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3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3/596

  革命委员会这种越来越强势的作风,使得日本政府开始迟疑了。就连之前一直想要借助天津事件开战的陆军省,现在也越来越觉得局势诡异,自己似乎根本没有准备好和革命委员会进行全面的战争。
  于是在日本外交官不断的向天津市政府、北京政府抗议,表示中国法庭侵犯了治外法权的同时,日本国内对于天津事件的报道的热度反而下降了。日本政府狐疑的盯着协约国各方,担心这些不可靠的盟友是否在给自己挖坑。
  而与此同时,和夏阳互相配合的王葆真,也在和各国领事的外交谈判中获得了节节胜利。比利时人是德、奥之后最先被打开缺口的,本就在租界没什么投入的比利时政府,在王葆真暗示将会以刚果事件中比利时国王不人道的殖民政策和比利时进行全面断交的威胁下,选择了交出比利时租界,只是要求天津市政府代为偿付租界内的电车投资。
  在比利时拱手让出了租界之后,俄国人也有些抗不下去了。和天津租界相比,俄国同革命委员会相邻的一系列边疆都出现了问题。彼得堡此时正忙于和德国的媾和谈判,根本无力再和远东的革命委员会交恶。而且作为俄国当前最大物资供应地,在革命委员会缩减了对俄的货物交付量,要求俄国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后,彼得堡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为此,彼得堡一直试图用拖延战术来应付革命委员会,比如交还天津租界的一部分或全部权力,来换取革命委员会在其他方面的让步。重要的是先恢复革命委员会对于俄国物资的输送能力,现在的革命委员会已经差不多将中东路的运输完全掌握,没有革命委员会的配合,中东铁路局的效能就变得极为低下。
  虽然彼得堡忙着和德国媾和,但是彼得堡也没有天真的认为战争现在就可停止下来了。媾和也是要谈条件的,俄国若是失去了防御的能力,这份媾和协议恐怕也未必能够挽救罗曼诺夫王朝。
  只是就在各国互相观望的时候,英国人却首先掉了链子。11月8日,英国公使朱尔典和革命委员会代表张寿增签署了一项协议,英国政府截止1916年7月以前的对华借款37816680英镑以3120万英镑打包出售给革命委员会,协议达成之后英国决定从京奉铁路及天津撤离驻军,并交还天津英租界的行政、司法权力和天津海关的控制权。
  虽然英国还保留了天津英租界的名头,但不过只是一个空头名号而已。而英国政府也含糊的承诺,只要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那么在战争结束之后,英国政府愿意把天津英租界完整的交还给中国。
  英国的撤军,使得剩下的俄、法、意、日四国驻军都大感震惊。意大利人是最先反应过来的,在和王葆真接触之后,以撤军和交还意大利租界为条件,换取了意大利政府和商民在天津财产的保全。
  日本政府也终于看明白了,英法俄现在不可能支持日本和革命委员会开战,而为了天津租界和革命委员会开战,只会让日本陷入中美夹击的困境。于是在意大利人之后,日本也随即宣布从天津撤离驻军,但是并不肯交出日租界的任何权利。显然日本还想继续拖一拖,看看俄法两国的动静。
  只是俄国的财政已经无力支撑下去,为了确保俄国不会迅速崩溃,英国和法国需要对俄国进行财政支持,但是英、法自身也同样处于财政崩溃的边缘,因此向外借贷就成了协约国的头等大事。
  协约国借贷的第一对象自然是美国,但是革命委员会这两年同样也从协约国这里赚了不少钱,同样是一个拥有着大量资金和工业生产能力的借贷对象。和美国到俄罗斯之间的遥远距离,革命委员会往俄罗斯运输货物总是要方便一些的。
  而且在英国人看来,如果不用一笔大数额的借款捆住革命委员会的手脚,之后革命委员会就是东亚的最大变数。因此英国向革命委员会提出的贷款数额是4.5亿美元,这远远超过了之前革命委员会的所有对外借贷。
  不过英国人也向革命委员会给出了两个难以拒绝的条件,第一英国将会促使彼得堡就滨海边疆区和江东六十屯、海兰泡等惨案做出妥协;第二英国将会提供137.153吨黄金作为贷款抵押,市价约合1亿美元。且这笔贷款,基本都会用于协约国的物资采购。
  革命委员会当然不可能拒绝这样的提议,就算吴川也无法抵抗各位委员们被英国人调动起来的胃口。吴川只能向德国人警告道:“从目前英国人的举动来看,英国政府恐怕已经决定要拉拢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了,因此英国人正不惜一切扫平美国参战的障碍。革命委员会能够做出的选择已经不多,倒是德国应当小心在美国参战之后,在美德国资产的安全问题了……”
