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年代(校对)第5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3/596

  聂云台同情的看了一眼无言的穆藕初,这才安慰道:“韧之兄其实早就想要去东北看一看了,只是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他对于共和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极感兴趣,就像此前他在中华职业学校对学生说:劳工神圣,双手万能。他同样也相信,社会主义能够在中国建立起来,所以他迫不及待的想要去东北看看,你也要理解一二。”
  穆藕初摇着头说道:“我能够理解韧之兄的心情,无论是谁,看到自己的理念正在被人所实践,不去观察一番是不可能的。就像我想要发展中国的纺织业和植棉业,也只能去关外找共和党,其他人是找了也白找,夸你几句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第一千零八十章
  清末最为热闹的地方应当属前门外的天桥,但是到了民国之后王府井大街就开始成为内城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了,因为这里建起了一座综合市场,这也是北京城第一座综合市场,因为靠近东安门,因此又被北京人称之为东安市场。
  东安市场原本是一块练兵操场,但是清末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东安门外又是皇亲国戚和文武大臣的居所,市场的需求便让这里就出现了许多商业店铺和小摊贩。但东安门是达官显贵出入宫廷的门户,这条大街上出现了太多的摊贩以至于道路常常堵塞不通,于是清廷就将东南面的八旗兵神机营的练兵场开辟为了综合市场,把这些摊贩都挪了进去。
  因为这是内城第一家集吃喝玩乐为一体的大型娱乐购物场所,所以东安市场也就成为了继天桥和琉璃厂之后北京人最爱逛的商业区。满清覆亡民国建立,内城的商业化氛围更甚,也少了许多封建时代的忌讳,于是相邻的王府井大街也迅速开出了许多商铺,平日里这条大街上都是车马云集,人流如梭的场面。
  不过当游客走到王府井北面的锡拉胡同时,却能看到一处和闹市区不相适应的静谧之地。锡拉胡同的西口就是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时的旧居,这里居住的都是达官贵人,自然也就不允许闲杂人等进入了。
  而在袁世凯旧居相邻的隔壁院子,却居住着一群日本人。这是昔日袁世凯聘请的日本军事顾问青木宣纯的住宅,现在则成为了他的徒弟坂西利八郎的住所。在华陆军军官称这处宅邸为坂西公馆,也是日本陆军在华情报的总机关。
  因为之前陆军在满蒙、山东等地的失利,特别是满蒙独立计划和策动张勋进攻共和党山东军计划的失利,直接导致了陆军在对华问题上的发言权的丧失,这就大大的打击了陆军在华情报收集的工作,内阁显然是不愿意为一个没什么成绩的情报机关支付账单的,特别是在外务省积极想要夺回外交主导权力的时候。
  而陆军内部对于对华工作也一样存有不同的看法,某些积极想要让陆军欧洲化的军官,一直都认为依赖个人的影响力去影响支那内部的人员,对于当前的时代来说已经过于落后了。陆军需要的是更加科学化的收集中国社会的一切情报,而不是试图去同支那上层人士交朋友。
  更何况,这些支那通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保持着中国化的作风,又处处为中国人说话,使得他们很是怀疑,到底是谁影响了谁?比如青木宣纯就在国内一直在为袁世凯辩解其人的决断,虽然青木提出了如何对付袁世凯的策略,但是青年军官们依然对这位支那通保留着怀疑。
  只不过,在袁世凯在世的时候,陆军还能通过青木宣纯和坂西利八郎从袁世凯那里获得情报,还能通过袁世凯在北洋政府中安插日本顾问,因此陆军虽然降低了对于坂西公馆的期待,但还是支持了坂西公馆的情报工作。
  但是在袁世凯去世之后,新政府的成立及对于政府中外国雇员的不信任姿态,让坂西公馆的情报工作陷入了更大的困难。上海虹口事件的爆发对于坂西公馆来说倒不是什么坏事,陆军开始频繁的对坂西利八郎发出指示,要求坂西弄清楚北京新政府对于虹口事件及日本帝国的真实立场是什么。
  这任务对于坂西利八郎来说,真是又开心又痛苦,开心的是军部终于还是看到了坂西公馆的价值,痛苦的是他的老关系都在北洋团体内部,但是当下的北京却是群雄逐鹿,北洋四分五裂的局面,他几乎得不到多少有用的消息。
  就在坂西利八郎和其部下们一筹莫展的时候,8月2日日本驻华公使馆武官辅佐官田代皖一郎代表驻华公使馆武官斋藤季治郎上门,向他请教了关于冯国璋对日立场的问题。
  在绿荫覆盖的院落内,坂西利八郎临窗而坐,对着田代皖一郎侃侃说道:“冯国璋这个人,我的老师青木曾经评价过他,虽然出身于官僚派,但是和民党也相处的很好,此次总统推选的结果,证明了老师的推断是正确的。
  但是我认为,他终究还是一个官僚,他没有自己的信仰,和民党的友好不过是一种留后路的手段而不是真的理解了民党的政治理念。所以他不可能不顾惜自己的利益,无条件的去支持民党。
  就对日立场来说,我认为这和他对待民党的立场是一致的,他不会过于得罪我们,以避免日后有求于我们时被翻旧账,但是也别想着他会为我们去对抗共和党,因为他没有这个实力。”
  田代皖一郎思索了片刻后问道:“那么假如支持他对抗共和党不仅仅是我国,再加上英国人或其他国家呢?冯国璋是否会有所动摇?”
