30艘战列舰虽然陆续服役,但是面对英国、德国的疯狂造舰计划,美国海军部还是决定在巴拿马运河完工之前将战列舰队部署在大西洋。
  不过海军部还是委托了海军军事学院对日本的战争潜力、动员和兵力投放能力进行了详细研究,于1911年3月完成了代号“橙色计划”的对日作战方案。
  《橙色计划》假定日军不宣而战,对美国发动突然袭击,很快占领了菲律宾和关岛,并在美国主力舰队从大西洋赶到太平洋的3个月时间里动员10万兵力,进一步夺取并固守基斯卡岛—夏威夷群岛—东萨摩亚这一线的岛链,但不大可能占领美国本土。美国舰队可以选择北线、中线和南线横渡太平洋进行反击。
  海军军事学院给出的结论是:一、除战列舰队外,美国对日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都不足;二、需要在夏威夷和关岛建立军事基地;三、如果战争开始时把舰队部署在太平洋,可以大大简化美军的战斗任务。
  海军军事学院还给出了两种设想,其一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国家为了阻止日本这种独霸亚洲的政策,将在东亚大陆上的战争中阻止日本,从而使得日本无法对美国发起进攻。但是海军军事学院又认为,日英同盟和日俄协定使得美国在东亚大陆上找不到这样的国家。
  不过现在革命委员会自动送上门来,又在和日本的作战中显示了具备对抗日本的能力,美国政府于是认为,也许革命委员会可以成为东亚大陆上那个牵制日本的力量,从而成为美国在太平洋西海岸的支柱。
  只是美国资本家的天性,使得美国人不愿意在形势未明的时候投入太多,这使得在革命委员会形势最为危急的时候,双方并没有达成真正可以操作的协议。一开始作为美国财团和政府代表的司戴德,不仅想要从革命委员会手中获得满洲铁路的修筑权,还想连日本人手中的满铁也一并拿下,基本上要把满洲变为第二个檀香山了。
  司戴德的贪婪自然没能得到革命委员会的回应,甚至于加快了革命委员会同德国资本家们的合作。随着日军从四平撤退,日中双方陷入了对峙阶段后,美国人在革命委员会这边就更得不到什么让步了。
  司戴德不得不开始和同伴们商议,是否要重新和革命委员会进行谈判了。看着室内众人沉默不语的神情,开普兰不由开口说道:“想要完全控股东北交通银行,现在看来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锦瑷铁路的修建权,中国人也说的很清楚了,他们并不想惹出外交麻烦,因此只需要商业贷款。除了我们之外,俄国人和德国人也一样对此有兴趣。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是一块类似于菲律宾群岛的海外殖民地,那么我们和革命委员会之间的谈判几乎不可能有结果。如果我们是需要一个太平洋西岸的支持者和商业伙伴,那么我们最好去掉那些政治性的要求……”
第四百八十八章
  对于开普兰的发言,司戴德不得不回应道:“按照我过去在中国任职的经验,如果我们把计划完全交给中国人而不加以监督,他们除了浪费我们的经费外不会有什么进展。现在我们将要洽谈的是一个数亿,甚至最后可能是十数亿美元的大计划,如果不从中国人那里获得政治权力加以监督和抵押物,我们怎么能够确定最后我们收的回投资?”