  德国驻华盛顿大使伯恩施托夫在接到了德国驻华公使的报告后一度半信半疑,但是随着威尔逊总统继任成功,白宫对于欧洲大战暧昧的姿态,不得不让他向德国在美资本发出了警告。而在这个时候,在美德国资本能够流通的地区,也只有东亚的中国了。
  大量的德国资本开始通过中美之间的银行系统转移到了革命委员会控制的地区,这倒是为辽宁、山东和天津等地提供了充足的产业和基建资本。
  11月29日,法、俄也同时宣布从天津撤离军队,并仿效英租界交还给天津市政府司法及行政权。突然之间天津的日租界就成为了被孤立的对象。日本人也发现自己处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当中,放弃了天津租界也就意味着日本对于北中国的影响力再度下降;但是继续和革命委员会对抗下去,则可能导致革命委员会进一步向美国靠拢,一旦中美达成同盟,日本就真的是岌岌可危了。
  1916年下半年东亚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让沉迷于日英同盟的日本精英们赫然发现,英国人的盟约恐怕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可靠,而经过了这一次欧洲大战之后,英国的实力也在迅速的消退,连革命委员会都可以在英国人面前大胆的试探了。
  大亚细亚主义者开始提出拉拢中国对抗英美才是东亚的出路,把中国推向美国,只会让日本自取灭亡。一个东亚陆权国家和一个太平洋对岸的海权国家相结合,这绝不是日本能够抵抗的住的,甚至日英同盟也无法对抗两个加起来人口超过5亿以上的大陆国家的势力挤压。
  虽然对于英国抱有幻想的日本精英还不少,但是对于英国增加了不信任感的日本人也终究还是多了起来。不少日本人都在思考着,要是在下一次的中美合作中,日本再一次被英国盟友抛弃了,日本究竟还能怎么保卫自己呢?
  关于是否交还天津日租界,和如何交还的问题,成为了12月份日本政治精英们最为头疼的问题。直到彼得堡向中国政府发表了一篇含糊其辞的通告,就江东六十屯及海兰泡惨案等事件表示了遗憾,希望同中国就旧案赔偿及《中俄瑷珲条约》的内容进行协调,才算是打消了日本政治精英们的最后一丝幻想。
第七百九十七章
  日本的政治家们左右为难,不知到底是该在天津租界问题上单独支持下去,还是跟随着协约国向革命委员会做出退让。前一个选择虽然有现有的国际法框架作为支持,但是日本也知道这不过是继续让革命委员会增加对于日本的敌对情绪,在这样的国际时局下,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至于后者虽然可以暂时缓和和革命委员会之间的矛盾,但是却会引发国内的不满和让日本失去对于北中国的进一步影响力,这也是相当让人难以下定的决心。
  至于革命委员会这边,则处于一种既兴奋又麻木的紧张气氛之中。虽然名义上中国已经拿到了纳土纳群岛的主权,收复天津各租界也是遥遥在望,努力一下的话还能把外蒙古的麻烦都解决了,滨海边疆区的收回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只不过现在中国的前景实在是太过美好,美好的一点都不像是真实的,哪怕是当初紧紧跟在吴川身后支持的党员们,也没有预料到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功。虽然他们习惯了支持吴川,但是也没有对吴川所主导的这三件事抱着全部成功的念头。
  然而现在这样的奇迹突然就出现了,这倒是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了起来。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走下去了,生怕一脚踏出,美梦就此不见了。
  不过有的人还是很沉得住气的,比如宋小濂虽然欣喜于天津租界的权利收回,却依然还是把心思用在了两件事上,治水和恢复开滦矿务局的营业上。
  北京政府并非不知道,河道积久未修,盛汛宣泄不畅,以直隶之永定、北运五大河为最。但是在这个天下未定,且革命委员会再侧咄咄逼人的时期,北京政府又怎么敢把钱花在治水上,甚至北京政府上下还巴不得革命委员会如治理鲁南、苏北那样,顺便把河北北面的河道也给治理了,至少能够让北京少出点钱。
  虽然北洋政府觉得革命委员会不会那么的傻,但是宋小濂却给负责治理北运河的徐世光拨款了。徐世光于去年接受任命治理北运河,他认为应当先治理潮白河,治理潮白河一是在古庄开凿新河,疏通水道需要花银250万余元;另一个工程是堵住上游李遂镇处的决口,需要经费260万余元。
  北京政府连75万元的第一期治水费用都没有给足,而在宋小濂接手河北水利事务后,就开始源源不断的给他调动了大批的人力和物资,除了以上两个工程之外,还在潮白河两岸兴建了不少水库和引渠,多拨款了300余万元。
