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3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8/596

  再拖下去,我们就算不死在中国军队的大炮下,下面的士兵也要被饿垮、冻垮和病垮了。服从于军部的命令,回去重整武备,我们才会有下一次卷土重来的机会啊。”
  一阵寒风吹进了屋子,让小原中将情不自禁的打了个寒颤,他望着屋外阴沉的天色终于惆怅的开口说道:“我们真的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吗?”
  山梨这下也愣住了,这个问题可真是难以回答了,如果革命委员会继续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他们想要卷土重来就是个笑话。以当前革命委员会的武备,至少下一次阻止他们登陆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因此他们想要卷土重来,除非得先在朝鲜打开局面,只有先从朝鲜打开了通往满洲的通道,陆军才不用和中国人打什么登陆战了。
  那么,下一次日本和中国要么不开战,要打就是倾尽国力的大战了。但是想要打倾尽国力的大战,可就不是陆军说了算的。如果不能说服国内各派势力,陆军即便强行出征也不过就是和今次这样,因为准备不足而被革命委员会分而制之吧。
  就在山梨少将脑子里胡思乱想的时候,小原中将终于挥手向他说道:“去召集各旅团主官前来开会吧,这场战争,结束了。”
  21旅团的旅团司令部内,听完了佐藤旅团长宣布的上级指示后,下面的佐级军官们顿时一片哗然,特别是42联队联队长真崎甚三郎大佐更是两眼赤红的看着佐藤少将叫嚷道:“旅团长阁下,这真是军部的命令吗?这样荒唐的命令您怎么可以接受?
  让我们放下武器出城接受支那人的检阅,然后再登船,这和投降有什么区别?日本军人决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我宁可和支那人拼了这条性命,也不能向他们交出武器……”
  真崎大佐身边的几名青年将校也连连附和大佐的说法,大有宁可出城和支那军人拼命,也不愿意向支那人屈辱的交出自己的武器。
  “够了,啪。”脸色本就一直阴沉的佐藤少将狠狠的在桌上拍了一巴掌,顿时把将校们的反对声音给压制了下去,佐藤注视着真崎大佐的双眼,怒气冲冲的训斥道:“真崎,难道你以为只有你觉得这是一种羞辱吗?我也知道。
  可是不同意支那人的要求,我们还得死多少人?将近五万大军,2个师团的主力,现在就剩下了不到2万的残兵败将,每天都有人从城里抬出去,每天都有数十人因为疾病送入野战医院,你以为支那人是真的想让我们低头吗?不,他们就是想要看着我们死在这里,还不用背负上任何指责。
  你们可以不顾惜自己的性命,但是我要为21旅团数千将士的性命负责,他们的家人还在家乡等着他们回去,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荣誉,就把他们全部埋葬在这里。如果你们真的不想活的话,那么就朝着城外的支那人阵地冲锋吧,我只带想要活着的人回日本。
  明日早上8时,所有部队在东门集合,然后按照秩序出城放下武器,不想交出武器的,就请在明日八点之前出城冲锋去吧……”
  于此同时,被困于长津湖的日军在接到了中俄朝联军派人送来的停战电文后,几乎没有任何异议就交出了武器,只是要求联军提供粮食和药物。在山中被围困了一个多月的29旅团残部已经损失了三分之二的人员,大多数是在冻饿之下染上了疾病而死去的,当然也有不少是因为绝望而自杀的。
  北朝鲜其他各处被围的日军,同样是情况凄惨,比山东日军稍好一些的是,北朝鲜的山中尚有一些山田和野兽,因此他们勉强还能填饱肚子。不过即便如此,被围的2万多日军和1万多日本侨民、伪军,在出山清点之后,也就剩下了一万余人。
  而朝鲜人之所以最终接受了和日本和平,一是日本方面愿意给出1500万日元用于支付这些被围日军和被俘日军的伙食费用;二是日本接受和朝鲜人民军以当前的实际控制线停战,停战期限为5年,到期后再讨论是否继签。三是日本愿意释放一批朝鲜政治犯和朝鲜人民军在南方的亲属和俘虏。
