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4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9/596

  作为日本驻哈尔滨领事馆派出的军事观察员,荒木贞夫中佐带着高桥舍次郎少佐和安藤麟三大尉站在一株高大的红松下观望着山下的军事演习。
  今天的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白云朵朵,虽然海边的风有些大,但是穿着皮衣的荒木贞夫等人并不感觉有什么寒冷的。受到日本海暖流的影响,海参崴的气温要比西伯利亚内陆更早回暖,因此除了山林中的某些地区,大部分地方的积雪都已经看不到了,这也代表着冬天终于过去了。
  虽然以柞树、椴树、桦树为主的森林还没有长出新叶,不过红松和雪松等树种却还是为森林点缀了不少绿意。望着这一眼看不到尽头的森林,荒木贞夫无疑是极为羡慕的,虽然日本是一个多山地的岛国,并不缺乏森林,但是和西伯利亚的森林相比,还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想到这么富饶的土地居然被中国人夺了过去,而俄国人居然也没什么反抗的意思,荒木贞夫就觉得帝国实在是过于谨慎了,要是之前帝国的胆子再大一些,那么这里的土地就不可能为中国人独自吞下。
  就在他思考着帝国的得失的时候,高桥舍次郎少佐终于有些忍耐不住的开口说道:“这些中国人可真是够无聊的,把我们叫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我们站在这里看他们挖沟的吗?这样的军事演习也未免过于儿戏了。”
  荒木贞夫还没有说什么,拿着怀表计算着时间的安藤麟三大尉却插口说道:“我想中国人并不是让我们来海边吹风的,他们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一些东西。
  比如,飞机在岸边的巡航侦察抢先断定了假想敌的登陆地点;利用飞机对抗海上飞机的侦察行动,从而遮蔽岸上的防御力量和兵力调动;利用汽车快速运输兵力和利用拖拉机等机械快速挖掘壕沟建立岸边防御体系等。
  如果他们的假想敌是我们的话,我想中国人通过这场演习就是在向我们表明,如果我们想要进攻海参崴的话,就要做好大量伤亡的准备。因为他们可以利用铁路和公路,快速的调动部队到海参崴周边的登陆地区。”
  高桥少佐不以为然的反驳道:“就挖那么几条沟,放上几道铁丝网,难道就能威吓住皇军了吗?以中国人和俄国人的懦弱,壕沟和铁丝网可保护不了他们。只要陆军发起冲锋,没有什么可以挡得住我们……”
  安藤大尉瞧了一眼神情坦然不变的荒木中佐,终于还是保持了沉默。虽然作为外派的情报官员,他们之间的阶级区分没有军中这么严格,但是上下级终究是上下级,前辈终究是前辈,哪怕是更为西化的海军都改变不了这一点。
  因此安藤大尉明知高桥少佐其实就是在拍荒木中佐的马屁,并不是真相信依靠万岁冲锋就能冲垮依托壕沟、铁丝网、机关枪组成的防御体系,他也不能出声揭穿对方。至于荒木中佐是否真的相信精神力量可以克服一切问题,谁也没敢当着荒木中佐的面询问这个过。
  至于荒木贞夫本人,并没有理会身边两位部下的勾心斗角。在看到俄国人和中国人一起出现在这场演习之后,他就知道帝国已经错过了登陆西伯利亚的机会。
  如果想要同中国人全面开战的话,那么不管是从朝鲜半岛进攻,或是从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登陆都好过在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沿海地区登陆。因为在这里登陆意味着日本军队需要从国内补给,而不能在当地就地征集粮秣。
  日本的国力显然是负担不起,一支军队长期驻扎在西伯利亚荒原的费用的。俄国人之所以能够从欧洲一路推到日本海,靠的可不是大军征服,而是皮毛猎人和哥萨克拓殖者向东探索的功劳。
  当然,满清对于东北的封锁政策,也为俄国人空出了大片土地。但是现在,东北可不是空荡荡的,而是一个已经拥有了近2500万人口的地区。日本要进驻西伯利亚,就要先承受同这2500万人对峙的压力,显然日本并没有这样的承受能力。
第九百八十七章
  张云荣走到楼下的小餐厅,用手敲了敲餐厅敞开的木门,吸引了正在和人聊天的女工作人员的注意后说道:“来两杯咖啡,就用上次送来的巴西咖啡煮,一杯是吴川同志的,另一杯多加四分之一的糖。”
  一名女工作人员答应了一声,就走入了后间准备了起来。原本坐在餐台前和她聊天的另一名年轻女子起身悄悄的走到了张云荣身边,抬头看着他小声的问道:“那个俄国女子就是吴川同志的未婚妻吗?”