  坂西利八郎沉吟了一会后摇着头说道:“冯国璋和袁世凯同年,中国人都说六十而耳顺,到了这个年纪一般是不会有什么雄心壮志了。更何况,吴川才30出头,孙中山都已经50出头了,以常理推断,未来三十年中必然是吴川的天下,冯国璋还是要为子孙考虑的。”
  田代皖一郎迟疑了一下又问道:“以您对于北洋团体的了解,您认为在段、冯之后,可还有年青一代能够团结北洋的吗?”
  坂西利八郎感到心头一阵燥热,不过随着从窗外吹来的一阵凉风,他还是把这股燥热压制了下去,清了清嗓子说道:“以我观之,袁世凯只是二三流的人物,段、冯之辈最多也就是三流人物,而吴川则是中国第一流的人物,其所领导的那些共和党人则发挥出了二、三流人物之能力。因此即便北洋年青一辈中能够涌现出段、冯之辈,也无可能和共和党角逐天下的。”
  田代皖一郎再次长时间的沉默了下去,好半天才开口说道:“长春那边,还是无法打入进去吗?”
  坂西利八郎叹息了一声后说道:“很难,虽然东北不乏留日学生,但是他们的警惕性很高,并不愿意和我们谈论政治上的事务。而且吴是留欧派的代表人物,自东北革命委员会建立以来,他们向欧美派出的留学生要远远多过留日学生,甚至可以说留日学生基本都是私人前往留学,而留学欧美的学生大多得到了政府补助。除去俄国不算,美国和德国对于东北革命委员会的影响力也是超过我们的。”
  田代皖一郎终于有些意兴阑珊了,就在他端起面前的茶杯喝茶的时候,坂西利八郎终于忍不住反问道:“军部对于此次上海事件究竟是存什么看法?”
  田代皖一郎有些意外于坂西利八郎的消息不灵通,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看来坂西公馆在军部的地位下降并不是空穴来风啊。
  虽然脑子里闪过了这样的念头,但田代皖一郎还是依然态度恭敬的回答了对方,“到目前为止,斋藤武官还没有收到特别的指示,日中之间的时局究竟会往何处去,恐怕还需要继续等待……”
  田代皖一郎说的并不是事实,三宅坂的态度其实在8月1日就已经统一了。位于东京皇宫西南侧三宅坂台地因为有着陆军省和参谋本部加上附近的陆军大臣官邸,因此“三宅坂”就成为了军方的代名词。
  上海事件爆发对于寺内内阁和陆军来说都是一个意外,但一开始寺内首相和田中陆相并没有把这事看的太过重要,他们觉得这不过是海军和一群不知所谓的浪人搞出来的意外事件,虽然外务省官员数次向寺内指出,上海虹口日侨的作为很容易刺激到英国盟友的神经,从而破坏双方的互信关系。
  但是寺内和田中都认为,海军自从欧战爆发以来似乎过于风光了一些,特别是海军拿下南婆罗洲的行动更是让国民开始忘记了海军的“西门子事件”了,因此有必要借助英国盟友的手敲打一下海军了。再说了,田中和寺内都认为,这也是敲打中国人的有利契机。
  自从辛亥革命以来,共和党通过几次对日作战不仅打击了日本帝国的威信,还极大的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力,这使得在一般中国人眼中,日本正从二等列强的形象向普通国家的形象滑落。中国人对日本进口商品实施的配额制度和极力要求取消日本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等要求,都是在这一社会观念驱动下的对日“歧视”表现。
  而且寺内和田中也认为,在协约国压迫中国参与对俄国革命干涉的时候,共和党也应该没有这个胆量继续对日本进行挑衅,更何况共和党的手也伸不到上海去,他们之间还隔着一个江苏呢。因此田中很是笃定的向寺内分析道:“共和党虽然眼下势力压倒了国内各方,但是他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多头出击,一边干涉俄国革命,一边对抗我国,还要承担英法和国内其他地方势力给他们的压力,那么他们很快就会自我崩溃的。
  因此共和党最聪明的做法就是把问题推给孙文和徐世昌,然后固守华北和东北,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奈何他们了。最终不过是由孙文和徐世昌出面和我国缓和关系,然后双方各自做出让步以平息事态罢了。这样一来,我们即可打击海军,还能稍稍挽回一些对华外交上的面子。”
