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596

  夏阳皱起了眉头看着他问道:“杨厅长的意思是,天津的治安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好?”
  杨以德顿时张口结舌一时回不出话来,过来好半天才说道:“不,不是这个意思。卑职是一时嘴误,嘴误。”
  夏阳冷冷的看了他数秒,终于还是放过了他说道:“先把那些不负担重要任务的警察抽调过来学习,每期培训15日,连续二期不合格者,或是降级使用或是革退。我听说警察厅下属有个400人的保安警察队,就让他们作为第一期的学员,三天后过来报道吧……”
  这个上午同夏阳的会面,让杨以德和各警察署署长依旧没有摸到这位新市长的脉搏,甚至于他们都不敢在夏阳面前说什么较为私人的话题。在回去的路上,几位署长不免向杨以德试探的问道:“厅长,我们接下来该怎么行事,您拿个主意吧。”
  杨以德现在脑子里完全是一团浆糊,他不知夏阳到底是要什么,如果对方准备拿下自己就不会要自己拿出一个调整警察职责的方案出来,至少今日也要拿下一两个署长的位置安排给自己的私人才对。现在不过是要办个学习班,他就这么跳出来和对方打擂台,那不是自己作死么。
  天津这座华洋杂居的城市,同样也是一处消息灵通的城市,有时北京政府一些官员都尚不清楚的政策,天津这边就已经传的沸沸扬扬了。因为北京政府的底气还不如满清,袁大总统不管想要做什么都得要先得到列强的支持,也就是同列强进行沟通。
  于是袁世凯对于属下都要保密的东西,在洋人哪里却是一钱不值的大路货,一个小小的秘书都能娓娓道来了。作为天津的警察厅长,杨以德自然是不缺乏这种消息的来源的,因此他自然知道北洋大约是靠不住了。
  虽然杨以德是被袁世凯抬举上来的,不过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北洋的一份子,只是想要守住天津这份家业而已。要是夏阳一不做二不休,一到天津就拿下了他,那么杨以德没得选择也就只能和夏阳斗一斗了。但是现在对方不是没想动他么,他自然也就不想拼命了。
  思考了许久之后,杨以德突然转换了话题对着这些署长道:“他们找那些科长过去都谈了什么?”
  东城区的署长快人快语的说道:“什么都没谈,只是让他们写了一份自己的履历。”
  杨以德看着他疑惑的问道:“真的什么都没谈?”
  这名署长沉默了数秒后说道:“回去后我再摸一摸,他们到底说了些什么。”
  杨以德叹了口气说道:“问的和气一些,不要把人逼急了。大家这些日子都注意些吧,要是弄出事来,自己的事自己扛,别他娘的牵连到别人头上……”
第七百七十章
  华盛顿海军司令部大楼内,海军部长丹尼尔斯正在办公室内和自己的助手罗斯福进行一场交谈,两人交谈的内容是关于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卫理带给他们的一封长电报。
  “富兰克林,你觉得卫理先生没有把芮恩施公使的电报先交给总统阁下,反而拿来向我们征求意见,究竟是什么意思?”
  端着一杯咖啡的丹尼尔斯有些疑惑的向自己的助手问道,虽然年轻的富兰克林·罗斯福被任命为海军助理部长,看起来更像是威尔逊总统对这位政治新星的看好,毕竟大家都知道罗斯福家族在海军中的影响力。富兰克林的叔叔也就是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同样是从海军部开始步入政坛的。
  不过对于丹尼尔斯来说,他对于富兰克林的看重并不仅仅在于其冠有罗斯福的姓氏,三年多的共事让他觉得这位小罗斯福确实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政治头脑,因此他并不介意让对方就海军事务发表一些看法。当然,日后他的子侄辈也同样会得到罗斯福家族的关照。
  美国从立国以来,一直都是秉持着精英治国的理念。共和党人也好,民主党人也罢,大家所争夺的不过是把握美国这艘大船的掌舵权力,而不是把对方从船上丢下去。
  就像小罗斯福加入了民主党,固然使得一向支持共和党的罗斯福家族出现了一个异类,但是这种选择并不妨碍小罗斯福享受家族在海军部的传统影响力。美国的政治家族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在于这些家族出身的年轻人从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就站在了别人奋斗一生都未必能够达到的顶点。
