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3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596

  吴川并没有理会张云荣的心理斗争,和这位贴身秘书交代了几句之后,他就出门下楼去了。对他来说,除了重大事件以外,其他事务的细节问题只能交给其他同志去解决了,他只能关注一下结果,对于那些偏离自己想法太远的结果再加以纠正。
  吴川推开会客厅的门后,便看到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巴拉诺夫三人正坐在一起说着关于欧洲战事的问题,他向三人打过招呼之后,还没来得及入座就匆匆开口向三人说道:“各位同志,俄国革命的曙光已经出现了。如列宁同志所说,变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时机,很快就要出现了。”
  斯维尔德洛夫微微转头看了身边两位同伴的表情一眼,发觉他们两人也是一副茫然的神情,这才转过头来对着吴川回道:“是,我们也认为俄国革命的时机已经来临了,不过我们还没有同远东地区及西西伯利亚地区各支部达成一致的意见,所以就没有正式向你做出汇报。”
  吴川略有些吃惊的看了三人一眼,这才接着说道:“额,原来俄国同志也认为革命的时机快要出现了,那就更好了。那么你们打算如何发起这场革命,需要中国同志给予什么样的支援?”
  斯维尔德洛夫再次看了看身边两位同伴,只见两人都向他微微颔首,他这才开口对吴川讲述了一遍俄国布尔什维远东分部策划的西伯利亚大起义。
  听了这个从远东到西西伯利亚的起义计划,吴川沉吟了半天之后摇着头说道:“我不支持这个起义计划,虽然这个计划看起来声势浩大,但是我认为这场起义不仅动摇不了沙皇的统治,反而有可能导致协约国加强对于沙皇政府的援助,从而使得革命失去一个极好的机会。”
  如果说这些话的不是吴川而是另外一名布尔什维克,那么斯维尔德洛夫等三人一定要同对方好好的理论一番了。但是既然是领导了中国革命的吴川说出的判断,他们三人倒是谨慎了起来,向着吴川诚心讨教道:“为何你会这么判断?”
  吴川低着头在心里整理了一下思路,这才开口对三人说道:“今年夏天东线俄军的失败,不仅让俄国丢失了大片土地,还损失了大约2、3百万的军队,上千万的人口。这一惨败不仅让俄国濒临战败的可能,也极大的动摇了沙皇政权的统治基础。这就是我认为俄国革命露出曙光的原因,也应当是你们打算发动西伯利亚大起义的客观因素……”
  说到这里吴川突然住口,转而以目光注视着三人,斯维尔德洛夫沉默了数秒就代表三人回道:“确实如此,沙皇政府在前线的失败,已经造成了各地进步力量对于沙皇专制政权的不满,我们认为这正是发动起义的大好时机。”
  吴川这才接过话来说道:“我支持你们的前一个判断,俄军在前线的大溃败,确实造成了俄国各地进步力量对于沙皇专制政权的不满。但我并不认同你们的后一个判断,我并不认为这些反对沙皇专制政权的进步力量,在当下会转向一场旨在推翻沙皇专制政权的无产阶级革命。
  事实上我认为反对沙皇的进步力量,此时想要的不过是改良专制政府,从而将这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继续进行下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国今年夏天的失败还没有让俄国民众绝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在为帝国主义的反动宣传所蒙蔽,他们还在妄想着在战争获胜后获得帝国主义战争的红利。
  只要俄国民众还保持着这种反战败而不是反帝国主义战争的立场,那么你们所试图发动的无产阶级起义就不能唤醒俄国的民众,就无法依赖民众的力量去推翻沙皇专制政权。
  我认为这场起义反倒是有可能提前暴露了远东布尔什维克的力量,从而招致沙皇反动政权的极力反扑。此外就是有可能促成沙皇专制政权对俄国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让步,让无产阶级所面对的两个主要敌人联合起来,从而破坏了俄国革命的机遇期。”
  斯维尔德洛夫和捷尔任斯基对于吴川的说法都陷入了沉思,不过巴拉诺夫却被吴川的话语给弄糊涂了,他不解的问道:“吴川同志,您刚刚还说俄国革命露出了曙光,为什么您现在又说西伯利亚大起义现在并不合适……”
