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96

  若是之前的话,三人大约还会就着月色聊上几句。不过今天的谢尔盖上尉显然有些心事重重,只顾低着头猛走,并无意接佩奇、吴川的话。他走的如此之快,连累的男仆伊万都开始小跑了起来,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跟上上尉的脚步。
  看到这般景象,佩奇和吴川干脆就放缓了脚步,反正就这月光也依然能够看清道路。于是四人慢慢就分成了前后两队,谢尔盖上尉和男仆伊万一会就走远了。
  看着谢尔盖上尉若隐若现的背影,估计着对方不会听到自己这边说话之后,佩奇便把话题从天气转到了今晚的宴席,“吴,你刚刚说的那句彼得大帝的名言,真的是彼得大帝说过的吗?”
  吴川耸了耸肩,然后歪着头看着佩奇说道:“我想,只要这句话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探讨彼得大帝是否说过这句话了。彼得大帝活了数十年,谁能够把他从出生到死亡的话语都记录下来呢?我觉得,只要彼得大帝不出声反对,这话安在他头上也是可以的……”
  佩奇:“……,今晚的月色可真是不错,我想彼得大帝应该不太可能站出来反对你了。不过你就不担心被人拆穿吗?伪造沙皇说过的话,这在俄国可是一桩重罪。”
  对于佩奇的担心,吴川却是胸有成竹的回道:“这你可以放心,根据我的经验,一旦他们开始寻找资料证明彼得大帝有没有说过这句话,那么光是查找原始资料的时间,也不是一年半载能够完成的。我想,那个时候我们估计早已经离开俄罗斯了。不过更多的可能是,懒得查资料的人会直接帮我们证明,这就是彼得大帝说过的话……”
  包尔基村位于瓦西里耶夫斯克耶庄园东面近五俄里的地方,县城通往庄园的大道向东面拐去的林荫道路,就是通往包尔基村和更东面的几个村子的。
  不过就在吴川和佩奇一早起来坐着出发准备时,管家基里尔·莫尔恰诺夫带着医生尼古拉·彼得耶维奇找上了门来。这位管家看到站在马车旁的佩奇后便停了下来,对他说道:“开普兰先生,您要找一个去往包尔基村的向导,正好彼得耶维奇先生准备去包尔基村出诊,他愿意为你们领路。
  不过希望你们的马车帮他运输一些物品过去,是包尔基村村民委托庄园购买的一些日用品。当然,我会为你们准备三匹马代步的。”
  佩奇看了管家身边的医生一眼,方才点着头说道:“当然没有问题……”
  “有问题的。”吴川从车厢内探出头来,一脸纠结的看着马车旁有些惊愕的几人说道:“我不会骑马啊。”
  佩奇有些无语的看着吴川,谢尔盖上尉则是惊讶的对吴川说道:“不会骑马?在俄罗斯的乡下,不会骑马和不会走路有什么区别?我们要去拜访的村民可不一定都住在一起,你要是不会骑马,那就只能在庄园里待着了。”
  吴川顿时有些心虚的躲开了佩奇的视线,小心翼翼的说道:“难道不能给我点时间学习学习吗?”
  谢尔盖上尉不以为然的说道:“就算你想学,谁有空教你呢?佩奇要采访,我得回城里去。要不然你跟我回……”
  谢尔盖突然就闭嘴了,他想着自己过两日还得陪玛丝缪娜去省城,要是在这期间吴川出了什么事,他没法向上校交代。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让吴川待在庄园里,他不会骑马倒变成了一个优点,起码在这里他跑不掉啊。
  不知为什么上尉闭了嘴,吴川是真的有些发愁了,可就在这个时候,管家身边的医生却突然说道:“如果吴每天早上能够早点起来的话,我倒是可以抽空教一教你怎么骑马。”
  管家基里尔·莫尔恰诺夫听了虽然有些不悦,却并没有出声阻止医生。吴川赶紧向着医生拱手道谢道:“当然,我当然能够早起。感激您的帮助,彼得耶维奇先生……”
第六十九章
  从庄园骑马去包尔基村大约也就半个钟点,不过如果是乘坐的马车的话,时间就要增加到将近一倍了。
  俄国的乡下景象大致都差不多,或者说克拉皮文县周边的乡下看起来都一样,道路两侧不是田野就是森林,远处则是连绵不绝的低矮山岭,看起来倒是和中国南方的浙江、江西地区相似,只是这里的山脉要低矮的多,似乎大都在2、3百米高度之间。
  这个时间正是春小麦的收获季节,道路两旁的麦田内都有农夫在忙碌着。令吴川有些吃惊的是,在马车路过的麦田里,将近七成麦田使用着马拉的畜力收割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田地才使用人力收割。
  当然,在道路两侧的田地都是最为平整的好地,这些地方使用畜力收割机还是相当合算的。令吴川吃惊的地方是,他所见到的这些麦田里的劳动机械一点都不落后,起码比五、六十年代影像里的中国乡村要先进的多了。
  这场面可同佩奇和他描述的俄国农业落后景象有些不符。在佩奇嘴里,俄国农业还赶不上1860年的美国,起码那个时候的美国乡村,已经基本完成了以蓄力为动力的农业机器替代大部分人工的技术变革。
