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596

  但是这种控制力,还不足以让北伐联军明白继续北上进攻北洋集团,到底意义何在。在各省军人看来,清帝既然已经退位,他们的责任就已经完成了。至于谁来当这个共和政府的总统,他们其实并不怎么关心,他们只关心新政府将如何安置他们。
  只是孙、黄等同盟会领袖,一个主张继续北伐,一个主张和袁世凯讲和,偏偏就没有人关心他们这些军人在革命完成后的待遇,大家的热情顿时就冷却了下来,对于南京的军令也就爱理不理了。
  等到孙中山发觉军心已经涣散后,他也只好向同盟会内部的和平派及各省立宪派士绅妥协了。只是孙中山虽然认输,但还是颇不甘心的提出要求,袁世凯要当总统,就得来南方上任,定都南京。
  3月3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中山继续执行。
  袁世凯怎么肯上这个套,他旋即向革命委员会代表及北方士绅陈情,认为自己不能南下,国都也应当定在北京适合。
  于是在吴川的授意下,革命委员会向南北两京通电,第一是表明北方的顽固势力太大,新政府南迁恐会出现旧势力的反扑,为了国家安宁计,国都还是仍在北京为好;
  第二在满清的统治下,国家早就残破不堪,民众正等待着新政府能够做些实事以挽回人心。现在新政府应该考虑如何赈济战争中受害的平民,恢复各地的生产建设,而不是想着迁都这等华而不实的念头;
  第三一国之都不可能放在外洋军舰的炮口之下,否则新政府该如何维护国家主权?临时参议院如果非要主张迁都,请先收回内水航行权,把列强的军舰从长江驱逐出去,则革命委员会必万分之赞成。
  得到了革命委员会的支持后,3月8日袁世凯致电孙中山,正式表态拒绝南下,言:“北方军民,尚多分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集,大局益危。”
  对于革命委员会和袁世凯发来的两封电报,临时参议院和临时政府中人都是面面相窥,不能发一言。临时参议院自然是没这个本事把列强军舰从长江赶出去的,而革命委员会除了第一条理由还算客气,后面两条理由完全就是指着临时参议院骂他们没事找事了。
  临时参议院也许对于袁世凯还能回上几句,毕竟对方这个大总统还要靠他们帮衬。但是对于革命委员会,他们是完全没办法了。之前还在为临时政府出谋划策的日本人,现在都不得不选择撤离了,虽说这是日本国内爆发了经济危机,但是怎么看这场危机的起头还是在于日本在满洲打的这一仗。
  对于和日本人往来密切的同盟会成员们,他们大致已经知道日本在满洲已经没办法坚持下去了,现在日本人已经不在乎什么面子,只想保住里子。因此很快革命委员会就能腾出手来,不必再被日本牵制于满洲地区了。
  面对连日本人都要退让的势力,临时参议院或临时政府的成员自然不想去得罪的。更何况这只力量还和北洋搅在了一起,本就势弱的同盟会就更没心思扛下去了。于是为了应对两封电报召开的会议最终以沉默而告终,陈其美离开总统府会议室后倒是恨恨的骂了一句:“小人得志。”不过,这就是同盟会最为激烈的表态了。
  对于南北两大政治势力的争斗,吴川并没有关心太多。3月8日,在鲍尔少校、霍夫曼少校的陪同下,他跑去了德国驻哈尔滨领事馆,同领事韩赐来进行了摊牌,表示革命委员会打算和日本议和。
  韩赐来对于这个结果也是有所预料,但是亲耳听到吴川的表态,他还是表现的很是生气,向吴川指责道:“吴,这可和你对陛下的承诺并不一致。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帝国资助你这么多钱和装备,是为了让你和日本作战到底的,不是让你成为中国的英雄的。”
  吴川摊了摊手,无辜的看着韩赐来说道:“领事先生,这问题也不能完全怪到我头上。我已经尽力和日本作战下去了,但是现在是日本不想和我打下去了。说到底,这也是当初陛下说好的那支舰队未能抵达东亚的缘故,我现在手中又没有军舰,要怎么才能拦得住日军撤退?