  对于朝鲜人民党来说,这份停战协议规避了暂时放弃南方国土和同胞的道义责任,也为朝鲜人民党的恢复争取了一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解救回了一批重要的人民党和人民军的骨干,从而极大的加快了人民党力量的恢复。
  日本方面自然也是有好处的,除了解救出被俘、被困的日军,以减轻国内军人家属责难的压力外。最重要的是,日本借助停战协议规避了对于北朝鲜独立的承认,而只是把北朝鲜地区作为了日本帝国领土中的反叛割据势力。
  虽然关于北朝鲜独立建国一事和吴川的想法有些出入,不过列强并不愿意在这场谈判中承认北朝鲜独立建国,英国和荷兰公使在这一问题上强硬的站在了日本这边,唯恐因为朝鲜民族的独立掀起亚洲各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就连美国公使也对王葆真如此说道:“朝鲜民族现在至少已经获得了一半国土的独立,再和日本人纠缠下去实无必要。更何况,现在贵国的中央政府也无承认北朝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勇气,光凭你们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显然是得不到什么好的结果的。我国现在也不可能在朝鲜问题上和日本进行激烈的对抗,我认为你倒不如以此为条件,换取英国尽快把威海卫租借地归还……”
  王葆真衡量之后,就像吴川发了一封电报,阐述了北京这边发生的变化,吴川最终同意了王葆真修改北朝鲜独立问题的条件。
  不过,在中日之间关系缓和下来的时候,革命委员会和英国之间却出了一点小小的问题。一艘装载着美国商品前往荷兰的中国籍商船在英吉利海峡被英国人扣下了,理由是装载了违禁品。10月29日,英国宣布生铜为绝对禁运品,电报电线等材料列为有条件禁运名单,正是这条商船从纽约港出发之前。
  英国人的这一行动自然引发了美国政府的不满,同样还有革命委员会的不满,这艘商船正是属于中国远洋航运公司的财产。吴川一边让王葆真和外交部、美国公使联络,要求同美国方面一起向英国政府抗议;一边则让王葆真向英国驻华公使表示不满。
  革命委员会的要求,让刚刚安下心来的外交总长孙宝琦哭笑不得,他可不觉得中国对英国的抗议有什么作用,但是他也知道外交部现在是没法同革命委员会相对抗了。
  中日停战协议的签署内容传出后,各地的民众兴高采烈,纷纷走上了街头游行庆祝中国第一次在对外战事上没有割地赔款。原本对于民国多有抱怨的士绅,此刻也不得不承认民国总还是比满清要强上一些的,虽然开头乱了些,不过现在倒是有些步入正轨的意思。
  原本在日本对德宣战后宣布局外中立的北京政府,总算因为停战协议中日本给出的赔款而声望有所恢复。虽然有些见识的人都知道,其实这同北京政府没什么关系,但是对于那些消息闭塞的地方民众来说,不管是谁打败了日本人,总还是要听大总统调派的。
  再加上那些在政治上并不认同共和党的党派或政治人物,并不愿意让吴川和共和党出这个风头,比如康有为和孔教会的中坚,因此自然就在舆论上大肆鼓吹是大总统运筹帷幄之中,方才能够迫使日本人退让收兵。
  于是难得的,自日军登陆山东以来就在报纸上天天挨骂的袁世凯,现在在报纸上倒也有了几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对于莱州会战之后就显得过分沉闷袁世凯,看到这些文章后总算是有了几天的笑容。
  这天他正坐在居仁堂内看着报纸,就听到了孙宝琦带来的这个消息,袁世凯放下了报纸,一脸纳闷的说道:“联合美国人向英国人抗议?这吴畏之该不是得意忘形了吧?英国人可不是日本人这种软柿子,可以任由他拿捏的。而且我听说,之前英国人和革命委员会交往的很不错啊,还给了他们一个数目不小的采购单子。他这是狗脸么?英国人扣了一条船,他说翻脸就翻脸?”
  虽然已经进入了寒冬,但是孙宝琦还是抹了一把额头上冒出的冷汗说道:“那么我们就回绝了他,免的得罪了英国人,大家不好下台。”
  袁世凯沉默了片刻,却笑了笑说道:“不,就照着他们的要求去办,还要把消息透露给那些记者,有人想要当民族英雄,难道我们还能拦着?”