  田中的判断是建立在吴川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挑起日中冲突的基础上的,就像日本国内现在也并不支持和中国爆发武装冲突。
  上海事件传回国内之后,社会舆论并没有顺着那些浪人的意图转向对中国的全面批评。虽然有不少报纸都持强硬态度,认为不管这起事件到底是谁引发的,日本在华侨民及日商在华利益应当首先获得保障。
  但同样也有不少报纸提出了政府应当慎重处理此事,或者干脆和中方进行协商各自处理责任人,这些看似投降的言论大多来自经济界。
  比如大坂合同纺织会社社长谷口房藏就在业界聚会时表示:“日本政府应当尊重中国政府的合法权力,日本在华的租界不应当被视为日本的海外领土,日本国民在海外应当尊重所在国的法律,以免让各国轻视和抵制我国。
  不管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国际局势来看,东洋各国都应当携手合作以抵抗西洋列强的压迫,欧洲大战中西洋列强的残暴若是出现在东洋,那么对于日中两国来说都是一大不幸。为了日中能够互相提携亲近,日本应当将在华租界和关东州一并放弃,同其他西洋列强进行分割,从而改善日本在中国民众眼中的影响,从而为日中合作建立起互信的基础。”
  谷口房藏的言论自然遭到了国民严厉的批评,但是这并不妨碍经济界的人士发言支持他,比如钟渊纺织公司总经理武藤山治就委婉的向外表示:“只要中国的政治好起来,二三十年内,中国肯定会成为一个像美国那样非常繁荣富强的东洋国家。日本应当趁着这个机会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而不是总想着去阻扰中国的发展,这只会为日本造就一个强敌。当然,日本侨民的在华利益还是应当获得保护的,这一点上我认为不应当有所让步……”
  这些经济界人士所主张的慎重论和妥协论其实都离不开一个事实,那就是日中贸易的规模已经突破了日美贸易的规模,日本向中国出口的棉纱、棉布超过了2亿日元,而日本从中国进口的棉花、煤炭、大豆也超过了2亿日元,这还不包括双方在钢铁、机械、化学品贸易上的快速增长,而日本向美国出口的生丝也不过才突破1亿日元而已。
  为了更好的吸纳中国廉价的人力和能源,战争期间煤炭价格大涨,但是满洲的电价却始终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程度,因此大量的日本商社选择了在满洲进行投资,如果加上在上海等地的投资,日本在华投资规模至少比1914年翻了三倍。
  不过即便如此,日本的在华投资总额也还是排在了美国、英国和德国之后,虽然中国政府已经向德国宣战,也宣布没收了德国的在华资产,但是大家都很清楚在共和党的庇护下,很多德国企业都改成了中国人持股的企业,这还不包括从美洲等地逃亡而来的德国海外投资。
  在美国宣布参加协约国作战后,美国政府就开始了对德国在美资产的没收行动,美国政府还逼迫美洲各国没收德国在当地的各种资产,除了中国之外,德国资本几乎无路可去。而协议国不敢过于压迫中国人,因为各国在华也有着大量的投资,他们并不希望和共和党彻底撕破脸后,让自己的在华利益受损。
  除了经济界的妥协言论外,舆论界还出现了更加左倾的言论。比如东洋经济新报主笔石桥湛三就上海事件发表文章进行了批判了,认为这些日本侨民在上海保卫的不是自身的合法权利,而是赤裸裸的帝国主义,石桥在文章中写道:“……想一想过去我们为什么要烧英国使馆,那么就应该明白中国民众为什么要反抗日本侨民的无理行为。”
  对于国内舆论的这种分化,寺内和田中是不满的,但是碍于陆军内部的分裂和民间对于藩阀政治的持续批判,寺内也只能保持沉默,以防止引火烧身。只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共和党虽然没有站出来直接就上海事件攻击日本政府,却通过了北京政府向日本方面提出了一个羞辱性更大的要求,要求日本军舰不得进入渤海。
  中国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日本国内引发了第二波舆论风暴,如果说一开始上海事件传回国内时,国内的对华舆论还是比较温和的话,那么这一次中国政府对日本军舰下达的禁止令,算是让一部分温和派也转向对华强硬的立场了,就连经济界也暂时住了嘴。
