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2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3/596

  至于海军么,在这种时候怎么可能会去帮忙陆军解围,要知道就在上半年陆军对着海军连续捅了好几刀,先是用西门子事件干掉了海军第一届内阁,迫使山本权兵卫海军大将不得不退役,接着又操纵议会否决了海军的增舰案,迫使海军省向陆军省低头屈膝。
  那么现在陆军自己挖了个大坑把自己埋葬的做法,自然是让海军省上下大大的吐了一口恶气。于是海军一反常态不去和陆军对着干,反而积极的附和陆军动员增兵的意见,帮助陆军更快的埋葬自己。
  陆军上下当然知道自己正处于一场真正的危机当中,他们现在正主动走向清水寺的悬崖,再不把这场战争停下来,陆军就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
  因为陆军的精英们很清楚,欧洲大战使得各列强不得不抽走了亚洲地区的力量,实在是日本趁机扩张的最好机会,但如果和革命委员会一直纠缠下去,那么日本就会错过这个机会,陆军就会成为日本的罪人,海军不可能会放过这个彻底埋葬陆军的机会。
  毕竟海军中的某些将领都是一直主张全面效仿英国,走大海军小陆军的军事道路。只是日清、日俄两次大战,奠定了陆军在国内的地位,使得海军想要削弱陆军的想法无法获得国民的认同。但是如果陆军变成了让日本错过了大战机遇期的罪人,那么海军的主张也许就会成功的吸引国民的注意了。
  然而,想要中止战争和中国人谈出一个较好的结果,一个能够让国民满意的结果,陆军至少也要掌握一张让中国人不得不让步的牌。这就是陆军无法停下山东方面作战的根本原因,陆军希望能够用山东战场上的一场胜利掩盖住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顺便以山东方面获得的优势向革命委员会施压,迫使对方在朝鲜问题上做出让步。
  陆军的精英认为,朝鲜战场的失利是前线军队指挥不当,被中国军队分割围困导所致。在山东战场上,陆军至少不可能再给中国军队找到这样的空子了,而且山东方面还有英国人的帮助,川岛等人又说动了张勋所部,因此日军在山东战场上是占据了优势的。
  但是陆军的这种自我良好感觉,几乎是那些不上战场的陆军省官僚和参谋本部精英参谋们的妄想。对于先期登陆的内藤支队来说,这场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意想不到的艰难。
  龙口地方确实是一块适合于登陆作战的平坦地形,因此即便中国军队在岸上进行了些许抵抗,天气又突然变坏,但是在舰炮的协助下,内藤支队还是抢下了龙口港。只是从登陆之后,日军的行动就开始变得困难了起来。
  按照陆军省的计划,内藤支队登陆龙口之后有两个任务,确保登陆点的安全,对平度方向的道路进行试探性进攻。胶东半岛的地形对于日本人来说并不陌生,过去十年里日本人不知派出了多少间谍调查山东地区的地理、气候和经济,就在年初时日本的外务省书记官、驻南京总领事、贵族院议员团等高官显贵还纷纷前往青岛“游览”了。
  因此陆军选择龙口登陆,除了当地地形适合登陆,远离青岛不受阻碍外,重要的是从龙口沿海边平原抵达莱州、潍坊都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抵达了潍坊也就能够把胶济铁路截断并控制在手了。而潍坊、平度、莱西、莱阳、海阳这几座城市,又是胶东半岛中部地区和东部山区的分界线。
  从龙口越过南方的艾山-大泽山,就可占据莱西、平度两座山区边缘的重要通道城市;而从烟台穿过东部的牙山-乳山,就是莱阳、海阳通道。
  在没有中国军队插手的情况下,日军主力登陆龙口之后就会兵分两路,一路沿着海边平原南下莱州-潍坊,目标是控制整条胶济铁路;一路则是越过艾山-大泽山之间的丘陵地带,夺取平度、莱西-即墨控制崂山湾和切断青岛的陆上对外通道。
  事实上,在参谋本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算是中国军队插手,这些陆军精英也认为中国军队是无法阻止日军的行动,充其量只能为日军制造一点麻烦而已。
  但对于内藤支队来说,中国军队给他们造成的可不是一点麻烦。事实上在后继部队登陆之前,内藤支队的活动范围依然没能超出以龙口港为中心的30里的圈子。往莱州方向,中国人修建起了一道长壕加铁丝网的防御阵地,缺乏重装备的内藤支队难以突破这道防线。
  至于艾山-大泽山之间的各处通道,也一样被中国军队一一切断,虽然因为这些丘陵山区之间的通道太多,因此中国军队没有采取挖掘壕沟的办法,但也在各处通道上建立了关卡和警戒哨岗。