  不过,这个时代除了英国和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还没有昂贵到让地主们大量采购机器取代人工的动力。比如,此时意大利北部农业区的农民,每年两次乘船前往阿根廷为阿根廷的农场主们打工,一次是为了播种麦子,一次是为了收割麦子。
  潘帕斯草原和美国中部的大草原地形相似,但是阿根廷的农场主们宁可从意大利雇佣农民,也不愿意全部采用更为高效的农业机器,显然说明在世界的大多数地方,人力远比机器廉价的多。
  所以,当吴川前往俄国的乡村时,他以为自己会看到,俄国农民带着全家在麦田里,男女老少拿着镰刀低头割麦子的景象,就好像他印象里中国乡村过去最为常见的农忙季节的景象。
  原本在他脑海中,俄国农民收割麦子的景象应该这样的。他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水头也不抬的收割麦子,在他们的前方是一望无际的麦穗海洋,在他们身后则是一堆堆躺倒的金黄色麦垛和露出麦茬的黑土地。
  然而他现在看到的,却是一群农民驾驶着蓄力收割机轻松的收割着麦子,然后运到后方空地交给另一群人脱粒,这种农业机械化的水准,一点都看不出落后的样子。看着这些俄国农民有说有笑的样子,更是显露不出农民被斯托雷平反动政府摧残压迫的苦难沉重来,
  这令吴川意识到,也许这次在包尔基村的采访,大约是得不到什么有用的消息了。嗯,对于男爵和俄国政府来说,斯托雷平的改革为农村造就了多少福利,让农民感受到了多少幸福,也许是个不错的正能量新闻。
  但是对于《美国新闻报》的读者们来说,他们想看的可不是别人过得比自己好。《美国新闻报》不是一份针对工人发行的报刊,针对工人发行的报纸大多以大量的广告、招聘和租房信息为主,还有就是工人们最为关心的本地新闻。这类报纸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大金主支持,目的是希望通过近乎免费的报纸去引导工人阶级的价值观念。
  而《美国新闻报》的售价并不便宜,相对于那些几乎白送的商业报纸来说。《美国新闻报》的影响力也不够广泛,相对于那些拥有着著名记者的新闻报纸来说。
  因此《美国新闻报》的广告收入并不高,它需要依赖读者的订阅才能生存下去。那么《美国新闻报》的售卖对象是个什么阶层呢?按照佩奇·开普兰的说法,就是那些庸俗的纽约市民和附庸风雅的小资产阶级。
  这些人想要看什么样的新闻?他们想要看的,是那些比自己过得更不如意的人们的生活。通过窥视他人的痛苦,从而令他们能够满足自己的阶级优越感,种族优越感和国家优越感,最终营造出一种虚幻的幸福感。
  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还能够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对那些从前高高在上的皇帝、贵族和上流人士进行批判,从而满足了他们内心的自我崇高感,以为自己才是这个国家的决定力量。
  所以,这些《美国新闻报》的读者们,是不会花钱去买一份鼓吹斯托雷平改革成功,俄国农民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报纸的,因为这种新闻不能带给他们任何愉悦和满足。
  虽然这并不关吴川的事,毕竟他只是佩奇的采访助手。不过对于试图在《美国新闻报》内谋求一个职位的吴川来说,这篇采访报道的成功与否,是直接关系到他是否能够在美国安家立业的重要问题,这就由不得他不担心了。
  想到这里,吴川不由把目光从车窗外收了回来,他伸手向着马甲背心的口袋掏去,一不小心胳膊肘就撞到了堆满车厢的货物。他皱着眉头转了转身体,方才拿出了口袋里的一本巴掌大小的笔记本。
  这本用黑色皮套包起的笔记本,是吴川购买日记本时一并买下的,主要是用来记载一些采访中的线索。比如他在档案室内抄录的一些资料,或者同自治会办事员们闲聊时听到的一些消息。不过笔记本上记录的最多的,还是他同叶纳林·伊凡尼奇交谈中所了解的县内农村和工厂的情况。
  叶纳林·伊凡尼奇虽然没有在乡下生活过,但是这几年他所居住的街区却拥进了大量来自乡下的新工人,这使得他听说了不少县内农村的情况。而作为一名自治会的抄写员,他从业近20年,经他手抄录的各类文件已经是不计其数,因此对于县内农村的历史沿革变化也是相当熟悉的,这就给了吴川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只不过叶纳林知道的太多,而吴川之前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的身份问题解决上,所以两人围绕农村之间的谈话并不深入,因此他也就没想到会遇到眼下这种状况。
  不过翻看着日记的吴川很快就反应了过来,那些被赶入城内的新无产阶级,其实就是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受害者。在他们眼里这场土地改革自然是坏的很,他们向外人诉苦时显然是不会提及改革的好处的,这纯粹是一个立场问题,倒不是叶纳林欺骗了他。