  张云荣略略避开了女子的目光,不动声色的说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年轻的女子并没有察觉到张云荣的不自在,反而身体又向他倾了半分,略带着兴奋的说道:“好奇啊,听说吴川同志和她订婚都有四年多了,这一次两人见面是不是打算结婚了啊?”
  张云荣感觉对方呼吸的气息都似乎吹到自己的脸上了,这让他的心跳的厉害,一时之间都有些忘记了对方的问题了。
  就在张云荣有些艰难的应对着新加入吴川办公室不久的外文翻译叶曼莎时,吴川也正在打量着好久不见的安娜。22岁的安娜有着一双美丽的犹如蓝色宝石一样的眼睛,曾经带着点婴儿肥的脸庞现在也完全消退了下去,现在的她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美人了。
  似乎被吴川注视的太久,有些局促不安的安娜不由出声问道:“我脸上是不是沾了什么东西,我今天出来的比较匆忙,都没有好好照过镜子。”
  吴川笑了笑说道:“是,是沾了些东西。”
  “在哪?是什么东西……”安娜下意识的伸手往脸上抹去,吴川这才慢吞吞的说道:“是视线,沾住了我的视线而已。”
  安娜终于听出了吴川话语里的调笑意思,她放下了手,张大了眼睛瞪着对方,却又不知自己该做什么。吴川耸了耸肩轻松的说道:“你没必要这么紧张,也不必在我面前小心翼翼的。就算你不打算做我的未婚妻,我们也还是朋友么,过去我在图拉的时候,还是蒙受了你不少招待的。话说,男爵先生和你其他家人都还好吗?”
  看着语气轻松的吴川,安娜不觉也放松了下来,她的双手不自觉的玩弄着裙上的配饰,口中则回应道:“爸爸和哥哥留在了鄂木斯克,说是谢尔盖先生为他们谋取了一个职位。至于妈妈、姐姐和嫂子和我一起来了中国,不过她们留在了哈尔滨,因为那里有俄国人社区,谢尔盖先生还把他在哈尔滨的房子借给了我们……”
  吴川坐在那里默默的听着安娜讲述,她们一家从图拉一路逃亡的经历,一开始安娜说的还有些颠三倒四,但很快她就说的很有条理了起来。显然过去这几个月的逃亡经历让这位女孩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只不过她一直都隐藏在了心里,今天趁着这个机会倒是一股脑的向自己倾诉了出来。
  除了张云荣拿着咖啡和茶点进来的时候打断了她一会,接下来安娜足足讲述了将近一个小时,方才渐渐显得轻松了起来。对于吴川来说,这倒是一个难得的休息时间,过去数年里他几乎就没有什么私人时间,哪怕是张云荣现在面对他也很难放的开聊天了。
  安娜对他的倾诉,倒确实是在向亲近的朋友诉苦了,在这样的聊天氛围下他倒是用不着去思考什么,只要安静的倾听对方的诉说就够了。对于他来说,这也算是一种难得的休息了。
  不过这种静谧的美好还是很快被打断了,吴川正想对安娜说点什么的时候,张云荣有些不安的敲门进来提醒他,“主席,梁廷栋同志已经到了。”
  吴川想了想起身对安娜说道:“我的时间很碎片化,恐怕我们只能等下次我有空再聊了。如果你不介意的话,这里也有客房,你可以在这里住下,这样我空下来的时候就能继续和你交谈了。我对于俄国革命之后的一些变化还是很感兴趣的,你觉得呢?”