  于此同时,夏阳从天津城内逮捕的1万多帮派分子及犯罪情节轻微的街头混混、吸毒者,都被拉到了河道工地上,这不仅极大的打击了天津街面的混混和帮派,更是让整个城市治安为之一变。原本各租界的外国巡捕都被清退,剩下的华人巡捕经过考核吸纳入了天津市警察局,并进行了全面的警务改革。
  治安、刑侦、交通、劳教、政治科、武警等各部门都被打乱重建,凭借着军事管制的强大威慑和收回各租界权利的声望,到了11月底革命委员会主掌的天津市政府已经稳稳的控制住了局面。
  而事实上,随着革命委员会插手直隶治水事务,革命委员会的势力其实已经把手伸到了北京北面不远的昌平了。革命委员会的这种发展态势,自然让北京城内的北洋政府上下深感绝望的。虽然北洋政府中不少人觉得天下迟早要变,但是也没想过变得这么快。
  要是革命委员会能够这么轻易的进入北京城,他们这些人还有什么用处呢?而自从听了一系列有利于革命委员会的消息传来,就连袁世凯也是好几天没有露出什么好脸色了。
  只是就在袁世凯还没想好接下来该怎么应对革命委员会的咄咄逼人之势时,河南又出事了。清末的河南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内陆省份,新式学校不过寥寥几处。1908年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高达一两万人时,河南籍的留学生还不到1百人,甚至有些还是他省官派的。
  这也就使得清末河南几乎处于传统的旧封建文化的控制下,因此同盟会河南支部的人数是各省中最少的之一,辛亥革命前不过20几人。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河南的革命党人还在文字革命阶段,也就是宣传阶段,根本没有什么组织。
  正因为河南革命党人的势力薄弱,也就使得辛亥革命爆发时,河南的革命起义遭到了满清最为严厉的镇压。当时河南有旧军队26856人,另有应龙翔领导的河南新军混成29协约6000人。相比之下,河南革命党人手中几乎没有什么武力,还在指望新军投向革命。
  幼稚的革命党人自然在满清的屠刀下受到了教训,最终在革命委员会的接应下逃出了一部分人。之后河南都督张镇芳横征暴敛,导致河南民不聊生,激发了白朗起义,河南随即在这场起义中残破。
  袁世凯连续换将,最终还是靠着毅军的赵倜剿灭了白朗,但是此时革命委员会已经兴起,不仅占据了山东大部,还击退了日本人。在失去了经过山东的津浦路之后,位于河南的京汉路就成为了联通南北的唯一通道,袁世凯自然不能不对河南的布防不下功夫。
  正是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赵倜这个北洋旁系不仅在河南占住了脚,还开始了大扩军,以应对东面来自革命委员会的挤压。
  到了1916年,赵倜除了以自己的毅军为底打造了宏威军外,还吃下了原河南新军混成29协改组的河南陆军第一师。另外再加上各县自行建立的河南巡缉营70余营,和占据了豫西22个县的镇嵩军,河南民众要给养的军队高达250余个营头,约近5万人。
  只是河南毕竟只是一个农业省份,工矿业并不发达,又怎么养的起这么多人马。特别是赵倜自己贪婪无度,他任命的宏威军师长是其三弟赵杰,又是一个狂妄无知的,不仅大量的吸收土匪,也不约束军纪,导致河南民众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比如河南巡缉营70余营,这些各县的民团所需军械、军饷都需要各县自行筹集,随田赋征收附加税,每征银一两,少的县加附加税几角,多的县能加到1元。至于盘踞于豫西的镇嵩军更是把当地变成了大烟场,同样是军纪败坏的很。
  说实话,这些河南地面上的官军真的论起来,其实和白朗军中的土匪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换了一身皮而已。如果革命委员会没有占住鲁南、苏北,那么河南人也只有继续忍受下去。但是这两年内,鲁南、苏北发生的变化,顿时让邻近鲁南、苏北的河南各县百姓难以忍受下去了。
  再加上那些投奔了革命委员会的河南革命党人念念不忘打回家乡,解救家乡父老,于是很快在豫东地区出现了革命的风潮。随着革命委员会收回天津租界的消息传出,王天纵、高伟章等人顿时潜入了开封附近发起了起义,并于第一时间向山东革命委员会发出了求援信。
  一开始恒宝昆根本没想过要搞河南,光是山东的土地改革和工业建设、道路建设、水利建设,都已经让他觉得忙不过来了。他自己都觉得自己肩膀上有些抗不住了,能够先把山东和苏北管理好就已经相当的困难了。
  但是其他委员显然不这么想,宣传委员陈翼龙认为,之前他们不干涉河南事务,不是看不到河南民众的痛苦,而是河南民众没有反抗反动军阀的意愿,所以只能对河南民众先行宣传革命道理。现在河南民众听明白了革命道理,起来反抗反动军阀的统治了,革命委员会怎么能够袖手旁观呢?
