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2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7/596

  袁世凯听后不得不点头表态道:“皙子说的对,确实不可这么做。吴畏之至少替我们挡住了俄国人的压力,否则俄国人在外蒙古就不会表现的这么克制。要不是革命委员会重挫了日本人在南满的气焰,日本恐怕也会比照俄国向我们提出非分之想了。
  不过中央政府既然已经建立,这革命委员会继续存在下去似无必要,皙子你给吴畏之发电请他来北京一叙,顺便在电报里问一问,革命既然已经成功,这革命委员会到底该何时解散?若是他担忧委员会解散后人员不好安排,中央政府倒是可以出手相助。另外给孙、黄发电,邀请他们北上共商国事……”
  在杨度离开花厅之后,杨士琦突然对起身准备离开的袁世凯说道:“大总统,听说吴畏之还是单身,若是能得此人为婿,至少也可安稳半壁江山啊。”
  袁世凯顿时停下了动作,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摇头不语的继续离开了。杨士琦也不再多言,若无其事的跟了上去。
  当杨度忙着给孙、黄、吴三人发邀请电报时,吴川此时正在拜访教育委员林传甲的母亲刘氏。林传甲是福建侯官县人,光绪二十八年的福建解元,光绪三十一年奉调黑龙江,开始主持全省的教育工作,深得周树模的肯定。
  而其妻祝宗粱初办黑龙江幼女学堂,其母刘氏办私立奎垣蒙养园,一家人可谓是和教育结缘了。吴川来拜访刘氏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对方能够出任教育委员会委员一职。
  听到吴川提出的邀请后,刘氏既感到惊讶也感到惶恐,因为这已经不是吴川第一次做出的邀请,只是前两次都是间接邀请,此次则是亲自上门,于是她不免有些不安的回道:“老身不过是一个村野俗妇,怎么当得起吴主席您的三顾茅庐,传出去恐怕于主席您的名声有碍。
  此外,即便是国外也无女子从政之先例,这事要传出去岂不是惹人物议,老身只是想在家中教育几个孩童,并不愿多事。更何况奎腾已经是教育委员会的委员,我再接受您的邀请,岂不是让他难堪,还请主席收回这个念头吧。”
  吴川却并不肯放弃,他转头看着在一旁作陪的林传甲惊讶的问道:“林委员和母亲在一起工作会觉得难堪吗?”
  林传甲马上摇头道:“不会,不会。”
  吴川这才回头对着刘氏说道:“林老夫人,在黑龙江开办私立奎垣蒙养园,何尝不是在黑龙江创造了先例。这先例么,总要有人去创造的,我以为只要是有利于人民的先例,开创的越多越好。
  这个世界上有一半人口是女子,既然男人可以从政,女子为什么不行?除了在体力上或有差别,但是我以为在智力上男女应当是没有差别的。
  革命委员会不能把一半人排斥在一边,然后去追求社会平等和公义,我认为如果女子不能首先得到社会平等和公义,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平等社会和具有公义的社会。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如果一个家庭之中男女就分出了差别,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指望消灭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别?”
  刘氏有些为难的看了一旁的儿子一眼,却见对方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模样,完全没有出来给自己解围的意思。她只好委婉的向吴川回道:“主席的想法,对于女子来说确实是件好事。可为什么是老身?东三省内的杰出女子比比皆是,也许……”
  吴川却坚定的打断了她道:“可您现在正是最合适的人选。当下民国刚刚缔造,正是竖立新风气,抛弃旧风俗的绝佳时机。一旦错过了这个时间点,等到人民的心思安定下来再想要移风易俗,恐怕就要花费十倍以上的力气了。林老夫人,时不我待啊。”
  刘氏终于有些动容的看了一眼吴川,不由脱口说道:“你比我家奎腾还要年轻,时间对你来说总是够用的,何以如此着急?”