  比如小罗斯福1907年才从哥伦比亚法学院毕业,当了三年律师之后就开始从政,第一个职位是纽约参议员,参议员任期是六年,但是才过了三年他就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了美国海军部助理部长,这时他才31岁而已。
  平民家族出身的精英,比如威尔逊总统,30岁才进入大学任教职,一直到46岁才获得了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的职位,53岁才正式步入政坛,成为新泽西州的州长。
  也就是说,小罗斯福用了3年就走完了威尔逊花了23年才走完的从政之路。然而平民中能出几个威尔逊总统这样的杰出人才,所以美国政治掌握在少数政治家族之中,已经成为了美国政治所默认的潜规则。
  而这些政治家族大多又同美国各财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即便是丹尼尔斯这样的精英官僚,也要对自己的助手保持足够的尊重,毕竟人家随时可能飞跃到你的头顶上去。当然,如果遇到小罗斯福这样的头脑清楚且背景深厚的年轻精英,像丹尼尔斯这样的官僚会表现的更加尊重更加真诚一些,因为人家飞过你的头顶更加容易。
  对于自己上司的问话,富兰克林·罗斯福还是表现的相当尊重的,虽然他越过了许多常人难以越过的关口,但是也相当于少了许多直接面对问题的机会。而这种积累越到后面,就越是拉开了政治家之间的距离,因此他从不放弃任何面对问题的机会,毕竟作为罗斯福家族的一员和老罗斯福的侄子,他可是想着有那么一番作为的。
  因此,他毫不迟疑的说道:“也许卫理先生并没有把握说服总统阁下接受芮恩施公使的主张,因此才先拿电报来同海军部沟通,希望我们到时再总统阁下面前支持他。”
  丹尼尔斯沉默了数秒后说道:“原来你是这么看的么。不过我觉得卫理先生并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卫理先生不是认为没有把握说服总统阁下,而是觉得根本不能把这件事报告给总统阁下,所以才来和我们通气的。”
  罗斯福的瞳孔不由缩了缩,不过他很快就恢复了正常,向着上司说道:“您的意思,在这个时间段总统阁下不应当对此表态吗?”
  丹尼尔斯点了点头道:“总统阁下知道了这份电报的内容之后,必然是要做出一个决定的。否定了这份电报,就会让部分财团及海军官兵失望。
  但是他现在表态支持的话,就会把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处境,毕竟现在我们正在和协约国不断靠近,国内要求加入协约国作战的呼声也不小。
  在这种时刻支持中国人在东南亚捅英国人一刀,也就是在选民面前证明了自己的虚伪,虽然我们并不反感总统先生的虚伪,但是对于今年的竞选来说,无疑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罗斯福沉默了许久,虽然他觉得芮恩施公使发回的电报相当的符合美国的利益,甚至在道义上都是站得住脚的。反对殖民主义,承认民族自决,这本就是威尔逊总统打算在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想一想欧洲各国为了争夺殖民地造成的如此巨大的伤亡,他就觉得这样的战争决不能再出现了。
  而想要建立战后的和平秩序,那么承认民族自决,逐步让全球的殖民地独立,就是不可避免的选择。只要解放了各国的殖民地,自然也就不会再有为了争夺殖民地爆发的战争了。
  让荷兰东印度群岛逐步走向独立,这显然比英国人现在对美国许下的空洞承诺要实际的多,更何况这还不是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加入英国真的想要在战后改变自己的全球殖民秩序的话,就没有理由阻止东印度群岛的民众获得自由。
  但是,如果这件事导致威尔逊总统无法赢得连任的话,罗斯福又觉得应当缓一缓再说了。因为想要在战后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他认为除了威尔逊总统外,其他人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并没有这么宏大的理想。
  罗斯福终于抬头看向正小口喝着咖啡的上司,略有迟疑的说道:“虽然我觉得中国人提出的建议很好,但是相比起总统先生的连任来说,还是应当放一放的。”
  丹尼尔斯撇了撇嘴说道:“即便总统先生获得了连任,也不过是再干四年而已,他真的能够在这点时间里建立起自己设想的国际新秩序吗?
  再一个就是,如果我们这一次拒绝了中国人,你认为中国人还会毫无保留的站在我们这一边吗?中国人已经承担了所有风险,只是让我们享用他们烤好的火鸡大餐,我们在这种状况下拒绝中国人,他们会怎么想?