第六百八十章
  伦敦波特兰大街49号,这是一幢三层的红砖小楼,也是满清第一任驻英公使租下的大清公使馆,民国成立之后,民国政府的对外外交人员几乎未变,各驻外公使馆、领事馆只是换了一块牌子而已,这里自然也就未变。
  这间公使馆内最著名的一个房间,不是公使的办公室,也不是用来待客的会客厅,而是顶层阁楼内的一间仆人宿舍,这是满清公使囚禁孙中山的地方。随着民国成立,倾向于共和的留学生,只要路过伦敦的,没有不过来瞻仰一番的。
  现任驻英公使刘玉麟是1913年12月上任的,留美幼童出身的他对于共和一向抱有好感,但是袁世凯的专权和宋教仁的被刺事件,又使得国内的共和道路濒临失败,这使得刘玉麟对于中华民国现政府大为失望。
  而他接任驻英公使的背景,主要还是为了解决中英西藏问题,只是英国人自觉尽占优势根本不愿意和他这个驻英公使就西藏问题进行交涉。
  1913年10月13日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中、英、藏三方会议,入侵西藏的英印政府反而成为了北京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仲裁人。英印外交部长麦克马洪对于北京政府的代表不断施压,还用了许多上不得台面的肮脏手段,犹如在对付英印政府下属的印度土邦的代表。
  到了1914年4月27日,在麦克马洪所规定的谈判最后期限日,麦克马洪使用了威胁和欺骗的手段,最终迫使北京代表陈贻范草签了西姆拉协定。但在北京政府的激烈反对下,4月29日陈贻范通知英国方面,北京政府否决了他的签字权力。
  于此同时,北京政府电告了驻伦敦公使刘玉麟,要求他到英国外交部声明,陈贻范在签字之前没有获得北京的许可,中国政府不能承认。但是英国外交部却认为西姆拉会议已经结束,英国不能就同一个问题再次谈判,并要求中国方面承认西姆拉协定。
  6月6日,朱尔典给北京政府发照会,认为西姆拉协定是解决西藏问题之唯一法案。英国政府威胁北京,如果中国方面不在6月底之前在正式条约上签字,那么英国将同西藏方面单独签字。
  刘玉麟已经注意到,英国外交部对于西藏问题已经不存在让步之可能,而中国其实除了抗议之外并无其他反制手段,因此心力憔悴的他一度试图向北京辞职。
  不过他身边的秘书却劝说他再等等看,因为直到今日为止,革命委员会对于西藏问题和西姆拉会议始终一言不发,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作为此时国内唯一能够同北洋集团抗衡的军政势力,在外蒙古问题上否定了北京和俄国之间,俄国和库伦之间任何双边谈判的革命委员会,哪怕是为了打击北京的政治声誉,他们也不应该对西藏问题一声不发。
  刘玉麟思考再三之后,于是就收回了想要辞职的念头。只是他并没有等到革命委员会对于西藏问题的出声,倒是等来了欧洲大战的开启和中日战争的爆发。严格的来说,应当是革命委员会和日本政府之间的交战。
  但是这两场战争的爆发,倒是让英国政府开始对于西藏问题有所软弱下来,虽然英国外交部并没有接受中方的意见,但是对于西藏问题开始了冷处理,显然是想要将这一问题推到战后去解决了。
  刘玉麟见此开始主动同英国外交部再次交涉起了西姆拉协定的合法性,就在英国外交部采用拖延战术应付刘玉麟的时候,东方的中日战争却以日本迅速的失败而走向了结束。得到了战争胜利的消息之后,刘玉麟的态度于是开始趋向于强硬。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子爵对于中国公使刘玉麟的态度虽然有所改观,但是也只是在口头上答应,他会同英印政府进行沟通,把西藏问题压到战后再行商议。但是对于西姆拉协定的合法性,他却始终不肯做出任何的表态。
  就在刘玉麟一筹莫展之时,奥斯曼帝国加入了大战,而国内突然又传来了一份电文,指示他就英国的禁运政策和无礼扣押中国商船的行为,同美国驻英国大使进行联络后,联合向英国政府递交照会。
  刘玉麟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同美国驻英大使佩奇博士进行了联络,虽然他具有留美背景,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留美经历并不能动摇美国和英国之间的特殊关系,此前就西藏问题他向美国方面进行求助时,对方就婉言谢绝了他。
  但是这一次,美国驻英大使佩奇不仅热情的接待了他,还同意了和刘玉麟一起向英国外交部递交照会。这令刘玉麟颇有些喜出望外,赶紧跑回去准备外交照会,并发了电报给留法公使胡惟德,向他请教这份照会该如何写作。