  而军方也积极的支持陈翼龙的主张,张孝准就觉得接着这个机会把河南的这些北洋军给解决了,那么河北和南方就彻底分隔开了。北京政府除了曹锟的几支部队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接应。南方的冯国璋和王占元等部队,并无能力北上和山东军区的部队抗衡。
  而且他们真要向革命委员会开战的话,那就刚好就势吃掉这些轻易北上的部队,从而进一步瓦解北洋部队的机动力量。手中拥有着2个野战师和2个守备师,再继续动员还能组建至少3-5个后备师,张孝准一点都不觉得自己是在北洋部队的南北包围下,而是他包围着北京政府。
  更何况,在革命委员会打通了天津这个渤海水陆枢纽之后,山东已经不是孤形,而是和关外接上了。有着来自关外资源的支持,他又怎么会担心和北洋打上几场硬仗呢?
  而且以邓振镛为首的军官们,看着友军在天津、南洋大展拳脚,中央却似乎把自己给忘记了,这就很让人担忧了。他们也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搞出一些动静,好让吴主席记得自己的存在。而解救民众,对于革命委员会和革命军来说都是首要的旗帜,就算出了一点小问题,中央也不至于会大动干戈。
  于是,在山东革命委员会的常委会上,恒宝昆最终还是被众人说服了。决定派出第7野战师出兵河南剿灭镇压革命的反动匪徒,以第四守备师防御苏北。第6野战师继续在聊城、菏泽监视曹锟所部及赵倜驻扎于郑州的宏威军所部。
  久在压迫之下的河南百姓,在得到了革命委员会的支持下,不到半个月就占据了豫东南地区,赵倜令成慎带河南陆军第一师前往开封镇压起义军,王天纵带着起义军退向了商丘方向,随即在商丘以东,在革命军第七野战师一部的支持下重创河南陆军第一师。
  革命军直接插手河南事务,这下赵倜就打不下去了,只能通过河南省省长田文烈向北京汇报,要求北京政府出面斡旋,令革命军退出河南地界。
第七百九十八章
  革命委员会在河南、山东的动向,不仅让南北各省感到惊讶,也让北洋上下感到了震骇。毕竟之前革命委员会一直在一个框架内行动,并没有打破框架要用武力破局的意思。
  但是这一次河南民变却出现了革命委员会的身影,这不就不由让南北各省地方势力和北洋集团有些惶惶不安,担心革命委员会这是要借助当前收回天津租界的威望行扫平全国之行动了。
  而按照袁世凯及其身边的亲信来看,革命委员会到来这个时候,也确实大可放手武力统一全国了。毕竟如果北京有革命委员会这样的实力,估计在去年就要动用武力去清扫各省的独立势力了。
  在袁世凯的示意下,徐世昌和周树模进行了数次密切的接触,就河南事务要求革命委员会作出一个解释,并要求革命委员会退出河南,不要破坏了国内安定团结的大局。
  一开始周树模也不是很清楚河南发生了什么事件,不过秉持着一名老官僚的含糊作风,他首先撇清了革命委员会在河南煽动民乱的责任,而是反驳道:“按照河南传来的现有的消息,这明明就是田文烈省长和赵倜督军的失职。
  河南不过是一个农业大省,本就缺乏工商业,但是居然要养250多个营头,各县最高的田赋附加费已经超过了正税的七成,河南现在那个县没有土匪?特别是宏威军和镇嵩军,大批招募土匪,军纪败坏,令河南百姓怨声载道。好歹河南也是大总统的家乡,大总统总要给家乡人一点活路吧?