  日本虽然对山东地方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去调查,但到底不如本地人熟悉地理,最重要的是在日军登陆龙口之后制造的数起炮击民居和枪击平民事件,使得原本对于这场战争无动于衷的中国民众开始相信了革命委员会的宣传,日本人所谓的借道攻打青岛不过是个谎言,实际上日本人就是在入侵中国。
  而日军登陆后向附近村庄索要粮食、牲畜,并强占房屋休息,把房子的主人驱逐出去,强行留下年轻的妇女为自己做饭并进行奸淫的暴行,也激发了山东百姓的愤怒。除了某些亲日派分子和那些因为革命委员会颁发减租减息命令受到损失的地主、商人靠拢了日军外,大部分山东民众开始主动寻找革命委员会的军队要求参加对日作战了。
  革命委员会不仅接纳了这些山东民众的参战要求,把他们组织进了一个个地方自卫队内,还把日军在山东的暴行进行了揭露报道,这些报道很快就把某些试图和日本站在一起,加入到协约国一方的声音打了个落花流水。
  特别是东京刚刚组建不久的中华革命党,派出了不少人员前来山东劝说前同盟会、国民党成员,希望能够促成中日合作,借助日本攻打山东一事把山东纳入到中华革命党的地盘内。但是日军的暴行很快就戳破了中日亲善提携的谎言,原本还对孙文保持尊敬的山东前同盟会、国民党成员,对于其试图借助日本军队力量对抗袁世凯的主张大失所望。
  且中华革命党为了能够在日本存在下去,从三民主义中删除了民族主义,这就更使得这些前同盟会及国民党的山东人士感到不满了。有人公然向中华革命党的特使质问:“孙文博士让我们和日本人合作,以完成推翻北京政府的目的。
  为了推翻满清,孙先生不惜放弃关外三省和内外蒙古;为了推翻袁世凯,先生不惜放弃山东。这样不断的放弃下去,将来还有中国的地方吗?”
  山东各界人士的不满和质疑,不仅极大的打击了中华革命党的声誉,也使得山东地方的舆论渐渐趋向于一致,即在日军不退出山东之前,有敢于同日本言和者即为汉奸。而协助日军进攻山东的张勋所部,也被山东人视为了汉奸部队,张勋帮助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的满清余孽。
  随着革命委员会在朝鲜战场获胜的消息传开,山东也从舆论上的抗日要求转向了全省实质性的抗日行动。之前还在山东鼓吹孔孟礼制,声称要为大清守节的满清遗老遗少,因为张勋的行动被山东革命委员会定性为反革命的复辟分子,山东民众不仅接受了这个说法,众人还激烈的要求,没收这些反革命复辟分子的家产并镇压之,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镇压反革命行动就在胶东半岛掀起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
  早在8月11日,日军开始在龙口港大举登陆时,位于青岛的山东革命委员会各委员就开始讨论起接下来如何对付日军两路,张勋一路三面夹击的局势。
  因为袁世凯强行解散国会,且山东正在建立本省的革命委员会,徐镜心、刘冠三等山东议员或革命党人就纷纷跑回了山东,投入到了山东革命委员会的扩建中去。在去年夏天之前,山东革命委员会几乎只有一块招牌,虽然在胶州湾和胶济铁路沿线城市获得了一些控制权,但是并不能深入到山东全省地方上去。
  毕竟辛亥革命之后,山东就是守旧派士绅和山东革命党人之间激烈争夺的地方。总的来说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山东至少有5股主要的势力。
  第一股是支持袁世凯的山东士绅力量,这些士绅和袁世凯之间的关系可以上溯到前清时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的时候,双方之间的关系犹如保护人和被保护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股是山东本地的守旧士绅,这些人既有顽固不化在清室退位之后还试图纠集乡民攻击民国官员的极端保守派,也有主张恢复帝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保守派士绅;
  第三股是开明士绅商民,这些人虽然也是旧地主乡绅出身,但是因为靠近青岛和威海卫两地,因此也接触到了国外的新思想。他们反对帝制同情革命,希望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并将家中的子弟送去学习新学,更为激进的则是加入了同盟会等革命组织;