  就在他和胡惟德两人讨论照会内容时,国内又发来了一份电报,电报上注明照会上应当加上以下内容:“作为中立国,中国政府有权力参照英国政府所颁发的禁运名单,禁止名单目录上的货物通过中国的土地流向交战国。”
  刘玉麟斟酌再三之后,把这句话稍加润色,就添加进了自己拟定的照会中去。11月9日上午,美国大使佩奇博士和中国公使刘玉麟,一起来到了白厅街,把各自的照会递交给了英国外交部。虽然双方并没有发出联合照会,但是这种共同上门的姿态,已经表明了中美双方在中立国贸易问题上的共同进退。
  美国有近1亿人口,中国有4.3亿多人口,这两个国家加在一起就占据了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英国人即便再怎么傲慢,面对中美有可能接近的局面也不得不慎重了起来。
  美国人的照会,和格雷子爵预料的差不多,依旧是老调重弹,内容不过是英国的海上禁运政策违反了伦敦宣言,损害了美国的正常商业利益,如果英国继续执行有害中立国贸易的禁运政策,那么美国就不得不考虑对协约国供应的商品涨价了。
  格雷子爵对于美国人这种小商贩的心态简直是嗤之以鼻,虽然欧洲大战爆发之后,英国对于美国一直采取安抚的政策,但是英国政府并不认为自己对于美国是没有反制措施的。
  一个是美国进口的原材料大多来自于英国的海外殖民地,而美国出口贸易的四成也是输往英法在海外的殖民地,因此美国人真的敢大幅度涨价的话,英国同样可以考虑对输入美国的原材料进行限制。
  其次,大英帝国的皇家海军牢牢的控制着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哪怕美国人把自己所有的海军军舰都放在东海岸,也只能保住本国的近海区域而已。毕竟美国和德国的军舰合在一起,总吨位也没有超过英国皇家海军的271.4万吨,再加上太平洋上还有日本海军的70万吨。
  所以美国人不管再怎么叫嚣,也只是被困在美洲孤岛上的一只狮子,基本影响不到欧亚大陆的政治。当然,英国人现在也不会去招惹美国人,重要先把欧洲的这头狮子给打压下去,接下来才轮得到美洲这头狮子。
  但是当美国人拉上中国人一起提出抗议,这个局势就相当的微妙了,特别是在中国刚刚击败了日本的陆军后,东亚的秩序已经有些脱离大英帝国的控制了。就这一点来说,格雷子爵对于朱尔典是有所不满的。他认为这位英国外交官当中的中国通,也许是在中国待的太久,已经忘记了英国外交的根本原则,而是把保住他在中国太上皇的地位当做了首要任务。
  假如朱尔典认真的考虑过帝国在东亚的利益所在,就不可能让中日走到战争这一步,这场战争不管谁赢都打击了英国在东亚的统治威信。而漠视中日双方爆发战争,无疑就是朱尔典试图借助日本的武力打击中国内部的新兴势力,从而继续保住当前这个对朱尔典百依百顺的北京政府。
  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朱尔典显然是搞砸了。他不仅没有利用日本人完成打击革命委员会的目标,反而暴露了英国在东亚力量不足的弱点。而日本对华作战的失败,也就意味着在东亚出现了一个可以牵制日本的力量。
  假如这只力量是亲近大英帝国的,那么倒是一件好事,至少在大战期间东亚是安全了。但是这只力量倒向了美国之后,对于英国来说就变得极为尴尬了。这等于是帮助美国解脱了太平洋方面的战略威胁,日本人显然不可能在一个虎视眈眈的对手注视下,把自己所有的海上力量都用于对付美国人的,那等于是自杀。
  而英国的海上力量虽然比中国要强大的多,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基本毫无用武之地,因为中国的海上防御几乎是零,哪怕是日本海军都足以封锁住中国的海岸线了。但是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利的都是欧洲列强,封锁中国等于就是砍断了列强对于中国的吸血管道,这大约是中国人求之不得的局面了。
  于是,当中国在外交照会中发出威胁,表示要在中东铁路上实施同样的禁运名单时,确实比美国人还要有威胁力。而且格雷子爵即便用自己的屁股去考虑,也知道现在的中国人在战胜了日本人之后民族意识有多么高涨,而中英之间的西藏问题已经完全破坏了中英政府之间的互信,一旦革命委员会真的在中东铁路上搞起了禁运名单,那么英国在中国几乎得不到任何同情和帮助。
第六百八十一章
  当爱德华·格雷子爵把美国和中国提交的照会向内阁阁僚们公布之后,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是最先发怒的,“这就是伦敦东区两个下流痞子,不,就算是伦敦东区的下流痞子,也不会在大英帝国的优秀青年在前线流血牺牲的时候,还试图从这场战争中获取利益。我们绝不能向他们妥协,告诉美国人和中国人,让他们见鬼去吧。”