  安娜瞧了一眼吴川坦诚的神情,便点了点头小声的说道:“我对长春也不熟悉,如果你这里有客房的话,我很高兴搬来这里。”
  吴川对着她笑了笑,便转头对着张云荣说道:“让小叶陪着安娜去看一看客房,另外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回来……”
  向张云荣交代完,吴川就离开了书房,重新回到了他所熟悉的工作中去了。距离书房十数步外的会客室内,正在研究着手上汇报文件的梁廷栋听到了推门声,赶紧起身向吴川问候并说道:“吴川同志,今天我主要是想向你汇报三件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和党内渐渐形成了在吴川之下的几位主要委员,协助吴川负责军事上事务的朱和中,协助吴川处理外交事务的王葆真,协助吴川处理内政的宋云桐,协助吴川处理党外政治事务的耿谨文,协助吴川处理党内组织人事的梁廷栋。
  虽然这种变化正在促使共和党的委员们向着官僚方向转变,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党的组织也在变的越来越制度化和严密化了。党也越来越依赖于组织而不是个人的能力去运转了,好比吴川的声望在党内虽然越发高了,但是在党内的事务上却也很难再绕过组织加以决定了。
  党的最高权力虽然还在他的手中,但是他也必须要按照组织所制定的程序去行使这个权力了。共和党内的山头渐渐开始显露,不过和此时的俄国共产党相比,共和党内的山头还是比较弱小的,并不足以挑战吴川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吴川对于党内的这种变化也处于患得患失之中,虽然他对于党的官僚化并不感冒,但是现在的他也清楚,只要党想要掌握住政权并行使这种权力,就不能不接受这样的变化。只要国家机器还存在,那么能够驱动这部机器运转的人,必然会在权力的影响下官僚化,这不是以他个人的好恶或某些人的政治理想就能改变的。
  现在的他,也只能谨慎的关注党的这种变化,并尽可能延缓这个过程,等待着更有理想和能力的人来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官僚化所带来的行政效率提高,这是针对那些同类型的问题标准化解决而言,对于当前的东北来说倒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梁廷栋今次来和吴川会晤所要汇报的三件事,第一件是关于俄国逃亡民众大量涌入东北的问题。十月革命之后,虽然如利奥·于尔斯泰男爵这样的县内贵族地主因为土地委员会的行动感到不妙,选择了暂时离开俄国,但是大部分资产阶级和那些小资产阶级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离开。
  虽然人民委员会承认了各地土地委员会对于地主土地的剥夺,并号召工人采取对工厂进行监管,但是人民委员会并没有这样大的能力去控制各地的土地委员会和把工人组织起来。可以说,人民委员会不过是顺应了各地农民和城市工人的要求,发布了他们能够发布的公告,实际上的行动都是各地的农民和工人自发行动起来的,甚至于他们还早于人民委员会的公告就已经行动起来了。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们在反对人民委员会的同时,还是希望人民委员会能够先恢复国内的社会秩序的,因为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爆发,俄国国内的各政治力量都已经证明了,他们并无能力恢复国内的社会秩序。
  但是随着人民委员会同德国的媾和,俄国经历了四年的残酷战争却一无所获,且还失去了波兰、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等地区,和要支付高额的赔偿后,原本还在观望的中间人士也终于站在反对布尔什维克的一方。
  只是在同德国媾和并开始大规模的复员旧军队和建立支持人民委员会的红色军队后,人民委员会至少已经控制住了从莫斯科到彼得格勒的俄国核心地区。面对这些没有获得农民和工人支持,又失去了旧军队、旧体制力量保护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分子,人民委员会自然就采取了断然的镇压措施。
  于是在3月之后,从俄国出逃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就多了起来。这些人要么往北经过芬兰离开俄国,要么向南去投奔科尔尼洛夫领导的白卫军,期待着白卫军能够重新打回莫斯科和彼得堡去。
  但是在叶卡捷琳诺达尔城下,科尔尼洛夫不幸战死了,现在领导白卫军的是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科尔尼洛夫是个这么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曾经公然说道:“我和我的同僚们会毫不犹豫的绞死所有的苏维埃成员……恐怖越大,我们的胜利越大……我们必须拯救俄罗斯!即使我们不得不放火把它烧掉一半,流尽四分之三俄国人的血!”
  至于他忠实的同僚邓尼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这样一个笑话可以让我们了解他。白卫军中有一位上校在十月革命后写了一本书,请求获得科尔尼洛夫同意出版,但是他得到的关于出版此书的批示是,“此书过于右倾不得出版”。
  等到科尔尼洛夫战死,邓尼金成为白卫军首脑时,这位上校再次申请出版自己的书稿,但是邓尼金给出的批示是,“此书过于左倾不得出版”。也就是说邓尼金是一个比科尔尼洛夫更为反动的反革命分子,他对于那些来投奔白卫军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分子和右翼社会主义者采取的措施只有一个,就是枪毙。
  在这样的状况下,逃往西伯利亚,或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逃往远东就成为了许多不能前往芬兰的俄国资产阶级的唯一选择。
第九百八十八章
  这些俄国逃亡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虽然带来了不少财富和专业技术人员,曾经因为二月革命爆发而返回俄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技术专家,今次也再度逃来了哈尔滨,还带上了他们的亲朋好友。
  梁廷栋这样对吴川说道:“……我调查过一些资料,在欧洲战争爆发前,不计算中东路的俄国工人和工程师,我们大约聘请了1500名俄国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以帮助我们开展工业基础建设。
  但是1914年战争爆发后,到今年1月份为止,不包括滨海省等新收回地区,我国境内已经登记的俄国籍用工已经超过了七万五千人,这还没有包括哪些没有登记的俄国用工,把那些也算上的话,大概要接近10万人了。
  至于在我国东北境内居住的俄国籍人士,也从战前的十余万增长到了三十到四十万之间。虽然战争爆发后迁移到我国的俄国籍人士都是有产者或技术人士,这些人的到来对于经济部门和工业部门是有利的。