  而且,从去年12月开始,领事这边就把答应我们的经费停下了,甚至于连我要求购买的军火和原材料都迟迟不肯给与答复。我可以为陛下流血牺牲,但我不能让我的士兵无意义的去送死。”
  韩赐来不满的回道:“您这可是狡辩,当初你向皇帝述说这个计划的时候,曾经说过英国会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但是现在英国不仅没有加入这场战争,反而正协助你们对抗俄国人的压力,您这难道不是在利用我们吗?”
  吴川左手支着下巴想了想,方才说道:“话可不能这么说,要不是你们先抛弃了革命委员会,转而去拉拢俄国人,我是不会接受英国人的提议的。”
  韩赐来只是沉默了片刻,便接着说道:“不管如何,您总要给我们一个交代,皇帝陛下可不会接受这种理由。”
  吴川同样沉默了许久,方才慢吞吞的说道:“此前我获得了皇帝陛下2亿马克的资助,之后又收到了追加的1200万马克作战经费,如果领事先生再支付200万马克凑个整数,那么革命委员会愿意把这笔资助转为无息贷款,十年之后分期归还给皇帝陛下。”
  韩赐来的眼皮跳了跳,十分惊奇的看着吴川说道:“都到了这个时候了,你还想让我给你凑个整数?十年之后再归还的无息贷款,吴,您觉得我有这么傻吗?”
  吴川摊开双手,诚恳的看着韩赐来的双眼说道:“这200万马克可不是给我花的,这么多德国顾问跑来中国帮助我们,我们总要发点奖金表示感谢吧?而且韩领事您还得为我们向国内解释远东的变局,总不能再花陛下的钱吧?”
  鲍尔少校和霍夫曼少校两人,一个把头转向了窗外,一个则欣赏起了墙上挂着的油画,两人显然不想参与这样内容的谈话。
  韩赐来被吴川的话语气的笑出了声,“您这是跟我开玩笑吗?这200万马克难道不还是帝国的钱吗?我们可不会像您这样,拿着帝国的钱来奖励自己。”
  吴川摇了摇头反对道:“不,领事先生,你不能从这个角度去看问题。您应该这么看,如果陛下误解了革命委员会的想法,那么德国和革命委员会就有可能走向对立。在德意志帝国对革命委员会投入了这么多金钱,德国的银行家、企业家在中国有着这么巨大的利益下,双方走向对立是愚蠢的。用区区200万马克挽回数十亿马克的利益,这是一桩极为合算的投资。”
第四百九十九章
  在吴川离开之后,韩赐来终于收起了愤怒向留下的两位少校问道:“两位先生,你们觉得吴的要求合理吗?”