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只是相比起民间舆论的群情激动,8月3日内阁专门为对华关系召开的会议上,各位阁僚却显得有些沉闷了。寺内首相也比平日里看起来更加严肃了些,会议一开始他便直截了当的切入了正题,向着本野外相说道:“外相,你先说一说对华交涉的最新进度吧。”
  外相本野一郎于是打开了面前的笔记本,看着上面的记录一板一眼的念道:“八月一日上午,也就是前天,北京政府外交部长颜惠庆召见了我国驻华公使,向其提出了以下通牒。
  第一、鉴于日本海军士兵在上海地区的无理行为,中国政府认为日本海军缺乏基本的军纪约束,也不能以善意回报中国方面对于日本方面的善意对待。因此中国政府决定,无限期禁止日本军事人员进入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包括整个渤海区域。至于此线以南区域,日方军事人员的一切行动必须向中国政府预先报备,否则将会被视为对中国的敌对行动,中国政府保留一切反制行动的权力。
  第二、鉴于上海日侨所引发的暴力事件,中国政府决定今后将会加强对于日侨进入中国的背景调查,禁止黑龙会、满蒙独立协会等意图分裂中国的日本暴乱分子进入中国,希望日本政府给予大力协助。中国政府还向日本政府提出抗议,要求我们取缔国内的反中组织和宣传机构。
  第三、中国政府要求我国政府提供,关于满清旧臣移居日本的人员名单及他们的财产清单,特别点名了李鸿章、盛宣怀等旧朝大臣及王公的在日财产清单……
  以上,就是最新的对华交涉情况。”
  本野一郎念的这份东西,在座的阁僚们没有一个露出惊讶或不满的神情的,因为他们之前就已经听说过了其中大部分的内容,本野现在念的和他们收到的消息只有少数的出入。事实上,在这间会议室之外的东京市民们,知道的也并不比他们少多少。
  因为这一次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交的通牒并不是秘密的,在对日本驻华公使递交通牒的同时,中国政府也同时把这份通牒的内容公布给了舆论界。
  对于日本的政治精英们来说,中国人的做法简直太混蛋了。虽说明治维新时颁发的五条誓文中有万事决于公机一言,但是师法英国外交的日本外交官们,一向都是喜欢搞秘密外交的,虽然他们经常搞砸,但依然是乐此不疲。
  比如日俄战争时和满清、美国搞秘密外交,结果日俄战争获得胜利之后又不想认账,结果就是一下得罪了中国和美国。日本人在战前欺骗满清说是要把俄国人赶出满洲,然后再把满洲交还给满清;对于美国则是说要把中东铁路交给美国资本家。战后日本政府就断然毁诺,于是中国的民族主义者认为满清卖国,而美国资本家则开始把日本当成了想要独占东亚利益的敌人。
  日本的政治精英们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赖掉了账单,赢得了最大的利益。但是他们自作聪明的结果就是,满洲民众在辛亥革命时成为了坚定的反清政府的支持者,而共和党崛起于满洲之后,美国资本家就立刻投资在了共和党身上对日本进行了报复。
  虽然日本精英中的一小部分人,在满洲、朝鲜的殖民权利遭到失败时有所醒悟,但是在当前的藩阀政治体制下并不能动摇那些权力者的固定思维。比如在这间会议室内的人,大多都是对于中国新政府的外交方式感到迷惑和不以为然的,但是却没有人站出来回应中国人给出的通牒。
  寺内瞧了瞧阁僚们的神情,心里也明白这些阁僚在想什么,如果是秘密交涉的话大家自然什么都可以说,反正是满天开价,最终是就地还钱。但是像现在这个公开外交的方式,提的过于强硬了虽然能够获得国民的赞许,但是不能解决问题;提的过于软弱了虽然能够让中国人接受,但是在国民心目中等于是政治生命的结束。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把阁僚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之后,才伸手敲了敲桌子说道:“上海事件是海军引发的,我看就由海相先说说吧,对于中国人的通牒,海军有什么看法?”