  吴川不假思索的回道:“因为我们还背负着满清的旧债,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于1912年,但是我们和洋人之间的差距却是从满清入关时开始的。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紧迫感的话,那么中华民国也不过是另一个满清罢了。一万年太久,现在我们要只争朝夕了。”
  刘氏沉默许久,方才继续说道:“那么我担任这个教育委员能做什么呢?我觉得奎腾其实已经做的很好了。”
  吴川点了点头说道:“林委员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有些职责并不适合他来承担,比如保护女子在学校中不受干扰的接受教育,我以为女性更适合同女性沟通。此外便是培养女子的独立精神,革命委员会支持女子接受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她们能够成为一个独立健全的个体而不是男子的附庸。简单的来说,我希望女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养活自己,而不是成为富贵人家的儿媳、小妾候选人群……”
第五百二十六章
  吴川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刘氏,于是在8月4日,革命委员会任命了第一位女性领导委员。虽然这一任命引起了不少议论,但是林传甲的好名声,和整个东三省大兴土木的建设氛围,使得并无多少人关注这件事,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做事。
  从俄国人给东北带来第一条铁路,到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居留民带来的投资实业和生活习惯上欧化的风气,使得东三省民众反而要比关内北方各省民众思想上要开放的多。
  在革命初起时,为了和日本、清军作战,革命委员会又采取了广泛动员民众和组织全社会各阶层为战争服务的做法,使得原本就习惯于合作生产的东北民众进一步加深了,对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印象。
  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对于农业生产的恢复、许多大型基础建设的上马和大量工厂的开设,立刻就让整个东三省恢复了战前的活力,不,应该说比战前显得更为繁荣了。
  首先日本人撤掉了各附属地的日本警察和地方行政、税务机构外,连那些整天在街头无事生非的日本浪人也失去了踪影。之前被日商排挤难以在附属地进行投资的中国商人,现在终于可以公平的和日本同业商人进行竞争了。
  战后对于南满铁路及四平等被战火摧毁的城镇的维修,也创造了大量的工作机会。最重要的还是,排除了日本人的干预之后,法库门到郑家屯、抚顺到梅河口,四平到郑家屯的铁路总算是可以开始修建了。这几条铁路一修,原本难以运输农产品出来的产粮地区,现在终于可以享受到铁路的便利了。
  而长春到郑家屯的战时简便铁路,现在也正改为标准铁轨;长春到白城的铁路也在修建当中。这些铁路建设不仅吸纳了大批的劳动力,也让松辽平原的交通网有了一个快速的发展。
  除了抚顺到梅河口的铁路线路麻烦一些,其他铁路都位于容易修建的平原地带,即便全靠人工速度也相当迅速,现在加上了拖拉机和卡车这速度就更加惊人了。如四平至郑家屯铁路,全长88公里,12年3月开工,同年7月30日就竣工了,提前了三分之一的工期。
  至于哈尔滨、长春、佳木斯的城市基础建设,同样也是屡屡提前了工程进度。按照某位俄国铁路工程师的说法,即便是他所见过的修建中东铁路最为卖力的中国苦力,也不及今日这些中国人的劳动效率。当然应该如此,因为在吴川的亲自督促下,班组作业法,流水施工法已经引入到了建设工程之中。如果不是限于水泥等原料和电力的供应不足,他们现在都可以进行明年的工作量了。
  对于哈尔滨的俄国人来说,这大半年好似又回到了哈尔滨城市发展最为迅速的07-09年,日俄战争的失败使得彼得堡不得不把大量的投资用于哈尔滨,以作为抵挡日本人北上的基地。那几年,每一年对于哈尔滨的城市建设投入都达到了数千万卢布,最高的09年甚至达到了5000万卢布,那正是哈尔滨商业的黄金年代。