  财政大臣大卫·劳合·乔治可不会认同丘吉尔的看法,他拉长了脸说道:“丘吉尔阁下,我能够理解你的心情,但也请你稍稍注意一下言辞,美国人至少现在还是倾向于我们的,如果我们不能从美国人那里获得各种物资,那么前线的军队就难以维持下去。
  从战争开始到现在,光是从海外的进口增长,已经让今年的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1亿英镑以上,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如果不能让美国人站在我们这边,即便美国人提升极小幅度的价格,全部进口物资的总价也将会有一个不小数目的增长。
  至于中国,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中国现在似乎正卡着俄国人的中东铁路。我们已经让俄国朋友失去了黑海航道,难道现在连中东铁路也不给他留下吗?要是俄国人在东线撂挑子不干了,直接把军队撤回国内去,那西线该怎么办?”
  虽然丘吉尔很想说,中国未必会像奥斯曼帝国那样固执的投入战争,而俄国也不可能在这样的时刻后撤,但是他终于还是没有一逞口舌之快,而是改口说道:“所以,我们应该利用皇家海军的力量,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的大门,然后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夺取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把它逐出战争。解开俄国人的困境,那么中国人就威胁不了我们了。”
  劳合·乔治神情不变的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现在就更不应该得罪美国人和中国人了,至少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登陆加里波利半岛大军所需的后勤物资和信贷。从他们那里借钱收买他们自己,总比扣下他们的船只,然后激怒他们要强的多……”
  就在英国内阁讨论应当如何回应美中两国发出的外交照会时,11月12日,美国政府在没有通知中国的情况下,偷偷的向英国递出橄榄枝,希望和英国政府达成妥协,美国希望英国放开殖民地的橡胶、皮革等原物料的出口限制,而美国应允将阻止这些原物料再出口,以避免双方在禁运货物种类上发生冲突。
  美国国会顾问安德森赶到了伦敦和英国外交部进行会谈,双方最终达成了谅解:英国同意其殖民地直接向美国出口橡胶、锰、皮革和羊毛,保证不会扣押满足中立国正常需要的货物,否则英国方面会考虑进行补偿。
  在和美国方面单独达成协议之后,英国外交部也终于给了朱尔典一份新的命令,要求其代表英国同中国政府达成新的贸易协议。11月13日,朱尔典和王葆真、张寿增进行了会晤。朱尔典代表英国政府向两人宣布,英国政府愿意释放被扣的中国籍船只,并给予补偿,但是革命委员会也应当接受英国政府颁发的禁运清单。
  朱尔典还告诉两人,如果革命委员会答应接受英国政府的禁运监管的话,那么英国政府将会对革命委员会所属船只进入北海和地中海放宽检查,以减少对于中国船只的航运干扰,当然革命委员会应当为这些船只提供担保。
  其次,英国政府决定接受革命委员会提出的建议,建立双方之间来料加工或以原料换取制成品的贸易方式。英国政府也同意向革命委员会放开殖民地铁矿石、铝矾土、橡胶、锰、皮革和羊毛等原物料的采购,但是革命委员会也必须给与英国政府一定的信贷,以表明对于协约国方面的支持。
  在请示了吴川之后,王葆真和张寿增同朱尔典紧张的磋商了一周,终于敲定了双方在经济事务上的合作。首先英国将会提供一批羊毛、皮革、橡胶等原物料委托革命委员会进行加工,本批加工的货物价值约为200万英镑。
  其次,革命委员会和英国达成了一笔3000万美元的信贷,年息4.5厘,不过英国要给出1500万美元黄金的押金。虽然这个黄金押金的数额有些高,不过英国人最终还是接受了。而且只要有了第一笔信贷,自然就会有第二笔,而且中国人给出的年利要比美国人公道的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8/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