  鲍尔少校谨慎的回道:“合不合理可以先放在一边,但是吴有句话说的不错,现在阻止革命委员会和日本和平,就算是他也未必能阻止。
  除了前线的几位将军外,几乎所有人都在等着战争结束。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日本人肯从满洲撤出军队、警察,革命委员会就可以同日本讲和了,再打下去惹恼了日本人,也许革命委员会就要吃亏了。
  领事先生我们必须意识到,中国人并不是德国人,他们并没有从小开始培养坚定、勇敢的性格和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这个国家城市内的教育普及率也才不到20%,乡村更是低至8%,大多数女性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这个国家的对外战争从无胜绩,即便和法国人对战时占了一些优势,可最终还是签署了一个战败条款。因此这个国家从上到下对于外国人都存在着一种恐惧心理,哪怕他们现在对于日本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内心还是充满了失败主义的。
  之所以他们之前愿意跟着吴所领导的革命委员会和日本人进行战斗,一方面是因为有着我国的大笔援助和吴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是日本人主动向中国人发起了进攻,至少中国人是这么认为的。中国人是在自己土地上进行的反侵略战争,所以才会显得更有勇气。
  但是随着日军的退缩,这些中国人就失去了此前对于日本的愤怒,他们又开始想要过安宁的日子了。这种民众情绪上的变化,不是一两个杰出人士可以阻止的,中国人需要的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领袖,才能改变他们这种过于和平的性格。
  我承认吴和他组织的共和党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做的相当出色了,但他们还没有达到一言一行就能引发民众在心理上完全改变的程度,这是需要一场又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和持之以恒的民族国家主义宣传、普及的义务教育才能塑造起国民的国族意识。”
  霍夫曼则很简单的说了一句:“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目的,而对于我们来说战争的目的已经失去。保持双方之间的友谊,也许日后还用得上。”
  对于两位少校的判断,韩赐来其实并没有不同意见。事实上从英国没有坚定的站在日本这边,反而极力约束日本在中国行动开始,皇帝陛下的东方计划就已经差不多失败了。不过对于德国的资本家来说,东方计划却是大获成功的,德国过去十余年在华的殖民行动都不及吴这次计划的成功。
  德国的机器和工业标准对中国的输入规模第一次超过了英国人,这在一年之前都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营了数十年,才从珠江流域扩展到了长江流域,但也不过是建立起了上海这座西化的城市,出了上海之后中国人依旧顽固的保持着他们的传统。
  德国强租了胶州湾之后,皇帝倒是野心勃勃的想要把这里修建为东方的汉堡,但是德国投入了超过2亿多马克,也不过是建成了一条胶济铁路和一座极小的青岛城,山东的中国人依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和德国的文化没有半点的交集。
  中国人这种封闭性的社会,简直令德国资本家发狂,他们除了开采一些山东的煤铁资源和压榨些当地的劳动力外,几乎得不到更多的好处。要知道,德国资本家们一开始是希望把山东改造成具有德国文化的东方殖民地的,只有当山东数千万中国人转向德国式的生活,他们才能把德国的工业品源源不断的输入进中国,就像英国人、法国人在上海干的那样。
  而吴川现在正在为他们打开中国的大门,试图让中国人像个欧洲人那样的生活,这正是德国资本家们始终支持吴川的原因。作为德国驻哈尔滨的领事,韩赐来除了外交方面的工作之外,还需要收集当地的人文、工商业等情报。
  比如当前的哈尔滨新城建计划,自1818年俄国工程师希特洛夫斯基把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交叉点定于松花江和支流阿什河之间的三角地带,哈尔滨这座俄国式的城市才在北满出现了雏形。