  奥,美国并无做好领导世界的准备,所以还是找一找其他的朋友吧……”
  罗斯福下意识的脱口说道:“不,我们不能让中国人倒向其他国家,这将会令我们失去进入东亚大陆的立足点。”
  丹尼尔斯微微颔首,罗斯福能够看出这一点,至少说明他的大局观并没有出问题。虽然美国从西班牙人手中获得了菲律宾群岛,但是这个群岛的位置实在是太糟糕了,它不靠近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龙目海峡,只能确保美国海军从中太平洋航线抵达亚洲时拥有一个桥头堡。
  事实上许多美国海军军官们认为,西班牙人之所以愿意把菲律宾群岛让出来,除了自身的武力不足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菲律宾群岛的位置太过糟糕。随着日本海军实力的发展,菲律宾群岛成为了日本海军南下的第一道障碍,西班牙人就算不把菲律宾群岛卖给美国,迟早也要被日本人夺走。
  而美国从西班牙人手中获得菲律宾群岛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收益,反而为英国、法国、荷兰挡住了日本海军南下的通道,这大约也是英国默认美国占领菲律宾群岛的主要原因。随着欧洲爆发日本向德国宣战夺取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后,中太平洋航线也在日本海军的威胁之下了。
  以当前的东亚局势来说,日本海军完全有力量切断中太平洋航线夺取菲律宾群岛的实力,因此美国才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经营菲律宾群岛的想法,转而支持菲律宾的独立,只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对于这一亚洲群岛加以影响。
  但是随着革命委员会的崛起,并在两次陆上冲突中挫败了日本之后,东亚的各国势力对比顿时出现了极大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对于美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中日之间的交恶,加上中国所拥有的无限潜力,再加上一个亲近美国的政治势力,使得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正快速的上升,已经隐约和英国在这一地区的话语权平分秋色了。
  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力量突然变大了,而是通过革命委员会的配合,美国在东亚所能动用的力量和资源被放大了。原本有可能成为孤岛的菲律宾,突然就得到了来自中国大陆的支持,日本想要和美国争夺太平洋就不得不防备革命委员会从朝鲜半岛发动的进攻,这就使得美国成功的登上了亚欧大陆。
  通过中国,美国的影响力不仅可以及于东南亚地区,更可以通过外蒙、新疆等地进入中亚,从而接触到波斯和中东地区。如此一来,英法对于美国的封锁就出现了一个漏洞。老欧洲主宰世界的格局将要落下帷幕,一个崭新的美国时代将要开启了。和这样的美国世纪相比,威尔逊总统的连任又算的了什么呢?
  罗斯福这才抬头注视着自己的上司,诚心正意的请教道:“那么部长先生,您觉得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不错过这个机会?”
第七百七十一章
  丹尼尔斯思考了一会后说道:“这份电报其实没必要现在就汇报给总统先生,中国需要的是我们事后的确认,而不是现在的保证。
  所以,我们只需要把正在训练的航母编队派往中国进行一次中美海上联合演习就够了。另外就是在下个月的造舰方案上增加一个在东亚设立海军基地的分项目,以保护我国在中国越来越重要的商业利益,我相信国会议员们是不会反对的。
  等到中国人在东南亚挑起事端之后,我们再去说服总统支持中国人的行动,那么不管是亲英人士还是反对参加战争的人士,就失去了指责总统的借口。”
  罗斯福只是略一回想之前卫理先生来海军部拜访时的谈话,便理解了这位远东司司长的想法。是的,这件事根本没有必要通过白宫,所有事情都在海军部的权限之内,只不过等到事情爆发之后才需要总统出面为海军部的行动背书而已。
  不过到了那个时候,国会会比总统更为热切的关注这件事,因为这是美国获取战后利益的第一份回收款。如果不是为了谋求战后的利益,海军部怎么可能会在下个月提出一个三年内建造总数137艘军舰的计划案,其中包括10艘主力舰、6艘巡洋舰和50艘驱逐舰。这一造舰计划完成之后,美国海军就能同英国海军的军舰数目相当了。
  想明白了丹尼尔斯部长和卫理司长达成的默契之后,罗斯福突然对着丹尼尔斯部长说道:“部长先生,您不觉得中国人是时候为自己的海上利益承担起更多的责任了吗?”
  丹尼尔斯楞了片刻,就反应了过来,他放下了手中的杯子说道:“你是说,要求中国人扩大自己的海上力量?”