  吴川对着巴拉诺夫微微点了点头,这才开口回答道:“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我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希望在于俄国内部反对战争的人群身上,而现在反对战争最为强烈的群体实际上并不在西伯利亚和远东,而是在前线的俄军当中。
  今年夏季的大溃败,2、3百万俄国军人的被消灭,使得军队中最为坚定的主战势力遭到了打击,前陆军大臣被撤职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弥补这被德奥消灭的2、3百万俄军,沙皇专制政府必然要从后方调拨大量的补充士兵,而这些被强迫参加服役的士兵和前方士气低落的士兵混合之后,必然会萌发最强烈的反战意识。
  我之所以认为俄国革命曙光的出现,正是在于这场大战的残酷已经促使前线俄军士兵日益觉醒为革命的土壤。谁能够抓住这前线数百万俄军士兵的需求,谁就能赢得俄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这些前线的俄军士兵为了保卫自己的生命和前途,将会比西伯利亚的农民、牧民和民族独立分子变得更为革命。而和那些缺乏武器和军事训练的西伯利亚农民相比,作为军事组织一员的俄国军队已经具备了组织、武装和行动力,他们现在所欠缺的只是一个革命理论的指导和又一场战败。
  只要前线再来一次和今年夏天一样的惨败,让前线的俄军彻底失去对于战争胜利的希望,那么他们必然会转而拥护能够带领他们结束这场战争的革命旗帜之下。
  而只要布尔什维克能够掌握住前线的军队,那么你们就可以先联合其他反对沙皇的政治力量终结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然后再通过政治上的斗争,把俄国人民召唤到布尔什维克的旗帜之下,从而把俄国建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
  此外,整个俄罗斯人口的十分之七都在欧洲部分,如果你们不能掌握住俄罗斯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那么哪怕就是在西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也依然是难以和掌握了欧俄部分的反动势力对决的。这就是我反对发动西伯利亚大起义的原因。”
  吴川给出的答案让巴拉诺夫情不自禁的点了点头,在沙皇势力较为薄弱的西伯利亚地区发动起义,固然有着很大的成功几率,但是吴川刚刚提出的方案才是革命最有可能成功的。几百万反对战争且聚集在一起的士兵,只要稍稍加以引导就可以成为革命最为忠诚的力量,这显然比那些分散于整个西伯利亚的农夫们要可靠的多。
  不过斯维尔德洛夫还是谨慎的问道:“您的建议确实不错,吴川同志。但是我们该怎么派人进入前线的军队?这恐怕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办到的事。”
  吴川对此却胸有成竹的说道:“是的,这当然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办到的。不过今年夏天的惨败,使得沙皇政府慌了手脚,从各处抽调征召士兵,这就给我们创造了机会。
  我认为,我们可以协助远东的沙俄政府,帮助他们组建部队送到欧洲战场去。这样既可以通过残酷的战争教育那些护国主义者,也可以把远东布尔什维克的骨干送到前线去,从而进入前线部队联络各处反战争的士兵,建立起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前线军队中的士兵委员会来……”-
第七百一十六章
  吴川和斯维尔德洛夫等三人从下午四点一直讨论到晚上11点左右,总算是就俄国革命的发动方案讨论出了一个结果。
  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巴拉诺夫三人接受了吴川的建议,取消了正在策划的西伯利亚大起义计划,转而把革命的希望放在了东线的俄军士兵身上。
  就如何组建前往欧洲的部队和制定把远东的布尔什维克安插进这些支援前线的部队中去的计划之后,吴川突然对着三人说道:“具体的事项我看就先讨论到这里,接下来我们应当安排一个人前往欧洲去见一见列宁同志,把这个计划通报给他,这样在俄国革命爆发之后列宁同志才不会措手不及。
  此外这位到了欧洲之后还要做好列宁同志返回俄国的准备,没有列宁同志主持俄国革命的领导工作,恐怕布尔什维克是很难获得俄国社会各阶层的认同的。”