  我革命委员会不是东北、山东之革命委员会,而是中国之革命委员会,难道河南百姓向我求助,我们能够置之不理吗?要想我军退出河南,首先就得把河南的事情搞清楚,总要先解决了逼迫河南百姓暴动的原因,我们才能谈其他……”
  徐世昌无法从周树模这边获得任何让步,而河南的局势也对北洋集团来说越发不利了。获得了第七野战师的直接支持后,王天纵率领的河南起义军很快就改组为了河南独立师,再补充了大批军械和从山东各部队调来的基层士官后,河南独立师很快就从商丘开始反攻开封。
  虽然以河南新军混成29协为骨干建立的河南陆军第一师,战力并不算那么的糟糕,但也绝谈不上有多好。几乎也就和张勋的辫子军相差仿佛。而且师长成慎和赵倜之间颇有心病,后者一直试图拿下他,从而将河南陆军第一师完全掌控于自己之手。
  因此在商丘遇挫之后,成慎便有了保全实力的念头。这些山东过来的革命军不仅纪律严明,且武器要比河南陆军第一师先进的多。再加上对方还配备了飞机和装甲车,在野外作战,河南陆军第一师一个团都挡不住对方一个营的冲击,这仗根本没法打。
  于是成慎只有一路向开封、洛阳后撤,并向赵倜极力索要支援。只不过,不管是驻守南阳的河南第二师,还是驻守郑州-洛阳的宏威军,都迟迟不肯出兵支援。只是一味向北京发电告急,而南方长江一线的北洋督军们,也只是加强了在省界的防御,并通电北京要求同革命委员会以和为贵。
  北洋集团的四分五裂在河南事件中暴露无遗,原本还把大部分力量放在防御南北北洋督军们的支援上的山东军区,很快就调整了作战计划,加强了对于河南陆军第一师的进攻,务必要把这支部队完全围歼。然后再北上夺取洛阳-郑州,控制大半个河南东部和北部地区。
  山东军区的这一要求很快就获得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首肯,正如山东革命委员会的陈翼龙所言,回应革命群众的呼声,是革命委员会的首要义务。虽然吴川觉得现在动河南还是太早了些,但是他也不得不向委员们承认。
  “群众的革命热情是一个从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并不是完全依赖于我们的计划制定。虽然在我们看来,解放河南的时间还有些早,但是既然河南人民已经忍耐不下去了,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去响应河南人民的要求。
  此外,河南是天下腹心,早点安定下来也有助于北中国的社会秩序的恢复。更何况,宏威军也好、镇嵩军也罢,都只会欺压民众,毫无建设之心,我们总不能让他们把河南变成一片白地再去建设吧……”
  得到了中央的支持之后,第七野战师主力尽出,于12月25日把成慎、丁香玲包围于开封城内。第六野战师一部从菏泽发起了向郑州的佯攻,以吸引宏威军的注意。
  只是迟迟不见增援的成慎,在亲戚孙会友及河南原革命党人的劝说下,终于放弃了抵抗,于12月29日向第七野战师投降,其部随即被整编为河南独立二师。
  而在另一边,负责佯攻的第六野战师一部,则几乎兵不血刃的接近了郑州城,在听闻山东革命军向郑州发起了进攻后,赵杰先带着身边的亲信跑回洛阳去了,丝毫没有留下来同革命军交手的意思。于是在12月30日,第六野战师和平进入郑州驻防,两支野战师在郑州会师后距离洛阳不过100公里了。
  河南省内的三大重镇,开封、郑州、洛阳,有三分之二落入了革命委员会之手,赵倜虽然还控制着洛阳、南阳等地,但是已经军无战心。驻扎在保定革命委员会在河南、山东的动向,不仅让南北各省感到惊讶,也让北洋上下感到了震骇。毕竟之前革命委员会一直在一个框架内行动,并没有打破框架要用武力破局的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3/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