  罗斯福点了点头道:“如果革命委员会只是一个局促于中国北方的地方势力,那么之前他们所主张的打造一支配合美国海军的辅助舰队还能说的过去。
  但是现在,革命委员会已经开始挑战协约国的在华利益,试图谋求于整个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了,而他们和日本之间的小规模战争也证明了他们有统一整个中国的力量。
  因此随着革命委员会的势力发展,中国同英日同盟之间的矛盾将会不断激化,虽然这是我们乐于见到的,可是因为中美之间的特殊关系,美国海军所受到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在东亚地区美国海军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的局面很快就会转变为,中国的海上航运更需要美国海军的保护。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和英日海军在海上的冲突风险会增加,特别是在东亚海域。总不能我们和日本人、英国人在海上浴血奋战,然后让中国人坐在岸上观战吧。”
  丹尼尔斯若有所思,好一会才出声说道:“确实,听说今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总额已经突破8亿美元了,中国人在这场大战里也赚了不少钱了,他们确实应该多花点钱保卫自己的海外贸易,而不是全然指望美国海军的保护……”
  在美国人讨论着如何分配战后利益的时候,欧洲大陆却迎来了比1915年更为激烈的战斗。为了解救凡尔登和陷入困境的意大利军,俄国人于6月4日发动了东线的夏季攻势。主攻方向是乌克兰地区的伦伯格、哥佛尔及陆斯克几个邻近的城镇。
  俄西南方面军动员了共57.3万人、1770门轻炮、168门重炮,在450公里宽的战线上采取了多点突破的战术,使奥匈军难以判断俄军的主攻方向。
  俄军西南方面军统帅布鲁西洛夫革新了突击战术,以短促精准的火炮弹幕取代了长时间的炮火准备,以挑选出的精锐突击部队取代了普通步兵的冲锋战术。
  俄军的新式战术让奥匈军队难以抵挡,仅仅用了4天时间俄军就夺取了陆斯克,奥匈司令约索夫·费迪南大公在俄军进城前才匆忙撤出,此时俄军俘虏的奥匈战俘已经接近20万人。
  但是俄军前期的成功并不能掩盖俄军糟糕的后勤,当俄军深入到奥匈防线之后,俄军的行动就变得迟缓了下来,这给予了德国和奥匈帝国重新调整防线的时间。
  但是俄军的行动已经完成了其预定的目标:使德军不得不停止在凡尔登的攻伐,把可观数量的部队调往东线。也解除了意大利方向的危机,奥匈帝国对俄方向的部队已经不能单独作战了。
  当然,俄军在战役初期的胜利也带来了一个意外的后果,那就是令罗马尼亚以为协约国胜利在望,从而站在了协约国一方向德奥宣战,这给罗马尼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凡尔登方向稳定住局面之后,6月24日,英法联军集结了32个步兵师和6个骑兵师,2189门火炮,1160门迫击炮,300架飞机,在西线发动了索姆河会战。这一会战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分散德军在凡尔登方向的兵力,从而减轻驻守凡尔登要塞的法军的压力。
  凡尔登、索姆河、乌克兰,这三处大规模的会战使得协约国用出了最后一点气力,也让英法真正感受到了战败的威胁。7月24日,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就寻求劳力资源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为了保证战争继续下去,我在‘中国人’这个词面前是不会退缩的。现在是我们最不应该顾及人们偏见的时候。”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在接到了伦敦发来的电报之后,顿时感觉身上的压力陡然大了起来。电报里主要说了两点,第一试探中国政府加入协约国的可能;第二和中国政府协商允许英国在中国招募劳工。
  就在年初的时候,英国国内舆论还对革命委员会禁止英法招募前往欧洲的华工政策嗤之以鼻,认为中国人简直是夜郎自大的心态,拥有着印度这样一个人力资源极其丰富的海外殖民地的大英帝国怎么可能会缺乏人力。
  但是现在让人感到荒谬的事情居然发生了,英国不仅想要从中国获得人力补给,甚至还想动员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了。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半年内他所主导的,让法国和中国爆发冲突的外交政策完全偏离了英国对华政策的方向。
  现在这个时候再想要同中国政府恢复关系,然后劝说中国政府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显然就变得极为艰难了。光是天津法租界扩界一事,现在就闹得沸沸扬扬的,更不提之前的开滦矿务局一案,总之当前的中国民众对于协约国一方丝毫没有同情,反倒是对德国人颇具好感。
  如果是在前清时,民众的反对声音即便再高,只要北京决定了下来,那么民众的抗议也就无效了。但是现在不是民国了么,虽然北京政府内的许多旧官僚不知民主究竟是什么,但是革命委员会已经连续用人民的意志教训了北京数次,北京政府现在对于民意已经开始极大的重视了起来。
  因此即便那位袁世凯总统依然是畏惧着大英帝国的,却也不愿意为了大英帝国去违背民众的意愿,因为这将使得民众更加的倾向于革命委员会,也就让北京政府更加的失去权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