  既然是改革,自然就会有受益者,而他现在所见的这些麦田里收获的农民,显然就是这场俄国土地改革的受益者。想通了这一点,他的内心倒是平静了下来,开始重头翻看起叶纳林向他提及的,关于俄国农村制度沿革的历史。
  俄国的乡村公社有一个单独的词“米尔”,而“米尔”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歧义,指的是世界。对于俄国的农民来说,公社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
  即便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农民依附于村社的政治和经济附庸关系也依然存在着。没有村村长老的准许,村民连县城都去不了,更不用提跑去外省打工了。
  而连环保制度的税收政策,更是把全村人强制的约束在了一起,让他们成为了俄罗斯帝国最微小的一块底层基石。
  村社一般由地主或是地主制定的对象担任长老,虽然只是区区村子里的长老,不过这些长老的权力却相当的大。他们不仅可以决定村子里各家缴纳税额的数目,还负责调解日常生活中村民的冲突,抓捕村子范围之内的小偷或强盗,甚至能够把人流放到西伯利亚地区去的权力。
  不过随着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推行以来,村村长老的权力就在不断下降,而乡村警察的地位却越来越高。
  只是按照1861年2月19日法令,村社的权力机构应当是“米尔大会”而不是什么“长老会议”,村长、收税员、文书等人员也应该通过大会公开选出,而不是由长老们暗箱操纵的。只不过随着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被富裕农民掌握的“长老会议”认为,他们的贡献要比村子里的穷人们大的多,所以他们自然就应该拥有更大的权力。
  而斯托雷平推动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就是站着富裕农民的立场上发起的改革,因此村社的权力也就日益为富农们拥戴的“长老会议”所窃取了。于是这些破产农民虽然入城当了新工人,但是却依然对于村社中的富农耿耿于怀。他们对于富农的怨恨之情,在叶纳林的述说中,可谓是比比皆是……?
第七十章
  重新翻看了一边笔记之后,吴川倒是对于俄国的乡村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想起刚刚一路上见到的那些开着机器收割麦子的俄国农民,他意识到也许俄国的乡村既不像那些破产农民描述的那么糟糕,但也不会像他这一路看到的这些丰收景象那么美好。
  而利奥·于尔斯泰男爵肯让他们下来采访,这就说明在男爵的眼中,斯托雷平主导的土地改革是有着成果的。那么再深入的思考一下,显然男爵想要他们采访的是那些改革的受益者,而这些人能够同佩奇记者说些什么,也就可想而知了。
  将手中的笔记本合上放回马甲的口袋内,重新把目光转向车窗外的吴川,在没有了欣赏田园风光的心情,他心里只有一个隐隐约约的预感,他们这次的采访恐怕是得不到什么有用的素材了。
  随着距离包尔基村越来越近,道路旁的田野中开始出现了被田地所包围的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为单层的木建筑,也有少量的两层砖木结构的小楼,从外观上看都没有什么老旧残破的样子,大多采用了木瓦屋顶。
  只不过这些建筑孤零零的坐落在田野中,而不是集中建在一起,让吴川觉得有些浪费土地。不过想到俄国的疆域,他心里又释然了。
  而见到了这些单独在外的建筑之后,马车继续前行了约六、七分钟,吴川终于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包尔基村。
  这是一个坐落在丘陵西南面的村子,上百幢木屋从丘陵低处一直排到了坡顶,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从村子的西面绕过了丘陵然后继续向东南方流淌而去。
  马车从小河上的石拱桥越过小河后,便在村口一块被平整出来晒场前停下了。吴川下了马车,便看到晒场上那些穿着围裙的妇人和带着有帽舌毡帽的老男人、加上一些少年男女正忙着手工脱粒和摊晒麦粒的工作。
  除了一些年纪较小的孩童好奇的往马车这边看来,其他正在工作的人只是望了他们一眼,便漠不关心的继续手上的活计了。倒是有一两个较为顽皮的五、六岁大的男孩悄悄走到了晒场边缘,呆呆的看着吴川,似乎发现了什么新奇的世界一样。
  吴川看着这几个男童发呆的样子,不由露出了微笑向他们挥了挥手,几个男童互相望了望,都胆怯的向后退了几步,似乎一有不对就要逃回人群中去的样子。
  看着这一幕,吴川转动了眼珠思考了数秒,就伸手从外套的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糖果,弯下腰对着十余步外的几名男童招呼道:“你们要吃糖吗?”