  第四股则是青岛的买办商人,虽然英国强行租借了威海卫,但是英国已经没有那个精力再去发展威海卫,且威海卫更适合做一个军港而不是商业港口,除了防备俄国人南下之外,英国人一直都是把这块地方当成了度假地来建设的。
  日俄战争之后,俄国势力从南满撤离,英国政府就一度想要把威海卫交还给中国,因为这块土地对于英国来说已经没有多大价值了,但是英国海军部认为不能过于轻易的交还给中国,至少应当由中国人自己主动提出来,拿其他利益和英国交换才行。
  只是不管是满清政府还是民国政府,都没有这样的勇气找英国人讨要威海卫,这件事也就耽搁了下来。不过因为英国人并无意在威海卫大举建设,因此山东的商业资源很快就向青岛聚集了。
  虽然济南和周村等地也搞了一些商埠地,但是德国人所修建的胶济铁路和青岛港,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却远远超过了满清对于济南和周村等地的投入。因此从青岛港建成之后,青岛的对外贸易额度就连年大幅度的成长,这不仅吸引了更多的商人来青岛投资,更是发展起了一批依靠德国商行的中国买办。
  青岛的买办因为青岛港发展的时间不及广州、上海、天津三地长,因此实力有些薄弱,但是在山东本地却也是一只不小的势力。
  第5股就是山东的会道门势力,不管是经过山东的运河、铁路还是本地的港口,都因为商业的繁荣带来了大量的流动人口。而不管是前清还是民国,都没有这样的能力和精力去管理这些流动人口,于是这些流动人口也就成为了会道门发展成员的最好土壤。
  历史上,白莲教、弥勒教等无不是在山东运河两侧发展壮大起来的,至于什么青帮、漕帮、响马、捻军之类的黑恶势力,在山东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在这种局势下,虽然革命委员会凭借着武力和德国人的关系硬生生的插入了山东地区,但却并没有多大的发展余地,只要稍稍伸一只脚出去,就要踩到别人的尾巴了,因此只能采取韬光隐晦的策略,一边投资发展青岛工业,招募扩大工人群体;一边则采取了对于工人群体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山东革命委员会的忍耐策略还是有效的,支持袁世凯的守旧派及中间派士绅最终还是先把目标对准了支持共和政府的开明士绅和进步知识分子。在袁世凯接任大总统的位子之后,这些人就已经迫不及待的驱赶和迫害革命中的激进分子,到了二次革命的时候更是想要把这些革命党人一网打尽。
  原本并不愿意向共和党靠拢的山东革命党人,在这些守旧派士绅勾结北洋军来捉拿自己的时候,终于倒向了共和党,表示愿意支持共和党在农村推动的减租减息运动、在城市实施的保护劳工阶级的一系列法律,并主张新文化打倒旧文化等主张。
  有了这些本地开明士绅和进步知识分子的支持,击溃了北洋第五师的国民革命军很快就把自己的主张推动到了胶东三府。虽然这些山东的民众对于革命委员会的主张还是有些半信半疑,但是至少他们已经不会像之前那样把革命委员会和国民革命军视为外地人了。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不仅打击了山东开明士绅和进步知识分子中一些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抱有幻想的右倾分子,也让革命委员会借机清洗了一批地方顽固势力和封建式的大地主。
  而几场战争也让买办商人和会道门组织大受打击,买办商人因为战争失去了不少生意,而会道门组织在顽固派士绅和开明士绅之间左右摇摆的姿态,让他们遭到了最大的打压。
  顽固派士绅觉得这些会党正是开明士绅煽动暴动的底气,不剿灭了他们,这些人过个几天就又跑回来呼喊什么“革命”了。开明士绅则觉得这些会党一点都不可靠,许多人收了自己的钱却最终去投靠了北洋军和守旧派。因此双方一旦抓到对方阵营内的会党,一般都是问都不问就处置了。
  因此当日军入侵山东时,革命委员会在山东正处于一个极为微妙的处境,不管是政治力量还是武装力量,革命委员会都处于最顶端,但是在思想上山东各界却并没有完全靠向共和党所主张的劳工阶层的统治。只是因为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的关系,山东的旧社会体系正处于一种不断瓦解的状态,但是新的社会体系却一时难以建立起来。
  虽然革命委员会给了胶东半岛的农民不少好处,但是这些农民却并不敢接受这些好处,不少胆小的农民甚至把革命委员会给他们减去的地租和贷款利息,又悄悄的背到了地主家里,向这些地主表示自己是安分守己的老实人,绝不敢不交或少交地租和利息。
  共和党对于这种现象自然是不满的,但是那些地主却振振有词的说道:“我又没有违背政府发布的命令,他们自己把粮食送来丢在我屋里,难道这也是我的错?”