  只是已经得到小洛克菲勒授权的开普兰,今日却不打算对司戴德俯首贴命了,他坦率的说道:“如果他们是过去的中国人,您说的就没错。可司戴德先生您不要忘记了,这是一只独立自主的势力,他们刚刚打退了日本人,如果我们依然想用帝国主义者的方式去控制他们,只会让他们从亲近美国走向反对美国的立场。
  而对于美国来说,我们对于中国的影响力,还比不上日本人和俄国人,我们也没有这个力量往中国派遣大批军队以保护美国商人的利益。所以,想要保护美国商人在华利益最可行的,是扶植一只亲美势力而不是如帝国主义者那样直接插手中国政治,当然这只势力也要有能力保持自己的统治。这样我们只需要给与少许支持,就能获得美国资本的安全。
  我们并不是不钦佩您为合众国利益作出的努力,但是我们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样庞大的商业计划被政治利益所破坏。我希望您了解,英国人已经开始私下接触吴川了,如果我们继续抱着除了美国之外没人能够和革命委员会合作的念头,那么革命委员会崛起所带来的满洲机遇,将从美国企业家、金融家手中溜走。”
  司戴德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开普兰问道:“怎么可能?就在1月1日朱尔典公使还对公使团发表声明,革命委员会要是不接受满清签署的各项条约,公使团就绝不承认革命委员会是交战团体,也绝不支持对方进入山海关以南。他们怎么可能转身又跑去和革命委员会接触?而且我没有收到任何消息。”
  开普兰还没有开口,就有其他人不满的对司戴德回复道:“司戴德先生,您对于英国人的秉性也太不了解了。这种事情英国人过去不是常这么干么?最近的如日俄战争,英国人一边和俄国人洽谈对付德国人,一边却支持日本人在远东进攻俄国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有什么干不出来的。”
  开普兰这才接着说道:“我有可靠的消息,英国人和吴川见过面。因为最近德国人和俄国人走的太近了,所以英国人才迫切的希望能够搞清楚革命委员会是否能够替代日本人看住南满,同时他们也对日本空出来的南满商业机遇有着很大的兴趣。您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自己找人调查,我相信英国人和革命委员会之间的沟通很快就会明面化的。”
  就在司戴德陷入沉思的时候,开普兰又说道:“所以,小洛克菲勒先生和安德鲁·梅隆先生认为,我们最好把商业和政治事务分开谈判,从而挽回革命委员会对于我们的信任。司戴德先生您可以继续以财团及政府代表和革命委员会展开谈判,不过关于中美实业投资这部分事务,我们将单独和革命委员会进行洽商。这样我们就不至于一无所获。”
  洛克菲勒家族和梅隆家族一向是坚定的盟友,也是抵抗华尔街银行家们的主要力量,听到这两个名字之后,司戴德便意识到自己迟迟不能获得同革命委员会谈判的进展,已经惹起了地方财团的不满。
  虽然他试图挽回这种不利于自己的局面,并对众人解释,革命委员会现在的处境并没有看起来这么的风光,英国人并不会诚心和革命委员会合作,只要大家继续坚持下去,革命委员会最终总是要对他们低头的。
  只是在革命委员会内部有着自己渠道的开普兰并不接受司戴德的看法,而有了洛克菲勒家族和梅隆家族支持的他,也不用如之前那么的对司戴德唯命是从了。之前美国各家财团之所以接受司戴德作为他们的代表,是认为这位中国通能够在谈判中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额外收益。
  可是随着满洲这边形势的发展,革命委员会正拥有对于满洲地区越来越大的发言权,可是美国人几乎却没得到什么收获,倒是俄国人、德国人和法国人得到了不少好处。眼看着这样下去,美国财团的对华计划又要如之前几次一样成为泡影,便有人不愿意和其他财团及政府捆绑在一起了。
  特别是洛克菲勒家族和梅隆家族,前者控制的石油产业,后者控制的铝产业,和两者共同控制的西屋电工制造公司,在革命委员会给出的合作计划中占有极大的利益。他们和那些一心想要赚一笔快钱,或是迷醉于欧亚铁路计划的梦想家们不同,他们只需要和革命委员会达成合作协议就可获利。
  之所以他们加入到这个财团合作项目中来,不过是想要利用美国政府的力量完全垄断这些行业,而不是平等的和中国人进行合作。只是随着德国人和法国人的下场,洛克菲勒家族和梅隆家族意识到,他们完全可以被德国、法国资本家所取得,这才又急急忙忙的向开普兰表态,要求他甩开财团合作,单独同革命委员会进行洽商了。