  斯维尔德洛夫下意识的点了点头说道:“那就让我去向列宁同志汇报吧,我想列宁同志会同意我们的新计划的……”
  不过捷尔任斯基很快出声打断了他,语气坚定的说道:“我反对斯维尔德洛夫同志去欧洲。和向列宁同志汇报这件事相比,前往欧洲重新组建各地布尔什维克组织才是当下更为重要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只有你适合去做,因为你和各地的布尔什维克们之间的关系要比我们其他人熟悉的多。”
  说到这里捷尔任斯基停顿了数秒,又看了一眼边上坐着的巴拉诺夫,这才接着说道:“当然,巴拉诺夫同志也不适合这个工作,你是我们之中对于军事工作最为了解的一个,如果要往军队里安插什么人,也只有你最合适了。
  我认为巴拉诺夫同志应当承担起,前往前线对士兵们传播反战思想,并在前线部队中扩大布尔什维克组织的任务。这样在革命机会来临时,我们才会有力量抓住那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捷尔任斯基再次停顿了下来,目光扫视了房内几人一圈,才下定决心说道:“还是让我去欧洲吧,我和列宁同志有过数面之缘,我同德国的社会民主工党成员也有不少认识的。因此同列宁同志汇报完计划之后,我可以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进行联系,争取从德国入境俄国……”
  捷尔任斯基的提议显然是最为适合的,在吴川的支持下这个方案很快就通过了。于是在第二天,吴川看过了军事委员会和国防工业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之后,就召来了谢尔盖,向他表示道:“革命委员会基本同意向俄罗斯帝国提供一批军事物资,不过我们不会直接把武器交给贵国政府,而是会先转交给中东铁路护路军,之后就由你们自己处理了。”
  谢尔盖松了口气,不管这批武器交给谁,只要是在帝国手中就没什么问题。不过他很快就回过了神来,向吴川追问道:“我想知道革命委员会出售的武器数量是多少?价格方面……”
  吴川打断了他说道:“鉴于今次事态紧急,所以我们将会在保留了自卫武器的数量之后,给出一个最大的数量,这就是我对于尼古拉陛下的报答。至于价格,将会按照美国出售同类武器的单价下浮5%,这是我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了。”
  谢尔盖只是犹豫了片刻,就略过了这个问题。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接下来和革命委员会讨论武器订购事务的事,就没必要掺和了。虽然他知道这是一笔大买卖,但是他并不觉得自己能够吞的下这么大的好处。
  甩掉了这个问题之后,他转而小心翼翼的向吴川讨教道:“阁下昨日同我说的那个问题,我回去后很是好好的思考了半天,但始终没想出什么办法来。不知今日您是否为我开解一二?”
  吴川却皱起了眉头,一副莫名其妙的问道:“昨日我说了什么了吗?我怎么有些想不起来,自己说了些什么了。”
  谢尔盖顿时睁大了眼睛看着他说道:“当然,您昨日不是说,我应当为自己的未来思考一下了吗?”
  吴川这才恍然大悟般的用手拍了拍自己的额头,一脸无可奈何的说道:“我这些日子实在是太忙了,有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一旦过去了,我就想不起来了。唔,那么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想法?如果我能够帮的上忙的话,我一定会帮你一把的。”
  谢尔盖楞了好半天,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要继续这个话题了。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对于吴川来说也许这真的只是一件转瞬就可以忘记的小事,但是对于他自己来说可是事关生死,不能因为对方的不在意就可以随意置气不问的。
  因此他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一点怒气,对着吴川重复了一遍昨日吴川对他说的那些话语,听完了他的复述之后,吴川沉默了许久方才开口问道:“那么你打算让我为你做什么?”
  给吴川这么一打岔,谢尔盖早就忘记事前准备好的那些话语了,因此他干脆直截了当的问道:“如果真的出现了你说的那种状况,我该怎么才能避开别人的陷害?”