  但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反对者,随着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布尔什维克掌握住了俄国的政权,我国境内的俄国人就出现了两个极端对立的群体,支持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工人及知识分子,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前有产者和技术人士。
  这两个群体在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就一直在俄国人社区中宣传自己的主张,前者一度还招募了不少俄国人返回祖国去保卫革命。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之后,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俄国人就多了起来,双方之间也从文斗转为了武斗,四月以来就已经爆发了不下三次超过20人规模的街头斗殴。
  而布列斯特和约签订之后,英法美日对于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群体的支持也转为了明面,现在这些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群体,开始在哈尔滨建立起了公开的组织机构,并在远东自治领组建了武装训练营。
  所以,我认为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不断从俄国逃亡进入我国的流亡者,已经对于东北的社会治安造成了威胁,并日益将哈尔滨变成了一个反共产主义的基地,这对于我国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都是不利的……”
  对于梁廷栋的汇报吴川并不感到意外,把党中央从哈尔滨迁移到长春,本身也是为了远离俄国革命对哈尔滨所造成的影响。
  因此在思考了片刻之后,吴川就对着梁廷栋说道:“俄国革命所造成的俄国国内人才及财富外流,对于我国来说正是一个能够加速发展的机会。
  是的,我们打开大门吸纳俄国外流的财富和人才的时候,同样会有脏东西跟着跑进来,但是因此而关上大门,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难道我们关上了大门,那些俄国的反革命分子和畏惧革命的有产者就不跑了吗?我认为是不可能的。就我国同俄国陆上接壤的漫长边境线,他们不来东北也可能去新疆、蒙古,对于那些地区我们控制力更加弱,那些逃亡的俄国人反而更容易制造事端。
  此外,协约国各方也正关注着我们,我们在私下里支持俄国革命,他们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因为至少在明面上他们还是能够利用中东铁路对俄国境内的反苏维埃力量以支持的。但是一旦我们主动跳出来支持俄国革命,那么协约国各方就有可能以此为借口对东北进行物资封锁,就算是美国人也不能理解我们支持俄国革命的行动的。
  由此可见,关上大门拒绝俄国流亡者进入中国,这一举动的后果其实是不可测的,对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国内建设也无多大好处。
  在欧洲战争爆发之前,我们从德国、美国、俄国引入的技术专家和熟练工人还不到五千人,那个时候东北工业建设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这些外国专家和熟练技工手中。
  但是在战争爆发之后,我们从德奥战俘中吸收了3万多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又从俄国的逃亡者中吸纳了7万多人,再加上前往美国培训归来的青年工程师和工人,至少我们已经把核心技术中外国专家掌握的部分降低到了40%。
  如果没有德奥战俘及俄国逃亡者的帮助,我们是不可能这么快掌握这些工业技术的,我们等于用了5年的时间就走完了日本人15-20年才掌握的工业发展道路。但是在美国加入这场战争之后,这场战争距离结束的时间已经很近了。
  德国和奥匈战俘在战后必然是要离开的,但是我们自己培训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未必能够填补的上这个空缺。这样一来,从俄国逃亡者中挑选出有用的人才就变得十分之必要了。
  虽然俄罗斯帝国同欧洲其他列强相比,至少在工业发展上落后了20年,但是相比起我们的底子来说还是好的太多。俄国过去50年来积攒下的这点工业人才,大多都在有产者当中。
  斯托雷平改革之所以能够有所成就,并不是因为此人的能力有多么的强悍,而是俄国的社会生产力确实已经达到了,需要对社会生产关系进行变革的时候。
  即便没有这场欧洲战争,俄国也是要爆发一场革命的,不过那将是一场类似于法国大革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但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关系,俄国的贵族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力量都被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才会让俄国布尔什维克抓到了革命的领导权,将这场资产阶级大革命直接推动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进程。
  俄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不是因为布尔什维主义对待有产者过于残暴了,而是俄国的资本主义还没有盛开就被布尔什维克给砍断了。他们并不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行不通的,而是认为布尔什维克阻碍了俄国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
  在这样的状况下,俄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对于俄国布尔什维克的反扑,也就在所必然。但是对于我国来说,他们之中的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却是一剂补药。
  因为他们的种族和文化决定了,他们在我国只能成为少数派,就如同犹太人在欧洲各国的地位一般。我国的反动分子不可能同他们联合,我国的民众也很难接受这样一群外国人主导我国的政治,因此他们最多也就是在我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给自己换得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
  而他们同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获得来自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支持,也就是说我们不必担心俄国布尔什维克政权通过他们在我国制造什么麻烦。所以,他们将会是接替德奥战俘,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的可用之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9/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