  邓振镛对于这种反常的现象到是一语点破:“说到底就是山东民众对于我们共和党没有信心,虽然我们现在控制了胶东半岛,但是在胶东之外却都是北洋和那些反动士绅控制的地盘。他们中许多人又没有去过关外,自然也不知道我们的力量有多大。
  因此看起来我们的政策给了他们一些好处,但是他们更担心我们在山东待不久,到时候这些好处倒是成了反动派清算他们的罪证。要我说,当前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我们要先打赢北洋反动势力,要坚定民众对于我们的信心,让他们知道天是翻不过来的,他们自然也就敢拿我们给的好处了……”
  不过随着日本军队在山东半岛的登陆,原本还在左右摇摆不定的山东民众,倒是在日军的刺刀逼迫下彻底觉悟了。地主老爷们肯定是保护不了他们了,甚至于某些以脑子灵活著称的乡绅还同日本人拉上了近乎,试图获得日本人的保护。当然敢这么干的,几乎家里都是有留学日本的学生。
  这些反动劣绅的行动倒是帮了共和党一个大忙,山东革命委员会很快就把这些为日本人服务的地主打成了汉奸,并宣布剥夺他们一切财产和政治权力,并以此为由对胶东各县的地主乡绅进行了监控和调查,强制征收了他们手中的粮食。
  随着日军在山东暴行事件的传出,革命委员会的宣传机器已经开始把土豪劣绅称之为中国人民最危险的敌人,是外国侵略者的天然带路者,汉奸这个词开始越来越招人痛恨。
  在满清统治的200多年里,汉奸这个词的恶劣程度远远不及禽兽一词,毕竟满清就是靠着三顺王这样的汉奸打下的江山,出卖本民族获得荣华富贵,在儒家的体系里叫做良禽择木而栖。但是禽兽就不一样了,无君无父之人就是禽兽,所以自然应当被天下人唾弃。
  而民国初建,民族主义思潮刚刚在中国兴起,汉奸和民族主义挂上钩之后,对于汉奸的痛恨自然就超过了对于禽兽的不屑。而汉奸地主两个词联系起来之后,此时还算是中性偏向良好的地主,立刻开始转向中性偏向恶劣的词语。
  大多数人此时并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就连共和党内的许多同志也是懵懵懂懂。不过随着这些宣传口号的流传开去,原本在地方上颇得到农民敬重的地主乡绅开始形象崩坏,慢慢在众人脑海中变成了压迫农民的丑恶形象。
  从9月11日商议到9月13日,最终山东军事委员会的委员们决定,还是先出兵打掉张勋来袭的两路军队,然后再全力去对付日军和日英联合舰队。毕竟此时面对日军一方,革命军采取的还是防御姿态,一时之间用不上多少力量。
  而张勋虽然带了4、50个营头,但部队缺乏重武器,且军纪败坏,一路上几乎是祸害着地方过来的。这使得原本对于革命委员会警惕万分的地方乡绅,也受不了张勋辫子军的荼毒,纷纷跑来青岛请求革命军出击了。军事委员会于是决定,抽调两个团出来,配合诸城守备团先击溃张勋的两路大军。
第六百四十九章
  9月15日,邓振镛和解利民带着青岛守备师抽出的一个旅约7000人赶到了诸城,两人随即和驻守诸城的尤民、袁家声进行了作战讨论。
  在作战地图室内,尤民随即向邓振镛和解利民解说道:“诸城除了正北和东北面之外,其他方向都被山岭环绕,西北方向更是高耸的泰山山脉,所以此地就是胶东中部的南方门户。
  一旦让张勋所部突破了这里,那么张勋部即可以攻打正北方向的潍坊,配合日军进攻我莱州-潍坊防线的后方,也可以向东北进攻高密、胶州,切断潍坊和青岛之间的联系。
  而从南面进入诸城的通道有两条,一条是从靠近泰山的莒县走,一条是沿着海边的日照走。莒县到诸城有两条路,一条是招贤-于里-汪湖-积沟,这条路较为平坦好走;另一条则是从于里转向东面的五莲再向北抵达积沟,这条路需要穿越丘陵和几条河流,较为难行。
  从日照到诸城也分为两路,一条是从日照西面出发穿越大青山抵达五莲;另一条则从日照北面出发,经河山-潮河-桃林,越过松花顶就可抵达诸城之东南。