  吴川想了几分钟后看着他问道:“那我倒要先问你一句,你在彼得堡有没有结下个人的仇怨?你知道的,作为宫廷近幸派一员被人憎恨,和因为私怨被人记恨,那可不是一回事。”
  谢尔盖仔细回想了一下后,方才认真的说道:“虽然我在彼得堡的确有一两个私下里的对头,不过大家都是因为女人争风吃醋,算不上什么生死仇敌。而且有着哈尔滨这边的分红,我在彼得堡过得一直都很宽裕,并没有和什么人结下深仇大恨,因此应该不会有什么个人方面的仇敌。”
  吴川听完后点了点头说道:“如果没有私怨的话,那么就只剩下了身为宫廷近幸派的政见之争了。宫廷近幸派的核心虽然是皇后陛下,但是当前能够左右皇后的便只有拉斯普廷阁下了。所以你只要盯着拉斯普廷阁下就可以了,如果有人想要对付王后的话,必然会先对拉斯普廷阁下下手。
  而拉斯普廷阁下一旦倒下,皇后又不能对出手的人加以惩治,那么就意味着整个宫廷近幸派的倒台。失去了宫廷近幸派的拥护,皇后也就失去了处理国政的能力,这样一来宫廷也就失去了对于政府的控制。
  在尼古拉陛下滞留前线无法及时回到彼得堡的期间,必然会有野心家窃取政府的权力发动一场政变。而能够窃取政府权力上台的野心家,必然是体制内的人物。这样一来,为了顺利的让尼古拉陛下交出权力,野心家们必然会以较为温和的方式劝说尼古拉陛下退位。
  而为了掩盖前线失败的责任,和获得执政权力的合法性,我想那些野心家一定会把前线失败的责任推到拉斯普廷阁下和以王后为首的宫廷近幸派身上。以通过处罚宫廷近幸派这一群体,来平息民众对于前线失败的不满和换取民众对于新政府的支持。
  所以,假如拉斯普廷阁下突然倒台了,我建议你赶紧从彼得堡跑路吧。为了安全起见,你最好从远东调动沙皇保卫军的一部驻扎在彼得堡,这样至少政变爆发时,你至少还有条退路。”
  对于吴川的分析,谢尔盖是信服的,但是对于吴川最后提出的建议,他犹豫了好半天才说道:“可沙皇保卫军中有不少布尔什维克,他们可不会支持沙皇。”
  吴川点了点头回道:“确实如此,但是他们同样也不会支持哪些体制内的野心家。有些时候,敌人的敌人未必不是朋友。布尔什维克虽然痛恨沙皇,但也不会允许那些体制内的野心家窃取政权。和尼古拉沙皇相比,斯托雷平才是更可怕的敌人。只要你能办成这件事,我相信局势不管怎么发展,至少你和你家人的性命总是能够无恙的。”
  谢尔盖坐在吴川的对面想了许久,也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只能向吴川表示自己需要就这个问题好好的思考几天。对此吴川倒是无所谓,谢尔盖这边不过是一步闲棋冷子,如果能够以军队的方式进驻彼得堡,哪怕是驻扎在外围的一个团,也会给彼得堡的布尔什维克们带去极大的鼓励的。但是没有的话,历史上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也一样会发生,所以他一点都迫切。
  只是他的神情越是坦然,谢尔盖心里越是犹豫,在走出办公室的房门之前,他终于还是停下了脚步说道:“我最多也就能够调动一个团到彼得堡的周边,这样也行吗?彼得堡现在可是有着大量的军队的。”
  吴川看着他温和的说道:“布尔什维克想要在彼得堡做什么和你无关,这不过是个交换,让你能够安然从彼得堡脱身而已。就如你所说,当前彼得堡有着大量的军队,哪怕你调动了一个团驻扎在彼得堡周边,他们又能做什么呢?再说了,当前俄国最为激烈的革命派是社会革命党而不是布尔什维克,我不认为这件事能够对你造成什么威胁。”
  谢尔盖低着头满腹心事的走出了吴川的办公室,他终究还是没有立刻答应下来。不过吴川看着他离开的样子,倒是觉得谢尔盖也许很快就会回来和他讨论这件事了。
  和革命委员会洽谈武器订购清单的是俄国驻哈尔滨总领馆的几位官僚,双方经过了几次洽商之后,吴川便从报告中大致了解了俄国当前对于武器弹药的匮乏程度。
第七百一十七章