  加藤友三郎瞧了一眼寺内,又瞧了瞧对面的陆相田中,这才不动声色的说道:“海军的颜面就是帝国的颜面,对于中国方面提出的无理通牒,海军自然是不会接受的。更何况,渤海是公海不是中国的领海,他们的这种要求已经严重侵犯了航行自由权,我认为应当联合各国一起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才行。”
  对于加藤试图把麻烦踢给外务省的行为,田中义一自然是不会坐视的,他很快就接着对方的话语追问道:“联合各国向中国政府抗议是正常的行动,但是我认为寺内首相询问海军的不是这个意图。我们陆军更想知道,假如中国政府拒绝各国的抗议,一意孤行的禁止日本军舰进入渤海区域,海军将会采取什么样的后续行动?海军总不能每次惹出了麻烦,再让我们知道吧?”
  对于田中陆相的质问,加藤友三郎并未动怒,而是一板一眼的回道:“上海虹口事件中,海军不过是一两个水兵没有遵守军纪罢了,但是海军并没有煽动日侨攻击当地的华人和华捕。据我们所知,这起事件和黑龙会的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一向同黑龙会往来密切的不正是陆军吗?与其问海军想要采取什么后续行动,我倒是想要问一问,陆军究竟想要什么了?”
  田中顿时怒了,他有些激动的反驳道:“加藤海相请谨慎说话,陆军从来没有和黑龙会合谋什么,您这是在污蔑陆军。”
  加藤友三眼皮子都没有抬,口中不疾不徐的回道:“黑龙会的前身叫玄洋社,据说在日清战争之前陆军的参谋长和玄洋社的头山满进行了商议,之后头山满就派出了内田良平和太原义纲到朝鲜成立了天佑侠组织,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朝鲜的东学党起义了,之后才有了我国出兵和日清之战。内田良平不正是黑龙会的首领吗?陆军真的和黑龙会没有关系吗?”
  寺内狠狠的咳嗽了一声,打断了海相和陆相的争执,等到两人安静下来之后,他才出声说道:“过去的事就不要拿出来讲了,我可以向海相担保,陆军并没有参与上海事件,这完全是黑龙会的自行所为。黑龙会的事情就不要放在这里说了,我们还是回归正题,谈一谈如何应对中国人的通牒吧。”
  内务大臣后藤新平也出来为寺内转圜道:“寺内阁下说的不错,当下还是先把其他问题放一放,我们还是着重解决对华问题比较好。日中关系现在已经成为了东洋和平的基石,日中关系要是破裂,则东洋就无和平可言,这对于两国来说都不是好事。”
  海相加藤友三郎见状也只能退让一步,毕竟本届内阁是陆军主导的,他略一思考便说道:“海军不会接受中国政府对于渤海的禁止令,但是在这件事情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之前,海军不会进入渤海激化两国之间的矛盾。海军倒是希望知道,政府接下来是如何处理对华关系的。”
  本野外相在寺内首相的注视下,终于开口说道:“外务省对于中国方面的行动做了一定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外交政策现在并不掌握在北京政府手中,而是在共和党的控制下。
  而共和党之所以要求帝国的武装人员不得进入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我们认为这应当是同干涉俄国革命的干涉军组建有关。自从五月中旬捷克军团在俄国爆发起义开始,协约国就一直倾向于在远东建立一支干涉军,然后从远东向欧洲进攻,以扑灭俄国的过激派革命。
  但是共和党方面一直拒绝协约国的势力进入远东地区,我们认为共和党是担心协约国势力大举进入该地区后,会破坏他们对于俄国远东自治领和俄国在华侨民及在华工商业的控制权,就像我们过去不希望各国进入朝鲜半岛和南满州地区的想法是相似的。
  除此之外,外务省还有一些官员认为,共和党虽然当下已经成为了中国实力第一的政治集团,但是共和党所推动的土地改革运动和他们在满洲地区实施的西化教育,并没有得到中国各阶层的普遍认同,哪怕是和共和党一样站在革命立场上的南方民党,也是对共和党的诸多政策表示反对的。
  此次北京新政府的建立,共和党并没有过多的进入政府,并不单单是其想要向国民表示出对于共和体制的拥护,更有可能的真实原因是,共和党在全国的支持者并不多,在不打算进行内战的情况下,吴川选择了推动一个站在革命立场上的孙中山担任总统,以进一步分化共和党的反对者。
  而根据辛亥革命以来共和党的一系列举动,我们可以很清楚逇看到,每当共和党站在对抗外国人的立场时,他们就会获得全国民众的最大支持,哪怕是那些地主乡绅,也很有一部分会忘记共和党的政策对自己的不利之处,而站在国家的角度支持共和党。
  所以,此次共和党操纵北京政府向我国提出这样无礼的要求,大概率是想要借助日中之间的对立压制孙中山这位新总统,毕竟在民间舆论中这位可是亲日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3/5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