  这大半年来,革命委员会对于这座城市的投资至少也超过了4000万卢布,这笔投资顿时让哈尔滨的经济迅速的活跃了起来。即便是那些站着霍尔瓦特局长身边的俄国官僚,在吴川所带来的大笔资金投入面前,也放下了不少敌意,认为没必要和这位中国人斗下去,现在应该抓紧机会赚钱才行。
  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货物的北上运输效率,在吴川、康斯坦丁等人的联络说服铁路管理局官员后,霍尔瓦特不得不同意把长春到哈尔滨的宽轨铁路改成标准铁轨,并同南满铁路、吉长铁路进行对接运营。
  吴川为此和霍尔瓦特达成了一个贸易协议,中东铁路管理局以十万美元一台的价格向美国钢铁公司订购600台适合于高寒地区行驶的蒸汽机车,然后以11万美元一台的价格出售给东北铁路局500台,每台机车他可以收到1000美元的回扣,其他铁路管理局官吏可以分到每台1000美元的回扣,当然中东铁路管理局将先行向美国钢铁公司进行垫资。
  而在另一边,吴川和美国钢铁公司达成了一份协议,以9万8千美元的价格购买100台蒸汽机车的整机,以8万5千美元购买200台蒸汽机车的配件,剩下的300台蒸汽机车则必须放在沙河口机车厂进行制造。
  美国钢铁公司自然不会放弃这样一张大单子,美国钢铁公司的代表不仅承诺可以把蒸汽机车的技术进行转让,也在鞍山钢铁厂股份上面做出了让步。即革命委员会51%,美国钢铁公司49%,智利铁矿归属于鞍山钢铁厂的名下。
  于是吴川又借助机车的制造合同和满铁达成了协议,满铁对中方放开沙河口铁路车辆维修厂的管理权,抚顺工科学校也从下半年开始接受革命委员会委托培养的中国学生,每年不少于300人。
  在这场令人眼花缭乱的交易中,大家好像都得到了好处,因此革命委员会和三方的关系都升温了不少。当然最为得意的还是吴川自己,这下连智利铁矿的租借费用都腾挪出来了。
  对于袁世凯的邀请,他倒是犹豫许久,因为他觉得自己现在去北京也就是个陪衬,袁世凯和孙中山才是此时中国政坛的主角。与其跑去北京听两人侃大山,还不如留在东北多做点实际事务。
  只是党外的周树模、宋小濂也好,还是宋云桐等党内同志也好,都认为吴川应当走一趟京城。袁世凯如此大张旗鼓的邀请孙中山、黄兴和吴川前去,只要他没有发神经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对三人搞什么小动作。
  而吴川此时去了北京,就立刻能够同孙中山、黄兴、袁世凯这些中国第一流的政治人物并列了,日后论起来就算黎元洪也要退居下方了,这对于提升吴川的个人声誉和革命委员会的名望是极有好处的。
  革命委员会明明是第一个发起革命的,还同日本人打生打死,总算是夺回了一些南满的利益。但仅仅因为偏居一隅,关内报纸提起首义必是武汉,提到实力集团必是北洋,提到革命领袖必是孙、黄,搞得革命委员会好像完全在另外一个世界一样。
  虽然大家忙着恢复和建设东北的家园,但是对于关内报纸这种故意忽略关外事务的报道方式,还是感到深深的不满的。如今既然袁世凯主动来邀请,他们自然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登上中国政治的中心,以为日后打算了。毕竟袁世凯已经不年轻了,吴川却还年轻的很,眼下养一养人望,日后还有谁能跟革命委员会争?
  只是吴川这边刚刚打算接受同志们的要求,给袁世凯发了一份电报过去,表示自己会南下入关一行,突然北京又爆发了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件,那就是武昌起义元勋张振武被杀一案。
  8月15日晚,张振武偕湖北将校宴请北洋重要将领于六国饭店,当晚10点左右,宴席结束,张振武返回住处途中被步军统领逮捕。后押解至西单牌楼玉皇阁军政执法处。此次与张振武一起来北京的方维,时任湖北军将校团团长,也被从金台旅馆逮捕。
  8月16日凌晨1时总办陆建章向其出示电报后,即下令开枪射杀张振武。等到和张振武一起饮宴的湖北军官拉着中人过来说情时,现场就剩下一片血迹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吴川也是怒了,当即发电报给袁世凯进行质问,并同时发电给北京的共和党代表,要求他们在参议院内提出质询。
  在舆论的压力下,袁世凯出示了黎元洪的电报,表示这件事应该找黎元洪,和自己无关。吴川更是大怒,公开登报质问北京政府:“民国即成,则人皆有不受暴行危害之权利,岂能再如前清时以一人之言而决人生死?