  显然有男童认出了吴川摊开的手掌上的东西是什么,在犹豫了十余秒后,终于有个胆大的孩童小心翼翼的走了过来,从吴川手掌上抓了一把糖果就逃了回去。跑了几步他又停下来回头看了看,确定吴川没有追过来后,他才忙不迭的拨开了一颗糖的糖衣,然后放进了嘴里。
  “真的是糖哎。”这位小男孩尝了尝味道后,马上含着糖果含糊不明的对身后的小伙伴们喊道。
  随着这一声喊,原本咬着手指站在原地的几名孩童立刻便跑到了吴川面前,向他伸手索要糖果。
  “不要抢,每个人都有的……”吴川把手中的糖果一边分给孩童,一边向着他们说道。只是随着他发糖的举动,跑到他身边的孩童反倒是越来越多了。
  就在吴川试图让孩子们排好队,然后一个个发糖时,突然从他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你们都围在这里做什么?是想偷东西吗?都离马车远一点,要是少了东西,我可认识你们都是谁家的种……”
  听到这个破锣一样的声音后,原本围在吴川身边的孩童们顿时一哄而散的逃向晒场里去了。吴川颇为恼火的转过身去,想看看究竟是谁坏了自己同孩童交好的盘算。
  只不过他刚刚转过身来,就见到一个穿着一身草绿色制服,扎着宽皮腰带的中年警察正向他脱帽行礼问候道:“日安,尊敬的先生。费尔多·伊万诺维奇真诚的为您效劳,上尉先生让我来邀请您,前往村公所和他们会面,这辆马车我会安排人进行卸货的。”
  听着对方此刻热情洋溢的问候,实在是让吴川难以将其同刚刚粗暴的驱赶孩童的声音联系起来。看在他身上的这套制服份上,吴川平息了想要找对方算账的打算,转而平静的问道:“那么,村公所在哪?”
  在这名乡村警察的带领下,吴川很快就找到了村公所,其实就在村口的第一间木屋,一座用木栅栏围起的,横放的L形建筑。
  院子的地面用砂石铺的很好,靠近入屋的楼梯处还有一棵把大半个院子都遮盖掉的大橡树。这里的木屋并不是直接建在地面上的,而是建在一个半米多高的架空层上,房子的窗下都种着花木,看上去环境还是不错的。
  当吴川走进院子的时候,佩奇、谢尔盖上尉、彼得医生正站在楼梯上和几名穿着得体的中年人交谈着。看到吴川进了院子,佩奇立刻向他招了招手,示意他赶紧过来。
  “这位是我的助手,你们可以叫他吴。”佩奇抓着吴川的肩膀,向面前的一位有些秃顶的瘦高个介绍着,随即他又将面前的村中头面人物向吴川介绍道:“这是本村的首席长老纳吉·布洛尼斯拉沃维奇,这位是本村的村长亚历山大·格里戈里耶维奇……”
  虽然这些人往日在村子里都是说一不二的头面人物,但是现在却一个个乖巧的很。他们虽然不清楚吴川这个东方人的来历,但是在佩奇、谢尔盖上尉和代表庄园的彼得医生面前,却也不敢唐突和他们同来的吴川。
  几人寒暄了几句之后,村长亚历山大看了一眼首席长老纳吉之后,便热情的对客人们说道:“原本应该请你们进去坐下谈的,不过村公所是农民来办事的地方,里面狭小肮脏的很,也没有招待贵客们的场所。还请各位移步到纳吉长老的家里,那里有着合乎各位贵客身份的招待……”
  佩吉有些犹豫的说道:“可我们才刚到,采访都没有开始呢,现在接受纳吉长老的招待,是不是太早了一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