  这座城市起初的规划就是复制了莫斯科的城市建设,从一个原点引出多条辐射线。但是设计师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天才性的发挥,加强了辐射线街道的等距离和对角线的运用,并取消了预定的城市边界,从而使得哈尔滨这座翻版城市比莫斯科看起来更为从容。
  韩赐来认为这座城市的设计大约达到了11世纪后期的欧洲水准,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国家而言,这座城市的设计已经是相当杰出了。但是对于11世纪最后十年和20世纪头十年的科技发展来说,这座城市还是过于中世纪了些。
  对于修建了柏林这样一座现代城市的德国人来说,城市建设的已经从交通控制和美学构图深入到了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时代。所以柏林是最先完成城市铁路建设和电气化改造的,因此也被游览过柏林的英国人、法国人评价为一座充满了噪音和烟尘的可怕城市。
  韩赐来原本以为,革命委员会对于哈尔滨新城的建设计划,最多也就是模仿一下柏林,这已经足够让德国企业家们获得足够的订单了。但是在收集了这方面的情报之后,他立刻发觉革命委员会对于这座城市的设计已经有些超出他的想象力了。
  如果说俄国人的城市设计近乎于一个平面,柏林城的建设则出现了立体上的设计,那么新的哈尔滨城市的建设就是一座完全立体式的城市了。城市排水系统,城市供水系统,城市供暖系统,城市供电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等,把整座城市完整的联系在了一起,不再是一幢幢房子的堆叠和一条条街区的自然延伸。
  看过了这些资料的韩赐来认为,假如柏林城是城市对现代工业科技的应用典范,那么这座城市则完全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展现。而且对于城市功能区域的分割,更是极大的提高了这座城市的使用效率。但是相对而言,想要从无倒有的建设这样一座城市,成本是相当巨大的。
  不过这一缺点对于德国的资本家来说,却是最大的优点。除了一部分基础建设之外,大多数工业品都是德国可以向革命委员会输入的优势产品。而更妙的是,这只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即便每千万人修建这样一座工业之城,德国的企业家也可以干上一百年了。
  想想大洋彼岸的纽约城好了,这座181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世界第二大城市,今日人口约有332万人,但几十年前这里不过是一处不到80万人的普通港口城市而已。在这一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财富,是以亿美元为单位的。
  几乎在看到了哈尔滨新城建设计划的同时,韩赐来就明白德国的资本家是不会赞成同革命委员会交恶的,因为这正是德国资本家所需要的东方殖民地,哪怕这片殖民地掌握在一个亲近德国人的中国人手中也行,只要他能够保证德国资本在这个计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韩赐来今日才能理智的和吴川进行谈话,在听过了两位少校的意见之后,他也就放弃了坚持,在心里安慰自己,“至少,我总算是把帝国的资助捞回来了,国内总不能对我们再横加指责了,这毕竟是他们反复无常的决策造成的恶果……”
  离开了德国领事馆的吴川立刻就把和韩赐来的谈话给抛之脑后了,既然这位德国驻哈尔滨领事在自己摊牌之后没有把自己赶出来,就说明德国人已经有了这方面的心里准备,所以他们才能和自己就这个问题谈判。谈不谈的出一个结果并不重要,只要德国人肯谈就意味着摊牌的成功。
  马车很快就转入了通往道外的一条大街,约莫半个小时之后,吴川的马车停在了一座私人宅邸的面前,等候于此的几名便衣武装人员将吴川迎入了宅邸。当吴川坐在这座宅邸的书房内喝着热茶时,三名穿着长袍马褂的人物被带了进来。
  乔装成中国商人的三人,正是日本内务大臣原敬、日本驻哈尔滨领事川上和日本驻奉天总领事落合谦太郎。在川上的介绍下,吴川和原敬、落合分别握手问候,正预备邀请三人坐下时,却听到原敬用中文对自己说道:“吴先生,我希望能够和你单独谈谈,不知可否?”
  吴川抬头迅速的看了一眼原敬身边的两名日本人,发觉两人脸上闪过了一丝错愕表情便恢复了正常。他思考了一下后说道:“张秘书,请带这两位先生去隔壁坐一坐,我要和原先生单独谈一谈先。”
  张云荣自然毫不迟疑的带着川上和落合又走了出去,将两人安置在了另一处房间内。等到张云荣离开,房间内的川上就忍不住向落合问道:“原大臣要和吴川谈什么?怎么连我们都赶了出来?”