  身为一国之总统,不能守护约法也就算了,还明目张胆的践踏法律,你这是民国之总统还是民国之皇帝?今日不要说杀的是革命有功之臣,即便是杀一普通人阁下也再无资格坐在总统的位置上了。因为既然法律保护不了民众,那么法律也同样保护不了阁下……”
  在吴川的命令下,吴景濂在参议院内发起了弹劾袁世凯、黎元洪的议案。吴川的激烈反应,让袁世凯和北洋上下一片哗然,在他们看来吴川这是想要借机向北洋发难啊。一时之间,北京人心惶惶再次出现了出城的人潮。
  就连袁世凯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的对着身边亲信说道:“吴畏之这是真想要为张振武出头呢?还是想要找借口入关?我也没听说张振武和他有什么交情啊,之前革命委员会不是还在报纸上指责过湖北将校团,革命之后完全是一副军阀做派,玷污了革命军人的荣誉的吗?”
  袁世凯身边的几人都无言以对,段祺瑞倒是提了一句:“吴川这么气势汹汹,我们是不是先增兵加强滦州的防御?另外找洋人借款可不能再拖了,没了军需军饷,我们怎么挡得住国民革命军南下?说实话,杀张振武一事,陆建章确实是毛躁了,先过堂录下口供再杀,至少大总统你也不必这样被动。”
  袁世凯却是默不作声,正是他催促陆建章下的手,为的就是不能让黎元洪有反悔的机会。在他看来,有了黎元洪的电报为证据,张振武就可以将黎元洪这个首义都督从神坛上拉下来。他不过就是被骂上几句,但革命党和立宪派士绅之间就不可能再联合了。
  而且他也盘算过,湖北这些革命元勋和同盟会之间的关系并不好,因此百分百同盟会不会为张振武出头的。真是天晓得,看起来对于中央事务漠不关心的吴川,此刻的反应居然会这么大,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啊。
第五百二十七章
  杨士琦看到了袁世凯隐藏起来的不悦,赶紧出声为其解围道:“吴川恐怕并无意出兵南下,东北此刻正大搞建设,连军队都在裁撤当中,我这里也没有收到革命委员会重新征兵的消息,所以短期内革命委员会应当不会出兵入关。
  虽说加强滦州兵力是必须的,可当下最要紧的还是解决参议院内的弹劾案。共和党对正副总统一体弹劾,倒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至少中国共和党是不可能支持这个提议的。
  而同盟会和统一共和党之前一直试图推举黎元洪成为正式大总统,眼下黎元洪声誉大跌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利的,我们若是能够说服他们反对这个弹劾案使之无法通过,至少就能绝了革命委员会入关的名分。”
  袁世凯原本以为自己就算是杀了张振武,那些民党也只能在报纸上骂一骂自己,解散了部队的民党还有什么力量对他构成威胁。但是共和党突然跳出来在参议院内弹劾他和黎元洪时,他才发觉自己还漏算了一个对手。
  初一听到共和党人提交弹劾案时,袁世凯是感到惊诧莫名的,前清时有哪个臣子敢因为皇上杀错了人就要求皇上退位的,这简直是无君无父么。
  但是现在共和了,有些革命党人就连基本的伦常都不讲了。连宋教仁都说过:吾人则主张内阁制,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更易之,必致摇动国本。此吾人所以不取总统制,而取内阁制也。
  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袁世凯才敢放心让陆建章解决张振武。可同此事无关的共和党居然毫不讲理的对他进行了弹劾,丝毫没有动摇国本的担忧。这种果断和决绝,令袁世凯一下觉得自己掉入了自己给民党挖的坑里。