  1914年夏天开始的大战让交战双方都意识到,他们按照过去的战争经验计算的军需品消耗速度都太低了。法国总参谋部战前认为一场战斗中每天消耗1.3万发炮弹已经到达上限了,但是马恩河会战中法军平均每天打出了24万发炮弹。
  法国在战前储备的75毫米炮弹到1914年9月就消耗殆尽了,而国内75毫米炮弹的产量仅能满足战争需求的7%,从10月开始法国就不得不向美国加大了采购弹药的订单。到了1915年2月,法军至少缺少70万支步枪和1500门75毫米火炮。
  英军同样出现了相同的问题,导致英国统帅部不得不严令前线每门火炮每天只能发射10发炮弹,而按照实际战争的需要,每门火炮每天至少要发射70发。
  和英、法两国相比,工业基础更为薄弱的俄国,在军需品匮乏的问题上则显得更为严重。俄国的军工基础不仅薄弱,他所动员起来的军队规模又是交战国当中最为庞大的。
  战前俄国建立了112个“地方轻便军需库”,每个军需库至少存放了1400万子弹和3万发76毫米炮弹,但是开战后每个月俄军要消耗24个这样的“地方轻便军需库”。
  从1915年初开始,前线俄军每月至少需要补充20万支步枪、2000挺机枪、400门火炮、2亿发子弹和150万炮弹。但是俄国自己的军工厂每月仅能提供3万支步枪、216挺机枪、120门火炮、5千万发子弹和40万炮弹,约为前线需求的五分之一。
  而在战争经济动员的速度上,俄国也远不及其他主要交战国,英国在1914年9月开始了战争经济动员,法国是1914年10月,俄国则是1915年夏季。
  到了1915年春季,法国的步枪产量比战前增加了30倍,75毫米火炮产量增加了10倍,炮弹13倍;英国的炮弹比战前增加了19倍,手榴弹增加了39倍。可是直到1915年夏末,俄国的步枪、机枪、火炮产量也没到战前的1.5倍,弹药产量也只增加了50%。
  在对外采购上,俄国也处于极端的劣势,这不仅在于航运通道的被封锁,重要的还在于俄国的海外信贷信用太差,没有英国和法国提供的信用担保,俄国几乎在海外采购不到任何物资。比如距离俄国最为方便的日本和中国,对于俄国的订单虽然感兴趣,但几乎都不接受信贷的方式付款。
  在1915年夏季作战大溃败之前,俄国人还可以伪装一下强硬的姿态,坚持不肯给日中两国提供什么抵押品。但是到了1915年秋,俄国人的强硬姿态已经伪装不下去了。仅仅是谢尔盖透露出来的军需缺口数量:150万支步枪、10亿发子弹、600万发炮弹,对于日本和中国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日本的军火年产量,步枪约20万支,子弹5-6亿发,炮弹5、60万发,主要以中小口径炮弹为主。中国,也就是革命委员会的产能是:年产步枪14.5万支,子弹2-3亿发,炮弹50万发,同样是以中小口径炮弹为主。中日两国加起来的军需产能都满足不了俄国的需求,当然这是指双方未进入战时生产模式下的产能。
  而且在欧洲列强因为大战不得不缩减甚至是完全断掉了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品供应后,中日两国之前被欧美列强压制的工业产能,现在则获得了一个极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相比起东南亚、南亚、非洲、南美各国难以填满的工业品需求市场和拥有各种支付手段的优质客户,俄国这个不想拿出真金白银来付账的客户也就难以被中日两国瞧得上了。更何况,相比起民用工业品的制造标准来说,军需品的生产要更加费时费力,中日两国的工厂显然更中意生产技术要求更低一些的民用品生产。
  再加上当前英法也在满世界的求购军火,俄国向美国订购的军火往往都是英法挑剩下来的残次品,就这还不能完全满足俄国的需求。因此1915年9月,俄国驻哈尔滨及俄国驻东京的外交官,同革命委员会及日本政府进行的军需品采购洽谈,完全处在了下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