  张勋麾下的李辅廷部三日前已经抵达日照,其主力部队走的正是河山-潮河一线。而张勋自己亲自率领的一路,前锋虽然已经抵达莒县,但是张勋本人却还在临沂。因此我们认为,应当趁着张勋尚未抵达前线,先行夺取莒县,然后再回头进攻日照之敌……”
  对于尤民所提出的方案,邓振镛并没有立刻赞成,而是详细的询问了李辅廷部和张勋主力部队的兵力分布、武器装备和莒县、日照的地理、人情。
  就这些问题足足探讨了将近三个多小时之后,邓振镛这才开口说道:“莒县之敌先不打,我们先全歼了日照这一路。就如你们刚刚说的,莒县到诸城的通道不多,莒县之敌因为主力未到也没有向北进攻的意图,因此我们如果先攻莒县,他们可以立刻转入防御,等待临沂的增援,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打成持久战,这于我不利。
  日照这边的李辅廷部就不一样了,从诸城到日照虽然有着一道山脉相隔,但是因为有着多个山口可选择,反而不容易防守。且李辅廷部如此活跃,没有等到张勋主力发动,就开始试图寻找北上的通道,让这样一只部队放置在我们身后,恐怕有着许多变数。
  相反,如果我们倾尽全力进攻李辅廷部,停留在莒县不动的敌军一时也是无法反应过来的。这样一来就给我们留出了歼灭这一路敌军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应当先消灭李辅廷部,而且必须要全歼这一路人马,从而给张勋部施以极大的心理震慑,为第二阶段的进攻打下基础。”
  尤民、袁家声虽然觉得邓振镛的计划有些冒险,李辅廷这一路足足有5000人,而此时的莒县敌军不过2000出头,放弃较容易歼灭的少数之敌去围攻人数较多的敌人,这令他们颇为不安。但是邓振镛毕竟是山东军区的政委,而且青岛守备师的师长解利民又支持他,于是最终邓振镛提出的作战计划获得了通过。
  邓振镛的作战计划其实很简单,从诸城经过五莲翻越大青山,走最近的路打下日照,堵住了李辅廷部的后路,然后诸城方面再出兵南下,南北夹击把李辅廷部消灭于日照城的北部地区。
  当日下午,解利民、袁家声就带着3个步兵营约2300人出发前往了五莲,而邓振镛则于第二日带着5个步兵营前往了桃林镇,尤民则前往五莲坐镇接应解利民部,并监视莒县之敌。
  张勋所部并无专门的后勤辎重部队,只是在出征时会强行征用一批挑夫,因此每日行军很少能够达到15公里的,一天能够前进10公里已经算是将士用命了。天气要是稍稍不好,就得停下扎营休息,于是从日照到潮河,李辅廷就花掉了3天时间。
  虽然9月初一场大台风过境山东,给山东带来了充沛的雨量,消除了不少暑气。但是随着台风的散去,山东地方的天气又渐渐升高了起来。日照虽然靠近海边,气候要比内陆凉快的多,但是这样的天气坐在房间或躲在树荫下是很舒服的,可要是在太阳底下行军,那也还是让人感觉酷热难耐的。
  当然,坐在滑竿上的李辅廷是感受不到士兵的心情的,他上有油布做的顶棚遮阴,两个挑夫抬的又很稳当,时不时的还有微风吹过,这样的行军就如同秋日郊游这么舒适。
  看着土路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队伍,李辅廷自觉有这样一只大军在手,天下哪里有不可去的,袁大总统对辫帅无可奈何,不就是辫帅手中有这么一只力量么。他拿起了手边的一瓶饮料美美的喝了一口,心中也不由感慨道:“这些东北人确实奢侈,连士兵都能喝上糖水了,可惜打仗可不靠这个,也难怪他们一触即溃,还不如那些山东民团能打,这就是过的太舒服了,所以底下的将士都不敢拼命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3/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