  “是啊,确实不能给革命委员会拿到出兵的名分,杏城你和智庵去和那些参议员们联络一二,看看能不能阻止弹劾案……”袁世凯正说着便停了下来,往门口方向看了一眼。
  只见杨度拿着一张纸快步走上了台阶,他顾不得擦一擦额头上的汗水,就对着袁世凯急切的说道:“南方来电,孙文表示自己会按照原计划赴京。
  孙中山还对记者发言:张振武一案,实迫于黎之急电,不能不照办。中央处于危疑之境,非将顺无以副黎之望,则南北更难统一,致一时不察竟以至此。
  这下我们倒是不用担心同盟会参议员赞成共和党的弹劾案了……”
  袁世凯原本紧皱的眉头,顿时一下就舒展开了,连说了数声“好”字。孙文为袁世凯杀张振武一案的辩护,顿时引起了革命党人之间,乃至同盟会内部的分裂。即便黄兴就张案通电质问北京,也无法扭转舆论风向的转变了。
  弹劾案最终以失败告终,吴川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视察真空电子管生产线的投产。读书时作为一个业余的无线电爱好者,吴川虽然对无线电了解的不怎么深入,但一些基本的原理还是清楚的。
  他知道真空电子管其实和做灯泡的难度差不多,当然如果没有德国人转让技术并帮助建设生产线,他也是指导不了一条生产线出来的。但是了解了原理就可以同德律风根公司进行谈判了,1903年德国通用电力公司和西门子公司联合建立的这家公司,正是德国无线电的基石。
  德律风根公司在确定了吴川确实了解真空电子管制造的原理后,终于和哈尔滨通讯器材公司达成了一项协议,以帮助对方建设一条真空电子管生产线为条件,换取了再生电路的技术。这一技术对于电话和无线电接收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虽然就在今年,德·福雷斯特、阿姆斯特朗、兰茂尔等人都发明了再生式电路,但是哈尔滨通讯器材公司却比他们更早的把这一技术运用到了收音机和电话制造中去,并成功的在欧洲注册了专利。
  德律风根公司认为真空管的生产除了一些必要的手续如卷绕线圈、抽真空等步骤之外,几乎所有的生产流程都是纯手工。因此在人工廉价的中国生产,倒是可以极大的降低公司成本。既然中国人已经知道了真空管的制造原理,那么他们迟早是能自己制造出来的。
  因此德律风根公司对革命委员会作出了妥协,并和哈尔滨通讯器材公司签订了一张真空电子管的长期供货合同。于是,哈尔滨通讯器材公司一下就从真空电子管的进货方变成了供货方。
  站在这个由灯泡厂隔离出来的生产车间内,看着数百名工人埋头工作,吴川觉得这种日子还是充满了成就感的。因此对于孙文的表态,他也就没那么愤怒了。
  他只是叹了口气对身边的人说道:“从陶骏葆到张振武,不管是同盟会还是北洋集团,浑然没有把民国的约法放在眼中。他们自以为手中有刀、有枪,就能为所欲为了,不必顾忌天下人了,我看这民国迟早要完。
  袁世凯这等旧派人物,不明白什么叫做共和政治,一味以权谋、金钱手段捍卫自己的地位,其实倒也可以理解,因为一只从来没有见过光明的虫子,是不能理解什么叫做光明的。
  但是孙文、宋教仁一边以共和政治鼓舞人心,一边却又鼓吹用暗杀手段解决政治对手,以为别人的人命是不值钱的,只有他们自己同志的性命才是值钱的,让这样的人掌握中国政治,只会比袁世凯更糟糕。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正在瓦解革命的正义性……”6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7/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