  一方面在脱离了司戴德的控制后,开普兰可以大大的提升自己在这些财团面前的地位,和司戴德相比他完全可以算是一个一步登天的幸运儿,过去他可没有机会和小洛克菲勒、安德鲁·梅隆这样的大人物进行通电,他希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在这些富豪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犹太人他乐于见到一个亲近犹太人的势力在远东崛起,这至少可以保护住远东的犹太人的生活。而且这也符合犹太复国组织的利益,他们可以借助革命委员会在这里储备力量,以等待时间返回应许之地去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
  因此在司戴德的威胁利诱之下,他始终不为所动,坚持应当把商业谈判和政治谈判分离。最终不得不迫使司戴德做出了大幅度的让步,交出了不少谈判的权力,以确保谈判团体在表面上的团结。
  解除了身上的束缚之后,开普兰很快就带着其他代表和革命委员会达成了,对于东北交通银行的注资协议,并决定由该银行投资建设:齐齐哈尔-黑河、齐齐哈尔-长春、哈尔滨-伊春、黑河-绥化、安达-北安-伊春五条硬化公路,总长度超过2110公里,造价约1000万银元。
  这五条公路将把沿途数十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亩荒地纳入到交通体系之内,从而极大的降低这些地区的物流成本,也是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的初步尝试。
  随着这五条主干道公路的投资计划公布,哈尔滨特别市也很快就同美国万国农具公司达成了一个投资计划,由哈尔滨特别市提供土地和基础建设,万国农具公司投资建设一个年组装280辆拖拉机及各式农机的拖拉机厂。
  虽然中国的基础工业几近于无,但是这种几乎不需要支付土地成本方式的合作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使得美国商人们生起了极大的兴趣。再加上哈尔滨特别市制定的免征税率,从海外进口的零部件在哈尔滨组装再出口并不需要支付进出口税,这极大的降低了欧美商品在亚洲地区的成本。
  于是在万国农具公司达成了投资意向后,一批美国、德国及英国商人也同哈尔滨特别市达成了投资意向,这使得革命委员会在香坊和道外两地设立的工业区地价一时大涨了起来。哈尔滨地价的上涨,同样给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带去了错觉,一时让他们以为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也许扎哈罗夫等人的地产计划确实是可行的。
  不管怎么说,有着英格兰银行背书的票据并没有未日本银行所拒收,这就证明这些票据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是可以当成现金支付的。因此横滨正金银行开始动用资金向革命委员会控制下的东北农业银行进行了资金汇入。
  在一月十五日之前,横滨正金银行已经向东北农业银行支付了3000万日元,其中一半是黄金和白银,另一半则是日元钞票。横滨正金银行也注意到,这笔钱很快就被运用到了各个项目当中去,比如向美国、德国订购工程机械、发电设备、水泥制造设备和其他设备等。
  革命委员会确确实实是想在北满大举建设,而不是试图将招募来的资金用于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无疑让日本银行家们松了口气,但也因此令他们更为反感陆军试图以拖待变的打算。因为这将使得日本的工商业无法从满洲的建设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原本有许多建设项目其实更适合日本的实业来承接,中国人没有这个技术,而欧美国家又过于昂贵。
  但是因为战争的缘故,革命委员会宁可支付更加昂贵的造价,也要将日本实业排斥在外。如果不是因为工期紧张的缘故,中国人甚至一度想要法国人更换资金承兑银行。虽然日本的金融界和实业家认为革命委员会简直不可理喻,为了和日本作对完全不考虑这些建设的成本。
  可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因为革命委员会强大的融资能力和资金使用的效率,这些增加的成本对方并不是负担不起。而且因为革命委员会对于外资的利用方式,也使得他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更受欢迎。这些筹集到的资金大多都花在了采购国外设备和聘请外国工程师上,钱转了一圈又回到了银行家和资本家手中,他们自然是欢迎这等优良客户的。
第四百八十九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0/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