  落合的脸色也有些不好看,他现在才明白原敬想要单独和吴川见面会谈的意思,还真是“单独会面”的意思。两人在这件房内喝了将近两壶热茶,连杯子里的茶水都淡如白开水了,才见到原敬推门而入,面色平常的叫上两人离去。
第五百章
  这几个月来的经历对于宾步程来说简直宛如梦幻一般的时代,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所学会在这样的环境下,以这样一种方式发挥出来。
  为了应对战争,革命委员会先是建立了工业资源统筹办公室和工业标准办公室,以调配手中掌握的资源和战争物资补给能力。但是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革命委员会建立起一个较为稳定的后方后,这两个办公室就向着统制经济的道路走去了。
  战时经济统制处取代了上述两个办公室,各委员会委员的参与领导,使得战时经济统制处开始总揽革命委员会控制区内的产业、对外贸易、物资输出输入、劳务等一切经济运动,将社会资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配备给战争需求。
  这种统制经济的管理方式,已经相当接近欧美社会的工厂化大生产组织模式了,一处处工厂就是资源、劳动力的富集中心,然后工厂中的成品按照战时经济统制处的指令分配到各个团体中去。在这一资源调配和产品分配的过程中,士绅和商人的干预被降到了最低点。
  作为一名中国人,宾步程很熟悉这些士绅、商人在这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中会起到什么样的坏作用。在过去朝廷想要向地方搜集物资、劳动力,就只能通过士绅、商人去干这事。因为只有士绅才能在本地筹集出物资并强行派遣壮丁,只有商人才能把这些物资运输到朝廷制定的地点。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物资会被士绅、商人所贪污、隐瞒,而不负责任的壮丁运输模式,也会令大量壮丁病死饿死于途中。于是每一份物资运输到朝廷制定的地点,往往需要消耗数倍以上的物资。而壮丁越是远离家乡,逃亡的数量就越多。
  这种低下的社会动员能力,正是满清坐于家中却不敌万里之外而来的欧美列强军队的根源。自以为对国外工业研究的相当透彻了的宾步程,也只有亲自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场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动员组织,方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做工业化社会。
  宾步程这才认识到,也许吴川在专业知识上难以和他们匹敌,但对于什么是工业化组织和工业化体系,却要比他们了解的更加深入。也只有吴川这样的人,才能和那些列强资本家们侃侃而谈,轻而易举的说动他们投资到工业委员会拟定的项目中来。
  只是随着协议项目的一项项签署,宾步程却又从欢呼雀跃转为了担心。这么多资金投入进来,未来的中国真的能够还的起码?这些工厂、电站、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建成之后,是否真的能够给东三省的民众带来生活上的改变,而不是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东铁路的建成虽然给东三省带来了焕然一新的格局,但是被日、俄所控制的两条铁路线,最终还是成为了两国对于东三省经济掠夺的工具。现在革命委员会投资建设的项目要比这两条铁路线更为深入东三省的内陆,一旦为列强所控制的话,那么东三省和印度也没什么区别了。
  怀抱着这种喜忧参半的情绪,宾步程来到了吴川日常办公的小楼。他在一楼的客厅足足等了一个小时,才听到门厅传来了铃铛的响声,起身走出客厅的宾步程果然在走廊内见到了刚刚从道外区归来的吴川。
  “啊,是敏介兄来了,我们上楼去说话。”吴川一边亲热的和他打了个招呼,又对着身后的张云荣吩咐那些茶水上来,就带着宾步程上了二楼的办公室。
  进了二楼的办公室后,宾步程随即向吴川汇报起了今天和美国人达成的协议:“……美孚石油公司愿意在营口投建一所石油化工工厂,并帮助中石油培训一批勘探、开采、石油化工的技术工人。
  不过美孚石油公司希望我们优先进口加州南部的石油,至少要占这所石油化工工厂年加工产能的一半,他们给出的价格是1.8美元到1.38美元一桶,不计运输和保险费用。这个价格比我们向东南亚油田购买原油要贵18%左右,再加上运输和保险费用的话,则每桶原油价格要高30-20%。
  而据我所知,加州原油的产地价格其实只有1.1-1.2美元,远不能同墨西哥沿岸2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相比。因为加州原油想要运到墨西哥沿岸的加工厂还没有直接连通的管道,就算在本地提炼,也只有一些小厂,加工成本相对较高,外销数量有限,所以加州油田的原油就一直卖不出价钱。
  美孚石油公司提出这样的要求,无疑是在增加我们的成本。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就原油的进口问题再同对方谈一谈……”
  吴川却打断了他,饶有兴趣的问道:“那么美孚打算怎么签原油进口的协议?1.8美元到1.38美元一桶的价格,他打算给我们签几年的供油协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